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劝导》中的道德运气与道德评判
简·奥斯丁在《劝导》中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第 33 卷 第 3 期2020 年 3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3Mar.2020简·奥斯丁在《劝导》中对女性主义的解读冯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 046011)摘 要:从不同层面讨论《劝导》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目的在于解析作者简·奥斯丁所要表达的女性应追求平等的婚姻与爱情观念。
关键词:简·奥斯丁;劝导;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3-0149-020 引言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性小说作家,以幽默清新、与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作品多数讲述中产阶级的婚姻与爱情故事,并成功塑造了爱玛、伊丽莎白、埃莉诺等成功女性形象。
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从不同角度呈现出英国在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与不公及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1 新时代下的女性主义简·奥斯丁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多数都嫁给资产丰厚的男性,从此远离贫穷与灾难。
对此,曾经有女权主义者对奥斯丁产生了质疑与批评,强调女性的真正成功需要将理想、自主、独立为依靠的大树,而不是将嫁给有钱男人做依附的藤蔓为目标。
简·奥斯丁在《劝导》中深刻描写她出生的英国社会,该小说全篇围绕婚姻、爱情的故事,运用幽默的语言与敏锐的洞察力及女性独特视角,重点探讨与反映女性社会问题,其中包括伦理、道德、婚姻、爱情与家庭,勾勒出简·奥斯丁所处的真实社会情况,体现出英国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态[1]。
在简·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伊丽莎白、埃莉诺、凯塞林、爱玛或是玛丽安,都是有见识、有观念、有自我意识的新时代女性人物,她们极力摆脱男人眼中妖妇、天使的形象,以独立人格挑战传统女性刻板形象,勇于追求女性自主社会,摆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枷锁与压迫,闪耀着女性抗争意识与反驳意识的伟大光芒。
《劝导》--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P e r s u a s i o n— — A Un i q u e a n d Wo n d e r f u l Wo r k o f J a n e Au s t e n ’ s No v e l s
CAI W e i
( X i n y a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n y a n g H e n a n 4 40 6 0 0 , Ch i n a )
《 劝导》
简・ 奥斯汀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蔡 威
( 信 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 6 4 0 0 0)
摘 要: 《 劝导》 是英国小说 家简・ 奥斯 汀作 品中的一 朵盛放 的奇葩。一方面 , 它展 示 了作 家娴 熟而高超
的写作技巧 ; 另一方面 , 它呈现 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 女主人公从单纯可爱型转 向成 熟稳 重型 、 目标 男
2 0 1 5年 第 2期
J o u na r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N e g e
N o. 2, 2 01 5 Ge ne r  ̄. NO . 1 43
( 总第 1 4 3期 )
齐 齐哈 尔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Ke y WO r d s : P e r s u a s i o n ; a u n i q u e a n d wo n d e r f u l w o r k ; J ne a Au s t e n
英 国小说 家简 ・ 奥斯 汀 a n e A u s t e n , 1 7 7 5 — 1 8 1 7 ) , 是文学 史上唯一一位能与莎士 比亚媲美 的作 家。奥斯汀 的小说 中 , 秀美原始 的村落 、 滑稽可笑的人物 、 机智风趣 的对话 、 爱情婚
《劝导》中的佳句
《劝导》中的佳句
《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下是一些书中的佳句及其赏析:
1. “不过,只要她还有些财产,他就决不会和她结婚。
”这句话揭示了书中一些人物的势利和自私,表现了金钱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2. “一个女人要是不幸聪明得什么都懂,那就必须同时懂得怎么伪装成什么都不懂。
”这句话体现了女主角安妮的聪明和机智,她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保持自己的尊严。
3. “她明白自己的这种心情完全是因为他的缘故,因此她不能怨恨他。
”这句话表现了安妮对男主角温特沃斯的深情,她即使因为他而感到痛苦,也无法怨恨他。
4. “她天生就是一个善于反思、善于内省的人。
”这句话突出了安妮的性格特点,她善于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这也是她成长和改变的重要原因。
5. “时间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这句话表达了安妮对自己决策的坚定信念,她相信时间会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些句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简·奥斯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的奥斯汀之《劝导》
