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3050-3660 3660-4270
>4270
8.1 7.6
0.2
25.0
1.9 1.3
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m的深度范围
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 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进展,深层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47.3
45
38.4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合计
东部尚处于盆地勘探的中期,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出现, 可以保持储量平稳增长。
我国石油资源探明情况
25 20 15 10 5 0
(%)
20.5 12.3 5
塔里木 准噶尔
14.9 14.3
西 部 地 区 探 明 率
柴达木 鄂尔多斯 西部总计
西部整体探明程度为14.3%,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 储量高速增长。
大于10万km2盆地 1-10万km2的盆地
西部造山带挤压型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中部克拉通过渡型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
第四节 全球及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几乎100%分布于沉积盆地中
全球约600个沉积盆地,已有160个盆地产出 了工业石油。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发育,规模大, 分布广泛、稳定,成 熟度高。 主要发育大型河流-三 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储集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集体成因类型多。
富含油气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富含油气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前陆盆地是指在大陆地壳沉积时期形成的主要聚积油气资源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盆地。
这种地质盆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地质特征,包括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岩石特征和流体特征等方面。
首先,油气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是其最突出的地质特征之一、其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和有机质组成,具有大厚度、大容量等特点。
在盆地的深部,通常存在良好的蓄积层和密封层,有利于油气的积聚和储藏形成。
沉积特征是判断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油气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也是其石油地质特征之一、大部分盆地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褶皱、断裂、隆起等构造现象常常发育,对于油气的形成和保存产生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常见的构造特征有受压弯曲构造、推覆构造和裂隙构造等。
油气通常富集在构造陷落带、断裂带和褶皱带等构造位置上。
再次,油气前陆盆地的岩石特征也是其石油地质特征之一、岩石通常是沉积作用产生的,常见的岩石类型有砂岩、泥岩、页岩等。
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透水性,是不透水岩石中的主要蓄积层;泥岩和页岩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透水性,常常起到了盖层的作用,对于油气的保存和封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如碳酸盐岩和煤等,也是油气研究中的重要对象。
最后,油气前陆盆地的流体特征也是其石油地质特征之一、油气通常以流体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其流体特征包括组分、运移性和饱和度等方面。
通常,油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主要成分为烃类化合物,而气则是由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组成。
油气在地下可以通过孔隙和裂缝等空隙进行运移,对于油气的勘探和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饱和度是指地下岩石中的孔隙或裂隙被油气填充的程度,饱和度高的地层通常是潜在的油气储存空间。
综上所述,油气前陆盆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地质特征,包括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岩石特征和流体特征等方面,这些地质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形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对于石油地质学家和勘探开发者来说,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发现和利用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 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
差别 较大 , 其 成藏 机制 是什 么 ? 均 是岩性 油 气藏油 气成 藏研究 中必 须 回答和 解 决 的 问题 。
分析 指 出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自 己的认识 。 [ 关键词] 岩性 圈 闭 , 岩性 油 气藏 ; 成 藏机 理 ; 成 藏模 式 ; 成 藏控 制 因素 中图 分类 号 : P 6 1 8 . 1 3 0 .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3 6 - 0 0 3 3 - 0 1
