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是什么
博弈论是什么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和策略的数学理论,它研究决策者在互动中作出最佳选择的数学模型。
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个体、组织还是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博弈论中,个体决策者通常被称为“球员”(players),决策者们的决策被称为“策略”(strategies)。
博弈论分析的目标是找到在各种不同策略组合中,球员可以通过分析其他球员的行动,作出最佳决策的方法。
博弈论通过建模和分析不同策略的结果,以及不同决策者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来解决决策问题。
博弈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的数学家、经济学家和游戏理论家。
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以解决各种决策和策略问题。
博弈论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是非合作博弈论,二是合作博弈论。
非合作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决策者之间缺乏合作的情况下的决策问题。
非合作博弈论分析的是每个决策者如何在互动中作出最佳决策,而不考虑其他决策者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非合作博弈论模型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种经典的非合作博弈论问题,描述了两个同时被捕的囚犯面临的决策问题。
如果两个囚犯都保持沉默,则他们将因不够证据而被判轻刑;如果一个人选择坦白,而另一个保持沉默,则坦白的囚犯将获得从刑期的豁免,而另一个将被判重刑;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坦白,则他们将受到较重的刑期。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囚犯的最佳策略是选择坦白,然而,当两个囚犯都选择坦白时,他们都会陷入囚徒困境,因为他们的总体利益会受到损害。
合作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决策者之间存在合作的情况下的决策问题。
合作博弈论分析的是决策者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达成一致,并在互动中作出最佳决策。
其中最著名的合作博弈论模型是“合作对策”(cooperative games)。
合作对策是一种多人博弈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通过协调策略,共同提高整体收益。
合作对策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和协商,找到一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得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相对公平和最大化的收益。
行会行规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以惩罚机制为中心
约 束 的情况 下 , 传统 会馆 和公 所 的行 规制 度具 有 习惯法 性质 . 行业 组织 成员 在 接 受行 规约 束 的 同时就 是与 组织 博弈 的过程 , 此过 程如 何能 够达 到均 衡 , 如何 在 一定 时期 内具 有 约束 力 , 些 都是 比较 有研 究价 值 的问题 。 文将通 过一 些 这 本
利益¨, 以在各 个行会组 织行规 中会 出现 非常严厉 的行规 规定 , 与者若有违 1所 ] 参 反 , 会得到惩 罚 。现 在很多学者 从不 同的角 度和领域对行 规进行研究 , 将 将包 括 惩罚 制度 在 内的行 规视 为习惯 法 的看法 比较 多 。 高其 才认 为 , 如 习惯法 是独 立
— —
79— .
行 会 行 规 的 历 史 比较 制度 分 析 : 以惩 罚 机 制 为 中心
二 、 内外 学 者 对 行 会 行 规 研 究 国
( ) 关 行 会 行 规 研 究 一 有
行 规就是行业组织 所制定 的规 范成员行为 的系列制度安排 。 会作为一种 行 近代工商业 组织 , 功能 主要 表现在 : 其 限制 同行 间竞争 , 护本行 从业者 的垄 断 保
者 专 门从制 度变迁 角度来说 明论证行 会组织行 规 . 樊卫 国通过分 析 同业 组织 如 的处罚 制度 的变 迁 , 明 随着组 织 的正规化 , 说 内在 自发形 成 的 自主式 的处 罚在 不断减少 E 朱英 和魏文享 比较 系统 的论述 了近代工商 同业 组织 的功能 。E ] ; ,
严跃平 . 卫 国 樊
( 海社 会科 学院经 济研 究所 , 海2 0 3 ) 上 上 0 2 5
博弈论视角下制度的设计与演化
是 动 态 的 , 而 是 演 化 的 , 这 就 属 于 超 博 弈
众 多理 论分歧 的原点 。从 博弈 论 的视角 来看 ,制 度 的产生 背景 涉及 到博 弈 的三个 基本 要素 :信 息 、参
与人 、战略 。 在机 制设 计理 论 中 ,博弈 中 的主体分 两类 :机
(ue a e o所 以这种博弈行 为被抽象到演化博 spr m s g 弈 模 型 中。制度 产生 的经 济背 景可 以用 四个 问题来
‘ 一 个 问题 都 产生 了对 某 种适 应 性 特 征 的 需要 , 每 那就 是社会 制度 。相类 似地 ,社会科 学家所 面对 的
均衡 是制 度 的 内容 、但不是 全部 。另外 ,制度 总是 相 对 于一定 的规范标 准而 言的 ,比如资 源 的帕累托 配置 、收入 的公平分 配等 。也就 是说 ,制度不 仅涉 及 到参 与人 的行为策 略 、还 涉及 到参 与人 的行 为及 其结果 。 因此 ,从 总体而 言 ,制 度是博 弈 的形 式 。
突 出的表现 就是部分 研究 仅仅把 制度作 为一 种理论
时 尚用 语 。比如 ,有 些金 融制度 研究 完全是 金融学
典 博弈 在参 与人完 全理性 等约束 条件 的放宽 。制度 研 究 中一个经 常要 面对 的问题 就是制 度是演 化 的还
是 构建 的④ ,对这一 问题 的 回答 包含 了对经济 现实 、 活动 主体能 动性 、人 的理 j 生、社 会经 济运行 机制等
比较 制度分析理论 主观博弈模 型 综合 博弈 均衡 的概要表征 、信息浓缩 因域 而异 、刻点均衡 所有制度 所有制度及其演化
主要分析对象 具体 、微观 、短期的制度 习俗惯例等基本制度
资料 来源: 肖特. 会制度 的经济理论 . 社 上海:上 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P 4 4
