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二讲义精品全集(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含答案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含答案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课标要求]1.知道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的利用。

2.认识开发利用清洁高效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1.太阳能利用的重要反应:(1)6CO 2+6H 2O ――→光叶绿素C 6H 12O 6+6O 2(太阳能→化学能),(2)(C 6H 10O 5)n +n H 2O 催化剂,n C 6H 12O 6,C 6H 12O 6+6O 2―→6CO 2+6H 2O(化学能→热能)。

2.生物质能的利用:(1)直接燃烧:(C 6H 10O 5)n +6n O 2点燃,6n CO 2+5n H 2O ,(2)生物化学转换:制沼气;制乙醇。

(3)热化学转换。

3.氢能的三大优点:(1)来源广 (2)无污染 (3)热值高太阳能的利用1.能源与太阳能 能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地球上最基本的能源是太阳能。

2.太阳能利用的能量转化方式被吸收的太阳能――→化学反应(1)化学能――→化学反应(2)热能、光能或电能 (1)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①物质转化:在太阳光作用下,植物体内的叶绿素把水、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进而生成淀粉、纤维素。

②化学反应:6CO 2+6H 2O ――→光叶绿素C 6H12O 6+6O 2。

③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①物质转化:动物摄入体内的淀粉、纤维素能水解转化为葡萄糖,其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C 6H 12O 6+6O 2―→6H 2O +6CO 2。

③能量转化:化学能―→热能。

3.太阳能的利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CO 2和水转化成哪些物质?提示: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2.摄入人体内的淀粉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提示:淀粉在人体内水解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

1.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的关系 2.太阳能的特点优点:太阳能是巨大、无尽的能源;太阳能可以为人类共享,可免费使用;太阳能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含答案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含答案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4.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的特点。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工作原理口诀原电池分两极(正、负);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阴(离子)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

4.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O2+4e-+2H2O===4OH-,总反应: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1.实验探究[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2现象:实验1、2中现象相同,均为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铜片周围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能置换酸中氢;铜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后面,不能置换酸中氢。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4现象:锌片周围无气泡产生,铜片周围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锌、铜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以锌-铜-稀H2SO4原电池为例):(3)构成条件a.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b.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c.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d.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原电池的电极反应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3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乙 醇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3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乙 醇

)
解析:乙醇、H2O 都能与 Na 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H2,75% 的酒精是水和乙醇组成的混合物,也能与 Na 反应生成 H2;苯是烃,尽管含有氢元素,但氢不活泼,因此不能 与 Na 反应生成 H2。 答案:A
2.分别将一小块钠投入下列物质中,能生成氢气,但生成氢气的 速率最慢的是 A.盐酸 C.乙醇 B.稀硫酸 D.水 ( )
2.能否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与水的混合物?为什么?
提示:斗分离。
1.乙醇的结构特点
(1)乙醇分子中有C—H、C—C、C—O、 O—H 4种化学键; (2)重要原子团为羟基,且羟基氢最活泼
2.用工业酒精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 工 业 酒 精 中 约 含 乙 醇 96%( 质 量 分 数 ) 以 上 , 含 乙 醇 99.5%以上的叫无水乙醇,制无水乙醇时,要加入新制的生 石灰再进行蒸馏,直接蒸馏得不到无水乙醇。
返回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
)
解析: 乙烷和乙醇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CH3CH3、 CH3CH2OH, 乙醇分子可以看作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的产物。乙醇分子六 个氢原子中其中五个分别连接在两个碳原子上,一个连接在 氧原子上,故 B 项错误。 答案:B
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操作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 1~2 mL无水乙醇,然后投
乙醇的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1.分子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重要原 子团 —OH 名 称: 羟基 比例模型
C2H6O
CH3CH2OH或 C2H5OH
2.物理性质
1. 从氢原子连接原子的种类看, 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分 为几类?
提示:分为两类,其中 5 个氢原子与碳原子相连,1 个氢 原子与氧原子相连。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3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3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课标要求]1.通过乙酸乙酯合成路线的分析,学会简单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思路。