在岩性 变化大 的砂岩 、 泥岩 沉积 剖面 中, 常见许 多薄层砂 岩互相参 差交 错。 有 的层状 砂岩体 顶 、 底 均为 不渗透 泥岩所 限 , 在横 向上 亦渐变 为不渗透 泥岩 , 砂 岩 体呈楔 状 尖灭于 泥岩 中 , 这就 是岩性 上倾 尖灭 圈 闭。 在 砂岩尖 灭端 部 以及 透 镜体的两 端 , 往往泥质 含量 增多 , 渗透 性变差 , 而 向砂岩 体主体 , 泥质 减少 , 渗透 性 变好 , 形成 透镜 体 、 岩 性尖 灭 圈闭 或物性 封 闭 圈闭等 。 除砂 岩相 变形 成 圈 闭
2 . 2岩 - 陛油气藏 的类 型及 形成特 点
明储 量 为6 0 2 4 4 x 1 0 4 t , 占挤 阳坳 陷总探 明储量 的 1 7 %。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 勘探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 勘探
上具 有高 难度 和高 风 险的特 点 , 这类 油气 藏 的理论研 究 和勘探 技术 , 一直是 国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第七章 7.4 岩性油气藏

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 买不起蜡烛,更点不起电灯, 从童年、少年直到青年, 在我度过的七千六百个黑夜里, 唯一可照明的, 是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童年时代,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兄妹们便围坐在小油灯旁, 听奶奶讲西游记中的事情。 我的胆子很小, 夜里总觉得屋里有妖精, 于是,在我进入梦乡以前, 从不让母亲熄灭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莱伏生,1919年刚大学毕业,被分配 到堪萨斯油田,那里已经有一个油田,上 石炭下部砂岩,但是,构造条件不好,他 作了些工作,距该油田4英里处找到了一 个50英尺高的构造,布井后回家结婚,在 回得克萨斯的路上,听说出油了,便在结 婚登记书上计算,他将能拿多少奖金,可 是,当他回到得克萨斯州时,该井只产了 两天,就不出油了。此经历为该区的油气 勘探和后来石油地质学书中岩性油气藏的 定义奠定了基础。
2.岩性尖灭油气藏的成藏机理 生油气凹陷中生成的油气进入到储集层
以后,油气沿储集层向上倾方向运移,当运
移到储层尖灭端时受阻,便形成油气聚集。
油水位置的交换靠渗滤(成岩作用早期)和
排替(成岩作用中晚期)作用完成。
3.岩性尖灭圈闭的平面表征
岩性 尖面线及 与其相交 的最深一 根构造等 高线所圈 定的面积。
• • • • • •
• • • •
分分秒秒, 煤油灯伴我步入了少年, 熬干了多少瓶煤油我记不得, 更换了多少个灯芯我数不清, 只记得每一次换芯填油的时候, 总会激起我不可名状的惆怅、悲哀和 恋情。
煤油灯下我沐浴着知识的甘泉, 体察着灯光的温馨, 吸吮着煤油的芳香, 咀嚼着油烟的结晶。
• • • • • • • • •
河南双河油田
吉林乾安油田
岩性尖灭及透镜体油气藏实例
长庆马岭油田古河道岩性油藏分布图
油气藏

油气藏定义岩石特点油气藏特征油气藏潜在损害特点砂岩油气藏该油气藏是指形成于四周被非渗透岩层所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岩中的油气藏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与岩屑胶结组成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岩石碎屑,还有少量云母、重矿物等,其含量占整个岩石重量的50%以上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指被非(低)渗透岩层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砂质储集体中的油气藏,是典型的原生岩性地层油气藏,广泛分布在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中砂岩由碎屑物沉积而成,其力学性质主要受固相矿物颗粒和胶结物力学性质及其结构性状所影响。
层状砂岩油气藏剖面中的高渗透率产层,是最终潜在最大产能的位置,也常常会最大程度地被漏失性侵入所损害裂缝孔隙型油气藏它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储集层必须具备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空间和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
不同的岩性及其组合由于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发生变形和产生裂缝的程度也不同。
裂缝主要发育在高含碳酸盐岩的泥岩和钙质泥岩地层中,而溶蚀作用主要发育在含膏岩矿物较多的层段的裂缝充填物中。
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有碳酸盐岩溶解度、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岩性控制因素、构造的控制作用、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基块系统和相互连通的高渗透性裂缝系统对有效产能贡献相近的裂缝性砂岩;(2)基块渗透性极差(可能包括孔隙度),裂缝系统作为流体产出的主要通道的裂缝性砂岩。
变质岩油气藏油气储层中大部分为变质岩的油气藏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油藏类型多样、气藏与气顶油藏较少,以油藏为主、油井产能高低悬殊、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大、油藏采收率不高变质岩钻屑的可酸溶性差。
若裂缝系统中侵入钻屑、非酸溶性泥浆成分,都可能造成损害。
井漏、或井喷后的压井通常造成最严重的损害火成岩油气藏含油层是火成岩的油气藏。
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
岩性油气藏成藏形成机理

岩性油气藏成藏形成机理作者:秦瑞泽常鲁慧张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3期摘要:对于岩性油气藏的研究主要是在1966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
