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腹壁整形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 术相关技术要点
腹壁切口疝
发生率可达2% ~11% 占腹外疝的第3 位
高龄患者增多, 腹壁切口 疝患者明显增多
腹壁切口疝
据疝环缺损的长径分类
(1)小切口疝: < 3cm (2)中切口疝: 3~5cm (3)大切口疝:5~10cm (4)巨大切口疝: ≥10cm
肠液溢出放弃网片修补术,开腹的组织对组织修补,或是3个月后再行腹腔镜 下修补术ຫໍສະໝຸດ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选择
Proceed网片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测量和置入
腹壁缺损边缘至少有3-5cm的补片覆盖 体外测量疝环和选择补片(解除气腹) 腹腔镜充气下测量 补片的长轴应与腹壁缺损的长轴一致, 固定时确切定位
疝环缺损补片修补 法( Inlay修补法)
手术治疗-补片
Onlay
肌前放置补片修补法
肌肉 腹膜
腹腔内压
手术治疗-肌后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Sublay
肌肉 补片
腹腔内压
手术治疗-腹膜内放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IPOM
肌肉
补片
腹腔内压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 合后 3-6 个月修补;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 制和切口愈合后 1 年修补; 已接受过修补材料修补的感染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 1 年以后再修补, 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 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 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阴性后手术。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 术相关技术要点
腹壁切口疝
发生率可达2% ~11% 占腹外疝的第3 位
高龄患者增多, 腹壁切口 疝患者明显增多
腹壁切口疝
据疝环缺损的长径分类
(1)小切口疝: < 3cm (2)中切口疝: 3~5cm (3)大切口疝:5~10cm (4)巨大切口疝: ≥10cm
肠液溢出放弃网片修补术,开腹的组织对组织修补,或是3个月后再行腹腔镜 下修补术ຫໍສະໝຸດ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选择
Proceed网片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测量和置入
腹壁缺损边缘至少有3-5cm的补片覆盖 体外测量疝环和选择补片(解除气腹) 腹腔镜充气下测量 补片的长轴应与腹壁缺损的长轴一致, 固定时确切定位
疝环缺损补片修补 法( Inlay修补法)
手术治疗-补片
Onlay
肌前放置补片修补法
肌肉 腹膜
腹腔内压
手术治疗-肌后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Sublay
肌肉 补片
腹腔内压
手术治疗-腹膜内放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IPOM
肌肉
补片
腹腔内压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 合后 3-6 个月修补;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 制和切口愈合后 1 年修补; 已接受过修补材料修补的感染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 1 年以后再修补, 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 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 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阴性后手术。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
腹壁切口详解(课堂PPT)
9
10
各切口应用范围:
❖正中切口:妇产科、泌尿外科、剖腹探查 术等急症手术
❖旁正中切口:上腹部手术及右半结肠手术 ❖经腹直肌切口: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
肠切除术、结肠造瘘术 ❖肋缘下切口: 肝、胆、脾手术 ❖麦氏切口: 阑尾切除术、盲肠造瘘术
❖ 疝切口:腹股沟疝修补、股疝修补
❖横切口:腹中区及腰区手术(胰、下腔静 脉、肾)剖宫产等。
图:切开皮肤
19
图:切开腹膜
➢切开腹膜:递血管钳牵起 腹膜,刀切开,剪刀扩大。 ➢探查腹腔:探查子宫后递 盐水纱垫,以推开肠管和 防止羊水及血液进入腹腔, 并递腹腔拉钩暴露子宫。
20
➢切开子宫:递刀在已暴露 的子宫下段正中做切口。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递血 管钳刺破羊膜。
图:充分暴露子宫 下段
21
胎儿娩出后协助医生断 脐,递中弯血管钳2把夹 住脐带,组织剪剪断, 新生儿交助手处理。 ➢断脐后递20U缩宫素, 宫体注射。
图:胎儿娩出
图:断脐 22
常用切口的优缺点
正中切口
斜切口
经腹直肌切 口
优 损伤小、出血少,损伤少 点 操作方便显露好 显露好
上下延长方 便,操作简 便迅速
缺 血运差、愈合慢 损伤肌肉、出 损伤较大 点 还易发生切口疝 血多,切开、 出血较多
缝合费时
23
谢 谢 聆 听
2016.7.30
24
11
各类切口细解
• 正中切口层次 1、皮肤 2、筋膜 3、腹膜外脂肪 4、腹膜壁层
12
(腹直肌)旁正中切口
• 不分 裂腹直肌而直接将腹直肌牵向外侧的切口。 经过皮肤、脂肪层、前鞘、游离腹直肌内侧缘后 拉向外侧,不切开该肌、腹直肌鞘后层、(腹外 斜肌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 膜。
解剖(腹壁)医学课件
炎症类型及表现
腹壁炎症
表现为腹壁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常伴有白细胞计 数增高。
腹腔内炎症
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常伴有白细 胞计数增高。
疝气与炎症鉴别诊断
病史
疝气患者常有咳嗽、便秘、感染等诱 因,而炎症患者常有感染史或外伤史 。
体征
检查
