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虚构与历史解构_东方主义系谱_省略_分析_以赛义德的_东方学_为中心_汤锋旺
萨义德《东方学》对东方学的解构
136萨义德《东方学》对东方学的解构文/刘琛摘要: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详细介绍了东方学的历史与发展,深刻剖析了其背后的西方权力话语体系;更在此过程中运用解构主义哲学策略,通过对东方学体系中两组二元关系的解构,从根本上动摇了作为西方权力话语的东方学的内在逻辑结构。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二元关系;解构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 ,1935——),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
1978年,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巨著《东方学》出版,迅速在东西方产生了巨大反响,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的热潮。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详尽地介绍了东方学的内涵和其产生发展历程,对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以及其作为西方权力话语的实质进行了辨析,引起了东西方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场迄今未息的争论,也引发了学界关于东方学的深入思考。
《东方学》对于后殖民文化批评研究的巨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地向世人介绍东方学,并阐释其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更在于直击其背后的西方权力话语体系。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将18世纪晚期作为对其进行粗略界定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将东方学描述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判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p4)在萨义德的眼中,东方学的存在既像是一台显微镜,又像是一把手术刀,将东方暴露在西方的东方学者的视界中,任其管窥与肢解。
“正是由于东方学,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主体。
”(p5)究竟东方该怎样应对东方学?除却文化霸权的压制效果外,东方学的内在话语结构是否无懈可击?通过研读《东方学》,笔者认为,萨义德对于东方学的洞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揭示东方学的内涵和实质,还可以使我们敏锐地察觉到,在《东方学》的书写中,萨义德已经寻得了解决之道,那就是通过运用解构二元关系的解构主义哲学策略,来动摇东方学的话语体系。
《2024年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范文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语境中,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它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文学再现以及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批评的限度。
本文将就萨义德的理论背景进行简述,进而对其东方主义批评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理论背景萨义德在《东方学》中,针对西方对东方的描绘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时,往往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东方进行刻板印象的再现和歪曲。
这种东方主义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性和深度。
三、文学再现的多元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再现的多元性日益凸显。
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文学作品的再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
因此,我们在审视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时,需要关注到文学再现的多元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解读空间。
四、东方主义批评的局限性尽管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对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批评的局限性。
首先,东方主义批评过于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忽视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共通性和互补性。
其次,过度依赖东方主义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可能会忽略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最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单一的东方主义视角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文化语境。
五、再反思与拓展在面对文学再现的限度时,我们需要进行再反思与拓展。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到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解读视角。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学再现。
想象与建构的“东方学”研究——论萨义德的《东方学》
萨义德对东方学学术发展的研究是一种文化研究,它带有鲜明的想象与建构的文学性色彩。 他的“东方学”研究建立在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矛盾之上:它既是萨义德本人对个人身份的历史性 体认与他所处的政治现实之间的龃龉,也是文学性色彩与社会性景观之间由来已久的争论与张 力。众所周知,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但他并不像他父亲那样直来直往地称自己为“美国公民”, 而是常常为自己是谁而感到困惑。他说:“只在有人公开挑战要我说出我的国籍时,才能冒险一 试,私底下,(美 国 公 民)这 说 法 在 我 心 里 维 持 不 久,因 为 这 种 肯 定 在 存 在 的 审 视 之 下,很 快 萎 谢。”[1]04事实上,他始终更认同自己的流亡者身份,同时“流亡迫使萨义德频繁地获得了一个多元 流动性的更高视角,好像越过摄影师的肩膀(望去)。”[2]萨义德审视流亡者时称:“流亡者则至少意 识到两种,而这样多元的视域会使他们意识到同时存在着多种维度,那是一种———借用一个音乐 术语———对位法意识。”[3]从萨义德的视角看,东方学在起源上是文化行为,在学科建构中,特别是 学术著作中,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并且它在发展过程中与文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 琼]