2.会分析、评价、选择有机物合成的最佳路线及合成过程中反应类型的判断。

3.知道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三大合成材料。

4.熟知加聚反应的原理,会书写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会判断加聚反应的单体。

1.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

2.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流程:3.加聚反应的条件和特点:(1)条件:单体必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等不饱和键; (2)特点:产物只有高聚物; (3)实例:n CH 2===CH 2―→CH 2—CH 2,4.CH 2CH 2中单体是CH 2===CH 2,链节是,聚合度是n 。

简单有机物的合成1.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如利用石油化工产品乙烯可合成下列有机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烯水合法制乙醇:CH 2===CH 2+H 2O ――→催化剂CH 3CH 2OH 。

(2)乙烯氧化制乙醛:2CH 2===CH 2+O 2――→催化剂2CH 3CHO 。

(3)乙烯氧化制乙酸:CH 2===CH 2+O 2――→催化剂CH 3COOH 。

2.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若合成路线如下,请在方框内填写相应物质的名称。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①CH 2===CH 2+H 2O ――→催化剂CH 3CH 2OH ,加成反应; ②2CH 3CH 2OH +O 2――→催化剂△2CH 3CHO +2H 2O ,氧化反应; ③2CH 3CHO +O 2――→催化剂2CH 3COOH ,氧化反应; ④CH 3COOH +C 2H 5OH 浓H 2SO 4△CH 3COOC 2H 5+H 2O ,酯化反应。

3.乙酸乙酯的合成途径 (1)合成路线一(2)合成路线二(3)合成路线三1.制取氯乙烷有以下两种方案:方案一:乙烷与Cl 2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 3CH 2Cl 。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转化与比较,学会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计算公式:v =ΔcΔt。

3.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五个因素”: (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2)升高温度;(3)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 (4)加入催化剂;(5)增大固体物质表面积。

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2.实例在一个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经过5 s后,测得SO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填写下表:有关反应物质SO2O2SO3物质的量浓度变化(mol·L-1) 0.4 0.2 0.4化学反应速率(mol·L-1·s-1) 0.08 0.04 0.08化学反应速率之比2∶1∶2[特别提醒]Δc表示浓度的改变量,由于固体和纯液体物质的浓度是一个常量,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不适用于固体和纯液体物质。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通常用s、l、g 表示。

1.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在5 min内,测知NH3的质量增加1.7 g,则这5 min内,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提示:v(NH3)=ΔcΔt=1.7 g/17 g·mol-12 L5 min=0.01 mol·L-1·min-1。

2.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反应:4NH3+5O24NO+6H2O(g),已知NH3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你能计算出O2的反应速率吗?提示:依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v(O2)=54v(NH3)=54×0.2 mol·L-1·min-1=0.25 mol·L-1·min-1。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课标要求]1.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和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3.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

2.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原因:(1)微观上: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前者大为吸热反应,后者大为放热反应;(2)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若前者小于后者为吸热反应,前者大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①燃烧②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①CO、H2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③大多数分解反应。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1)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2)标明物质的状态;(3)计算并写出对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①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

(2)反应热①含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与单位:反应热用符号Δ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①镁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产生大量气泡、温度计指示温度升高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该反应放出热量②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b.用手摸烧杯底部有冰凉感觉c.用手拿起烧杯,玻璃片黏结到烧杯的底部d.烧杯内反应物成糊状化学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该反应吸收热量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出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2018版江苏省高中化学 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8版江苏省高中化学 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十七讲原子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表知识扫描一、1. 周期7 7 族18 16 (2) 等于等于2. 3 ⅠA 3 ⅦA二、 (1) 8 2 (2) 18 (3) 32 (4) 2n2低高三、相同质子数的质子中子相同不同不同典例分析【例1】 C 解析:苯的结构式:;NaCl的电子式:;硫酸铁的电离方程式: Fe2(SO4)3=== 2Fe3++3SO2-4。

点拨导引: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常见有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

下面以乙烯为例,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式子,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物质才有分子式,如乙烯:C2H4。

(2) 最简式(又称实验式) 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的式子,它不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实际原子个数,如乙烯:CH2。

(3) 结构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和结合方式的式子,不表示分子的空间结构,如乙烯:。

