山人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领略雪域风情-课件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雪域高原》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雪域高原这一遥远的地方,他们可能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雪域高原的风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美丽的雪域高原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雪域高原的知识,互相交流学习。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
5.情感教育:通过讲解雪域高原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观念。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0剖析讲解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
风味独特的饮食
维吾尔族 烤羊肉
维吾尔族食品 馕
蒙古族 奶茶
藏族 酥油茶和糌粑
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 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 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 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 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 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 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 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糌粑是藏族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 主食,是藏人日常离不开的一种 食品,来到西藏的人一定要尝尝。 其实,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 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 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
傣族 竹筒饭
竹筒饭是佤族、黎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 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 饭两种。 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做竹筒饭,先准 备好新鲜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用 鲜叶子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上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 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云南一颗印
陕北窑洞
闽南的土楼
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 的住房。古称穹 庐,又称毡帐、 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 满语为蒙古包或 蒙古博。游牧民 族为适应游牧生 活而创造的这种 居所,易于拆装 ,便于游牧。自 匈奴时代起就已 出现,一直沿用 至今。
羌族石雕房
壮寨干栏
布依族民居
多为干栏式楼房 或半边楼(前半 部正面看是楼, 后半部背面看是 平方)式的石板 房。贵州的镇宁 、安顺等布依族 地区盛产优质石 料,当地布依族 因地制宜,就地 取材,用石料修 造出一幢幢颇具 民族特色的石板 房。
小学思想政治_领略雪域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3.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 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 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下,以示谢意。
地高天寒温差大, 一山四季不同天。 藏袍帮典金花帽, 帐房碉房能保暖。 糌粑酥油做主食, 骑着牦牛游高原。 哈达锅庄青稞酒, 风俗礼仪要遵守。 地域环境有差异, 一方水土一方人。
温馨提示:
1.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叙 述出来。
2.其他成员注意倾听,礼貌地进行补充 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八廓街
藏袍
金花帽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 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 边地之宝畜也。
牦牛
贡嘎机场
北京
拉萨
5072
1.下辈向上辈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 手捧着举过头顶,献于客人手上,献后后退数 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
领略雪域风情
青藏高原
你还了解青藏高原的哪些知识?
青
100
藏
高
不
足
原
米
米
多
一
点
山 东 滨州
2018年12月26日 拉萨
滨州
-5℃至15℃ 昼夜温差:20 ℃
1℃至5℃ 昼夜温差:4 ℃
青藏高原主要生活的是藏族人,藏民有 700万人左右,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90% 以上。虽然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藏 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创造了独 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 文字,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 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 遗产。人们大多信奉藏传佛教。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2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雪域高原》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本节课通过讲述西藏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西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文化素养,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西藏作为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区,学生对其了解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高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2.教学难点:西藏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特点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西藏,我的家》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西藏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特点。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阐述西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特点。
5.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西藏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西藏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藏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7.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西藏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雪域高原——西藏1.自然风光:高山、草原、湖泊等2.历史文化:佛教、藏医、唐卡等3.民族风情:服饰、舞蹈、习俗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品社《领略祖国雪域风情》教案
《领略祖国雪域风情》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第四课雪域高原第一课时领略祖国雪域风情单元概述:1.本单元的内容构建以生活问题为基础,通过资料呈现、问题引领、探究提示等方式将我国不同纬度、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环境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启发性很强。
2.本单元教科书的呈现体现出对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训练。
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思考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教科书呈现图文并茂,尤其是图片的呈现对于某些对教学内容具有陌生感的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是很好的学习兴趣催化剂。
4.本单元教科书设计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了解资料,建立初步感受——形成认识,问题引导——全面了解,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脉络,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
5.教科书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还呈现出一些现在全人类普遍关注的如: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的方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单元包括:1、林海雪原2、江南水乡3、黄土高原4、雪域高原。
四个活动主题,紧紧围绕“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这一中心主题展开,。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领略祖国雪域风情一、播放歌曲激趣,初步感知: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的歌曲)师:同学们,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青藏高原。
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最想了解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1.青藏高原到底有多高?2.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3.青藏高原那里的一些风土人情?4.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5.青藏高原上有哪些资源?分组说说。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这些疑问。
