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阅读书目修订(2013)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4、课程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课堂表现(15%)、课后作 业(15%)和期末闭卷考试(70%)。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和参与两项。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推荐阅读书目:经典著作部分
钱穆(2001)《国史新论》,三联书店出版社 吕思勉(2005)《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
不要贪多:带着问题;甚至要逐字逐句地读;对每句话 尝试着打个问号,“为什么”?——“少就是多;慢就 是快”原则
不要怕不知道答案:问题的背后还有问题;不是你读一 点东西就能解决的;不要怕有困惑,有暂时无法想清的 问题是好事。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李泽厚(2008)《中国思想史论》(古代、近 代、现代三部分)三联出版社
葛兆光(2003)《中国思想史》(三卷)复旦 大学出版社;《宅兹中国》(2011)
朱维铮(2007)《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8
课程要求:请认真阅读
阅读的几个原则: 不要畏难:越难的东西越是要啃下来;得到的训练越大
大学出版社 冯友兰(1996)《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
出版社 粱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
民);《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中国士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推荐书目:海外中国研究部分
马克斯·韦伯(2003)《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
辜鸿铭的“辫子”。
2014年
中国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史
8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 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 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
西周礼治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对于被
统治阶级主要用于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刑不上大夫”。但 也不是滥用刑罚,他们也注意“保民”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重 要。
巫觋主要通过强制的方式,就是通过“巫”
施咒语制服自然界的小鬼小神。 祭祀主要是通过讨好、顺应自然力,使其为 人类服务,是一种比较柔和的、理性的方式, 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1
宗亲制度影响深远
厦门萧氏宗族祠堂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 法社会和宗法文化
• 一、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 • 在各个民族历史上,西周的宗法制 度是一项独特的制度,它对之后的中国 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重影响, 所以具有对它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必要。 • (一)宗法的含义 • “宗”是宗族,“法”是规则。宗 法就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 • (二)西周宗法制度 • 1、文献记载 • 《礼记》中的两篇
周公山
• 一、天命观
• • • • • • 要点:天命 → 王命:以德配天 (一) 王朝的命运由天命决定 殷之灭亡、周之统治,都是天意。 (二) “天命靡常” (三)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一个王朝如何才能祈求天帝永长自己 的统治命运?在他看来,关键在于这 个王朝是否有“德”,为此—— • (四)“以德配天” 就是通过“敬德”“保民”的途径, 达到“永命”的目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编)
制作人:肖仕平
第一章西周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商代社会思潮 • 一、研究商时期社会思潮的主要文献
三种文献
《史记》的《五帝本纪》和《殷本纪》
《尚书》
《诗经》
• (一)《史记》的《五帝 本纪》和《殷本纪》
• 1、 《五帝本纪》
• 由一个角度了解商代起源
• 2、 《殷本纪》
• 是了解商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7)[58页]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 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洪仁玕的近代化思想 洪仁玕的近代社会福利观
洪秀全其人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出生,卒于同治三年 (1864年), 出身于农 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 一边读书。18岁后开始做 乡村塾师,同时多次 参加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他痛恨政治腐败, 科场黑暗,从 此与科举仕途决裂。1843年, 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 《劝世良言》 而开 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在传教过程中, 与地主团练发生冲突,使洪秀全逐渐由 “传教者” 转变为农民革命领袖。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其次,要想实现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实现土地 公有,将一切土地按 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各户农民耕种: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 则迁此处。凡天 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 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 荒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 寡则分寡。”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从内容上看,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包括了政治、军事、 文教、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具有全方位特性。其理想社会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三、洪秀全的理想社会构成模式
首先,洪秀全理想天国的基本原则可以用 “四有二无”来加 以概括,即: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二、洪秀全的妇女解放思想
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秀全则借助基督教的平等理论,突 破了封建 “夫权”的枷锁,提出了一系列带有男女平等色彩 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书单
中国政治思想史书单一、研究动态与方法1.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2004;2.汪晖《现代中国的思想兴起》(导论,1-10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4;3.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20014.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法批判纲要》,上海三联19995.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6.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2008,法律出版社20107.萧延中:《“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二、前近代思想历程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9.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0.姚中秋:《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1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4.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中国的公与私》、《作为方法的中国》三、由传统到现代15.朱维铮:《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收入《走进中世纪》;中国经学史十讲16.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17.罗剑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9.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大200920.蒋庆:《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修订本],福建教育201421.(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19972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1997四、主要政治思潮——民族主义23.《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24.(美)班乃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200525.(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科文献/中央文献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立足华北农村26.(美)詹姆士·汤森:《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大学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上海古籍2003;《中国政治》,毛泽东时代的政治27.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200128.