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从成藏动力系统、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对岩性油气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最后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O235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
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
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分析

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大陆发现了很多含油气盆地,其中含有很多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随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不断深入,岩性油气田勘探工作也愈加受到重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究陆相含油气盆地倾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
标签:陆相含油气盆地;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斜坡区随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的不断深人,构造型油气藏勘探丁作已经成为了行业关注的重要领域。
在过去,所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是在各个盆地中的二级构造中的油气聚集带上。
其呈现出构造圈发育不完全、结构简单、地层倾斜等特点,这些地区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开发困难,但是勘探潜力巨大。
在十多年来的发展中,斜坡区已经成为了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松辽盆地、准格尔盆地、渤海湾盆地、陕甘宁盆地等发现了很多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
为了能够提高石油开发率,通过不断分析这些油气田形成条件和特征,可以更加有利于勘探工作进行,以期推动斜坡区大中型油气田开发进程[1]。
一、稳定克拉通盆地稳定克拉通盆地是在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发育最为广泛的盆地类型之一,例如我国的陕甘宁中生界盆地[2]。
该盆地发育在华北地区台西部鄂尔多斯稳定克拉通块体上的中生界陆相盆地当中。
晚三叠世,由南部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地块拼合而成。
陕甘宁盆地中的三叠统发育河流一三角洲一深湖相频繁的互层沉积,从而形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盆地因为受到了后期叠加作用,因此在盆地北部地区上三叠统形成了一批特大型、大型的岩性油气藏。
其主要的特点有:(1)该盆地作为典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受西部地区的造山作用及湖平面上升影响,发育了品质优良、厚度大的优质烃源岩层;(2)在稳定克拉通盆地的基础上,斜坡上的地层坡度十分平缓,发育一系列大规模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而发育了大规模岩性油气藏;(3)通过对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分析可知,其主要的储集层通常都经历了非常强的成岩后生作用,储层致密化较强,特低孔渗储层为主要发育形式,这就阻挡了地下油层进一步运移,对形成大面积岩性——成岩复合型圈闭合提供了前提条件;(4)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承接了古生代南北构造体系,且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了主导地位,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性十分明显,大体上是南陡北缓形式,南部陡坡和深洼区域水体境主要为深水、半深水,间歇性发育小型河流,北部受控于坡度较缓,因此三角洲平面规模较大,盆地北部河套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区,并且三角洲整体上是南北方向分布。
第七章 7.4 岩性油气藏

0
我国新发现的隐蔽油气藏与油气新增储量的关系 近年来,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逐年增加,比例已达50%以上
世界剩余的油气资源与隐蔽油气藏储量的关系
准噶尔盆地 石油10.3亿吨
松辽盆地长垣以西两侧 20-25亿吨储量规模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石油29.6亿吨 古生界天然气1.55万亿方 渤海湾盆地 14.7亿吨
• •
• • • • • • •
搅尽脑汁,苦思冥想, 可无论如何也百思不通。
家乡的冬天很冷, 冻僵的手写字不灵, 把手放在灯苖上烤烤, 我突然发现, 小小的灯苖竟有那么大的热量, 可把僵体复苏, 能把心火燃熊。
高考来临了, 夜半书房里, 只有我和同甘共苦的煤油灯, 虽然它的光线已不再那么明亮, 虽然我已能买得起几根蜡烛, 但我仍然舍不得换掉这盏小小的煤油 灯。 风儿从门缝里偷偷袭来, 灯火艰难地摇曳着, 不时发出痛苦的哀鸣, 可它为了能使我成才, 忍痛燃烧着自己的体躯, 坚强地抵御着吹来的贼风。 我哽咽, 我激动, 急用身体去挡住这可恶的风。 我突然发现, 就在此时, 就在我靠进灯火的瞬间, 墙上映出了我伟悍的身影,
小时候,家里很穷,很穷, 买不起蜡烛,更点不起电灯, 从童年、少年直到青年, 在我度过的七千六百个黑夜里, 唯一可照明的, 是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童年时代,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兄妹们便围坐在小油灯旁, 听奶奶讲西游记中的事情。 我的胆子很小, 夜里总觉得屋里有妖精, 于是,在我进入梦乡以前, 从不让母亲熄灭那盏小小的煤油灯,
差异压实充注
沿微裂缝充注
源岩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探讨
(3)沿断层充注
断层沟通了烃源岩与砂岩透镜体,断层活动开启, 油气在超压驱动下沿断层进入储层。
差异压实充 注
中国火山岩油气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_侯连华_图文.