文章编号:2096-1901(2019)05-0001-09Leabharlann 想象与建构的“东方学”研究
———论萨义德的《东方学》
巩晓琳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萨义德的《东方学》与其说是一部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史考察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带有强烈文
学研究性质的对于东方学著作的分析论著。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与文学文本具有一致性特点,即主观想象与有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范文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东方主义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分析文化、社会以及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
东方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东西方关系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学再现的限度的探讨。
本部分旨在引出研究的必要性、可能贡献和目标。
二、东方主义及其对文学再现的影响在理解东方主义理论后,我们将对其对文学再现的普遍影响进行分析。
萨义德强调了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并指出这种偏见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这部分内容将分析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以及东方主义理论如何对传统的文学批评视角产生了挑战。
三、文学再现的限度(一)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首先,我们将探讨文学再现的限度之一,即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需要借助虚构来构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描绘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种虚构往往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和影响,尤其是当涉及到对其他文化或地区的描绘时。
我们将分析这种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再现能力。
(二)文化差异的呈现其次,我们将关注文化差异在文学再现中的体现和影响。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不同的观念、行为和价值观念。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如何呈现这些文化差异,以及读者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差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文学再现。
四、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反思(一)东方主义批评的局限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虽然东方主义理论为分析东西方关系和文化冲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该理论可能过于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我们将分析这些局限性,并探讨如何在批评实践中避免这些问题。
(二)东方主义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东方主义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2024年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范文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语境中,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无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为西方对东方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引发了关于文学再现的限度的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并就其在文学再现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反思。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概述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对东方的描述和解释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固化的“东方主义”视角。
这种视角不仅影响了西方对东方的认知,也塑造了东方在西方文学和学术作品中的形象。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等方式来构建和维持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三、文学再现的限度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经验的重要手段,其再现的限度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形象往往被简化、刻板化。
其次,西方文学中的东方元素往往被用来构建一种“异国情调”,以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
这种“异国情调”往往忽略了东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东方的形象被扭曲和歪曲。
四、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反思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中东方形象的再现。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批评理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强调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而忽略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它过于关注文学作品的表象,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形象。
五、结论文学再现的限度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文学中东方形象的再现。
电影《安娜与国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评析