(4) 结构简式将结构式简化,突出官能团,可反映出物质的特性,如乙烯:CH2===CH2。

(5)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表示粒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如乙烯:。

【例2】C 解析: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7个主族、1个零族;ⅠA族的元素除氢以外,全部是金属元素;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周期。

点拨导引:注意区别主族与零族,ⅠA族和碱金属元素。

真题荟萃1. A2. A3. B4. D5. A6. D7. D仿真体验1. B2. A3. D4. C5. B6. C7. B8. D9. B 10. B第十八讲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知识扫描一、 (1) 1 8 (2) 减小(3) 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4) 金属性非金属性二、 (1) 强>>(2) 强中强强最强酸<<稳定<<<典例分析【例1】C 解析:由“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可知X是H;由“Y、R同主族且R原子核电荷数等于Y原子核电荷数的2倍”,可知Y、R分别是O、S;由“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可知Z、W分别是F、P。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不同类型的晶体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不同类型的晶体
第二课时 不同类型的晶体
[课标要求] 1. 熟知晶体的类型及其分类依据, 学会判断晶体类型的方法。 2. 知道晶体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会比较晶体的熔、 沸点。
1.四种晶体的含义: (1)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排列形成的晶体; (2)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3)原子晶体: 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4)金属晶体:由金属单质或合金形成的晶体。 2.四种晶体的判断: 由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为离子晶体;由金属单质及合金形成的 晶体为金属晶体;常见原子晶体有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 碳化硅等,除此以外为分子晶体。 3.四种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的比较: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熔点差别较大。
用力是 离子键,晶体类型是离子晶体。
4.分子晶体 (1)概念: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分子晶体是分子 之间依靠 分子间作用力按一定规则排列所形成的。 (2)性质:熔、沸点较低 、硬度较小,不能导电。 (3)实例——干冰晶体的结构:
①构成干冰晶体的微粒是 CO2 分子 , 微粒间的相 互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 ,晶体类型是 分子晶体 。 ②干冰汽化时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 对其分子 内的共价键无影响。
1.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SiO2 B.SiO2 C.CsCl D.Br2 CsCl CsCl SiO2 I2 I2 Br2 I2 Br2 I2 Br2 SiO2
)
CsCl
解析: 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 原子晶体的熔点> 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 I2 的熔点高于 Br2 的熔点。 答案:A
原子晶体与金属晶体
1.原子晶体 (1)概念: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并以一定方式有规则排列成 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2)性质:熔点高 、硬度大、不能导电。

2018-2019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化学通用版讲义: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化学通用版讲义: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教材复习——打牢基础,基稳才能楼高1.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3)同素异形体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物质的组成(构成)图示2.物质的分类(1)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详见(2)(3)(3)常见纯净物的分类(4)注意物质分类的“5个误区”①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误认为一种分子式只表示一种物质。

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

③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

如NaHSO4、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这些物质均属于盐;又如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于盐。

④误认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如Na2O2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⑤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

3.常见的混合物(1)气体混合物(2)液体混合物(3)固体混合物[对点练习]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3)纯净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4)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5)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均属于混合物(×)(6)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7)CO2和N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酸,故二者都是酸性氧化物(×)(8)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9)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10)NaHSO4、NaHCO3都属于酸式盐,溶液都呈酸性(×)(11)由NaH2PO2是正盐知H3PO2是一元酸(√)(12)Cu(OH)2·CuCO3属于碱式盐(√)解析:(1)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是由分子保持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3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3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 [课标要求]1.会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2.知道甲烷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会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1.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

烷烃中与碳原子相连的四个原子构成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可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但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烷的特征性质——取代反应:(1)生成一氯甲烷的反应:CH 4+Cl 2――→光CH 3Cl +HCl ;(2)量的关系:1 mol H 被取代,消耗1 mol Cl 2,生成1 mol HCl 。

4.烷烃的分子通式是C n H 2n +2,在烷烃分子中,碳原子间以碳碳单键相连,其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相连,并达到饱和。

甲烷的存在、用途及结构1.甲烷的存在与用途 (1)存在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我国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及海底。

(2)主要用途甲烷易燃烧,完全燃烧生成CO 2、H 2O 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甲烷可用作燃料。