《劝导》是作者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比以前的作品写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奥斯丁最好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对中产阶级的虚伪和势利进行了鞭挞。如果说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奥斯丁却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的痛苦。《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作者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这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本书结构严谨、笔法细腻,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感到余味无穷。人们常把奥斯丁的小说比作“二寸牙雕”,经过此般精雕细琢的《劝导》,完全当得起这一美称。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首先表现在:小说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沃尔特爵士是个“愚昧无知、挥霍无度的准男爵”,他“既缺乏准则,又缺乏理智,无法保持上帝赐予他的地位”,最后失去了在自己庄园上生息的“义务和尊严”,只能躲到一个小镇上去“沾沾自喜”。作者告诉我们,“爱慕虚荣构成了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而在这爱慕虚荣的背后,又掩盖着他的势利与自私。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不惜低三下四地去巴结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母女;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他又竭力阻止安妮嫁给“出身卑贱”的温特沃思上校,阻止安妮同“低贱的伙伴”史密斯夫人交往。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沃尔特爵士在阻挠女儿的同时,自己家里却收养着一位出身卑贱的妖女人(克莱夫人),长期同她卿卿我我的,差一点把她变成“沃尔特爵士夫人”。这是对那位贵族老爷的绝妙讽刺,充分暴露了他的伪善面孔。
从《劝导》看简·奥斯丁价值观的局限性
所谓: “四友斋丛说》 《 中载有他论曲之语, 后来各家, 从王世
贞以下, 多受到他的影响。 (3)其中, 沈德符受其影响为 以
甚。 沈德符对周德清关于《 西厢》 六字三韵的赞赏不屑一顾 , 他在《 顾曲杂言》 : “ 说 然此类凡元人皆能之 , 不独《 西厢》 为
然……”顾曲杂言》 《 在下面贬低《 西厢》 更甚: “ 西厢》 然《 到 底不过描写情感。余观北剧, 尽有高出其上者, 世人未曾遍 观, 逐队吠声, 咤为绝唱, 真井蛙之见耳。” 沈氏的观点很明
从 《 导》 简 奥 斯 丁价值 观 的局 限性 劝 看
俞 杨
(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本文是对简 奥斯丁在《 劝导》 中所表现的价值 观的分析。 作为奥斯丁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 ,劝导》 《 是奥斯 丁思想成熟的一个跨度,是她 由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 的一个重要过渡。本文先对《 劝导》 中价值观的局限性进行 了 概括的分析, 进而从奥斯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着笔, 探讨了产生奥斯丁思想局限性的根源,以及奥斯丁个人对 这些根源产生的反映。 关扭词: 简‘ 奥斯丁 价值观 局限性 环境 束搏
弃了认为行为和教养是必要 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这当作
“ 标志”但是她的价值观和女性主义观点存在矛盾之处, , 究 其根源应当是她所处的环境。不论是她所生活的/]N 境还 / 环 是大的社会环境, 都对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进而在她 周围形成了无形的壁垒。 奥斯丁曾尝试跳出这个壁垒, 但她 没有意识到她的思想还留在她身处的环境中,并为她的局
确 : 四大家之说非由他起 , 而是出自元人之 口; 《 西厢》 无非
实甫一人独创的功劳, 它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之上, 经王氏加 工和再创造的结果。 王氏的压卷之作有这样的渊源背景 , 不 能不影响到他人围四大家的竞争;况且, 长期以来, 就存在 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 此作品是关汉卿所作, 有的认为, 它是 关作王修, 还有的认为是王作关续。这三种说法, 一直以来 在困扰着曲坛的方家学者, 至今尚无定论。同时, 作品还存 在着情色描写, 如第四本, 第一折描写张生和莺莺的欢娱和 云雨之事, 在封建社会, 以此等作品而推王实甫为四大家,
解读简·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以《劝导》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分析为例
解读简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以《劝导》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分析为例刘伊俐;徐巧燕【摘要】《劝导》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最后一部完整的经典小说,该小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奥斯汀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亦表现出作者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以往学者对奥斯汀经典之作如《傲慢与偏见》、《劝导》的研究,多从叙述角度、人物刻画、自由间接体的角度剖析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劝导》为例旨在为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构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认为从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挖掘和解读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具有可行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3【总页数】5页(P299-303)【关键词】女性话语权威;劝导;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作者】刘伊俐;徐巧燕【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350108;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文体风格特点不仅可以表现在语言层面上如语言、句法等,还可以通过作家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如人物的话语、思想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人物的语言和思想,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申丹认为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1]。