用博弈论分析企业制度的演化和发展
用博弈论分析企业制度的演化和发展
张小宁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用博弈论分析企业制度的演化和发展张小宁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是资本主义企业。
观察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发展历程,一方面看到了从血汗剥削制到科学管理(泰罗制),又到管理科学化的制度变化轨迹。
从另一视角又看到了从业主制、业主合伙制到公司制,到股份制...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张小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演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饶勇;黄福才;魏敏
2.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行人与机动车冲突演化机理研究 [J], 魏丽英;崔裕枫;李东莹
3.政府行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协同发展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研究 [J], 盛鑫;陈长彬
4.我国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策略——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 [J], 张风帆; 纪明
5.政府规制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视角 [J], 曹武军;周马玲;薛朝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理研究方法09-博弈论分析方法.
--cont’
7. 黄涛编著:《博弈论教程-理论· 应用》,首都经贸 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 远东出版社,2001年。 9. [美]阿维纳什. k. 迪克西特等著,王尔山译,《策略 思维 – 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的策略竞争》,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美]托马斯· 谢林,《冲突的战略》,赵华等译,华 夏出版社,2007年。 11. 姚海鑫,《博弈论:基础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 出版社,计划出版。
二、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迄 今为止,共有6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 关,足以证明博弈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经济学中 的地位,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 1994年:约翰· 纳什(John Nash)、J. 海萨尼(J. Harsanyi)、R. 泽尔腾(R. Selten),博弈论基础性和 开创性研究(一些均衡的概念)。 --1996年:J. 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W.维克里 (William Vickrey),信息经济学(不对称信息下的 激励理论),博弈论在微观领域的一个应用。
--cont’
-- 2005年: 罗伯特· 奥曼、托马斯· 谢林
外文文献
1. Aumann , R., and S. Hart(1992,1994), Handbook of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 Vol. I,II, New York: North-Holland. 2. H. Sott Bierman and Luis Fernandez,(1993),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3. Herbert Gintis, (2000), Game Theory Evolving: A Problem-Centered Introduction to Modeling Strategic Behavi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 Eric Rasmusen, (2007) , Games and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ub. 5. James N. Webb,(2007), Game Theory: Decisions, Interaction and Evolution,. Springer. 6. Gibbons,R.(1992) ,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entries/game-theory/#trees
博弈论研究
博弈论研究博弈论研究的是什么?199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于纳什博士对非合作博弈理论中的均衡问题进行了开创性分析,与哈尔萨尼教授(P rofessor JohnC.Harsanyi)和泽尔滕教授(P rofessorDr.Reinhard Selten)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93万美元。
博弈论研究人们的策略互动行为。
博弈论认为:一、人是理性的,即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二、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
博弈论研究人们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
换句话说,博弈论研究如何使得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愿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进社会的福利的机制。
博弈论是深刻理解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
现在人们说的博弈论,一般指非合作博弈论。
它的特征是: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不能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