[收稿日期 ]2012-04-06[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2011-ZD -19-2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 2011B -03 [作者简介 ]侯连华 (1970— , 男 , 山东博兴县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地质、综合勘探研究等工作 ;E -mail :houlh@petrochina.com.cn中国火山岩油气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侯连华 , 朱如凯 , 赵霞 , 庞正炼 , 罗霞 , 毛治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 100083[摘要 ]中国沉积盆地内主要发育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 3套火山岩 , 火山岩大面积分布 , 烃源岩与火山岩伴生 , 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东部盆地以中酸性岩为主 , 主要发育原生型火山岩储层 ; 西部盆地以中基性岩为主 ,主要发育风化壳型储层 , 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物性好于原生型储层物性 , 各种岩性、岩相均能形成有效储层。
东部盆地主要发育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 ; 西部盆地主要发育地层型、构造—地层型、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型油气藏。
松辽盆地深层持续沉降型断陷控制天然气区域分布 , 生烃断槽控制断陷内天然气分布 ,近邻生烃断槽的断裂构造带是天然气富集区带 , 优质火山岩储层控制天然气富集 ; 新疆北部石炭系残留生烃凹陷控制油气平面分布 , 风化壳规模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和规模 , 风化壳地层型有效圈闭控制油气成藏 , 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运聚。
指出中国火山岩有利勘探面积 36万 km 2, 预测火山岩中总资源量 60亿 t 油当量以上 , 勘探潜力大。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 火成岩油气藏 ; 成藏控制因素 ; 油气藏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 ]TE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12 06-0077-101前言火山岩作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已引起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1]。
准噶尔盆地生油岩及油气地化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生油岩及油气地化特征分析摘要:准噶尔盆地在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其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从基本特征来讲,准噶尔盆地本身处于北部的新疆省区范围内,该盆地达到15千米的盆地沉积最大厚度,其中蕴含了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盆地油气资源。
早在上世纪初,有关部门就着眼于针对上述盆地的掘井处理。
截至目前,针对该盆地已经开掘了较多的油气藏与油气田。
与此同时,准噶尔盆地呈现叠合性的多生油岩特征,其中主要包含二叠系、石炭系、白垩系以及侏罗系等典型性的岩层。
具体在涉及到原油开采时,应当将其建立于探明当地原油储量的前提下,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与宗旨来完成高效性的油气开采处理。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多生油岩特征;地球化学特性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之一。
其中的次级构造单元柴窝堡凹陷位于盆地南缘,是一个在下石炭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小型山间叠合凹陷。
该区具备叠合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发育多套生烃层系、多套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在当前现有的含油气盆地中,准噶尔盆地构成了其中规模较大的油气盆地。
近些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着眼于拓宽采掘原油涉及到的开采范围,因此亟待着眼于原油与盆地岩层具备的地球化学特性。
与此同时,准噶尔盆地还蕴含了储量充沛的生油岩,其中包含多层次的含油岩层系。
因此对于该盆地富含的各种油气物质而言,关键应当落实于探明当前现有的原油储量。
在全面明晰地球化学特征的前提下,通过运用适当举措来显著提升原油与其他物质采掘的实效性。
1关于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生油岩来讲,此类岩层本身属于石炭系的特殊岩层。
如果借助显微镜对其予以详细观察,那么可知生油岩含有较高比例的有机质,此外还包含其他相应的岩层成分。
从地球化学特征的视角来看,生油岩包含壳质组以及镜质组的两类不同成分。
在这其中,镜质组总共占据了30%左右的岩层成分,而其余则为壳质组。
因此可见,壳质组整体上含有较小比例的角质体与孢子体物质,其余多数则属于不具备特定形态的腐殖质。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刘震;赵阳;肖伟;杜金虎;张以民;易士威;刘俊榜【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05(19)4【摘要】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方面的突破表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比构造油气藏更具优势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优势性表现在:(1)岩性圈闭多期形成有利于多期捕集油气;(2)近源短距离运移有利于成藏;(3)低部位岩性圈闭比高部位构造圈闭成藏期要早;(4)相对有利的盖层条件.保存条件也比构造油气藏要更具优势:(1)抬升剥蚀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2)断层破坏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岩性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也更广阔:(1)同构造油藏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宽,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均可分布;(2)岩性油藏分布的体系域更宽,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有富集;(3)岩性油藏分布的压力场更宽,在各种压力场环境中都有发现.