疝气患者通过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管 或大网膜突出至腹壁皮下,而炎症患 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 高。
疝气患者常在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肿 块,而炎症患者常出现局部红肿、疼 痛等症状。
04
腹壁肿瘤与肿块
肿瘤类型及特点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无转移,如脂肪瘤、纤维瘤等。
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边界不清,易转移,如胃癌、肝癌等。
肿块性质判断方法
触诊
通过触摸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 、形状、硬度、活动度等特征。
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展示
案例一
阑尾炎手术切口选择不当导致肠瘘
案例二
腹壁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案例三
腹壁疝修补术失败原因探讨
经验总结与展望
经验总结
通过对多个病例的分析,总结出在腹壁 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VS
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在腹壁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 突破。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 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腹壁疾病的关注和研 究也将不断加强。
腹壁通过收缩和舒张,协助呼吸 、咳嗽、呕吐等动作,同时维持 身体姿势和保护内脏器官。
腹壁层次划分
浅层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等。
中层结构
肌肉层,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 横肌。
腹壁切口详解ppt课件
13
经腹直肌切口
分开腹直 肌进入腹腔的切口。多在腹直肌 正中线处做 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 组织、前鞘、腹直肌 (后鞘)、腹膜外脂 肪、腹膜壁层。
14
肋缘下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 鞘后层、壁腹膜 向外侧延长尚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
15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 /3交点处,作垂 直于此连线的斜切口,又名阑尾切口。 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与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腹部手术切口详解
1
目录
1、腹部解剖图解 2、切口分类、切口详解 3、剖腹产切口层次步骤配合 4、常用切口的比较
2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 活动性大) 皮下组织(浅筋膜- Camper 氏筋膜、 Scarpa 氏筋 膜,后者与Colles(浅会阴)氏筋膜相通;camper 筋膜:腹壁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 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浅筋膜相连 续。深层为scarpa筋膜。 )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与膈下筋膜 、髂腰筋膜 盆筋膜 相连) 腹膜外脂肪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腹膜壁层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图:切开皮肤
19
切开腹膜:递血管钳牵起 腹膜,刀切开,剪刀扩大。 探查腹腔:探查子宫后递 盐水纱垫,以推开肠管和 防止羊水及血液进入腹腔, 并递腹腔拉钩暴露子宫。
图:切开腹膜
20
切开子宫:递刀在已暴露 的子宫下段正中做切口。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递血 管钳刺破羊膜。
图:充分暴露子宫 下段
21
注意哦!手术能恰当的使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PPT课件
Peritoneum
Subcutaneous Tissues Anterior Rectus Sheath
Posterior Rectus Sheath Bowel/Intestine
精选ppt课件
12
精选ppt课件
13
腹膜前修补式(Underlay)修补术
缝线 Sutures
网片
精选ppt课件
14
腹膜内(Inlay)修补法
精选ppt课件
15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精选ppt课件
18
精选ppt课件19Βιβλιοθήκη 精选ppt课件20
精选ppt课件
21
精选ppt课件
22
精选ppt课件
23
精选ppt课件
24
精选ppt课件
25
精选ppt课件
26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2
切口疝修补的注意事项
精选ppt课件
33
①严格无菌操作,近可能避免损伤疝内 容物尤其是肠管,止血要彻底;
②游离间隙时尽可能使用电刀,电刀的 使用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渗出,尽 可能少去除腹壁组织,一方面减少切 口张力,另一方面可避免术后腹腔减 容引起的呼吸运动障碍和呼吸衰竭, 如疝内容物巨大可在不影响肠管血运 的前提下适当切除部分大网膜。
③合成材料修补法: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壁缺损; ④腹腔镜修补法:通过腹腔镜技术后入路利用人工合 成补片材料修补腹壁缺损。
精选ppt课件
9
组织对组织修补
精选ppt课件
10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合成材料修补法。
精选ppt课件
Subcutaneous Tissues Anterior Rectus Sheath
Posterior Rectus Sheath Bowel/Intestine
精选ppt课件
12
精选ppt课件
13
腹膜前修补式(Underlay)修补术
缝线 Sutures
网片
精选ppt课件