或者说,行为人之间的合约对于签约人没有实质性约束力。
例如,现实中的非合作博弈问题的例子是,石油卡特尔欧佩克的产量协议,对于其成员国就没有约束力。
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让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
因此,协议经常不能坚持到底,总有一国先行增产降价以谋求自己更高的利润。
纳什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论文,《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定义了“纳什均衡”概念,与T ucker于1950年定义的“囚徒困境”一起,奠定了当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
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基于这两篇论文。
在纳什的基础上,后来的泽尔滕精炼了纳什均衡概念,定义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备纳什均衡”(1965),以及进一步刻画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完备贝叶斯纳什均衡”(1975)。
而哈尔萨尼则发展了刻画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1967-1968)。
总之,他俩进一步将纳什均衡动态化,加入了接近实际的不完全信息条件。
制度生成与演化的主观博弈论分析:新的理论探索
制度生成与演化的主观博弈论分析:新的理论探索黄凯南【摘要】由于假定参与者是在外生给定的博弈规则下进行博弈,无论是经典博弈还是演化博弈都无法做到真正内生地解释制度生成与演化.主观博弈论能够摆脱这一局限,进而内生地解释博弈规则的形成与演变,为制度生成与演化的分析提供一个良好的分析视角,是未来制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主观博弈论中有关参与者认知模式的异质性假设、制度的两种重要功能以及主观博弈过程中两个层面上的学习过程,这里尝试进一步探索制度生成与内生演变的主观博弈分析,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其对解释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启示.【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制度;演化;主观博弈论【作者】黄凯南【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9.9一、引言由于明确考虑参与者之间策略互动对彼此收益的影响,经典博弈论成为研究经济主体间相互影响关系的重要工具。
毫无疑问,作为协调、组织和约束参与者互动的制度,该理论直接体现了经济主体的相互影响关系,同时也是由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
这使得经典博弈论天然地成为制度分析的重要工具。
因此,上世纪80年代,当经济学的主流研究范式从一般均衡理论转向经典博弈论时,经典博弈论便被成功地引入制度分析中。
在过去30年里,制度的经典博弈论分析日益成为制度理论的主流范式。
尤其是在经典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的制度理论。
无论是完全合同理论中的最优合同设计,还是不完全合同理论中的最优产权结构设计都体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也是经典博弈论在制度分析中的典范[1](P56)。
正如Binmore所强调,运用经典博弈论来分析制度是现代制度理论区别于传统制度理论的重要标志[2]。
显然,较之于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对制度带有功能性的分析(例如,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的经典博弈分析是迈出了一大步,它从个体理性互动的视角论证了制度得以实施的均衡机制,从而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制度形成的微观策略基础。
公共管理研究范式
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开创了西方尤其是美国 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传统。该文涉及三个主题: ① 说明行政研究领域的历史; ② 确定这个领域的研究主题; ③ 决定这一领域的最好的研究方法。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官僚制度(科层制)理论构成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另一个思想基础。他在《社会组织与经济 组织理论》(1922)这一论著中对官僚制度作了系统的分析。 韦伯的官僚制度理论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注重正式政府组织 及其结构形式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增加了公平一项。 ② 新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为核心, 抛弃了政治-行政二分法
的观点。 ③ 新公共行政学倾向于抛弃传统的过于稳定的官僚体制,
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或官僚组织形式。
c.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政府 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各种学科相关 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知 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 理学者来自于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组织与管理理论 (管理学)等各个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 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运动或思 潮,(新)公共管理者并没有“一致”的理论立场,更未形成 被普遍接受的公认“范式”。
在新公共管理中蕴含着两大管理理念:
