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_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念
念依然陈旧, 找不到一点民主共和的影子。 根本意识不到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
没 有
他在 《阿Q正 传 》中 进 一 步 揭 示 了 这 个
深 入
问题, 他写道: 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
二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未 能 深 入 广 大 农 民 农
民
来的消息知道,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 倒还没 之心的原因
乎政治生活的安排以及人处于其中的处境 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使农民的民
和 地 位 。而以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革 命 党 人 关 注 主 权 力 有 了 根 本 的 保 障 。建 国 后 , 尽 管 在
的是 如 何 借 民 主 共 和 制 度 达 到 国 家 富 强 , “左 ”的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民己具有民主共和意识。因为绝大多数农民 自主意识。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依附观
2 0 0 7·12( 下) 社会科学论坛 147
文学·历史
念浓厚, 崇拜权威和与世无争, 其结果必然 传播主要在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造 成 人 们 的 政 治 冷 漠 感 , 根 本 不 愿 也 不 知 子圈中进行的, 并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
民的心里并未产生那怕是一点点的正当的 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 但封建的政治
反响。他被杀害时, 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 思 想 和 文 化 不 会 随 着 清 王 朝 的 覆 灭 而 终
闹, 人们对他的死表现出来的是骇人的冷漠, 止, 在广大农村它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依
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 成为 然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历史上
一 、辛 亥 革 命 未 能 促 使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深入农民之心
民国初年, 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普遍 缺 乏 。长 达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君 主专 制 制 度 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扼杀了人民的个性, 最 终 形 成 了 广 大 农 民 对 政 治的 冷 漠 。民 主 共 和制度究竟是怎样一种政治制度, 到底跟 自己有什么关系, 他们不了解而且不愿意 去了解。当时曾有记者深入农村, “与农夫 田父谈于树林之下, 语以代议制度之善, 及 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 则皆瞠目而不 解, 叩其故, 则曰: 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 何暇及其他”①。《戴季陶集》也有记载: 民国 初年戴季陶在某次旅途中遇到一老农, 在
之
心
[ 关 键 词]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农民; 革命党
[ 作者简介] 高 伟,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历史学硕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 中国确实也出现过较 大规模的民主思潮, 但民主共和观念是否 深入人心, 特别是是否深入了农民之心, 却 是一个值得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辛亥 革命没有促使也不可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广大农民之心。
自身价值, 将复杂的社会工程简单化, 形成 了 制 度 和 价 值 的 脱 节 。革 命 党 人 对 民 主共 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所造成的结 果 之 一 就 是 对 农 民 的 轻视 。他 们 不 愿 花 大 力去启蒙群众, 导致长期以来, 民主思想的
社 1982年 版 。 ④《英 国 蓝 皮 书 有 关 辛 亥 革 命 资 料 选 译 》( 下 册 ) 第640
民”。平等是共和价值的核心, 在本质上首 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马
先 是 一 种 保 持 公 民 品 德 的 手 段 。可 见 , 民 列主义引入中国, 唤起民众的民主意识, 通
主、共和都与国家的物质力量的强弱无关, 过土地革命, 真正使农民获得上地。又经过
其本身并不涉及国家的强盛问题, 而是关 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了人民民
农民与革命和革命者的隔膜及封建思想在 心的地步。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的绝对统治地位。小说的主人公夏瑜对
1.自由思想的缺 乏 以 及 农 民 的 政 治 冷
革命矢志不渝, 并为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 漠心理。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历
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但他的牺牲在广大农 史,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
把民主共和制度看作是使中国达到富强的 治的发展曾经经历坎坷, 但是改革开放以
工 具 民 主 、共 和 自 身 的 价 值 则 被 置 于 第 二 来 , 在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 有 中 国 特 色
位。事实上, 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并非人为 的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取 得 了 重 大 成
面 上 看 似 出 于 人 为 设 计 的 政 策 规 划 、亦 几 乎 不 是 人 为 设 计 或 政 治 智 慧 的 结 果 ”⑥。然 而,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西方的政 治制度只是简单的移植, 没有充分考虑本 国的具体国情, 没有充分理解民主共和的
注释:
①载 《独 立 周 报 》第 7期 。 ②唐文权、桑兵编: 《戴季陶集》第695~701页, 华中师范 大 学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 ③《辛亥革命回忆录》( 八) 第111~112页, 文史资料出版
着比他人更为深邃的认识和了解。他的不少 它 不 是 被 运 用 来 表 达 人 民 的 意 愿 的 , 相 反