14
腹膜内(Inlay)修补法
精选ppt课件
15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精选ppt课件
18
精选ppt课件19Βιβλιοθήκη 精选ppt课件20
精选ppt课件
21
精选ppt课件
22
精选ppt课件
23
精选ppt课件
24
精选ppt课件
25
精选ppt课件
26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2
切口疝修补的注意事项
精选ppt课件
33
①严格无菌操作,近可能避免损伤疝内 容物尤其是肠管,止血要彻底;
②游离间隙时尽可能使用电刀,电刀的 使用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渗出,尽 可能少去除腹壁组织,一方面减少切 口张力,另一方面可避免术后腹腔减 容引起的呼吸运动障碍和呼吸衰竭, 如疝内容物巨大可在不影响肠管血运 的前提下适当切除部分大网膜。
③合成材料修补法: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壁缺损; ④腹腔镜修补法:通过腹腔镜技术后入路利用人工合 成补片材料修补腹壁缺损。
精选ppt课件
9
组织对组织修补
精选ppt课件
10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合成材料修补法。
精选ppt课件
腹壁切口疝修补术ppt课件
1.术中应尽量减少损伤组织,彻底止血, 减少切口张力,保证切口愈合,以免术后 复发。 2.疝囊外组织很薄,切开皮肤时要注意避 免损伤疝内容物。 3.如果遇到巨大的切口疝,腹膜和腹直肌 后鞘由于瘢痕收缩,缺损较大,往往修复 缝合有张力。这时,应在开始分离过程中 保留切口两缘腹直肌前、后鞘间瘢痕组织 的连续性,待修复缝合时,把两侧前鞘做 翻转鞘膜瓣以修复后鞘缺损。
腹壁切口疝的解剖位置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 (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 (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c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10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 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 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4、对于大块组织缺损者,可用人工材料修补腹壁 递大圆针4号线间断缝合 5、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后鞘,将腹直肌复位固定, 缝合前鞘 递中圆针4号线依次缝合 6、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切口,必要时加用减张缝 合 递中圆针1号线缝合皮下组织;递组 织钳钳夹酒精棉球消毒皮肤,中三角针1号线缝合 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
发病机制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感染、 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 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
症状表现
1.手术瘢痕处,腹压增加时可见包块突出, 平卧后消失。 2.包块还纳后,瘢痕区深部可触及腹壁缺损。
术后处理
切口疝修复术后,特别要注意防治各种增 高腹内压力的因素,必要时胃肠减压2~3 日。切口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0日, 拆线后再下床活动
腹壁切口疝的解剖位置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 (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 (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c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10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 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 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4、对于大块组织缺损者,可用人工材料修补腹壁 递大圆针4号线间断缝合 5、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后鞘,将腹直肌复位固定, 缝合前鞘 递中圆针4号线依次缝合 6、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切口,必要时加用减张缝 合 递中圆针1号线缝合皮下组织;递组 织钳钳夹酒精棉球消毒皮肤,中三角针1号线缝合 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
发病机制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感染、 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 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
症状表现
1.手术瘢痕处,腹压增加时可见包块突出, 平卧后消失。 2.包块还纳后,瘢痕区深部可触及腹壁缺损。
术后处理
切口疝修复术后,特别要注意防治各种增 高腹内压力的因素,必要时胃肠减压2~3 日。切口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0日, 拆线后再下床活动
腹壁切口、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 PPT课件
第二节 剖腹探查术 (Exploratory Laparotomy)
概述
腹部外科的疾患、创伤、肿瘤等, 如通过必要的临床诊断技术仍难确定疾 病的性质、部位,又不能排除某种严重 的情况存在时,进行剖腹探查术是必要 的。 剖腹探查即可明确诊断,又可达到治 疗的效果。
适应证
闭合性腹部损伤
开放性腹部损伤 原因不明的急性腹膜炎 绞窄性肠梗阻 胃肠道穿孔 腹内肿瘤
位 置:The exact anatomic location of the appendix can be
at any point on a 360-degree circle surrounding the base of the cecum .