英国文体学家Leech and Short根据小说中叙述者对人物话语控制程度的不同、人物主体意识的自由度由高到低、叙述者介入程度由弱到强,把话语表达方式划分为六类: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Free Direct Speech, DS/FDS)、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 FIS)、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 IS)、叙述者对言语行为的表达(N arrator’s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 Act, NRSA)、叙述者对言语的表达(Narrator’s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Voice , NRS/NV)、叙述者对事件的表达(Narrator’s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NRA)[2],其中NRA 指叙述者对某事件、行为的表达,而NRS/NV仅指出现话语,如使用“talk,say”这些话语动词,而具体叙述内容却不详的表达方式。
简·奥斯丁对《劝导》中扁型人物和圆型人物的塑造
E . M. 福斯 特 在 他 的小 说 理 论 著 作 《 小 说 面 面 观》 中将 文学 作 品 中 的人 物 分 为 两 大类 : 扁 型 人 物
( f l a t c h a r a c t e r ) 和圆型人物 ( r o u n d c h a r a c t e r ) 。他
化, 也 只会 更 加 凸显 扁 型人物 性格 的僵 化 。 反讽 ,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奥 斯 丁 小 说 最 鲜 明 的 特 点 。奥斯 丁 的反讽 主 要 是 通 过对 语 言 、 行 为 及 情 节 的处 理 , 以“ 似非 而是的反论” 方式, 与 实 际 正 面 的 描述 形成 对照 , 从 而达 到讽刺 的美 学效果 _ 2 J 2 。
层 的冷 漠 虚 伪 ; 她 又 以细 腻 的 笔 触 塑 造 了安 妮 这 一 圆 型 人 物 , 展 现 了 女 主 人 公 刚柔 相 济 的 性 格 及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追
求 。奥 斯 丁人 物 塑 造 的成 功 源 于她 对 现 实 生 活 的 深 刻 观 察 , 其 独 特 的塑 造 手 法 成 就 了 她经 典 作 家 的地 位 。 关键 词 : 奥斯丁 ; 《 劝导》 ; 扁型人物 ; 圆 型人 物 中 图分 类 号 : I 5 6 1 . 0 7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1 2 7 ( 2 0 1 6 ) 0 6 —0 0 6 6 —0 3
简 ・奥斯 丁 的人 物 塑 造 在 现 实 主 义 小 说 中 别 具 一格 , 堪称 经 典 。奥 斯 丁 在最 后 完 成 的一 部小 说
《 劝导 》 中, 人物 塑造的技巧更是达到顶 峰 , 塑 造 了
一
( 一) 扁 型人物 的代 表之 一 : 喜 剧人 物 福斯 特 说 : “ 扁 型 人 物 被 塑 造 成 喜 剧 角 色 的 时
评简·奥斯汀的《劝导》
外国文学研究评简#奥斯汀的5劝导6李莉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内容多是男婚女嫁。
作者以细腻的女性视角描绘了英国乡村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绅士淑女的爱情故事,堪称/二寸牙雕0上精雕细琢之佳作。
奥斯汀的世界,是优雅的乡村舞会,是200年前的风花雪月。
两个多世纪来,简#奥斯汀作品中细琐而又不失浪漫的情节,揶揄而不乏幽默的风格,细腻流畅的文笔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西方许多文学评论家对奥斯汀极为推崇,盛誉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0。
美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0[1]136足见奥斯汀的经典魅力。
5劝导6是简#奥斯汀一生创作中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是在她去世一年以后与5诺桑觉诗6一起,由她弟弟整理出版的。
奥斯汀一生只创作了6部完整的小说,5劝导6是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一部。
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是她最乏味、最缺少喜剧气氛的一部小说,但在戴维#戴彻斯看来,它是/所有有经验的奥斯汀读者最终最为推崇的一部小说0,也是/最具洞察力和最成熟0[2]28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作者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对中产阶级的虚伪和势利进行了鞭挞。
如果说奥斯汀在5理智与情感6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最后这部小说中,奥斯汀却用较大的篇幅描述了/谨慎0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的痛苦。
5劝导6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悄然折射出奥斯汀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愫。
小说文笔细腻,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细细体味,却余韵悠远。
5劝导6描写了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安妮#埃里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私订婚约,可是,其父沃尔特爵士及其教母拉塞尔夫人却嫌温特沃思出身低贱极力反对,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分手。
8年后,温特沃思休役回乡,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旧情难忘,几番波折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委婉的帝国主义赞歌———解读奥斯汀《劝导》
委婉的帝国主义赞歌———解读奥斯汀《劝导》摘要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奥斯汀在其后期作品《劝导》中着力描写了一群特殊的人物———海军军官。
他们因战争而发财,并晋升了官爵。