小学道德与法治_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糌粑是藏族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 主食,是藏人日常离不开的一种 食品,来到西藏的人一定要尝尝。 其实,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 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 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
傣族 竹筒饭
竹筒饭是佤族、黎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 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 饭两 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做竹筒饭, 先准备好新鲜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 用鲜叶子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上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 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下水位 低,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
陕北窑洞
傣族竹楼是另
一种干栏式住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 族聚居地区,傣族 人民多居住在平坝 地区,常年无雪, 雨量充沛,年平均 温度达21℃,没有 四季的区分。所以 在这里,干栏式建 筑是很合适的形式 。由于该地区盛产 竹材,所以许多住 宅用竹子建造,称 为竹楼。
族
藏 族
维 吾 尔
族
yí
苗
彝
族
族
壮
布
族
依
族
朝 鲜 族
dòng
侗 族
满 族
瑶 族
白 族
哈 尼 族
土 家 族
哈 萨 克 族
傣 族
黎 族
mù
傈
佤
sù
族
僳
族
苗蒙 古
族族 朝傣 鲜 族族
白藏 族族
满烤羊肉
维吾尔族食品 馕
蒙古族 奶茶
藏族 酥油茶和糌粑
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 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 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 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 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 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 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 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林海雪原》
本节小结
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东部 林海雪原 主要的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嫩江 (东北地区) 主要山脉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纬度位置
纬度 高
气候 冬季寒冷而
特点:漫温长暖;而夏短季暂
自然景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当地人们 的生活
喜欢吃酸菜、大碗喝酒、穿皮衣、 带皮帽、睡火炕、窗子是双层、唠 嗑、溜冰、滑雪等、唱二人转。
走唱类 曲艺形式,至今已有 二百多 年的历史。
• 6、二人转 的表演,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 • 7、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适应当地的气候的?(衣食住行)
穿皮衣、带皮帽、睡火炕、窗子是双 层、唠嗑、溜冰、滑雪等、唱二人转。
思考: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自然景观
1、纬度高,气候寒冷
2、面积广阔
2、东北地区人们 的生活如何?
衣、食、住、行、娱乐
•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它是一种有 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 形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唱本 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它的舞蹈来 源于东北大秧歌,加入了民间舞蹈,以及耍 扇子,耍手绢等技巧。长期以来,二人转的 表演,最能体现出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好 的追求。东北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 舍二人转”的说法。地区
2、对照地图, 说出东北地区的 所包含的省区有 哪些?
内
蒙
古
自
治
吉
区
辽宁省
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 林
省
地理位置: 纬度 高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而 漫长,夏季 温暖而短暂
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和 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1、自然景观: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雪域高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雪域高原》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以及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实的文字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于家乡和祖国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西藏的认知相对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幸福生活,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理解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幸福生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尊重、理解他人的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藏的美丽与神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藏的美丽风光,引发学生对雪域高原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等途径,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幸福生活。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西藏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西藏人民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西藏人民的团结、勤劳、善良,培养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雪域高原》教案1
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领略雪域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待客习俗。
3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活动重难点: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待客习俗。
2.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祖国的西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今天,让我们在把目光转向祖国的西南。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青藏高原》。
2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了解它多少呢? 请学生发言。
3 展示一组青藏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青藏高原独特的环境与文化。
4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简要介绍青藏高原,指出青藏高原环境不适宜人居住,但藏族人民却在这里扎下了根,创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高原,领略雪域风情。
板书课题:领略雪域风情。
二、自学。
1、请学生们把书翻到72页,从72页到75页把课文内容读一读,看看主要说了那些内容。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想,并将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投影出示:服装、饮食、交通、礼仪,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方面整理、讨论、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然后把自己、小组获得的信息在全班分享。
三、全班交流。
(一)藏族人民的服饰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多媒体展示:藏袍、金花帽、围裙等图片。
3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臧族人穿藏袍有时穿一只袖子,有时都穿、有时都不穿?4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补充解释。
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
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
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二)藏族人民的饮食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候把两只袖子都脱掉呢?
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 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 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 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 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 出,既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也方便劳动。久 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 的风格。
活动二:做客藏家交流)
藏家待客之道
• 藏族在迎接客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 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洒三次。
• 宴席上,主人会用糌粑、青稞酒、酥油茶招待 客人。
• 在客人离开时,主人通常会向客人敬献哈达, 以表达尊敬与祝福之意。
• 如果遇上藏历新年、望果节等节日,主人会邀 请你一起参加节日活动。
望果节是藏族农 民欢庆丰收的节日,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 的拉萨、日喀则、 山南等地。时间在 每年藏历七、八月 间,具体日期随各 地农事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一般在青 稞黄熟以后、开镰 收割的前两三天举 行。
活动三:汉藏同乐
唐莉同学要学习藏族舞蹈, 她应该注意哪些动作要点?
捷克语:Dí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