电影《安娜与国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评析作者:范雯张静怡田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摘要:电影《安娜与国王》是好莱坞据安娜·利奥诺温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的反映19世纪泰国(当时称作暹罗)宫廷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英国安娜在暹罗宫廷为暹罗王蒙库的58个王子和公主担任老师期间发生的故事。
文章以爱德华·赛义德的“他者”和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的“第三世界妇女形象”等后殖民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安娜与暹罗国男性的抗衡及安娜与暹罗国女性的形象塑造差异等方面,对该影片折射出的西方后殖民文化霸权进行剖析,得出东方暹罗国只是作为西方英国存在的一个“他者”,东方男人暹罗王蒙库只是衬托西方白人女性安娜的一个“他者”的结论。
关键词:《安娜与国王》;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07-02一、影片介绍电影《安娜与国王》是好莱坞据安娜·利奥诺温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的反映19世纪泰国(当时称作暹罗)宫廷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新近丧夫的英国年轻寡妇安娜·利奥诺温斯到暹罗为暹罗王蒙库的子女担任家庭教师其间发生的故事。
安娜处处蔑视泰国宫廷礼仪和习俗,而这种藐视以当时国家间逐步升级的政治冲突为背景。
大英帝国把其保护国缅甸当作跳板,骚扰暹罗人的村庄。
蒙库王忧心如焚,努力保持暹罗的独立,为英国使节安排了一场外交礼仪的盛大宴会。
不久,国王派遣军队远征,制止缅甸对暹罗村庄的骚扰,却发现表面忠心耿耿的大将军阿勒实则骚扰的策划者。
而后,国王新纳的妾塔恬为爱私奔,抓捕回来后,以“变节”之名被处死。
万分惊骇的安娜准备离开暹罗。
此时,表里不一的阿勒的欺诈行为被揭穿,王室受到威胁。
安娜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王室成员逃至安全地点。
路上,大家遭遇叛徒阿勒,安娜又将蒙库王从危难中拯救出来。
暹罗恢复了正常秩序。
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后 殖 民 主 义 理 论 的 自觉 和 成 熟 以 美 国 著 名 后
程 , 一 过 程 即他 所 谓 的 一 套 “ 方 主义 ” 话 语 形 成 这 东 的
殖 民 主 义 批 评 家 赛 义 德 的 《 方 主 义 》( 9 8 的 出 东 17 ) 版 为 标 志 。赛 义 德 以其 对 “ 方 ”、 东 方 主 义 ” 批 东 “ 的 判 和 建 构 为 基 石 确 立 了 作 为 后 殖 民理 论 家 的 地 位 。 赛 义 德 注 重 种 族 分 析 和 政 治 干 预 , 定 了 文 化 政 治 肯 与帝 国 主 义 利 欲 的 内 在 一 致 性 , 文 学 研 究 与 政 将
—
以来 西 v- 论 及 东 方 时 形 成 的 某 种 不 成 文 的 定 义 S在
—
主 宰 和统 治 东 方 、 东 方 施 加 权 威 , 及 对 东 向 以
力. 行 认 识 建 构 时 的 一 种 为 西 方 所 特 有 的 风 格 进
Ⅱ下 , 向 他从 话 语 角 度 揭 示 政 治 与东 方 主 义 的 密 切 关 系 , 判 东 方 主 义 的 文 化 霸 权 , “{ 个 敏 感 的 政 治 批 捉 一
的 写 作 以边 缘 话 语 去 面 对 中 心 权 力 话 语 , 有 明 显 具
的文化 政治批 判性 。
芒 直 指 四方 的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和 强 权 政 治 , 论 基 础 是 理 东 方 主 义 。 他 分 r二种 东 方 主 义 : 一 种 是 特 定 的 第 学 术 领 域 , 括 一 切 关 于东 方 及 东 方 知 识 的教 授 、 包 写
治 、 会 历 史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他 从 社 会 、 治 、 级 社 政 阶
关于萨义德与《东方学》
萨义德与《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 •Said,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
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
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
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萨义德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
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音乐的造诣非浅。
2003年9月去世。
其著作主要有:《东方学》(又译东方主义 Orientalism)、《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
理论要素:东方主义、“本土—他者”理论、文本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说一、萨义德东方学的基本理论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于东方世界或者称之为“旧世界”的妖魔化、利己化解读的批判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不仅关注这一种东方主义的现象,在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探究为什么被称作东方的民族自身为什么有时也会接受这种歪曲的解读。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
思想理论研究萨义德"东方主##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郑大伟张孟雪(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
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e之作。
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萨义德“东方主义”一、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Said)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巴勒斯坦,身上带有浓厚的巴勒斯坦文化传统。
他早年在开罗的西方殖民学校接受英国式教育,后又到美国一流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63年入职哥伦比亚大学后,职称快速提升,最终成为在多个领域都享有声望的教授,学术生涯可谓一,成:著。