因此,提出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优势性特征"的观点.【总页数】9页(P570-578)【作者】刘震;赵阳;肖伟;杜金虎;张以民;易士威;刘俊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100011;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22【相关文献】1.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J], 刘震;付东阳;肖伟;杜金虎;易士威;党虎强2.内蒙古二连盆地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形成及油气成藏效应 [J], 李浩;高先志;杨德相;王会来;王苗3.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的相对早期性特征 [J], 刘震;刘俊榜;高先志;辛海燕;肖伟;徐兆辉4.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圈闭早期形成和多期形成特征分析 [J], 刘震;梁全胜;肖伟;党虎强5.内蒙古二连盆地形成演化及白音乌拉煤田地质特征研究 [J], 王健;管仁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陈文玲;周文【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rvoir characters, accumulation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of basement reservoir and concludes that basement is formed before basin and distributed in any platforms. There is one basement in simple basi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there must be a long hiatus or tectonic movement so that they can have both new and old basements. Basem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reservoir on top of buried hills and the reservoir inside buried hills. The reservoirs are composed of granite and eruptive rocks, and have particular effective reservoir spaces and have strong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include that they are early oil generation and late reservoir, early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early trap generation. They have various of trap types and migration modes, and have complex inside composition and translocation systems. The world's larges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located in depression basin, and most Chinese reservoirs distributes in eastern fault basin and in northern flexural basin and old basement of superimposed basins.%通过对国内外基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要素、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基岩是盆地形成前的地层,任何时期的地台均有分布.简单盆地只有一个基岩,叠合盆地必需有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有过大的构造运动才能有新、老基岩之分.基岩油气藏可以分为潜山顶部基岩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型基岩油气藏.储集岩以花岗岩和火成岩为主,具有特殊的有效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基岩油气藏储层具有新生古储、成藏期早、圈闭形成早且类型多、内幕结构复杂、疏导体系复杂、运移方式多等特征.世界大型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拗陷盆地,中国基岩油气藏重点分布在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和北部褶皱盆地基底以及叠合盆地的老基底中.【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8页(P17-24)【关键词】基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分布特征【作者】陈文玲;周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陈文玲,周文.含油气盆地重要勘探领域基岩油气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17–24.Chen Wenling,Zhou Wen.Important Exploration Areas in Petaliferous BasinsThe Basement Hydrocarbon Reservoirs[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2,34(5):17–24.对于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国经历了近10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始于1994年之后[1]。
石油地质学--研究所版第10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分布规律
含油气盆地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沉积盆地: 指地壳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接受了巨厚沉积的洼陷区 域。 2、含油气盆地: 具有工业油气生成、并富集形成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沉积物赖以存在的基底
级别 Ⅰ级 隆起 凹陷 盆地 斜坡 背斜带 向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 背斜 断块 亚Ⅰ级 Ⅱ级 Ⅲ级
凸起
凹陷
坳陷 凸起 油气关系 渤海湾盆地 生成 运移 含油气区 含油气亚区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鼻状构造 …
聚 集 油气聚集带 胜坨断裂带
油气田 油气藏 胜坨油田
四川盆地构造区域划分图
川西拗陷带:通江凹陷、成都凹陷、雅安斜坡 川中隆起带:威远-龙女寺隆起、南充-营山斜坡、自流井凹陷