根据小说的历史背景可得知,这群军官投入的是为争夺自身利益的海外侵略战争,他们代表的是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小说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群与这些军官相对立的人物,他们是以沃尔特先生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这两派人物在性格以及政治地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斯汀通过对这两派人物的一褒一贬,足以折射出她对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支持与赞扬。
生活在英殖民主义扩张时期的奥斯汀,她无法逃避帝国主义思想的束缚。
不过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对其进行赞扬。
关键词海军军官贵族地主帝国主义赞扬《劝导》是奥斯汀在40岁后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比以前的作品写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
许多评论家主要从女权主义、爱情和婚姻的角度来研读该小说。
他们认为《劝导》代表着作者思想的成熟,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出现感情战胜理性的小说。
[1]笔者通过细读其小说,发现与其余几部小说迥然不同的在于《劝导》中着力描写了一群海军军官,而且连男主人公也是一名海军军官。
在《劝导》中奥斯汀为何如此钟情于这群海军军官呢?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由沃尔特爵士的家史推出,是在1814年左右“:沃尔特·埃利奥特,一七六零年三月一日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出类拔萃的美男子,如今到了54岁仍然一表人才……”[2]当时欧洲联军对拿破仑战争已经宣告结束“,天下太平,有钱的海军军官就要回到岸上”。
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是为争夺自身利益的海外侵略战争。
换句话说,也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争霸。
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及意大利一部分合并为法国领土;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以及派兵远征海地等。
此外,当拿破仑征服一个国家时,便强迫被征服国家降低关税或干脆取消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简奥斯汀的作品以其幽默、机智和精湛的心理描写著称,被后人称为“英国乡村社交小说的女王”。
在国外,对简奥斯汀作品的研究与解读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些国外学者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解读。
美国学者珍妮弗·耐尔森(Jennifer Niles)在她的研究中,探讨了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观。
她认为,简奥斯汀塑造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独立、聪慧、有主见的特质,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简奥斯汀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她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关注。
德国学者安娜·施罗德(Anna Schroeder)则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出发,研究了她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表达。
她指出,简奥斯汀的作品中虽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议题,但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中,仍然能够看出来基督教伦理的影响,简奥斯汀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对人生真实和美好的追求。
除了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外,一些国外学者还将目光聚焦在简奥斯汀的影响力和传世之道上。
美国学者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曾撰写《简奥斯汀及其影响》一书,探讨了简奥斯汀对英国文学史和西方文学传统的贡献。
他认为,简奥斯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叙事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法国学者皮埃尔·达沃(Pierre Duvivier)从简奥斯汀的作品中探讨了情感和爱情主题。
他认为,简奥斯汀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使得她的作品被认为是对人类情感和爱情的哲学性探究。
国外学者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从文本分析到影响力探讨,从社会伦理到情感主题,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简奥斯汀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劝导》,一向不懂如何欣赏
《劝导》,一向不懂如何欣赏作者:李雪菲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09期简奥斯汀一向位居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的作家之列。
中学时跟风硬读了两三遍《傲慢与偏见》,总觉得是一群公子小姐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每天除了跳舞就是社交,全部的人生就是财产、地位和婚姻,不明白这样“轻浮”的作品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
进入大学,听到将其上升到“幸福”与“德性”的观点,也没有说服我喜欢上这部作品,总觉得这种解读有些过度,作者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
后来读了《曼斯菲尔德庄园》,觉得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似乎都一个样,谈不上单薄,可也绝对够不上饱满——理想的女性永远都聪明有修养又洞察人情事理,身边总有性格缺陷的兄弟姐妹,及见识短浅的父母或监护人,书中最大的主题是婚姻,婚姻最大的主题是调和金钱、地位与爱情,最后总是圆满幸福的大结局。
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我的印象并没改变多少。
只不过,第一次感到能多少理解简奥斯汀作品的内在逻辑——对真实日常生活的关照。
明知假花还得赞叹《劝导》首先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言情小说。