,萨义德是一有名的,他在国上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持续发声,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民的和解放事业,巴勒斯坦的&萨义德的出生——巴勒斯坦的,1922年于英国的殖民统&1947年,国巴勒斯坦一为二,&1947年年,巴勒斯坦内部的和武装冲突迫使萨义德一家他,移民开罗&1948年国对英国的授权终止,国,的是年,成上万的巴勒斯坦地区&西方国大,家园的,但巴勒斯坦称为“事件”&在萨义德的生,为一个出生于第世,成、成名在第一世的,家受的和他国的教育与培养造了他“流亡者”的身份和精神落差感,他深深验到了东西方间的复杂关系&,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给予他“跨”研究的储备和思维视角,种复杂的身份使他可用边缘话语面心权力话语,创了大量超出学院派范围的文化批判品&因此,《东方主义》(或称《东方学》)品面世之后能够在东西方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引起大的关注,萨义德的生贡献了基础的思维和研究视角&二、“东方主义”的基本内容萨义德认为一种话语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系统和力系统&在《东方主义》中,他指明了东方主义的三层含义: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理论出发点是假定东方这一概念是为构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被为创造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西方对东方及当代命运的表述,东方(the Orient)是与西方(the Occident)相对而言的&萨义德认为,这种所谓的“东方主义”实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是和“国语”的理论基础&他“话语一权力”结构到了主国、、文化念边缘国文化明的二元,种虚构出了一个西方眼的“东方”,用东西方之间的比彰显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先,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东方设定出的的意义&,东方主义第一层含义是东方主义其他学科一是一门学科、一学,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的一学科和学&是最表层的学术层面的含义,含西方学者于这一域的和;第二层含义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西方东方思、认、判的思维方式,话语东西方开来&东方在“东方主义”里并不是现实,只是西方人的建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的"(萨义德,1999)-与前两种含义比,第三种含义最能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为一种力话语或文化,西方此优话语和用实文化,出力的在隐秘关系&层含义可出,东方主义了西方东方的有认,是一种构出的了西方和优越感的话语,是东方主义的&另外,东方主义的层含义,萨义德一方面了东方的,了东方主义的,一方面东方主义为东方主义和隐性东方主义个方面,其有了深入的研究&发展来看,东方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世纪到第一世大,在一,业命后,英成为世上个最强大的西方国家&为了的利益,他们在世界各地扩展殖民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地球。
萨义德_东方学_的文化启示意义
萨义德_东方学_的文化启示意义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意义摘要: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东方主义予以阐释、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西方列强和文化霸权主义行动的理论借口。
他通过《东方学》阐释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
他的理论洞见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文化启示意义。
真正的东方文化,是东方民族创造的,必须由东方人来言说、来表达,我们应创立客观的真实的新东方主义。
中国论文网/doc/3517184713.html/7/view-2248875.htm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东方主义;文化特征;他者;美学意义萨义德(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
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法文和英文学校接受教育,1954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
他通晓九种语言,虽然接受西方精英教育,却念念不忘东方文明,他还是巴解组织的盟友。
萨义德身有阿拉伯血统却为基督教徙,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这一切都让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之感,是个永远的局外人。
20世纪70年代他潜心研究福柯,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引起极大反响,是70年代末美国左倾文化批评的代表。
一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主要批判对象和观照客体的东方主义予以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存在的理论借口。
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以往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
在萨义德的阐述中,“Orientalism”有其三个方面(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的含义,“东方主义”是其三种含义之一,是从作为学术研究学科的“东方学”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
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摘要:中国学界曾就萨义德的《Orientalism》究竟应该译为《东方学》《东方主义》还是《东方观》做过探讨与论争,译名之争集中反映了对这部书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触及了“理论东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
中国学者指出萨义德以中东代“东方”,论题与中国颇有违和,由此涉及到“东方”的范围、东西方文化身份与两种“东方主义”的问题;另有学者受其学术方法的启发,认为西方汉学作为“东方学”之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汉学主义”概念来评价西方汉学,又引发一些学者从“国外汉学”学科价值论的角度提出反驳。
从“理论东方学”的角度看,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探讨与论争,作为中国学术史仅有的一次关于“东方学”学科范围、性质、价值判断等理论问题的论辩,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东方观;汉学主义;理论东方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XX)01-0098-08中国的“东方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如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但学者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而对东方学的学科理论,即“理论东方学”问题不甚措意。
对于东方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学科的由来,学科对象与学术方法是什么,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还未能做系统深入的思考。
而且,即便是西方和日本,较之研究实践而言,东方学学科理论建构也一直较为薄弱。