天然气和沼气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

甲烷还可用作化工原料。

2.甲烷的组成与结构1.已知标准状况下,甲烷的密度是0.717 g·L -1,你能确定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吗?甲烷中含碳75%、含氢25%,则甲烷的分子式是什么?提示: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0.717×22.4≈16, 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数为16×75%12=1, 氢原子数为16×25%1=4,故甲烷的分子式为CH 4。

2.根据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推测CH 2Cl 2结构应该有几种?提示:甲烷的立体结构为,因此,CH 2Cl 2中的2个Cl 在空间一定处于相似位置,CH 2Cl 2只有一种结构。

1.证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的方法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可以通过研究CH 2Cl 2存在几种结构来确定。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二讲义(含答案)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二讲义(含答案)

2018学年⾼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讲义(含答案)第⼀单元??原⼦核外电⼦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课时原⼦核外电⼦的排布、元素周期律[课标要求]1.知道核外电⼦能量⾼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的原⼦结构⽰意图。

3.通过分析1~18号元素原⼦核外电⼦排布、原⼦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它们的递变规律,并由此认识元素周期律。

4.初步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核外电⼦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原⼦核外电⼦排布规律的“1个最低”和“3个最多”:(1)“1个最低”——核外电⼦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层⾥;(2)“3个最多”——①各电⼦层最多容纳电⼦数2n2;②最外层电⼦数最多8个;③次外层电⼦数最多18个。

2.原⼦中,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核外电⼦数。

3.电⼦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属性逐渐减弱,⾮⾦属性逐渐增强,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4.微粒半径⼤⼩的变化规律(1)电⼦层数相同时,随原⼦序数的递增,原⼦半径逐渐减⼩;(2)最外层电⼦数相同时,随电⼦层数的递增,原⼦半径逐渐增⼤;(3)具有相同核外电⼦排布的离⼦,原⼦序数越⼤,离⼦半径越⼩。

原⼦核外电⼦的排布1.原⼦结构(1)原⼦的构成(2)原⼦结构的表⽰⽅法——原⼦结构⽰意图(以钠原⼦为例)2.原⼦核外电⼦排布(1)电⼦的能量与电⼦层含有多个核外电⼦的原⼦中,电⼦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有远有近,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能量较⾼,可以认为电⼦在原⼦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且把核外电⼦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层,各电⼦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L、M、N、O、P、Q……电⼦层。

(2)稀有⽓体元素的原⼦核外电⼦排布(3)①电⼦排布规律电⼦在原⼦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层⾥,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二)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二)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不可能为10B.同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值一定是1C.催化剂一般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寻找D.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解析:选D A项,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可能为10,如H元素与Na元素,错误;B项,短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相邻,若为长周期原子序数差不一定是1,如第4周期,相差11,错误;C项,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元素,错误;D 项,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正确。

2.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A.F B.ClC.Br D.I解析:选A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选A。

3.某元素的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2周期零族B.第3周期ⅡA族C.第2周期ⅥA族D.第3周期ⅢA族解析:选B由题意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所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第3周期ⅡA族,故B正确。

4.下列性质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金属性:K>Na>LiB.氧化性:F2>Cl2>Br2C.还原性:I->Br->Cl-D.酸性:HClO>H2SO4>H3PO4解析:选D D项,HClO为弱酸,而H2SO4为强酸,故D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碱性:NaOH<Mg(OH)2<Al(OH)3B.ⅠA、ⅡA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非金属性:F>Cl>Br>I,则酸性HF>HCl>HBr>HID.氟元素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无正价解析:选D由于金属性:Na>Mg>Al,故碱性:NaOH>Mg(OH)2>Al(OH)3,A错误;ⅠA族中的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错误;元素非金属性强,可说明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C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6.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解析:选BC O无最高正价,F和稀有气体元素没有正价,A错误;多电子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B正确;P、S、Cl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与最高价含氧酸(H3PO4、H2SO4、HClO4)的酸性均依次增强,C正确;过渡元素是第3纵行到第12纵行的元素,包括了七个副族与第Ⅷ族,D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4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4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标要求]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知道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认识人类活动包括化学物品的制造和应用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知道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1.四个重要化学反应:(1)制印刷电路板:2FeCl 3+Cu===CuCl 2+2FeCl 2;(2)粗硅的制取:SiO 2+2C=====高温Si +2CO ; (3)石灰石-石膏法脱硫:SO 2+Ca(OH)2===CaSO 3+H 2O,2CaSO 3+O 2===2CaSO 4。