① 自由化管理 在管理主义来看,高度专业化、贯通管理方式和拥有信息是公共
管理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关制度的约 束下,这些公共管理人员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才能,办事效率被人 诟病。因此为了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要倡导自由化管理的 方式,接触捆绑在管理人员身上的制度约束,引入职业管理者参与公 共部门的管理与活动。 ② 市场化管理 市场化管理模式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竞争、私营部门管理普遍存在。
博弈论基础知识汇总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把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体制与制度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
它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行为同生物的进化相类比,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策略和行为方式的均衡,以及向均衡状态调整、收敛的过程与性质。
另一种新方法是“重复博弈论方法”,它运用更精细的均衡概念,如“子博弈精炼均衡”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制度选择与变迁过程。
基本概念中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等。
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要素。
局中人、行动和结果被统称为博弈规则。
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
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博弈论看法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参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
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美]阿弗纳・格雷夫韩 毅 译内容提要:本文对经济史研究制度问题的最新进展———历史制度分析———进行了简要评述,这一新进展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制度及其效率内涵。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概括了这一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经济理论,并对经济制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考察。
进一步说,本文主要介绍了历史制度分析的一些研究成果。
最后,由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评述仅限于研究美国和欧洲经济史的著作。
关键词:历史制度 经济史 增长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5-0030-14亚当・斯密指出:“交易、交换以及进行贸易的倾向”是人类的本性,这引发人们去考察经济制度是如何影响这种倾向的效率内涵的。
不甚准确地说,制度能对效率产生影响,是因为它能够通过经济代理人和他们愿意设定的一系列交换关系来影响资源配置。
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历史上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为我们考察制度的这种性质和内涵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源泉①。
下的确,经济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始终致力于制度、制度的起源及其性质和内涵的研究②。
传统经济史的制度分析不能解决有关制度与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能够使和平自我实施的是什么制度?贸易发展是不是和平与资源禀赋的惟一函数?制度是不是影响贸易扩张的时间、地点和范围呢?作为对贸易增长的反应,为什么欧洲的制度创新会不同于其他经济社会(尽管技术上具有相似性)?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经济史的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正如历史制度分析在下面的讨论中所表明的那样,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种不同的方法。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给制度下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
作者简介:阿弗纳・格雷夫(Avner Greif),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
本文摘译自Avner Greif:Microtheory and re2 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rough economic history.David M.Kreps and K enneth F.Wallis,ed: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Vol2.P79-11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2期—第3期曾刊载格雷夫的代表性作品《后中世纪热那亚自我强制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
博弈论最全完整-讲解
“乘客侧前轮”看起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但真正起作用的是你的朋友是否使用同样的
逻辑,或者认为这一选择同样显然。并且是 否你认为这一选择是否对他同样显然;反之, 是否她认为这一选择对你同样显然。……以 此类推。 也就是说,需要的是对这样的情况下该选什 么的预期的收敛。这一使得参与者能够成功 合作的共同预期的策略被称为焦点。心有灵 犀一点通。
例3:为什么教授如此苛刻?
问题是,一个好心肠的教授如何维持如 此铁石心肠的承诺?