简奥斯汀认为,不懂得从阅读小说中得到乐趣的人很蠢。
我就此推测,小说对她而言更多是用来把玩的艺术品,不必承担宏大使命,也不用严肃地探讨问题。
和其他名著相比,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往往会感到十分轻快顺畅。
即使《劝导》被公认为她最为压抑和悲伤的作品,也很难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沉重感”。
《劝导》讲了一个失而复得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Anne在八年前因男友Frederick Wentworth既无地位,也无财产,在父亲朋友的劝说下同其分手,八年后两人再次相会,逐渐消除误会,终成眷属。
简奥斯汀的功力,首先在于能把老套的故事写得精致细腻,相比起一般的言情小说更加耐看。
这种精致细腻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笔一划逼真地描摹现实,更像用金丝线绣花,使读者明知不是真花,可还是赞叹假花的精美。
从情节布置上,简奥斯汀的叙事手法非常纯熟老到,环环相扣。
读完一遍,会发现每章节、每个人物、每段对话,都严丝合缝地契在整体中。
精品文档读后感《劝导》
《劝导persuasion》简·奥斯汀最后一部最完整作品,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主角安妮Anne是从男爵的第二女,在十九岁那年与青年温特沃思Wentworth相恋并到订婚时候,但这婚姻却遭到家庭同拉塞尔夫人Lady Russell(母亲生前的密友)的反对,父亲与姐姐都是贪慕虚荣的人,对于这个一无所有的青年更是看不起而拉塞尔夫人则认为一无所有的青年给不了幸福安妮…再经过几番的劝导…安妮与温特沃思分手,除了自私外安妮更关注温特沃思的前途…温特沃思认为被迫中断婚姻而遭到侮辱愤然离开一晃就八年,温特沃思做了海军上校并从战争中获得一份可观的财富。
而当年美丽动人的安妮因为爱情弄得憔悴,尽管期间有人求婚且家世不错但都遭到安妮的拒绝,因为她清楚她的心只属于那个人。
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再次遇上,但两人都当对方是一个熟识的朋友但却不想有过多的接触,在相同的朋友圈中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碰面,那时温特沃思正在追求安妮的妹妹的丈夫的妹妹,安妮亦在祝福他们,可是时间却让温特沃思认识到安妮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她是温文尔雅,识大体有气质的女子与他当年分手前一样!后来两人深知对方还钟情于自己,温特沃思再也按捺不住向安妮表白…因为温特沃思现在身份地位财富都有了,再也无什么理由可以阻挡他们了…最后大团圆结局!我觉得小说有少少弊端,例如易路莎出事时,温特沃思当时表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一个无么见过大世面的安妮却表现镇定并主持局面,一位海军上校不知面对多少惊险场面却对一个普通女子出事而不能应付未免太懦弱了!亦与作者赞扬他的品质有些许折扣,虽然此处场景是赞扬安妮处事冷静使温特沃思重新认识安妮,但却使温特沃思的能力令人大失所望!还有安妮姐姐二十九还未嫁,现在都算迟何况以前?变剩女了!按以前的化妆技术,我不太相信她姐姐还能像十九二十那样打动人!在有些事上亦并无过多的细致描写…兼且剧情有少许像《傲慢与偏见》…女主角的相像,或许这多少有作者本身的影子吧!除了美丽动人的外貌外还有聪明的头脑、善良与善于观察一切!《劝导》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从中可以看到好多当时英国的内容,例如英国的礼节,常常要进行访问,什么出游,打猎,水手海军,妇女在家做的无聊活计…以前的生活的确挺枯燥,无无聊聊,消息一家传一家,有时人们虚伪虚荣,能遇上一个真心朋友或者真正的绅士相当之难!但我真正想讨论的是如果你是十九岁的安妮你会如何选择?订婚?那么意味着要阔别几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人,也许他不能回家(航海的都有风险)别忘了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这样安妮并没有安全感!分手?也许你会遇上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人,也许时间会让你忘掉他!但最后安妮还是忘不了他,我认为再给安妮一次机会,若是我我会选择订婚,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期待…但换着今天,男的一无所有,不用出海,你会如何选择,在家庭的劝导下,你会继续和安妮一样选择吗?裸婚?蜗居?你害怕吗?我认为一无所有的男至少有学识或者积极同有计划,很重要!就好像温特沃思,当年他一无所有但他却有计划并相信几年后会好起来!没有保障的生活,不会是幸福的!某人说过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很难维系一段感情至少爱情不能当饭吃!以前女的依靠丈夫在家当主妇,现在有职业女性,是祸是福?嗯,现实生活中有好多劝导,通常人们为你好而劝你,但并不是所有的劝导都适合自己,当然大人们相当我们有更多的经历或者阅历,不能把他们的劝导当耳边风!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论《劝导》中简·奥斯汀的“遮盖”策略
论《劝导》中简奥斯汀的“遮盖”策略沈潇【摘要】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作品《劝导》当中,女主人公安妮的浪漫冲动和火热的内心情欲一共被体现了两次,首先是年少时与温特沃斯的私定终身,其次便是八年之后她与温特沃斯再续前缘.而值得讨论的是安妮在单身八年的漫长时光中,是出于何种内在心理动因,让自己成为一个恨嫁的大龄剩女的事实,以及女作家奥斯汀本人是如何、为何使用“遮盖”的书写策略来实现对上述事实的呈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对《劝导》文本中安妮的婚恋发展动态和模式的分析,女作家奥斯汀刻意而为的写作手段的内涵及价值意义便昭然若揭.【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简·奥斯汀;《劝导》;“遮盖”策略;面具;自我建构【作者】沈潇【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在《劝导》中,安妮从少女时代开始,身边便不乏对其进行劝导、告诫和教育的“过来人”,也即执掌男性权威的女性大家长角色。
“她被别人创造的、有关她的故事的各种版本所包围,无论是瓦尔特爵士、温特沃思上校、查尔斯·墨斯格罗夫、墨斯格罗夫夫人、拉塞尔夫人还是史密斯夫人,都在对她提出压制性的忠告。
”[1]226同样,安妮的身边也始终充斥着在恋爱过程中,躬亲扮演空洞优雅的维多利亚时代标准淑女角色的同龄人姐妹。
在这种复杂的境遇当中,安妮始终处在父权制文化代言人和追捧者的一再教唆和再三围堵中。
安妮面对所有纷纭的说教与表演的反应却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她总是以沉静和死寂的态度示人,以一种缺乏或丧失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态存在着,仿佛真实的安妮已经死去。
而活着的安妮其实不过是父权制文化下的一个人为的产物,是一个失真的符号性存在,一个被极度客体化的他者。