2.六种常见的环境污染及成因:(1)温室效应:CO 2;(2)酸雨:SO 2、NO x ;(3)臭氧空洞:NO x 、氟氯烃;(4)光化学烟雾:NO x 、碳氢化合物;(5)赤潮(或水华):含N 、P 的废水;(6)白色污染:废弃塑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化学不仅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也联系紧密。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上述新兴学科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化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还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2.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是其他六大技术发明的物质基础人类在20世纪发明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其中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为其余六大技术的发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1)电子器件中印刷电路线的制作取一块敷铜板(单面敷有铜箔的树脂绝缘板),除去铜箔上的油污,洗净、吹干,用油漆描电子线路,待油漆干后放入浓三氯化铁溶液中。

约20 min 后,用镊子取出,洗净、吹干。

用适当的溶剂清洗掉油漆,就得到了一块用铜箔绘制在树脂板上的线路图。

FeCl 3溶液腐蚀铜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 3+Cu===2FeCl 2+CuCl 2。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1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我国的纳米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如曾作为我国
几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 RN 就是一种合成纳米材料,已
知该化合物的 Rn+核外有 28 个电子,则 R 元素位于元素周期
表中的
()
A.第 3 周期ⅤA 族
B.第 4 周期ⅢA 族
C.第 5 周期ⅢA 族
D.第 4 周期ⅤA 族
解析:由 Rn+核外有 28 个电子,又因为纳米材料化学式为 RN,
(2)根据元素的 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指导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4)指导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元素可以找 到 半导体 材料。 ②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1.根据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分析,什 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放射性元素除外)?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 强?它们分别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什么位置?
因而 n=3,所以 R 原子核外共有 31 个电子,R 元素处于第 4
周期ⅢA 族。 答案:B
2.填写下列空白。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种类最多的族:_Ⅲ__B__族__;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_第__6__周__期__; (3)元素周期表中全为金属元素的主族:_Ⅱ__A__族__;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同周期,自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 强,原子半径减小; (2)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 弱,原子或离子半径增大。
4.(1)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 金属性,可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课标要求] 1.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3.能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会比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知

【江苏专版】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一讲义精品全集(含答案)

【江苏专版】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一讲义精品全集(含答案)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课标要求]1.了解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依据物质的组成预测物质的性质。

3.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1.化学家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分类。

2.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常见的两种转化关系:①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②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4.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5.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状态、性能分类①根据存在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固态物质; ②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③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微溶性、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物质⎩⎪⎪⎪⎨⎪⎪⎪⎧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混合物:如溶液、空气等2.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 2、SO2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aO 、MgO3.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1)单一分类法是指只用一种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 碱按溶解性可溶性碱:KOH 、NaOH 等难溶性碱:Cu (OH )2、Fe (OH )3等 酸按组成中是否含氧元素无氧酸:盐酸、氢硫酸等含氧酸:硫酸、硝酸等(2)交叉分类法指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如:(3)树状分类法是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型间关系的阵列式形状(像树)来定义的。

如:1.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吗?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吗?提示:不是;不是。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1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1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课标要求]1.以碳元素的几种单质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

2.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认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以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为例,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学会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

1.“二同”概念:(1)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2)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2.“三组”常见的同素异形体:(1)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2)O2和O3;(3)红磷和白磷。

3.有关同分异构体的“三组一定和不一定”:(1)分子式相同,一定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反之不一定成立;(2)分子式相同,一定有相同的最简式,反之不一定成立;(3)分子式相同,一定有相同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反之不一定成立。

同素异形现象1.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1)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的现象叫做同素异形现象。