他必须找到某种使拒绝变得强硬和可信 的方法。
拿行政程序或者学校政策来做挡箭牌 在课程开始时做出明确和严格的宣布 通过几次严打来获得“冷面杀手”的声
誉
导论
博弈均衡与一般均衡 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主要参考文献
即使决策或行动有先后,但只要局中人 在决策时都还不知道对手的决策或者行 动是什么,也算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
(games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games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按照大家是否清楚对局情况下每个 局中人的得益。
“各种对局情况下每个人的得益是 多少” 是所有局中人的共同知识 (common knowledge)。
据“共同知识”的掌握分为完全信 息与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美信息博弈与不完美信息博弈
(games with perfect information and gam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了解自己行动的限制和约束,然后以精心策划的方式 选择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标准做到最好。 • 博弈论对理性的行为又从新的角度赋予其新的含义— —与其他同样具有理性的决策者进行相互作用。 • 博弈论是关于相互作用情况下的理性行为的科学。
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
2008 年第5 期(总第308 期) No15 ,2008(Serial No.308)
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
孙圣民 徐晓曼
摘 要:分别以马克思、诺斯和埃西姆格鲁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三种不同范式。
和制度的最终均衡结果。政治制度帮助调节政治权力的大小,并决定政治权力如何变更。
埃西姆格鲁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内生理论模型,包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定政治权力、实际政
治权力、资源分配和经济绩效等变量,利用变量t 期和t + 1 期的变化来动态刻画变量间的相互作用
过程。表1 是其理论体系的简要表达。可以看到t 期的政治制度和资源分配,决定着其他变量。政
的供给和需求、制度创新的机会等。其理论基础是交易费用理论。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
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制度变迁效率评价的标准,是交易成本大小的比较。诺斯的
理论体系,是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位一体:即产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重要;国
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意识形态理论是产权和国家理论的补充①。
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归为这一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在内的变迁。生产力描述人
与自然的关系,制度并不包括在生产力的范围内。经济制度存在于生产关系中,政治法律制度等存
在于上层建筑中。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
(二) 埃西姆格鲁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②
关于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
《 实事求是》2 0 1 4 年第 2 期
政治
做出具有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行动选择。 这种制度 观在清晰地 阐明了制度 的双重性质 的同时 , 还通过 内生博弈规则以达到多重均衡来强 调制度 中“ 人为设计” 的一面 , 也就是指出了制度是 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的, 而不是某一个唯一 因素 。 ( 2 ) 历史 制 度 主 义 的制 度 观 。历 史制 度 主 义 在
但流传较广的就是彼得 ・ 豪尔 的定义 , 即“ 制度就是 在各种政治经济单元之 中构造着人际关系的正式规 则、 惯例 , 受到遵从的程序和标准的操作规程” 。 )
可见 , 历 史 制度 主 义 的分 析 框架 包 括 了正 式 规则 和
非正式 的规则 、 惯例等 , 其 中涵盖 了除政府组织之 外 的各种利益集 团、 政党体制 , 甚 至工会组织也包 含在 内。同时 ,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 , 制度产生于不 平等 的政治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 并且 当某一制
一
都非常大 , 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 主义对制度 的 认识也是各执一端 。
1 . 制 度 观 的 不 同。 ( 1 ) 比较 制 度分 析 的制 度
、
两种 制度 变迁 理论 的差 异
观。 在 比较制度分析 中, 青木 昌彦 明确地将制度定
义为“ 均衡 导 向的或是 内生 的博弈 规则 ” , 他认 为 “ 制度代表 了在整个时期 实际上重复参与博弈的行 为 人 的 战略 互 动过 程 的一 种稳 定 状 态 ” , 嘲 ㈣ 即就是 制度 的本 质特征是参与人行 动选择的 自我实施规
较大。
因此 , 二者虽然 同属新制度 主义学派 , 但 由于 研究视角 、 研究方法 的不 同, 所 以各 自拥有不 同的 制度变迁理论 ,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别主要集 中
基于博弈论的制度有效性分析
双方在行为前对对方的策略选择、 行为信息和收益 结果等都有清楚的了解 , 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假 设 被 管理 者 遵 守制 度 的收 益为 B ;违反 制 度 的收益 为 B >(w B) w B > z ;违 反 制 度 的 成 本 为
收 稿 日期 :09— 4—1 20 0 0
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 大化 的人 , 以会利用各 所
基金项 目: 安徽省 高校青年教师 科研 资助计 划项 目《 企业员工行为控制机 制设 计研 究》20j 01 (08 w 7 ) q 作者简介 : 张文健 (9 6 )女 , 淮北 人 , 17 一 。 安徽 淮北煤炭师范学 院经 济与管理学 院讲师 , 博士 。
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哲学
第3 0卷 第 4期 20 09年 8月
J un lo ab i C a n u ty T a h r o e e o r A f Hu ie o lId s e c es C H g r (h ooh n oi cecs P i spyad Sca Sine) l l
导致的收益和成本也就 不 同, 最终 决定 了制度是 否被 遵守。通过构建 两阶段 动 态博 弈模型 , 并用逆 向归纳 法来