(二)中部克拉通型盆地 位置: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太行山—武陵山之间的地区。 3. 特征 (1)盆地内含油层系多; (2)盆地一般有稳定的结晶基底,盆地中心多为岩性油气藏, 盆地边缘 多为构造油气藏; (3)盆地内的地温梯度较低; 例如 四川盆地 2.3 度/ 100米 陕甘宁盆地 2.15 度/ 100米 油气热演化需要时间长, 因此生油层时代一般均较老, 并以气藏为主。 (4)盆地内石炭---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普遍发育煤系地层, 加之无 断块裂陷活动, 对煤成油、煤成气藏的形成很有利。
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类型 三、板块学说分类方案 1976年 美国 迪肯森 二大类 十六亚类(教材P284)
(一)裂谷环境盆地 1.底克拉通盆地 3.原始大洋裂谷 5.陆堤 7.扭张性盆地 (二)造山环境盆地
(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变薄 张裂引起下沉) 2.边缘坳拉谷 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6.新生大洋盆地 8.弧间盆地 (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为主)
含油气盆地分类.doc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
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
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
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
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2
2 1
油气藏类型及典型油气藏剖析
油气藏类型
2 1 1 背斜型油气藏 ( 1) 披覆背斜油气藏。相对较厚的南屯组砂岩沉 积在 铜钵 庙组 沉 积后 的 沉积 间 断期 形 成的 古隆 起 上[ 2] , 被差异压 实形成披 覆背斜。这类披覆 背斜位 于南屯组烃源区内 , 油气主要以侧向运移方式聚集, 圈闭充满度较高。如苏 1 井所钻构造即为披覆背斜, 产油可达 20 t / d。 ( 2) 滑陷式背斜。苏仁诺尔断裂下降盘向下滑移 时, 对南屯组一段泥岩的侧向挤压作用使其上拱 , 形 成滑陷式挤压背斜, 面积较大但闭合幅度较小, 烃类 主要以侧向运移方式聚集到背斜顶部, 油气充满度较 高, 但浊积扇砂体储集物性较差, 油藏规模不如断块型 和披覆背斜型。 ( 3) 逆牵引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形成于主断 裂活动剧烈区的生长断层下降盘, 面积较小 , 闭合幅 度一般上大、下小[ 3] , 近断面 处常断缺地层 , 伴生 与主断裂走向相近而倾向相反的小断层 , 由于邻近烃 源区 , 且断层附近砂体发育, 一般形成规模较小但成 带分布的油藏。如霍 1 井所钻构造圈闭幅度仅 40 m, 南屯组部分断缺 , 烃类主要沿断层垂向运移到大磨拐 河组形成、空气渗透率分布 变化规律为 1 400 m时孔隙度约 为 20% , 2 000 m 时约为 10% , 2 200 m 时约为 8% 。
m 2 的储层, 孔隙半径值较小 , 孔隙分选中
等 % 较好 , 排驱压力大, 孔隙结构特征较差 , 属于细 % 微细孔喉组合储层 , 由于网状缝和溶洞型的岩心资 料难以获取, 现有资料仅反映致密储层的特点。该层 位孔隙度变化范围为 0 2% ~ 14 3% , 平均孔隙度为 5 0% ; 渗透率 范围 值为 0 01 ! 10 ~ 0 91 ! 10 m 2 , 渗透率 平均 为 0 03 ! 10- 3 m 2 。虽 然孔 渗较 低, 但该区裂缝溶洞发育 , 起到了沟通孔隙、提高渗 透率的作用, 为裂缝 孔隙性储层。 1 2 2 兴安岭群凝灰岩 、凝灰质碎屑岩储层 兴安岭群凝灰岩、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主要为玻屑 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沉凝 灰岩中火山碎屑物质含量 高达 80% ~ 90% 。火山碎 屑物质多为玻屑流纹质凝灰岩 , 有少量的长石和石英 晶屑。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中 , 粗碎屑岩成 分复杂 , 岩屑含量高 , 含量 为 60% ~ 85% , 以陆源 岩屑为主 , 含有少量的火山碎屑 ( 凝灰岩岩屑, 含量 一般小于 20% ) , 主要的陆源岩屑有安山岩岩屑、中 酸性喷出岩岩屑和凝灰岩岩屑 , 胶结物有方解石、石 英和粘土矿物, 以接触式胶结为主 , 见少量的孔隙式 胶结和基底式胶结。 砂岩储层中孔隙主要有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 类。原生孔隙包括颗粒支撑的岩石中的粒间孔隙和基 质中的微孔隙; 次生孔隙是成岩作用各阶段中新形成 的孔隙。储层储集岩孔隙类型较多 , 有粒间孔、溶蚀 孔、铸模孔、特大孔、伸长状孔和粒内裂隙等, 其中 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1 328~ 1 487 井段最大孔隙度为
第八章 8.2 含油气盆地

陈
起
盐2
丰1
家
郑4
庄
凸
起 青 坨 子 凸 起
东风6 莱1 东科1 王1 通61
沙5 沙3
阳1
沙4
钟参1
郑2
滨 县 凸 起
利2 单2 利1 南2 利101
3500
坨3
林樊家凸起
滨5 林气1 惠深1 滨229
东风8
辛2 王65
蕾11
史115 郝5 史4 史2 郝科1
滨3 滨4
河2
陆堤:在张裂大陆边缘外沿,形成逐渐向海 洋推进的沉积物; 新生大洋盆地:在大洋中脊与大陆陆块之 间,大洋岩石圈增长和下沉形成的新生盆 地,浊积岩组成的深海平原发育在洋壳之 上; 扭张性盆地:沿着复杂的转换断层系,在 地壳局部变薄的部位,发育的拉张盆地或 楔形断陷盆地; 弧间盆地:由于岩浆弧裂开,在不活动的 残留弧与继续活动的前弧之间洋壳下降形 成的小洋盆
三、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
1.一级构造 一级构造是根据盆地基底的起伏情况划分的 隆起坳陷和边缘斜坡等。 (1)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时期的沉降中心或 沉积中心。 (2)隆起:盆地中相对坳陷而言隆起较高的 地方,地层一般不全,不利于油气的生成。 (3)边缘斜坡:盆地中坳陷与边界的过度地 区。
2.二级构造
2、油气地质特点
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种盆地类型 。 两类烃源岩层系,即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 前陆坳陷型烃源岩层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 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储集岩体总体上也可分为两大体系,即下部 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 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 油气田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 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 层圈闭油气藏。斜坡带以地层油气藏为主。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此种类型.