(2)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常见的同素异形体(1)碳的同素异形体(3)3.对同素异形体的理解(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因为转化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由于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一般认为这种转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O2与O3互为同素异形体()(2)水和冰互为同素异形体()(3)金刚石、石墨、C60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1)√(2)×(3)√2.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它们原子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D.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解析:选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由于其结构中各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其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如金刚石不导电,石墨能导电等。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石油炼制 乙烯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件: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石油炼制 乙烯
解析
解析:石油经加热后从下部进入分馏塔中,随着气体的上升 温度逐渐降低,沸点高的馏分首先冷凝从下部流出,越往上 馏分沸点越低,故 a 处馏分沸点最低,A 错误;b 处馏分熔 点介于 a、c 之间,B 错误;C 处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最大 的,C 正确;而石油分馏的馏分中都含有不同碳原子数的烃, 所以石油的馏分都是混合物,D 错误。 答案:C
获得方法
主要化学成分
鉴别方法
C5~C12的烷烃、 直馏 原油直接分馏, 环烷烃及少量的 汽油 物理变化 芳香烃等,性质 能使溴的四氯化 稳定 碳溶液褪色的是 C5~C12的烷烃、 裂化汽油 裂化 重油催化裂化, 烯烃、二烯烃等, 汽油 化学变化 性质活泼
1. 石油炼制过程中, 既能提高汽油产量又能提高汽油质量 的方法是 A.分馏 C.分馏和裂解 B.裂解 D.催化裂化 ( )
提示:能使溴的 CCl4 溶液褪色的是裂化汽油,不褪色的是 直馏汽油。
1.石油分馏、裂化、裂解的比较
石油炼制 的方法
分馏
裂化
裂解
用蒸发和冷 在一定条件下,把 在高温下,把石
凝的方法把 相对分子质量大、 油产品中具有长 原理 石油分成不 沸点高的烃断裂为 链分子的烃断裂 同沸点范围 相对分子质量小、 为乙烯、丙烯等 的蒸馏产物 沸点低的烃 小分子的烃
(
)
解析:乙烯加成是断开双键中的一个键,分别在双键两端的碳 原子上连接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如果去掉加上去的成分应恢复 为乙烯的结构。选项中只有 B 不符合这一要求。 答案:B
2.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光照 A.CH4+Cl2――→CH3Cl+HCl 点燃 B.CH2===CH2+3O2――→2CO2+2H2O 催化剂 C.CH2===CH2+H2O ――→ CH3CH2OH 高温 D.CH3CH2CH2CH3――→C2H4+C2H6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4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4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课标要求]1.知道化学科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及化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知道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和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为碱,若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可称之为酸碱两性物质。

2.金属的三种冶炼方法:(1)电解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K ~Al);(2)热还原法(Zn ~Cu);(3)热分解法(Hg 、Ag)。

3.电极反应(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1)阴极反应:2H ++2e -=====H 2↑;(2)阳极反应:2Cl --2e -Cl 2↑;(3)总电解方程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Cl 2↑+H 2↑。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1.人类使用金属的发展过程(1)金属元素的存在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态存在,如极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金、铂等)。

②化合态:不同种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存在形式,如绝大多数较活泼的金属(除金、铂等)。

(2)金属使用的发展历程金属铜在约6 000年前已被大规模利用,铁的使用在约2 500年前,而铝的使用仅有200年左右,这与金属的活动性及人类冶炼金属的技术有关。

(3)金属的冶炼①实质: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得电子被还原为金属原子,即M n++n e-===M。

②依据: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冶炼方法不同。

③常用方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富集法。

④一般步骤2.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1)19世纪①以道尔顿原子论、分子结构和原子价键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典原子分子论。

②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③质量作用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础。

④尿素的人工合成,彻底动摇了“生命力论”。

(2)20世纪①化学家鲍林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模型,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课标要求]1.知道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分析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它们的递变规律,并由此认识元素周期律。

4.初步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1个最低”和“3个最多”:(1)“1个最低”——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2)“3个最多”——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②最外层电子数最多8个;③次外层电子数最多18个。

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4.微粒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1)电子层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3)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的能量与电子层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有远有近,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且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各电子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L、M、N、O、P、Q……电子层。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3)①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等。

②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K 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中最外电子层都已经填满,形成了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1.M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为什么钾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是而是?提示:若钾原子的M层排布9个电子,此时M层就成为最外层,这与电子排布规律中“最外层上排布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相矛盾。