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收入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时期中国的历史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9.金观涛:《百年来民族主义的结构演变》,载《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2期30.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创刊号31.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见《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32.林同奇《民族、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33.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见《西学与清代文化》2008中华书局34.黄兴涛:《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广东社会科学2009五、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义35.王宪明:《语言、翻译、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36.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198937.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199638.储安平主编:《观察》周刊39.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40.刘军宁:《民主·共和·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局199841.姚中秋:《自由主义、宪政主义与立宪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05六、主要政治思潮——文化保守主义4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43.(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199144.《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45.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6.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847.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七、近代中国的思想革命48.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49.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50.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1.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唯科学主义52.(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岳麓书社199953.(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4.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史参考阅读书目
中国社会史主要书目说明:(1)本书目收录社会史专著;有的虽非社会史专著,但含有大量社会史内容的著作,或系社会史的资料汇集,一并著录;有的著作虽标明“社会史”,但与我们理解的社会史内涵不同,即不著录。
(2)30年来台湾、香港出版的社会史专著,我们能见到的甚少,有的只知其信息而未寓目,我们本着尽量给读者提供方便的原则,加以著录,倘有可能,再行补充与纠正因未目睹而出现的著录错误。
(3)本书目排列,以出版先后为序。
中国风俗史张亮采商务印书馆1911明堂庙寝通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1915古胡服考王国维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1915宋儒与佛教林科棠商务印书馆1923帝王春秋易白沙中华书局1924中国古代婚姻史陈顾远商务印书馆1925中华妇女缠足考贾伸北平香山慈幼院1925中国之旅行家(法)沙畹著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26清代妇女文学史梁乙真中华书局1927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商务印书馆1928南洋华侨殖民伟人传伍连德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8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瞿宣颖北平广业书社1928教会源流考陶成章广州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华侨志(美)密亨利著岑德彰译商务印书馆1928中国婚姻制度小史吕思勉中山书局1929中国宗法制度小史吕思勉中山书局1929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谭正壁上海光明书局1929南洋华侨史李长傅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南洋华侨通史温雄飞上海东方印刷馆1929华侨革命史陈文图陈新政遗集本1925中国社会史研究熊得山上海昆仑书店1929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陶希圣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中国封建社会史陶希圣上海南强书局1930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联合书店1930中国社会之结构周谷城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杨房如商务印书馆1930南洋华侨革命史略陈宗山暨南大学美洲文化事业部1930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李安宅商务印书馆1931辩士与游侠陶希圣商务印书馆1931唐代女诗人陆晶清神州国光社1931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杨成志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1931春秋时代之世族孙耀中华书局1931中国民族与外族历代关系史曾克光广州萃经堂1932唐代底劳动文艺孙俍工上海亚东图书馆1932中国妇女文学史纲梁乙真开明书店1932元代蒙汉色月待遇考(日)箭内亘著陈捷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2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何达哈佛燕京学社1933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1933中国近代社会史剖析朱其华上海新新出版社1933三国时代簿葬考于世琦青岛听涛楼1933元代奴隶考(日)有高岩著贺杨灵译光华书局1933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法)格拉勤著李璜译述中华书局1933 华侨与创立民国张永福中华书局1933中国的早年旅行家伍连德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1933婚姻与家族陶希圣商务印书馆1934元代西域华化考陈垣励耕书屋丛刻本1934元朝薛怯及斡耳朵考(日)箭内亘著陈捷等译商务印书馆1934中国娼妓史王书奴上海生活书店1934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1934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孔德商务印书馆1934中国民俗文学史略洪亮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4欧化东渐史张星烺商务印书馆1934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刘继宣等商务印书馆1934中国行会制度史全汉升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唐代社会概略黄现璠商务印书馆1935中国宗族制度小史吕诚之上海龙虎书店1935中国秘密社会史平山周商务印书馆1935近代秘密社会史料萧一山北平研究院1935洪门革命史黄三德1935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江绍原商务印书馆1935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中华书局1935海外华侨发展史概论刘伯周上海华侨图书印刷公司1935东汉党锢周振甫开明书店1935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研究袁业裕商务印书馆1936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黄现璠商务印书馆1936魏晋之清淡范寿康商务印书馆1936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南京文心印刷社1936女红传征略朱启铃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本1936中国社会经济史(日)森谷克己著孙怀仁译中华书局1936清代伶官传王芷章中华书局1936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瞿宣颖商务印书馆1937中国救荒史邓云特商务印书馆1937唐代日人来往长安考张鹏一西安秦风周报社1937欧风东渐史蒋廷黻上海普益书店1937燕都名伶传张江裁北平松笃图书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本1937 明末民族艺人传傅抱石商务印书馆1937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尚秉和商务印书馆1938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哈佛燕京学社1938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何健民中华书局1939礼经制度与汉代官室劳榦昆明1940天地会研究(荷)施列格著薛澄清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中国民族女英雄传记严济宽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庐山黑苗的生活吴泽霖贵阳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1940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雷海宗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刘职珂澳门留园出版社1941中西文化交流(日)石田干之助著张宏英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张家驹商务印书馆1942三大宗教传入中国黄玉笙民众书店1942五朝门第王伊同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43中国隐土与中国文化蒋星煜中华书局1943马来亚华侨史纲要姚楠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高达观正中书局1944中国社会史陶希圣文风书局1944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傅衣凌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 