直到1990年代中期,當欧美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被译介到中国,特别是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代表人物萨义德(一译“赛义德”)的《Orientalism》翻译出版后,关于“东方学”学科理论问题才由此引起学界讨论。
萨义德的这部书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著作,学者们看法不同。
研究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者,主要把它看做文化理论与文学理论著作;研究国家政治的人,主要把它视为国际政治学著作。
文本虚构与历史解构:东方主义系谱学分析——以赛义德的《东方学》为中心
后殖 民主义① 是后 现 代 主义 之 后 , 方 兴起 又 西
一
解 构 的关 联 。
通 过历 史 的文本化 , 后殖 民主 义对历 史学 进行釜 底 抽 薪 的批判 。 那 么 , 殖 民主义 主 要 在 哪些 方 面 ④ 后 对 历史 学进 行批 判 性反 思 呢?最 终 能 否实 现 东 西
柯对系谱学是这样定义 : 即福柯——引者注 ) 谓 的系谱学既是 那些作 我( 所 为事件 的话语 的理 由也是 目标 , 我所试 图显示 的是 那些论述 事件如何 以一
种特定 的方式规定 了构成我们现在的东西 , 规定 了构成我们 自己( 包括我们
的知识 , 我们的实 践, 我们 的理性 类型 , 我们 与我 们 自己 、 与他 人 的关 系 ) 系谱学是分析 的最终结果 。
… …
③ 参见王岳川著 《 后殖 民主义与新历史 主义文论 》 山东教 育出版社 , 19 年 出版 , 16页 。作者指出 : 史主义诞 生以后 , 99 第 5 新历 彻底颠 覆了关 于 “ 历史与人” 的一些古老的命题 ……在“ 文本 的历史性 ” 历 史 的文本 性” 与“ 上受到了当代文化 的关注 。 ④ 虽然后现代 主义也是借鉴福柯知识 与权 力关系理论来 否定历史事
文本 虚构 与历史本质
历 史是什 么 ?这 是 古往 今 来 历 史 学家 孜 孜 以 求 的问题 。卡 尔 曾说 : 历 史 学 家在 不 断地 问 ‘ “ 为 什么 ’ 这个 问题 , 且 只 要 他 一 直 希 望 得 到 答 案 , 而 他便 不能 休 息 。 _对 于历 史 的定 义 , 学 家 们 的 ”2 史 见解也 不 甚 相 同 。关 于 “ 史 是 什 么? 的论 著 也 历 ”
《2024年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范文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再现现实的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禁要问:文学再现的限度究竟在哪里?本文将通过对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理论的再反思,探讨文学再现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概述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误解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通过文学、艺术、学术等方式,将东方塑造为一种神秘、落后、异国情调的形象,以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需求。
在萨义德看来,这种东方主义的观念对东方的真实面貌进行了歪曲和抹杀,使得东方的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变得单一和片面。
三、文学再现的限度尽管文学具有表现现实的能力,但在再现东方形象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首先,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形象往往带有作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其次,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东方形象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变形和扭曲。
此外,文学再现的限度还表现在对东方文化的误解和歪曲上,这种误解和歪曲往往源于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四、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再反思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虽然对西方对东方的歪曲和抹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萨义德的理论过于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忽略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萨义德的理论过于关注西方对东方的形象塑造,而忽略了东方人自身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认知。
此外,萨义德的理论也忽视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真实反映东方现实的努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文学再现的限度是多方面的。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作者、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东方形象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变形和扭曲。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局限性,避免过于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忽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24年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范文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语境中,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与描绘。
文学再现的限度不仅是文学作品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理论局限。
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理论的重思,进一步探讨文学在再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限制和挑战。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深刻剖析了西方学术界如何构建东方形象的问题。
他指出,在东西方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东方主义”视角,即以西方为中心,将东方视为一种抽象的、刻板的、甚至被简化的符号。
这种理论视角的存在,使得我们对于东方的认识和理解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局限。
三、文学再现的局限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的重要载体,其再现功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文学再现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刻板印象的复制:文学作品在描绘异国文化时,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既有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些印象往往来源于历史、传统、甚至社会偏见,导致对异文化的再现显得单一和片面。
