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之管见(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之管见(一)

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于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人员交流的规模与频率,纽约、东京等现今世界经济中心无一例外都是交流的枢纽(交流的"源"和"汇"),无一不具备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因此,长江三角洲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的大好良机,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上取得突破,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机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地区产业协作程度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公共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问题日趋突出。随着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逐渐"北上"(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西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各地域之间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问题将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子。归纳起来,长三角面临的机制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区内各地之间公共设施建设协调程度低

在多方面的支持之下,长江三角洲近十余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令人高兴的成就,基本建成了"Z"字形的道路骨架网络,海港、空港的吞吐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扩张与提升。但是,完整、高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交通运输网络还远未形成,道路、机场、码头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不少交通设施闲置、利用率低下,财政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规划上的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各地区之间交通运输设施的无序竞争,相互配套差,形象工程多,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另外,尽管长江三角洲各地区都意识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但从整体上看,长江三角洲环保上的低效也十分明显。行政边界上的截污、排污工程随处可见,行政边界附近地区"脏、乱、差"现象象毒瘤一样难以清除。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制订一个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之上,并具有约束力的长江三角洲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

2.区内行政分割严重

目前长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合作的水平总体说来仍然很低,而且这种合作大多为单个企业的独立、自发的行动,政府协调作用十分欠缺。近年来,江浙沪三省市领导和部门之间进行过一些交流考察活动,但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做法,很少涉及到双边、多边制度设计和安排的讨论上。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在"政绩表现"的驱动下,不仅不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向外投资扩张,而且还对本地企业的跨地区投资设置很高的"门槛",阻止本地企业外迁;设置壁垒,协助本地企业进行市场垄断,制约了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争投资的心理需要,盲目扩建开发区,竟相压低地价,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了长江三角洲产业族群的形成,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与外地企业签订秘密合约,"空壳注册",利用不正当手段,掠夺外地税源,造成了经济政策的混乱,破坏了区际经济合作的诚信基础。由于行政区经济的惯性,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重地阻碍了经济资源的空间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这必将给未来三地的经济合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3.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短缺经济、通货膨胀现象逐渐消失,过剩经济、通货紧缩逐渐成为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政府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争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本国、本地区企业商品包括生产资源、资本的新市场开拓,关注重点是企业生产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新经济因素。由于这一变化,政府工作的重点也从原来资源、资本的争夺变为对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政府对外交流工作也逐渐放在为企业开拓新的商品、投资市场服务上。社会各界不仅没有阻拦企业对外投资,而且还通过提供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企业向外扩张。

反观长江三角洲目前所处的现状,江浙沪不少的政要、学者、职工等社会各阶层从佩鲁的增

长极理论出发,片面地理解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对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新环境、新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型跨国公司技术开发能力、知名品牌建设的需要,导致在心理上对跨地域经济活动的曲解(例如:仅看到外地商品赚了本地人的钱,没有看到外地商品带来的技术信息;仅看到本地企业对外投资造成的资金流失,没有看到对外投资带回的高额资金、技术、信息回报),从而影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舆论环境建设。

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机遇

地域经济一体化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升、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和要求。除了地缘相近、文化相似、人缘相亲的历史优势、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地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有利环境之外,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一体化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机遇:

1.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在一定程度上,地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过20余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长三角各城市经济错位竞争的格局逐渐形成。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上海逐渐形成了中外合资企业为主的特色,江苏省集体企业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浙江省民营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已经具备了经济"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可以预料,随着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民营经济的潜力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9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与苏浙两省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纵向生产分工,苏浙两省主要为上海大工业进行配套生产,或接受上海企业的委托生产。苏浙沪三地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的经济合作都处于萌芽阶段。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上升,企业对外投资扩张渐趋活跃。在贸易、餐饮、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装、建筑等领域,浙江省与上海市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企业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外省市在上海投资的100万元全资或控股企业中,注册总资本达177.3亿元,其中外省市出资达157.8亿元。而浙江以31.0亿元、江苏以23.9亿元的出资额排在北京(37.0亿元)之后;外省市参股的非控股、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外省市出资也达11.9亿元,其中浙江、江苏两省占据前二位。江浙沪三地的经济合作呈现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选择为标准、以生产要素流动为主轴的特点,是区域生产力水平提升和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可以预料,随着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区域市场经济合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江浙沪三地的合作将向双向互动、错位竞争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