明季社党研究朱倓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西力东渐史冯承钧北京新民印书馆1945中南半岛华侨史纲姚楠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华侨革命史话冯自由重庆海外出版社1945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燕京大学哈佛燕京社1945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陈彩章重庆商务印书馆1946中国海外移民史陈里特中华书局1946魏晋清谈思想初进贺昌群商务印书馆194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商务印书馆1947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光旦商务印书馆1947中国古代社会史姜蕴刚商务印书馆1947中国妇女史话李雪荔新妇女社1947文成公主与金成公主黄次书中华书局1947拱门志朱琳中华书局1947洪门史戴魏光和平出版社1947东印度与华侨经济发展史丘守愚正中书店1947中国古代家族移植史论刘节正中书店1948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谢国桢开明书店1948中国古代社会史侯外庐三联书店1949皇权与绅权吴晗等上海观察社1949中国收继婚姻之史的研究董家遵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50中古文人生活王瑶上海学校出版社1951魏晋南北朝民户大流徙李剑农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上交流周一良开明书店1951中国古代社会史李宗侗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中国政治社会史梁园东群众出版社1954唐代政教史刘伯骥台北1954火药的发明和西传冯家升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杨妙真和唐赛儿赵俪生山东人民出版社1954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王振德新知识出版社1955殷代社会生活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中国古代社会史试论王承炤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群联出版社1955中国绅士研究张仲礼美国西雅图1955缅甸华侨史话张正藩台北海外出版社1955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丁山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56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生活朱偰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宋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清代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明代江南经济试探傅衣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李户科学出版社1957中印人民友谊史话金克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交流陈修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古巴华侨史话宋锡人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7北朝胡婚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1958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与风俗(上册)黄少槐民族出版社1958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张彦民人民出版社1958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关系南开大学历史系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景经罗仑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科学出版社1959黄道婆和上海棉纺织业张家驹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1960汉代服饰参考资料张来元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美)卡特著吴泽炎译商务印书馆1960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科学出版社1961大词人李清照余雪曼香港雪曼艺文院1961清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杨公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及旅行家翟忠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下)杨向奎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964 明清社会史论何炳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62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徐复观台中东海大学1963汉代服装图样资料张来元香港太平书局1963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1963中国古代音乐家东方明香港上海书局1965中国古代戏剧家初庵香港上海书局1963十六世纪之菲律宾华侨陈荆和香港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63华侨与中国革命黄珍吾台北国防研究院1963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南怀瑾著黄复英译台北南怀瑾1964永嘉乱后北方的豪族金发根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4中国的社会与文学劳榦台北文星书店1964上海的故事(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宋代大学与大学生王建秋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5洪门帮会制朱琳台北文星书店1965中国古代礼教史周林根台湾海洋书院1966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1966冕服服章之研究王宇清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下)毛汉光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宋越论台湾正中书局1966西汉迄五代入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两汉至五代著姓录)苏庆彬香港新亚研究所1967中国服装史纲王宇清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台湾高山族的人口变迁王人英台湾中华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67中国亲属法溯源徐朝阳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中华全国风俗志(上、下)胡朴安台湾启新书局1968帝王生活王家域台湾学生书局1968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研究台湾艺文印书馆1969东林与复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银行1968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何浩天台湾中华丛书编委会1969民俗学论丛罗香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行会研究郭立诚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造纸的传播及古纸的发现李书华台湾大陆杂志社1969中国农业社会史论余精一台湾进学书局1970道教与神仙周绍贤台北中华书局1970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王德毅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明清社会经济史论丛吴缉华台北学生书局1970士婚礼服饰考、先秦丧服制度考陈瑞庚等台北中华书局1971唐代寺院经济的研究黄敏枝台湾大学文学院1971进士科与唐代的文学社会罗龙治台湾大学文学院1971宋代政教史刘伯骥台北中华书局1971清代幕府人事制度缪全吉台湾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王寿南台北正中书局1972中国之科学与文明(1-6)(英)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1975 中国礼俗研究何联奎台湾中华书局1973佛门人物志褚柏思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宋代两京市民生活庞德新香港龙门书店1974中国民间信仰论集方枝万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4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冯尔康1974华侨海外拓殖史话何灌梁台湾内外出版社1974中国社会史卫聚贤台北石宝出版公司1975中国古代奴婢制度史自殷代至两晋南北朝刘伟民香港龙门书店1975历代妇女服袍考实王宗清台湾中国旗袍研究会1975元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周康燮主编香港崇文书店1975明代社会经济史论集(1—5)周康燮主编香港崇文书店1975宦官秘史(日)三田村泰助著王家成译台北新理想出版社1975魏晋思想与谈风何启民台北学生书局1976论唐明律对官人之优通劳政武台北著者1976大汉女英豪(中国奇女子列传四)毕珍台北国家书店1976清代越南的华侨郑瑞明台北嘉兴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6美国华侨史刘伯骥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6婚姻与家庭林菊桂正中书店1976元代户计制度研究黄清连台湾大学文学院1977中国古代女性伦理论——以先秦两汉为中心宋昌基台北撰者印行197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自强运动李恩涵等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 