这就是《劝导》在表象上展示给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我们不得不说,安妮的确在被剥夺的过程里一直在进行自觉的自我隐退,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那种自觉隐退的态度所包含的某些深刻策略存在的可能性。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道德对话
中图 分 类 号 : 1 3 / 0 7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简・ 奥斯汀 J a n e A u s t e n ) 是 1 9世 纪英 国杰 出 的
合 ,呈 现不 同的认识 差 异 , 从 而 产 生戏 剧 冲 突 。与
1 8 世纪末 , 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 带来 的直接后 果是个人主义开始挑战封建权威 , 个体意识的重要 性日 益明显 , 而小说叙述策略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可
将众多个体意识借助对话模式 与小说文本有机融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0 5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外 文学会 2 0 1 3年专题研究项 目“ 简・ 奥斯汀小说 中道德建构的对话性研究 ” ( Z WZ D 2 0 1 3 0 1 4 ) 作者简介 : 陈 ̄ ] ( 1 9 7 9 一 ) , 女, 浙江杭州人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英美文学 、 话语学。
・
6 4・
2 0 1 4 年
陈秀渊: 简・ 奥斯 汀小说 中的道德对话
她 自私 , 并试图用金钱可能带来 的光辉前景 向她施 压, “ 你 的家庭 、 父母 、 兄弟姐妹 的利益或者损失 ,
向读者传递道德训诫 。根据 巴赫金 的对话理论 ,对话性依存的前提 为差异性 、社会性和 未完成性。奥斯汀小说 中的 道德培 育也具备这三 个特 点 , 可见道德 建构 就是依 托 于文本 的对话 性来 实现 的,使读 者在 认 同文本叙 述的 同时 ,
潜移默化地接受 了小说 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第2 8卷第 6期 2 0 1 4年 1 2月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8 8 2 ( 2 0 1 4) 0 6 — 0 0 6 4 — 0 3
由《劝导》看简·奥斯丁创作思想的转变
国小说 的发 展 上起 到 了 承 上 启 下 的 重要 作 用 。奥 斯 丁 一 生
意义。人们开始注重人 的 内心世 界 , 看重 一个人的真正 的、 内在的品质 , 劝导》 《 就体现 了奥斯 丁 的创 作思想在这方 面
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奥斯 丁在大 多数作 品中花了许多笔
便“ 背着双手在房间里来 回踱 步。 … 连他妻子都感到这 么 ”
墨描述人的举止和教养 , 并把这一点看做 评价一个人和一个
家 庭 的重 要 标 准 。 在 《 慢 与 偏 见 》 , 斯 丁 就 用 讽 刺 的 傲 中 奥 口吻 揭示 了班 纳特 太 太 及 其 亲 戚 的举 止 粗 俗 和 缺乏 教 养 的 特 点 , 认为 正 是这 些 特 点 成 了达 西 和伊 丽莎 自结 合 的 主 要 并
革命的深入 , 奥斯 丁在《 劝导》 中对贵族阶级的看法也发生 了变化 , 突出了贵族阶级 的没落, 出了封建统治必将被 提
取 代 的 新 的历 史 观 点 。
关键 词 : 作 思 想 ; 值 观 念 ; 漫 主 义 ; 变 创 价 浪 转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4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i0 1 7 3 (0 1 0 0 1 0 10 — 86 2 1 ) 1— 1 6— 4
作思想。
一
么完美。默斯格罗夫先生 和太太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 举止
、
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
也不那么文雅 ; 默斯格 罗夫先生在 同拉塞尔夫人谈话 时, 竟
然让好几个喧闹的孩子坐在 自己的腿上 , 他的太太极不恰当
地将 自己不成器的儿子 同温特 沃思上校相 比。她还 当着 众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劝导》的特征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劝导》的特征作者:张婕汪祉君陈国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2期摘要:《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贵族小姐安妮与年轻海员温特沃思真心相爱,两个年轻人历尽波折幸福牵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该部小说基调严肃、语气沉静、情感忧郁,却仍不乏奥斯汀的大量反讥,深植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
本文从英语现实主义的历史和背景开始,首先介绍了《劝导》中的特征,如安妮和温特沃思上校。
最后,本文从现实主义的角度介绍了小说中的特征分析。
在小說中,这些现象和描述的特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典型。
因此本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小说。
关键词:分析;特征;现实主义作者简介:张婕,女,1994年十月生,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汪祉君,女,1994年十一月生,河南濮阳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陈国慧,女,1993年九月生,甘肃武威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英语。
指导老师:程垫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
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
现实主义是对观察到的生活事实的真实描绘,这也是一种尝试描绘没有理想化或浪漫主体性的生活的方法。
在简·奥斯的作品中,她结合了现实主义的一些知识来展示当时的形势。
一、介绍简·奥斯丁(Jane Austen)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小说家。
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她完成了6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年),《爱玛》(1816),《诺桑觉寺》和《劝导》。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至今仍广受世界各地读者喜爱。