回Hale Waihona Puke 后位4.4%回盲前位7.4% 盲肠后位29.4% 盆腔位41.3% 盲肠下位17.4%
腹壁切口、剖腹探查术、 阑尾切除术
第一节 腹壁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 活动性大) 皮下组织(浅筋膜- Camper 氏筋膜、 Scarpa 氏 筋膜,后者与Colles氏筋膜相通)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与膈下筋膜 、髂腰筋膜 盆筋膜 相 连)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适应证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化脓性或坏疽、穿孔性阑尾炎 慢性复发性阑尾炎 儿童、老年或孕妇急性阑尾炎 阑尾蛔虫症等
治疗
• 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 行阑尾切除术。 • The earlier the operation, the lower the mortality. (J.B.Murphy)---Hamilton Bailey’s Emergency Surgery
腹壁切口详解PPT演示幻灯片
❖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 腹横筋膜 (与膈下筋膜 、髂腰筋膜 盆筋膜 相连)
❖ 腹膜外脂肪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 腹膜壁层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2020/5/25
3
2020/5/25
4
2020/5/25
5
2020/5/25
6
切口分类
➢典型切口:
直(纵)、横、斜切口
2020/5/25
13
经腹直肌切口
• 分开腹直 肌进入腹腔的切口。多在腹直肌 正中线处做 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 组织、前鞘、腹直肌 (后鞘)、腹膜外脂 肪、腹膜壁层。
2020/5/25
14
肋缘下切口
•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 鞘后层、壁腹膜
• 向外侧延长尚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
腹部手术切口详解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手术室 ——邓辉
1
目录
1、腹部解剖图解 2、切口分类、切口详解 3、剖腹产切口层次步骤配合 4、常用切口的比较
2020/5/25
2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 皮肤 ( 活动性大)
❖ 皮下组织(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 后者与Colles(浅会阴)氏筋膜相通;camper筋膜: 腹壁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含有 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浅筋膜相连续。 深层为scarpa筋膜。 )
2020/5/25
17
横切口
横切口(剖宫产)
• 以剖宫产说剖明宫产:术(Cesarean section)是经腹
壁切开子宫取出已达成活胎儿及其附属物 的手术。
注意哦!手术能恰当的使
❖ 腹膜外脂肪 (手术在腹膜外进行) ❖ 腹膜壁层 (与膈肌下腹膜、小骨盆腹膜相连)
2020/5/25
3
2020/5/25
4
2020/5/25
5
2020/5/25
6
切口分类
➢典型切口:
直(纵)、横、斜切口
2020/5/25
13
经腹直肌切口
• 分开腹直 肌进入腹腔的切口。多在腹直肌 正中线处做 纵行切口,次经过皮肤、皮下 组织、前鞘、腹直肌 (后鞘)、腹膜外脂 肪、腹膜壁层。
2020/5/25
14
肋缘下切口
•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 鞘后层、壁腹膜
• 向外侧延长尚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
腹部手术切口详解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手术室 ——邓辉
1
目录
1、腹部解剖图解 2、切口分类、切口详解 3、剖腹产切口层次步骤配合 4、常用切口的比较
2020/5/25
2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 皮肤 ( 活动性大)
❖ 皮下组织(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 后者与Colles(浅会阴)氏筋膜相通;camper筋膜: 腹壁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即camper筋膜,含有 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腹部浅筋膜相连续。 深层为scarpa筋膜。 )
2020/5/25
17
横切口
横切口(剖宫产)
• 以剖宫产说剖明宫产:术(Cesarean section)是经腹
壁切开子宫取出已达成活胎儿及其附属物 的手术。
注意哦!手术能恰当的使
膀胱全切腹壁造口术后病人注意事项PPT课件
术后造口会有水肿, 之后会逐渐回缩正 常。正常情况下, 造口黏膜颜色为粉 红色,表面平滑湿 润,碰触后会有少 量出血。造口形状 可能为圆形、椭圆
形或不规则。
正常情况下术后即 会有尿液流出,术 后1-3天尿液呈淡红 色,之后会恢复正 常黄色,伴有肠粘
液排出。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请立即联系医生:
造口黏膜出现苍白 或紫黑色,请立即
膀胱全切腹壁造口术后病人注意 事项
演讲人
小刺猬知识库
目录
01. 休息与活动 03. 观察伤口和造口情况
02. 合理安排饮食 04. 引流管护理
01
休息与活动
休息与活动
做完手术返回病房后,医护人员会协助病人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经医生允许后,可由平躺改为侧卧位 或半卧位。
卧床期间,病人可以在床上活动四肢,如握拳、活动踝关节等。家属也可以帮助病人活动、按摩双下肢。 医生允许后,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双下肢出现肿痛、皮肤温度降低等情况 时,立即停止活动及按摩,卧床休息,并通知医生。
告知医生。
造口周围皮肤出现 红疹、出血、破损, 请立即告知医生。
04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术后医生可能会为病人留有胃管、双侧输尿管支架 管、伤口引流管。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引流管及其注意事项:
引流管护理
胃管:
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排出,以降低腹部张力,防止恶 心、呕吐、腹胀等,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伤口和吻合口愈合。
活动时要缓慢,不要快速弯腰或蹲起,不要让腰部受到重击,以免支架 管移位刺破邻近器官,引发出血。
引流管护理
伤口引流管:
术后根据情况可能会在腹腔或盆腔留置伤口引流管。目的是将腹部、盆腔 内的积血、积液排出体外,同时方便医生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漏尿等 情况发生。
解剖(腹壁)医学PPT课件
iliac a.)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
5
腹壁浅层的血管
静脉:吻合成网 脐上:经胸腹壁V.(thoraco-epigastric v.)