2.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的两微粒是否是同种元素?提示:不一定;如Na+和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但不属于同种元素。

3.核外电子排布与Ne相同的阳离子有哪些?提示:Na+、Mg2+、Al3+。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是哪种原子?那3倍的呢?提示:分别为C、O。

1.10电子微粒及其推断方法2.核电荷数1~20的元素中常见特殊结构的原子①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K;②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Ca;③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⑥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⑦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⑧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⑨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⑩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都为金属原子(×)(2)C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K层电子离核比L层电子离核近,但能量高(×)(4)核电荷数1~18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有Li、Si(√)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核外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序数)B.同一原子M层上的电子数一定比L层上的电子数多C.如果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不超过2D.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每层电子数都满足2n2个电子的元素只有2种解析:选B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A正确;当M为最外层时,可能的电子数为1~8,而此时L层电子数为8,故B项错误;如果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即只有K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C正确;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每层电子数都满足2n2个电子的元素只有He和Ne 2种元素,D正确。

3.下列短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溶于水一定能生成强碱的是()A.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B.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D.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解析:选D A项,元素可能为H,B项,元素为Li或Si,C项,元素为Mg,D项,元素为Na 。

4.A +、B +、C -、D 、E 五种微粒(分子或离子),它们分别含有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①A ++C -――→△D +E ↑ ②B ++C -―→2D(1)写出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D 、E 外,请再写出两种含10个电子的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A +、B +外,请再写出两种10个电子的阳离子: __________。

解析:常见的含有10个电子的微粒中,分子有:Ne 、HF 、H 2O 、NH 3、CH 4;阳离子有:Na +、Mg 2+、Al 3+、NH +4、H 3O +;阴离子有:F -、O 2-、OH -、NH -2等。

结合题目中的转化关系可推知A +为NH +4,B +为H 3O +,C -为OH -,D 为H 2O ,E 为NH 3。

答案:(1)NH +4+OH -=====△NH 3↑+H 2O H 3O ++OH -===2H 2O (2)Ne 、CH 4 (3)Na +、Mg 2+[方法技巧]“10e -”微粒间的转化A 、B 、C 、D 均为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若它们之间存在如图关系:,则该反应一定是NH +4+OH -=====△NH 3↑+H 2O 。

此转化关系常用作推断题的突破口。

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由上图可得,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除H、He元素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至8的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从3→9,11→17的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

1.3~10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及11~18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变化规律?提示:其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递增到8,呈周期性变化。

2.试比较Na、Mg、Al原子半径的大小。

提示:r(Na)>r(Mg)>r(Al)。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1)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比较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Na)。

②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Cl-)>r(Cl)。

③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2+)>r(Fe3+)。

(2)不同元素微粒半径的比较①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原子序数不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r(Na)>r(Mg)>r(Al)>r(S)>r(Cl)。

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是如此。

如r(F)<r(Cl)<r(Br)<r(I),r(F-)<r(Cl-)<r(Br-)<r(I-)。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微粒,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r(S2-)>r(Cl-)>r(K+)>r (Ca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大B.电子层数多的原子的半径一定比电子层数少的原子的半径大C.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多D.从Na到Cl元素原子的半径呈逐渐减小趋势解析:选D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等均呈周期性变化,故A、B、C三项均错误,仅有D项正确。

2.比较下列微粒半径的大小(用“>”“<”或“=”填空)。

(1)r(H)________r(H+);(2)r(S)________r(Cl);(3)r(Na)________r(Na+);(4)r(H)________r(Li)。

答案:(1)>(2)>(3)>(4)<元素周期律1.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图示(2)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由+1递增到+7(O、F除外),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由-4递增到-1。

②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元素的最低化合价=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8;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8。

2.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Mg;(2)Mg、Al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Mg>Al;(3)Na、Mg、A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4)Na、Mg、Al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Na>Mg>Al。

3.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Cl、S、P、Si;(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SiH4<PH3<H2S<HCl;(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弱到强):H4SiO4<H3PO4<H2SO4<HClO4;(4)Si、P、S、Cl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Si<P<S<Cl。

4.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5.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特别提醒]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而不是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如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但不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强于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