其中,《劝导》("Persuasion")作为她的最后一部完整长篇小说,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外对《劝导》这部作品的研究论著。
一、国外对《劝导》的主题研究1.女性成长与自我认同许多研究者关注《劝导》中女性角色的成长与自我认同。
美国学者玛丽·普尔(Mary Poole)在其论著中提出,《劝导》展现了安妮·艾略特从顺从社会期望到追求个人幸福的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地位与角色。
2.社会阶层与婚姻观念英国学者约翰·达西(John Darsey)在研究《劝导》时,关注了作品中的社会阶层与婚姻观念。
他认为,简·奥斯汀通过描绘安妮与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对不同阶层婚姻观念的偏见与束缚。
二、国外对《劝导》的文学手法研究1.对话与内心独白美国学者南希·米切尔(Nancy Mitchell)在论著中分析了《劝导》中的对话与内心独白。
她认为,简·奥斯汀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展现了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
2.比较研究国外研究者还喜欢将《劝导》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尔贝(Pierre Arbe)在其论著中将《劝导》与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了两国文学在描绘爱情、社会等方面的异同。
三、国外对《劝导》的文化研究1.英国的海洋文化英国学者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在研究《劝导》时,关注了作品中的海洋文化。
他认为,简·奥斯汀通过描绘海军背景,展现了英国海洋文化的特点,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2.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约翰逊(Elizabeth Johnson)运用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了《劝导》中的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Robert Hopkins—moral luck and judgment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简·奥斯汀《劝导》中的道德运气与道德评判作者以一个假定的情景开始:1806年时,安住在英格兰,是一个思想高尚和性格可人的19岁女孩。
她的母亲五年前去世了。
安的父亲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男爵,没有继承人。
安未婚的姐姐也是一个虚荣的人。
她还有一个妹妹。
在他们家附近还住着一位贵族寡妇,是安的母亲生前的好友,也是安信任的道德顾问。
一位英俊有活力的海军军官与安相遇,并且他们很快便陷入了爱河。
尽管在工作上一帆风顺,但是他没有财富,并且面临着海战的未来很危险。
他向安求婚后,安的父亲虽没有明确地反对这门婚事却认为这是一次“掉价的联姻”。
安的道德顾问阻止她这么做,并且认为这个求婚很不幸。
安该怎么办?(前提是订婚之后不久便结婚。
)奥斯汀最后一部伟大的小说《劝导》中便出现了这样的道德评判。
安听从了Lady Russell (LR)的建议,拒绝了Wentworth(CW)的求婚,因为LR劝她相信这是一场轻率、不合适、难以成功并且不值得的订婚。
安拒绝这次的求婚还有别的原因吗?是的。
安这么做不只是因为这个“自私的警告”,还因为她坚信应该审慎,而且主要是对CW的自我否定。
沮丧、伤心、愤怒,CW回到了海上带领着战船ASP成功地获得了战利品,并且八年后带着巨额的财富重新成为了安的邻居。
《劝导》在故事的结尾处又给了安一次机会,让她和CW快乐地在一起,这时CW战胜了他的骄傲与羞怯,再次向安求婚。
这是奥斯汀最让人难忘的描写爱情的场景。
这次安答应了他,但是仔细地回想她之前的道德评判。
她相信LR充当了她的父母的角色,所以她应该听取她的意见。
作者认为安或许可以给CW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正说明了只有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可以判断建议是好是坏。
”接下来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后续的事件会成为一个道德决定是对或错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几个假设:如果CW和安结婚后回到海上,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后回到了安的身边,就像是《简爱》中的Rochester变瞎了,而且还很贫穷。
这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否会证明LR是对的?或者假设安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而CW死在了海上,也没有获得财富。
这种假设会使奥斯丁的读者们想起《爱玛》中Jane Fairfax的出身:“步兵LF与Jane的婚姻曾经是有名望、有乐趣、有希望、有趣味的,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寡妇只剩下对他在国外作战中去世的痛苦记忆和这个女儿,渐渐地在消耗和悲痛中消沉。
”安只是凑巧假定这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都是正确的世界呢,还是直觉地认识到了被20世纪道德哲学所命名的“效果论”?奥斯汀是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中重新审视了她之前缜密的故事情节中的道德暗示后是要给予她故事中的女主角婚姻和财产吗,虽然那是一种强硬、无情,而且非常严肃的视角?Leopold Damrosch, Jr.曾经研究过清教和18世纪的“幸运小说”,认为Fielding之后,英国作家几乎不再写这类想当然得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意安排的题材的小说。
他认为奥斯汀将她的小说建立在当代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安排其女主角“学着适应世界。
”奥斯汀的小说被认为是缜密审慎的小说,因为它对个人道德评判的强调是基于这个与教会无关的难以对付的社会的背景之下的。
安的解释“事件决定了道德评判的好坏”就是效果论。
Alan Donagan将其定义为“仅根据效果的本质而进行道德评判”的行为。
或者更加明确地说是“行为效果论”,Michael Slote定义其为“根据行为是否有最佳的效果而判断行为的正确性的理论”。
尽管效果论是20世纪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产物,它所反映出来的道德问题,即我们是根据效果还是根据行为人的动机来判断一个行为的正确与否,与Adam Smith的《道德观点理论》相冲突:“无论我们抽象地考虑这个貌似正确的格言“道德行为不应被它非故意的结果所评判”时它有多么好,当我们面对具体情况时,行为所产生的真实结果都对我们判断它的功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恰恰是如同Henry Fielding的《汤姆琼斯》小说中的“个别案例”与“真实结果”使公众注意到仅仅依靠动机来评判道德行为的困难。