史学方法沦丛黄俊杰台北学习书局1977中国古代戏剧家韧庵香港上海书局1977李清照研究何广棪台北市九思出版社1977中古门第论集何启民台湾学生书局1978帝王生活王家核台北学生书局1978帝王师友论王景佑等台北石宝出版社1978中国的风俗习惯吴奚真等台北正中书局1978中国历代名女列传余振邦台北联亚出版社1978丰镐-长安-西安马正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唐代的后妃与外戚罗龙治台北四季桂冠联合发行部1978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关系李唐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黄宽重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部1978中国社会经济史概说(日)加滕繁著杜正胜译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中国古代探险家与旅行家王轩成香港上海书局1978倾国名花——中国名女人的故事河洛图书出版社台北河治图出版社1978神州女子新史(正续编)徐天啸台北食货出版社1978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谢海平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历史学的新领域张玉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中国古代的探险家远流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台北市远流出版社1978一代佳人杨贵妃(719—756)河洛图书出版社台北市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胡秋原台湾学术出版社1978我国古代都城之研究及评价李正庸台北市撰者197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论侯外庐人民出版社1978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胡如雷三联书店1979中国上古图腾制度探迹毕长朴台北著者1979中国妇女史论集鲍家麟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匈奴汗国的末日——战争与和亲张瑞仕台北星光出版社1979春秋时期的步兵蓝永蔚中华书局1979肠断西风李清照范纯甫台北庄严出版社1979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及传周素珊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79武则天传林语堂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张蓓蓓台北著者1979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聂宝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汉代婚姻制度刘增贵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军功爵制试探朱绍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循历史轨迹论中国妇女袍服之研究谌怡宁台北润生书局1980中国之孝道桑原骘藏著宋念慈译台港中华书局1980中国民俗学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台南庄家出版社1980台湾民俗学同分直一著林怀卿译台南庄家出版社1980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詹承绪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余英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周代社会辨析赵光贤人民出版社1980宋代开封府研究郑寿彭中华丛书编审会1980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邹依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日中两千年——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日)中村新太郎著张伯震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史学方法论选集杜维运等台北华氏出版社1980洗夫人(中国历史小丛书)万绳楠中华书局1980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刘尧汉民族出版社1980中国历代名医评介杨文儒李宝华陕西科技出版社1980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金启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我国婚俗研究马之啸台北经世书局198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中国的民族社会与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李亦园等编食货出版社1981社会学与中国研究蔡文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何龄修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清代奴婢制度韦庆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族谱与香港地方史研究萧国钧香港显朝书室1982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年节趣话马宠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宋代社会研究朱瑞熙中州书画社1983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叶显恩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民族与民族学杨望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论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蔡尚思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民俗趣谈沈瑶等中州书画社1983侗乡风情录杨迺山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中国杂技傅起凤等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马学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四川汉代画像磚与汉代社会刘志远等文物出版社1983古代礼制风俗漫谈《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1983中国年节罗启荣等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杨知勇等198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张舜徽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满族在岫岩张其卓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华侨史研究论集(一)吴泽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太监史话袁闾琨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庄为玑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李秀芳等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中国旅馆史话王仁兴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历史上的家长制王玉波人民出版社1984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秦汉社会文明林剑鸣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一五五O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英)阿·克·穆尔著郝镇华译中华书局1985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中国移民史略田方陈一筠知识出版社1985海外赤子——华侨郑民等人民出版社1985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清代的奴婢戴玄之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51期1985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湖南史学会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清代留学生运动史董守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漫话后妃王宗宇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晋剧百年史话王永年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城市发展史张承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贵姓何来徐俊元等河北科技出版社1985古今中外节日大全梁友智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中国会党史论著汇要魏建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古今中外婚姻漫话李绍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唐代音乐与敦煌曲谱释读叶栋《人文杂志》丛刊第十辑1985江苏岁时风俗谈王骧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民族风情徐佩印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统李竹青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严汝娴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中国婚俗吴存浩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杨学琛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清代租佃制研究周远廉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唐代奴婢制度李季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张紫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山西传教士李喜所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PPT (35)[64页]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到稍后的阮籍、嵇康时期,则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 想 宣战了,再到向秀、郭向时期,则更进而以注疏 《庄子》 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了。这就是所谓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玄学既然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体系而与儒学对称,自有其 不同于儒学的自身 特点,这就是以 “道”为思想核心,以 “贵无”为主导倾向,将 《老子》、 《庄子》、 《周易》 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嵇康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 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 “独尊”的社会条件,儒学能否适 应新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存 在与发展,已成 为当时儒学以及整个思想界面临的新问题。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在这 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 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王弼其人