对该动 态博弈分析 可得 出制度遵 守的均衡解 , 继而得到提 高制度有 效性的建议 。 关键字 : 制度 ; 有效 性 ; 违规 ; 博弈 中图分 类号: 9 C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14 20 )4 0 2 10 —2 3 (0 9 00— 0 0—0 4
2 0
种条件和机会使 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 甚至不惜损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同月 2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更与重建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正式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或相容是重中之重。
法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式制度,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变迁及作用发挥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就与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和政治、法律等正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于古希腊的经济学,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从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期间也使用过政治经济学的名字。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或拓展。
与既有文献述评的差异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非正式制度理论的回顾,比较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区别,借鉴各自的科学成分,厘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期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等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制度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特点。
他把制度看作一种内生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的逻辑主线阐述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二讲-新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
莱茵哈德·泽尔滕 阿尔钦
博弈论概述
演进博弈论的发展
➢ 演进博弈论的推广和发展,应当归功于史密斯和普瑞斯, 他们通过对动物冲突逻辑的研究,提出了演进博弈论中的 基本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SS) 。
➢博弈论冲击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正引 导着人们彻底的重新认识经济世界和人们的经济 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与博弈论的比较比ຫໍສະໝຸດ 项目新古典经济学博弈论
研究对象 研究假设
价格制度 完全竞争/完全信息
主体之间行动决策以及在相 互影响下个人如何决策
非对称信息
个人决策依据
实践性
既无需考虑自己对别人选 择的影响,也无须考虑别 人选择对自己决策的影响
讲义结构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博弈论概述 • 新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关系 • 博弈论在制度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关系
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
➢博弈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
➢自从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以来,现代经济学的许 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按新古典经济学 思想写作出版的教材纷纷被作者利用博弈理论来 重新演绎。
➢怀疑完全理性假设 ➢用传统博弈理论预测结果去揭示现实经济问题,
有可能起误导作用 ➢当参与者1对1谈判博弈分配金额时,对社会公平
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配 结果。 ➢人们心灵深处存在着某种公平性的观念,这实际 上是人们在历史上无数次博弈中形成的规则,即 影响人们行为的习惯、文化、习俗或制度,它们 指导着人们在各种战略性状况中应该如何行动。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方法: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术特征有 :1把对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从现实制度层面扩展到历史制度和历史因素的层 ()
面 , 图揭 示历史 在 制度 产生 、 力 选择 和 变迁 中的作 用 ;()主要 运 用 了博 弈论 和历 史经验 的归 2 纳性 分析相 结合 的研 究方 法 ; 3 主要研 究对 象 为缺少集 中的法律制 度 背景 下的 “ () 自我 实施 制 度 ” 其运 行机 制 ;4 及 ()把制 度视 为结 果而非 外 生变量 , 而着 重研 究制度 生成 与进 化 的影 响 进 和决 定 因素 , 即研究 经 济体制 差异性 的根 源之 根源 ;() 5 研究 的视 野 不断地从 市 场制 度 向非 市 场制 度 , 从制 度安 排 向制 度环 境 , 经 济 、 治 、 从 政 法律制 度 向文化传 统 、 价值 观念 和 意识形态 拓 展 . 其 重视 影响制 度诸 因素中 的文化 传统 、 值 观念 和意识 形态 的作 用 尤 价 总 的来说 ,比较 制度 分 析的研 究 范式和方 法 ,把 比较经 济体制 研究 大 大地 向前 推进 了一 步 。它 的方法 更先进 , 究更 深入 , 角 也更开 阔 。 研 视
响, 发展到探索经济体制差异性出现的根源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结构; 3 研究 的重点, () 也更 多地放在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制度 、 制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上。 比较制度分析的逻辑思路与基本观点是 : 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体制即使是 同属于某一
管理学决策方法
管理学决策方法管理学决策方法是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组织、规划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下面列举了50种常见的管理学决策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描述: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组织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方法。