文学作品的就是在这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并 它 是 被 运 用 来 管 制 和 压 迫 人 民 的 。长 期 的
深刻真实的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社会历史。 封建专制的历史,使得不少农民,根本不理
有些论者依据辛亥革命后部分农民反 解什么是民主, 更何况对一直以来为生存
之
心
有 什 么 大 异 样 。知 县 大老 爷 还 是 原 官 … … 文
我们丝毫不会怀疑辛亥革命的伟大历
明程度相对来讲较高的城市尚且如此, 何 史意义, 我们也绝对不会否认辛亥革命对中
况广大贫困的农村。
国思想界的重大冲击, 但是辛亥革命确实还
从《药》这篇小说中我们更能看出广大 远未达到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广大农民之
文学·历史
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
民 主
— ——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
共
和
□高 伟
观
念
没
有
[ 内容摘要]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有力的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但
深
入
远没有达到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农民之心的地步。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封建思想的
农
民
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
民 道怎么去争取民主。
主
共 和
2.革命党人对民主 共 和 自 身 所 具 有 的
三 、结 语
观 价值理解有限以及对农民的轻视。“民主”
念
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无量头
没 有
一 词 在 现 代 具 有 多 种 含 义 , 但 从 政 治 上 界 颅至量血,“多数统治”的政治制度, 是君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未能启蒙和动员农民,
农 民
主 制 、寡 头 制 、独 裁 制 相 对 立 的 , 以 某 一 个 未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其重要
之 或几个阶级、或全体国民中大多数人的意 原因。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伟大中国共产党
心
志为准绳进行统治的政权, 即所谓“主权在 人总 结 历 史 的 教 训 , 深 刻 认 识 到 了 农 民 问
以 鲁 迅 先 生 的 文 学 作 品 如 《祝 福 》《阿 Q 正传》和《药》等为例, 我们也不难了解辛亥 革 命 时 期 的 广 大 农 村 的 社 会 状 况 。如 在 《祝
146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7·12( 下)
文学·历史
福》中写到: 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 如果买得 起义者对辛亥革命还很不了解, 对民主共和
贫 农 华 老 栓 给 儿 子 治 病 的 “良 药 ”。
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 统
虽然以上只是文学作品, 不是史实, 但文 治阶级一直实行的是“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
史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学养很深, 目光如炬, 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不是民主政治参与
并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 所以对这段历史有 的主体, 而是地主阶级政治参与的承受者,
抗活动踊跃, 认为民主观念已深入农民人心。 而奔波的平民百姓来说生存占据了他们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 不少农村爆发了抗捐抗税 部分时间和精力,更何谈关心国家政治大
的斗争, 不少农民参加了民军, 也有不少农 事? 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结果是在中国形成
民聚众起义, 但是这些活动并不能理解成农 了一种臣民文化, 缺乏主人意识、平等意识、
设计的产物, 即使“被人们认为极有作用的 果 , 农 民 的 民 主 意 识 大 大 提 高 。 事 实 证
种种实在制度, 乃是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则 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广大农
经由自生自发且不可抗拒的发展而形成的 民才能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 才能真正
结果— ——并且表明, 即使那些最为复杂、表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LT
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今年亦自然也如此; 旧 更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斗争和历史的历次农
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四叔仍在大骂新党 民起义一样, 就是为了“等贵贱, 均贫富”, 并
民 主
和康有为等等, 生动的揭示了辛亥革命后, 中 不具有民主觉悟, 甚至于民主共和国成立了,
共 和
国农村并未发生新的变化, 广大农民的思想观 他们仍然以为这不过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交谈 中 戴 发 现 老 农 “似 绝 不 解 中 华 民 国 为 何 物 者 ”。当 戴 氏 告 诉 老 农 你 就 是 中 华 民 国 人 也 , 老 农 “茫 然 惶 然 , 连 声 曰 : 我 非 革 命 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戴季陶不禁大为感 慨: “中华民国成立已三年矣, 而人民智识尚 有若是者, 则袁世凯之举动, 真无足怪矣。”② 辫子是清朝顺民的象征, 剪辫在当时几乎是 人们与清廷决裂的标志, 但这项工作在农村 进行的却是非常之艰难, 如江苏兴化一带农 民为藏住辫子, 纷纷购买尖顶帽, “一时皆大 欢喜, 中少年人纷纷购置, 贫穷的人情愿衣 不蔽体, 食不果腹, 也须购买一顶”③。许多 人包括市民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 “大部分 居民很不感兴趣, 参加投票的人数是很少 的, 因为人们大都对新制度抱着十分冷淡的 态 度 ”④。还 有 些 人 竟 “不 知 选 举 为何 事 , 选 举为何用, 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 恰如旧 日 之 金 榜 题 名 而 已 ”⑤。
页, 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载 《民 立 报 》1912年 12月 25日 。 ⑥[英]哈耶克: 《自由秩 序 原 理 》( 上 册 ) 第65页 , 三 联 书
店 1997年 版 。
14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7·12(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