王弼 (226—249年),字辅嗣,魏 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人,有年仅24岁。 “当 何晏风徽鼎盛之时,有不世之天才王 弼出,始树立清谈之宗风,开玄学本体论 之端绪,合儒道第一义而为形之上学”, “由生生化化之宇宙观,而至于处世接物 之人生 哲学,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论,皆 为此体用一如之大机大用一以贯之,实中 国文化上 一种至高无上之境界,广大精微, 圆融无间,诚伟观哉”。他是汉末党锢八 骏之一 王畅的玄孙,清流自由之士王粲的 侄子,因此这个早熟的思想家,其学虽谓 创新,实 承家学,复遭际时会,秉天纵之 才,集时代之大成。由于他的思想学说深 得何晏赏 识,遂被并称为 “何王”。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思想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社会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精心编写了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答: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指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发展、衰落和新旧思想互相斗争的内在规律性。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指导性方法指导性方法,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研究者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指导性方法最基本的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要历史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反映到社会思想当中。
b.社会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根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
c.应当用社会生活说明社会思想,这是社会思想的实践特性。
②要阶级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既然是社会意识,它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运动规律。
b.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反映。
这是阶级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c.科学的目的在于提供世界的真实情况,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的情况。
d.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原则是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就是说,社会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承认自己的阶级性。
③要逻辑地看问题a.社会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有自己的逻辑发展规律,社会思想的发展受它的逻辑发展规律的制约,要把握社会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必须研究它的逻辑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得定义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意义第二节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第三节本书得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第一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得历史与现状第二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得相关问题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得):(1)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得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得社会思想,而且就是针对当时得社会问题所提出得(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得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得深入调查与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得概念与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得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洋装化,不能拿西方得概念来硬套中国得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得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得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得生活与解决当下得问题就是毫无意义得。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得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得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得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得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与“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得同时,还就是要意识到“不变”得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得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得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得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得时候,原来实证性得、假设—检验模式得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得需要“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得人与自然,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等概念,很多都就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得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就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得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得、优质得现代社会得人文价值。
社会学得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就是一个成熟得社会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参考阅读书目(2013)
郑杭生、江立华:《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庞绍堂、季芳桐:《中国社会思想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上册1989,下册2000)。
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三民书局(上册1992,下册1994)。
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
杨孝潆:《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
曾松友:《社会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孙本文:《社会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台湾三民书局1978;《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7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1987、1979。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9。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庞朴:《中国儒学》(1-4卷),东方出版社199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卷1998;第二卷2001)。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茂等:《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蒋国保等:《晚清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4卷),人民出版社,第一、二、三卷1957,第四卷(上)1959,第四卷(下)196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6卷),人民出版社,第一卷1962,第二卷1964,第三卷1985,第四卷1986,第五卷1988,第六卷1989。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卷1981,第二卷1985;《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三联书店1963。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马四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中华书局1983。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1962,下册1964。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标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