2. 文化折扣的存在: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文化折扣”的问题。
这种折扣使得作品在异国读者中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受到限制。
3. 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和传播工具,其再现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可能使作品在呈现异文化时带有某种偏见或误解。
四、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再反思面对文学再现的局限性,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反思视角。
我们需要在理解和接受西方学术界对东方的描绘时,保持一种批判性和警觉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超越这种简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寻求更加多元和深入的理解方式。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文化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性,通过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打破文化隔阂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解构_重构_再解构_扶桑_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
·20 ·
的异域社会里 ,处于边缘的华人移民 、处于更为边 缘的华人女性 、处于最为边缘的华人妓女 ,也就注 定是史书的缺席者 。即使偶被书写 ,也只有“类” 的共性而缺乏“人”的个性 ,还时常被扭曲得面目 全非 。因此 ,叙 述 者 要 质 疑 和 解 构 史 书 的 真 实 性。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就明白了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就明白了萨义德,作了后殖民主义的奠基者,是一位美藉巴勒斯坦人,成年后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教育,他对当代文化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最为著名的便是'东方主义'理论以及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
中国一直饱受西方的误解与歧视,在萨义德身上,我们可以寻到那么几分真相。
话语建构的东方——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萨义德所谓的'东方'指的主要是中东地区的国家。
东方学本是西方专门研究东方、阐述东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萨义德重新梳理了东方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了东方学者研究中的'误区',这些误区深入到西方的文化内涵之中,成为一种潜意识中的认定。
他指出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线完全是东方学者想象出来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一文中,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东方和西方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如果一来没有东方学家,二来没有东方人,也就不会有东方主义。
'东方本来是一个拥有着众多的民族国家代表着多样的差异化的民族文化的地区,却完全被想象为一个固定不变的他者形象,是相对于先进的文明的优越的西方而言的相反的固定模式里面。
在这个模式中,东方是落后的、粗野的、不变的、劣等的的形象,完全成为殖民体系话语的一种建构,一个只存在于西方印象中的幻影。
'东方'被'西方'创造并且被强行带入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语境之中,全凭西方话语进行任意的曲解式的定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带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殖民主义色彩。
'东方'被'东方化',东方的男性是软弱的女性化的,然而又对白人女性构成威胁;东方女性则是奴性的,自愿受到统治,甘受压迫而不反抗然而又与众不同,风姿奇异的形象。
洞见与偏见: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评析
洞见与偏见: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评析
杨生平;杨璐
【期刊名称】《新视野》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在历史上逐步建立并影响持久的关于东方的理论,具有代表一门学科、一种思维与一项话语实践三层含义,其理论实质是本质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社会实质是西方对东方的霸权与殖民.赛义德东方主义开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先河,对全球化时期不同民族与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互动有重要启迪意义,但因其理论建立在抽象文化观之上又有明显的偏颇和局限.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杨生平;杨璐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市,100089;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市,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I109.9
【相关文献】
1.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赛义德对东方学的另一种解构 [J], 张其学
2.赛义德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共谋 [J], 赵淳
3.文本虚构与历史解构:东方主义系谱学分析——以赛义德的《东方学》为中心[J], 汤锋旺;郑敏铃
4.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J], 籍晓红
5.偏见抑或洞见:海登·怀特论英国史家及其思想 [J], 张小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
《东方学》一书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对东方文化和历史的表象和再现。
萨义德认为,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往往是以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意识的姿态进行的,他们所构建的东方形象不是对东方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而是西方自身文化和政治需求的产物。