一般地,大陆内部裂谷可依据其演化进一步划分为大陆内部简 单裂谷和大陆内部断陷(裂谷)--拗陷盆地,前者是指盆地只发育 地壳伸展阶段,后者指盆地由地壳伸展和热冷却沉降阶段构成,二 者有一定的差别。
(二)盆地类型
A.大陆内部简单裂谷
1.伸展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是大陆
岩石围内的有限伸展带,
二、盆地类型
(一)盆地分类
盆地是油气资源的有效聚集场所,所谓“没有盆地就没 有石油”。地球的表层发育着许多盆地,其性质和油气赋 存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以盆地为类比单元研究控油气 构造时首先要对盆地进行分类。 盆地分类的原则各种各样,根据盆地规模、平面形态、
剖面形态、构造类型、地动力环境等均可以进行分类,分
一、含油气盆地概念
2.沉积盆地是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其
中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
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说明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故
亦称为同生沉积盆地。
3.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在这种盆地中,岩相带的走向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2006年1月石油学报AC TA PETROL EI SIN ICAVol.27 No.1Jan.2006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0007Ο01Ο04)资助。
作者简介:刘 震,男,1963年2月生,1990年获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E 2mail :liuzhenjr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6)01Ο0017Ο07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刘 震1 赵政璋2 赵 阳1 赵贤正2 肖 伟1(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分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 北京 100011)摘要: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②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③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④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⑤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⑥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分布特征;保存条件;勘探潜力中图分类号:TE 11111 文献标识码:APre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for lithologicreservoirs in petroliferous basinLiu Zhen 1 Zhao Zhengzhang 2 Zhao Yang 1 Zhao Xianzheng 2 Xiao Wei 1(1.Key L aboratory f or H y d rocarbon A ccumulation Mechanism ofM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na;2.Pet roChina Ex 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m pany ,B ei j 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with the structural reservoir shows that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has more pre 2dominant conditions i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formation of lithologic traps is earlier ,and there are more forming period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formed only by primary oil 2gas migration and secondary oil 2gas migration in short distance.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charged in the early era and experienced little destroy in the late structural activitie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distributed not only in the low 2potential areas ,but also in the high 2potential areas.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can be enriched not only in lowstand system tract ,but also in highstand system tract.So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has some predominant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K ey w ords :petroliferous basin ;lithologic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condition ;explora 2tion potential 自1966年美国石油学家Levorsen 提出隐蔽圈闭勘探以来,世界上许多含油气盆地都加强了对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1Ο4],而且对其形成机理与分类方案作了系统的研究[5Ο8]。
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下,储集岩体的岩性或物性发生突变,被不渗透层包围或遮挡而形成岩性圈闭[9]。