利用SWOT分析,管理者可以制定战略方向和决策方案。
2.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决策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通过比较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管理者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3. 困境分析法:困境分析法着重于寻找决策中的困境和矛盾,以便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4. 运筹学方法:运筹学方法涉及到利用数学和定量分析工具来解决管理问题,例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
5. 规则决策法:规则决策法是基于特定的规则和程序,以便快速做出决策,例如采用固定的流程和流程图。
6. 期望值法:期望值法通过计算每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和相应的价值,从而确定决策的期望值,以便做出最佳决策。
7. 网络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是一种时序网络图的技术,用于有效地规划和管理项目,识别和解决潜在的瓶颈和风险。
8. 敏捷决策法:敏捷决策法是一种迅速应对变化和适应不确定性的决策方式,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9. 决策树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是通过构建决策树来评估各种决策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和风险,以支持最佳决策的制定。
10. 场景分析法:场景分析法是通过构建多种可能的未来场景,评估每种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决策的影响,以便做出具有鲁棒性的决策。
11. 先验概率法:先验概率法是利用现有的信息和经验,对决策选项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
12. 影响图分析法:影响图分析法是通过绘制影响图,识别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理清决策相关的复杂关系。
13. 多属性决策法:多属性决策法是基于多个属性和指标来评估决策选项,并进行综合权衡,从而做出综合决策。
14. 随机模拟法:随机模拟法是通过构建模型和随机抽样,对决策选项进行模拟,从而评估不确定性和风险。
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的演变及其理论的形成
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的演变及其理论的形成
黄玉捷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和理论近年来在制度经济领域非常引入注目,其对制度内生性、关联性、互补性和演进性独特的解释力弥补了新制度经济学某些分析缺陷,为制度经济分析找到了更广阔的分析空间.了解这种方法和理论不仅有助于博弈论制度分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而且,它还将推动博弈论制度分析方法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4页(P228-231)
【作者】黄玉捷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32
【相关文献】
1.博弈论视角下居住证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 [J], 赵宬斐;王剑
2.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的形成和演变 [J], 杨韧
3.从传统博弈论角度阐述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J], 相里静
4.博弈论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演变 [J], 吴盼盼;刘以
5.从一种理想类型到社会文化的演变——新制度学派的文化认知边界及博弈论中的理性 [J], 滕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把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体制与制度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
经济学中的进化博弈论是在生物学的进化博弈论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它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行为同生物的进化相类比,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策略和行为方式的均衡,以及向均衡状态调整、收敛的过程与性质。
采用这一方法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制度并不是由什么人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那些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新的制度结构不断被发现、更为理想的制度结构不断被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进化”过程。
进化博弈论的引入,就是为了分析和说明社会制度的这一适应性进化过程。
进化博弈论之所以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是在不严重依赖决策者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应用博弈论研究制度变迁的另一种新方法是“重复博弈论方法”(repeated game approach),它运用更精细的均衡概念,如“子博弈精炼均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制度选择与变迁过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瑞夫进行的“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所谓的重复博弈,实际上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地进行多次。
与一次性博弈不同,它是由若干个阶段博弈(stage game)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和相对长期的博弈过程。
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着眼点就不是其在某一阶段上的局部利益或短期利益,而是他们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的总体利益和长期利益。
当各博弈方面对不同的策略选择时,他必须考察到其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不致在随后阶段中引起其他博弈方的对抗、报复或恶性竞争。
也就是说,他不能像在一次性博弈中那样,毫不顾及其他博弈方的利益。
有时,一方若作出一种合作姿态,可能会使其他博弈方在随后的阶段中也采取合作态度,从而实现共同的长远利益。