在这种抽象的东方形象下,东方的独特性被扭曲,东方文化被定性为“落后”、“野蛮”、“神秘”等等,这种定性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和理解。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解构。
他指出,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事实混淆的问题,他们往往将东方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东方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也往往是片面和错误的,他们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东方文化,而忽略了东方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
这种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导致了西方对东方的认知偏差和对东方的文化侵略。
萨义德还指出,东方主义也使西方学者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西方的东方研究中,东方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生产和话语权一直被西方垄断,东方学者的声音往往被边缘化或消音。
这种权力关系导致了对东方的研究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也使东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被忽视和歪曲。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东方学方法,他呼吁西方学者应该摒弃对东方的顽固和片面的认知,应该尊重东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实践,应该倾听和尊重东方的声音,应该尊重东方的知识生产和话语权。
这种批判性的东方学方法旨在打破东方主义的体系,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交流和跨文化对话。
这种方法也为后世的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对历 史 学 Ⅰ 的 理 解 或 诠 释。”[3] 由 此 观 之,历 史 本身是一个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它既包括历史 事实本身,也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作为一 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它“是以回忆和总结过去事实 的方式表述出来的”[4],认识主体通过历史事实的 诠释来表达自身的思想理念,两者在历史认识论上 是统一的。然而,这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却在 西方近一百年中不断遭到质疑和批判。卡尔·贝 克尔指出: “历史事实并不像砖头那样是轮廓分明 的,可以 测 出 重 量 的、某 种 坚 硬 的、冷 冰 冰 的 东 西。”①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后,后现代主义则从历 史本体论、方法论及认识论等方面对历史学科提出 质疑②,促使历史的语言学转向。这使得历史的科 学性和客观性遭受极大打击。与此同时,以海登· 怀特为代表的“诗性历史”大行其道。后殖民主义 续 后 现 代 主 义 之 后,作 为“后 现 代 社 会 的 文 化 表 征”[5],它 从 哲 学 美 学 的 视 角 出 发,以 文 本 分 析 为 手段对历史本质进一步提出质疑和批判。
二、文本虚构与历史观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历史学的挑战,不仅表现在 对于历史本体的否定,而且还表现在认识论上。而 这个过程的方法论依据正是来自于文本的虚构性。 第一部分,笔者从文本虚构性出发,阐述了赛义德 在书中对历史本质的消解; 第二部分,笔者则从认 识论上来探 讨《东 方 学 》一 书 对 于 历 史 观 的 解 构。 在此之前有必要对解构历史观的含义进行了解,它 主要有 两 层 含 义,“一 是 使 历 史 观 由 一 元 变 为 多 元,一是使历史观由中心退居边缘”[10]。西方近代 以来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在赛义德看 来,这是不可取的。作者在书中通过文本虚构性来 阐述欧洲中心论的荒谬,达到消解欧洲中心论的理
与知识关系 理 论 的 运 用,最 后 指 出“东 方 学 ”本 质 上是一种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方学的形成演变发展进程 就是一部西方对东方的认知历史。历史作为一种 特殊的认知方式,是包含人们的价值判断的。东方 学的演变发展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尽管这种价值判断是以扭曲东方真实性为代价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东方作为一个地理、历史与人 文的区域的客观事实存在。由此看来,东方学对于 东方的认知是不准确的。而且价值判断与事实判 断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近代西方对于东方的认 知就是在此轨迹上不断走向扭曲的。赛义德对东 方学的剖析,是以知识与权力关系为方法来审视东 方学中的东方。东方学更多的是一种西方体系之 下对东方的再塑造。这也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思 想的开创性见解。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维分 析逻辑本身是存在局限性的。一方面,作者把知识 与权力及结构主义等思想融合其中,其目的在于对 东方学的 本 质 进 行 否 定。 也 就 是“反 本 质 主 义 ”, 对东方学的本质进行否定。然而,作者却又不由自 主的对东方学本质进行归纳。从历史学上来理解, 赛义德实际上是否定东方学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这 种否定的方法论依据来自于福柯、德里达和葛兰西 等人。以笔 者 看 来,否 定 本 质 并 不 等 于 反 本 质 主 义。对于历史事实的否定与历史价值的肯定之间 是一条无法缝补的鸿沟。从文艺学理论上讲,赛义 德的分析与论证是否就是一个假命题呢? 这是值 得思考的。但是,赛义德东方学毕竟客观上对历史 学产生了影响。
106
解构的关联。
一、文本虚构与历史本质
历史是什么? 这是古往今来历史学家孜孜以 求的问题。卡尔曾说: “历史学家在不断地问‘为 什么’这 个 问 题,而 且 只 要 他 一 直 希 望 得 到 答 案, 他便不能 休 息。”[2] 对 于 历 史 的 定 义,史 学 家 们 的 见解也不 甚 相 同。 关 于“历 史 是 什 么? ”的 论 著 也 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何兆武先生曾把历史学分 为历史学Ⅰ与历史学Ⅱ两个层面,他认为: “历史 学Ⅰ就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 历史学Ⅱ则