Squire Allworthy是一个好心却道德迟钝1的地方官,在故事前三分之一中他的道德评判几乎是毁灭性的。
Martin C. Battestin向我们证明了“好心与性格开朗”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生意”是不够的,“即使是圣人也需要谨慎与小心。
”之后作者从《汤姆琼斯》中举例说明好心是不够的。
Allworthy的问题就是效果论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两位著名的现代哲学家Bernard Williams和Thomas Nagel在名为“道德运气”的文章中讨论了这种困境的复杂性。
Williams在休谟传统怀疑论中创造了引起争论的“道德运气”一词,以此来表明无论我们将“道德性情”置于多么久远的位置,“它们都和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根据情况来判断’。
”2Williams的假设案例研究是关于一名将成为画家的Gauguin,为了投身于画家的事业他抛弃了妻儿。
如果他在穿越英吉利海峡时溺水身亡了,他的决定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如果他事业有成,变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画家,他的决定就必然是正确的。
因为他的画对人类有益,那么他的决定就是正确的。
Thomas Nagel引用了张伯伦签署慕尼黑条约的例子。
假如希特勒在占领苏台德地区后死于一场心脏病,德国人就不会蔓延于欧洲,屠杀数百万人了吗?因为张伯伦的动机和目的大概是道德的,为了阻止战争,他在慕尼黑牺牲捷克的利益的行为就不会是“一场巨大的道德灾难,而正是这使得他家喻户晓。
”3Nagel 将道德运气定义为“一个人做事的一方面依赖于他无法控制的因素,然而我们仍然尊敬他,就好像是道德评判的客体”4的事件。
他归纳了“道德评判的自然客体影响主观运气的四种方式”:“一个是基本运气现象--你是这种人,这不是你故意这么做的问题,而是你的倾向、能力和性格的问题。
另一种是一个人特定环境下的运气—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场景。
再有就是一个人如何根据先前的情况来做决定的运气和一个人的行为和效果的运气。
”之后Nagel继续表示“无论一个东西有多么贵重,从一个着火的房子里救它和将它从12层扔出去然后救它都是有着明显的道德差别。
”在这里,作者评论说如果是“我”或是“我”财产的律师,都会是效果主义者,而不是像康德学派那样强调目的。
Nagel 不是一个效果主义者,他支持Williams,认为如果孤立地去看道德评判,而不考虑事件本身的话的确会造成“哲学问题”:“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角度还是逻辑角度来看,持有道德运气是自相矛盾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对道德评判的直觉接受的感知方式很有可能把它完全破坏。
”作者接下来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安的效果评判观。
他用《傲慢与偏见》中的Charlotte 举例说明在奥斯汀早期的作品中女主角都不相信婚姻运气。
她们慎重地考虑,也与适合的白马王子结婚了。
她们的评判基于20世纪一位康德派哲学家David A. J. Richards的定义:“成熟的爱情要求人们不仅要注意外貌特点,更要注意与道德准则相关的性格特点。
”Williams 认为这是“正确的谬论”。
他反对康德道德哲学,认为不应该根据性格来评判,不应该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具体性格特点中将道德想法抽象化,而且康德派也没有认识到基于任意外貌特点而产生的爱很可能与道德发生激烈冲突。
这种冲突就恰好表现在Marianne Dashwood 在爱上Colonel Brandon前就嫁给他中。
本来应该是Elinor嫁给Brandon,但是Edward的犹豫不决导致了不幸。
我们都为这种以事实为代价来成全道德的结局情节而感到惋惜。
Barbara Hardy认为《劝导》中的浪漫小说惯例将安从“她选择的结果”中救了出来。
她及其不赞成运气一说,似乎奥斯汀是为了小说情节而放弃了其艺术效果。
然而正如Paul N. Zietlow20年前所言,奥斯汀小说中对运气的强调是故意安排的,不应该被轻视。
在他1965年的论文中,他指出伦理哲学中的新的重要的对“道德运气”和效果论的探究使得我们认识到简奥斯汀在道德评判的困境中挣扎着,她将这种评判置于道德运气的环境中,在那儿幸运1The fourth line of the last paragraph on P2672The fifth line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on P2683The seventeenth line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on P2684The following part of 3的世界对道德代理而言是不可见的。
作者利用John Hawkesworth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上述的观点的根本性。
个人的请求是无法影响神的决定的。
选择正确与否在于运气,无法改变。
天意在每个水手的讲话中都是一定有的,但是奥斯汀对在第一次求婚前CW的描述却震惊了读者(他的未来未知,不知会发生什么)。
这种描述其实有一个假定的环,是奥斯汀的两个哥哥面临的情况的一个描写。
即使是之前非常谨慎的LR也在劝安接受Mr. Elliot(ME),但是她却首先说自己“不是一个说媒的人,她太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和算计的不确定性了。
”的确是“不确定”。
如果LR真的明白“许多道德行为都包含了不确定的评判”,冒险与道德运气在说媒中更是固有的的话,她就不会劝安不与CW在一起了。
在小说中,安自始至终都经受着由于她一开始未接受爱情挑战的道德失败所带来的痛苦中。
Crofts接受了这样的挑战。
当Croft推测CW喜欢Miss Musgroves姐妹中的一个的时候,他对安说“如果不是战争,CW早就安定了。
我们这些水手,在战争时期经受不起漫长的求爱期。
从我们首次见面到现在都多久了?”而croft夫人则说“我们最好不要讨论这些了,如果安知道我们多久才开始相互理解,她永远都不会认为我们会幸福。
然而,我很早之前就已经了解你的性格了。
”漫长的订婚期很明显对于安和CW而言不可行,croft一家的讨论深深地伤害了安。
后来安和CW偶然听到Croft夫人再次表明她反对漫长定婚期的观点“我宁愿让孩子们即使收入不高也赶快安定下来,然后一起奋斗,而不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定婚期。
”CW自己对于天意是如何认识的,在海上时是神的示意还是道德运气?CW曾嘲笑海军上将的职位,“时不时地就会有数百人被送到海上,数千人都战死了,很难说谁会留到最后。
”Croft两次阻止CW,说还是有幸运的人的,比如CW自己。
CW回复道“上将,我感受到我的幸运了。
”他在海上时从未有过连续两天的恶劣天气,他有抓获法军护卫舰的“好运”,还在强风到来前四天带着他的船去了Plymouth,要不然的话这股风已经把他的船吹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