这样,在重复博弈中就存在着比一次性博弈更大的合作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实现比一次性博弈更有效率的均衡。
重复博弈论的这一特征,为它说明人类之间的合作行为,特别是说明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体制与制度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那里,制度被定义为本身是“自我实施的对行为的非技术决定的约束” ,即所谓的自我实施制度(self-enforcing institution )。
自我实施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性质。
与那些由国家和法律强制实施的制度不同,自我实施制度必须是参与人各方经过协商、谈判、讨价还价后自愿达成一致的结果。
因此,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将自我实施制度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或均衡结果。
自我实施制度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博弈各方在特定的战略局势中,根据自己不同的目标自主地选择各自的最优策略与对手进行博弈,最后求得制度均衡的过程。
而所谓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恰恰是指在构成动态博弈的所有子博弈阶段上都实现了纳什均衡。
这就是说,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必须是各博弈方在整个博弈的每个阶段(子博弈)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策略(纳什均衡)的最终结果。
如果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观察自我实施制度,就会发现自我实施制度与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
简单地说,自我实施制度所具有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基本属性,说明了它必定是制度博弈各方在每个子博弈中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最优策略的结果,也即实现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
更直接地说,自我实施制度的产生,必定是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那它也应该是自我实施的。
子博弈精炼均衡分析框架的运用,决定了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特别重视对博弈者的预期及其作用的分析。
由于子博弈精炼均衡要求博弈者的策略必须令其在整个博弈和所有子博弈中都实现纳什均衡,因此,那些非纳什均衡的选择在实际的博弈中就注定不会出现。
也就是说,那些非纳什均衡的策略选择及其后果,在历史的客观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是我们无法观察到的,它们只能通过博弈者的预期这种主观的方式反映出来。
然而,历史上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
恰恰相反,在历史的制度博弈和制度选择过程中,博弈者的预期(也即那些没有被选择的、我们无法观察到的非纳什均衡的策略选择及其后果),无疑对博弈者所做出的实际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它是影响制度选择与制度变迁以及理解长期制度变迁的关键。
因此,在考察历史的制度选择时,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制度,我们还应说明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那种制度。
这也正是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重视博弈者预期的原因之所在。
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那里,预期与组织同样被视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当然,子博弈精炼均衡概念的引入,也为这种研究提供了非常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格瑞夫等人运用子博弈精炼均衡方法进行历史制度分析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认为,博弈者的预期影响着制度的均衡结果,而博弈者的预期又受到文化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博弈论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应用的另一特色,就是它以文化信仰为链条,把历史上前后相关的制度博弈与制度均衡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博弈论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结合。
传统博弈论是一种静态分析,它很少关注博弈之间与均衡之间的联系。
而格瑞夫却提出,在历史的制度博弈中,随着战略局势的变化而选择的均衡鲜明地显示出它与变化之前占优势的均衡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种联系是以博弈者的文化信仰和对未来局势的预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具体说,一个博弈均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弈者的预期,而博弈者的预期又深受其文化信仰的影响,博弈者的文化信仰又是在历史的制度选择与以往的制度均衡中逐渐形成的。
当博弈者根据当前的战略局势对未来的博弈作出预期和相关决策时,他在以前(历史上)的博弈中所形成的文化信仰就会深刻地影响其当前的预期和决策。
这样,文化信仰作为链条和纽带,就在历史上不同的博弈和均衡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和承继关系。
格瑞夫经过对中世纪晚期热那亚和马格里布商人在海外贸易扩张中对代理关系不同模式的选择的研究发现,在制度变迁的博弈过程中,人们对一种制度均衡的选择,“就已经预示了其与变迁之前占优势的均衡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说,在制度变迁之前占优势地位的均衡与历史上随后发生的组织演变的预先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
特别地,与过去的均衡相联系的预期,是博弈中随后发生的外生变化中占优势的预期的最好预言者。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预期成为文化信仰,随着它们从原来在其中得以具体化的博弈中超越出来,提供了在其它历史结果的战略局势中选择一种战略的最初环境。
……马格里布和热那亚人的经历表明,与变化前均衡相联系的预期超越了原来博弈的界限,为一种新均衡的选择提供了关键之点。
换句话说,这些预期并不是这一博弈的特征而是人的特征。
它们成为最基本的文化信仰,为达到新的均衡所处的动态调整过程提供了最初的环境。
”
这种研究拓展了博弈论分析制度问题的空间和领域,丰富了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理论,实现了对传统博弈论的突破和发展。
就连格瑞夫本人也认为,“也许关于制度的路径依赖的最引人注目的考察,是发现了制度与博弈之间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