后殖民主义①是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兴起又 一学术思潮,其理论思想影响波及世界各地。赛义 德的《东方 学 》作 为 后 殖 民 主 义 的 开 山 奠 基 之 作, 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赛义德通过对福柯和德里 达等人思想的借鉴,以东方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 生的一系列文本为基础,对东方学进行系谱学②分 析,从而揭示了东方学的实质———东方主义、文化 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1]。历史学作为西方学术体 系的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受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 的强烈冲击,在此影响之下,历史学科悄然发生着 变化。新历史主义③的产生促使历史学反思自身 的困境同时做出因应和改变,后殖民主义史学更是 成为当代史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后殖民主义 以文本分析为切入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 而对于历史学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否定了历 史事实的本质,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通过历史的文本化,后殖民主义对历史学进行釜底 抽薪的批判。④ 那么,后殖民主义主要在哪些方面 对历史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呢? 最终能否实现东西 方二元对立历史格局的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 通过对《东 方 学 》一 书 的 研 读,以 东 方 学 体 系 的 演 变发展过程为脉络,着重分析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
摘 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重要内容。《东方学》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影响可谓 深远。书中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学科体系建构的阐述折射出文本虚构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复杂关联。历史知识 的文本化通过对历史本质和历史观等方面的质疑客观上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但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 性也正是在试图破除现代性困局的历史解构过程中愈加凸显。 关键词: 东方学; 文本虚构; 历史解构 作者简介: 汤锋旺( 1985-) ,男,福建福安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2011 级历史学博士,从事东南亚 华人社会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K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063( 2012) 01-0106-05 收稿日期: 2011-06-26
众所周知,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反 本质主义。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即是以此来 剖析东方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福柯和德里达等理 论的运用。作者对东方学所描述的东方进行文本 分析,认为东方学只是东方化的东方。东方学家们 自以为他们对东方的研究反映了真实的东方,而实 际上,由于受到权力的污染,根本反映不了真实的 东方。他从“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6]6 出发, 对“东方”进 行 限 定 性 说 明,并 阐 释 了 自 己 的 方 法 论意图与 东 方 的 本 质 所 在。 赛 义 德 指 出“做 出 东 方本质上乃一种观念或一种没有相对应的现实的 人为创造物这一结论将是错误的”。那么,东方学 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才能看到东方学的本质? 作 者这样认为: “如果不同时研究其力量关系,或更 准确地说,其权力结构、观念、文化和历史这类东西 就不可能得到认真的研究或理解。”[6]8 作者以帕尼 卡尔的《亚洲与西方霸权》为例来阐述东西方之间 力量关系的模式是论说东方话语模式的最终根源。 作者进一步提出,“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 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认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 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 涵”[6]9 。由此看来,赛义德对东方学关于东方认识 的否定建立在对文本背后意义的挖掘,最终建立知 识与权力 的 对 应 关 系。 他 强 调“东 方 学 中 的 东 方 是西方人虚构出来的 ,是对真实东方的歪曲…… 表明东 方 学 是 权 力 的 产 物 ”[1]。 所 以 东 方 学 知 识 也就成为了一种权力知识。赛义德通过福柯权力
① 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引自《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 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第 288 页。此外,雷 蒙·阿隆、奥克肖特及海登·怀特等都对历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② 伊格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 战》,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书中在第三部分阐述了历史学与后现 代主义的挑战,集中阐述了微观史学、叙事史学及历史客观性等多个问题。
③ 参见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第 156 页。作者指出: 新历史主义诞生以后,彻底颠覆了关于 “历史与人”的一些古老的命题……在“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上受到了当代文化的关注。
④ 虽然后现代主义也是借鉴福柯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否定历史事实 的客观性,但是后殖民主义则是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对原有历史观念的批判
综上所述,赛 义 德《东 方 学 》一 书 对 于 东 方 学 的剖析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赛义德对西方塑 造东方形象、传播东方知识的东方学知识体系进行 了深刻批判,这种批判的武器来自于作者对于文本 虚构的深刻分析,并以此为佐证。文中大量的文本 解析为作者的深刻分析批判提供充分的论据。另 一方面,《东 方 学 》所 依 据 的 方 法 论 在 哲 学 上 是 有 局限的。这导致了文本的虚构性只是完成作者对 东方学知识系谱学的叙述。在结构与解构之间,作 者的反本质主义立场就显得空洞了。笔者认为,从 历史哲学的 角 度 看,《东 方 学 》在 认 知 东 方 学 这 一 历史事实的本质上是其致命的理论缺陷。否定历 史事实,否定历史事实的本质,却不一定意味着反 本质主义使命的最终完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学科的影响也 是不容小觑的。20 世纪历史学的转向就说明了这 一点。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