在我国的东部盆地,特别是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隐蔽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已成为重要的勘探对象[10]及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勘探开发油气后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11]。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我国中部探区油气储量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于各富油凹陷古近系的各种砂岩岩性圈闭、潜山、火成岩等隐蔽油气藏。
如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沾化和车镇等富油凹陷中发现了2个亿吨级、5个5000万吨级和一批1000~3000万吨级的储量目标勘探区。
在廊固凹陷大兴断裂下降盘发现了沙三时期水下扇砾岩体,探明天然气储量4149×108m 3,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2×104t ,还发现了饶阳凹陷留西—大王庄沙三段水下扇砾岩油气藏和晋县凹陷西杨村砾岩体油气藏[12]。
在冀东油田南堡凹陷发现了一批新的地层岩性油气藏,高柳地区新增探明、控制和预测三级储量达到了2×108t [13]。
在二连盆地发18 石 油 学 报2006年 第27卷 现2个5000×104t储量规模的大型隐蔽油田(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田和乌里雅斯太凹陷木日格油田)、1个1000万吨级优质储量接替区带(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内带),并在赛汉塔拉凹陷发现赛66大型岩性油藏[14]。
我国中部探区的勘探成果同样反映出岩性油气藏的巨大潜力。
在鄂尔多斯盆地自从在马岭地区地层岩性储层中找到亿吨级油田以来,已先后找到了12×108t的储量,仅苏里格大气田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就达到6025127×108m3[15]。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现大中型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其可采储量超过1000×108m3[16]。
从目前的勘探现状分析,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几十年的勘探主要是基于不同类型构造带上的构造油藏,因而不论是勘探程度较高的富油凹陷、还是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程度均较低,勘探潜力巨大,是发现规模整装储量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领域。
杜金虎等提出互补论观点[14],认为含油气盆地(或凹陷)在油气资源量一定的条件下,隐蔽油气藏与构造油气藏在油气资源量分配和油气空间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在不同的构造带、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油藏类型,隐蔽油藏与构造油藏在资源总量和油气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从而提出构造油藏和隐蔽油藏并重的勘探思路。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技术上的限制,通常把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放在第二位,在盆地勘探中后期才注重岩性油气藏勘探。
但这并不等于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成因和分布是第二位的。
1 岩性圈闭形成期特征岩性圈闭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储集体的物性特征以及盖层封堵情况,只要存在具有一定孔渗特征的储集体,并且在其周围或上倾方向被不渗透岩性遮挡就形成了岩性圈闭。
因此可以根据储层和泥岩盖层的物性纵向演化匹配关系来分析岩性圈闭的形成期。
砂体内部物性对砂岩体含油气性具有控制作用,当分选性为差—中等时,只有物性达到一定的条件,砂体才能成为有效储层,内部才开始含油。
同样,只有泥岩孔隙度较低、排替压力足够大时,才能成为有效的盖层。
吕延防[17]、黄志龙[18]和付广[19]通过研究都指出泥岩排驱压力与孔隙度之间关系密切,并提出了数学表达式,陈章明[20]利用排替压力对泥岩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等级进行了划分,笔者据此把砂泥岩排替压力差为015M Pa作为二连地区泥岩能够成为有效盖层的参考临界值,在二连盆地纵向上从下往上可以确定3套具有封闭能力的泥岩盖层。
对于砂岩储集体和遮挡盖层的有效性可用储层含油的临界孔隙度和泥岩排替压力临界值来判定。
砂岩储集体的含油临界孔隙度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取。
笔者以12%作为有效砂岩储层的临界孔隙度,在二连盆地纵向上从下往上可以确定2套可含油储集层。
根据泥岩盖层与砂砾岩储层的相互配置关系,在二连盆地纵向上可以划分出Ⅰ、Ⅱ、Ⅲ3套有利的储盖组合,相应地在3个部位发育岩性圈闭(图1)。
图1 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模式(以巴9井为例)Fig.1 Model for forming periods of lithologic traps111 浅层岩性圈闭在地层沉积早期的浅部地层,只要低渗透的泥岩地层中被混入渗透性的砂岩体或者古河道被泥岩层覆盖,就可形成岩性圈闭。
如图1的圈闭Ⅲ在浅层(900 m处)形成,推断圈闭Ⅰ也可以在相同深度形成,形成时间大致在白垩纪的腾二段中期。
所以岩性圈闭可以通过单纯的沉积作用或简单成岩作用在很早(甚至在沉积早期)就可形成,而构造圈闭或地层圈闭需要相当的构造运动条件才能形成。
1.2 深层岩性圈闭砂体在浅部埋藏时主要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孔隙度变小,孔渗性能变差。
在深部地层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成岩作用,进入次生孔隙发育阶段后,由于流体运动和溶蚀作用的加强,产生大量次生孔隙,砂体的孔渗性能大大增强。
同时强烈的孔隙破坏性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使砂岩体某些部位孔隙减少,物性(尤其是渗透率)变差,排替压力增高,形成遮挡条件,从而形成岩性圈闭。
1.3 岩性圈闭多期形成特征与其他类型的隐蔽圈闭的形成控制因素不同,只要储层物性和盖层封闭性在演化上配套就能形成岩性圈闭。
以巴9井为例(图1),圈闭Ⅰ在腾二段中期、赛汗塔拉段中期及现今均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故有3个岩性圈闭形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