Axillary v.
汇入腋V.(axillary v.)
Thoraco-epigastric v.
脐下:经腹壁浅V. 汇入大隐V.(great saphenous v.) 脐区:经附脐V.(paraumbilical v.)汇入门 V. (portal v.)
Paraumbilical v.
Superficia epigastric v.
Great saphenous v.
6
腹壁的肌层
腹前外侧的扁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下斜向内上。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肌纤维自后向前。 三层肌纤维互成角度,进一步增强腹壁。
7
腹壁的肌层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白线的两侧, 其前后均为腹直肌鞘所包裹。 腹外斜肌腱膜 前层 + 腹內斜肌腱膜前层
腹直肌鞘 (rectus sheath)
后层 腹內斜肌腱膜后层 + 腹横肌腱膜
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正中线上,由两侧的 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3~4cm处三层扁 肌的腱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 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 弓状游离缘。
外口:即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 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
5
腹壁浅层的血管
静脉:吻合成网 脐上:经胸腹壁V.(thoraco-epigastric v.)
Axillary v.
汇入腋V.(axillary v.)
Thoraco-epigastric v.
脐下:经腹壁浅V. 汇入大隐V.(great saphenous v.) 脐区:经附脐V.(paraumbilical v.)汇入门 V. (portal v.)
Paraumbilical v.
Superficia epigastric v.
Great saphenous v.
6
腹壁的肌层
腹前外侧的扁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下斜向内上。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肌纤维自后向前。 三层肌纤维互成角度,进一步增强腹壁。
7
腹壁的肌层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白线的两侧, 其前后均为腹直肌鞘所包裹。 腹外斜肌腱膜 前层 + 腹內斜肌腱膜前层
腹直肌鞘 (rectus sheath)
后层 腹內斜肌腱膜后层 + 腹横肌腱膜
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正中线上,由两侧的 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3~4cm处三层扁 肌的腱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 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 弓状游离缘。
外口:即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 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外科手术腹壁切口课件
外科手术腹壁切口
第一页,课件共48页。
第一节 腹壁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第二页,课件共48页。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皮下组织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第三页,课件生素预防感染
若放置引流条于24或72小时后拔除 妊娠期阑尾炎切除术后应注射黄体酮
第四十八页,课件共48页。
血管
第三十页,课件共48页。
手术步骤 切口:麦氏切口或兰氏切口
第三十一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二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三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四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五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六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七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八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九页,课件共48页。
第十二页,课件共48页。
常用切口的优缺点
正中切口
斜切口
经腹直肌切 口
优 损伤小、出血少,损伤少 点 操作方便显露好 显露好
上下延长方 便,操作简 便迅速
缺 血运差、愈合慢 损伤肌肉、出 损伤较大 点 还易发生切口疝 血多,切开、 出血较多
缝合费时
第十三页,课件共48页。
各切口应用范围:
正中切口:妇产科、泌尿外科、剖腹探查术等
第四十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一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二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三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四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五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六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七页,课件共48页。
术后处理
第一页,课件共48页。
第一节 腹壁切口
(Incision of Abdominal wall)
第二页,课件共48页。
腹壁解剖
由浅入深分为六层:
皮肤
皮下组织
肌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
第三页,课件生素预防感染
若放置引流条于24或72小时后拔除 妊娠期阑尾炎切除术后应注射黄体酮
第四十八页,课件共48页。
血管
第三十页,课件共48页。
手术步骤 切口:麦氏切口或兰氏切口
第三十一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二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三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四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五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六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七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八页,课件共48页。
第三十九页,课件共48页。
第十二页,课件共48页。
常用切口的优缺点
正中切口
斜切口
经腹直肌切 口
优 损伤小、出血少,损伤少 点 操作方便显露好 显露好
上下延长方 便,操作简 便迅速
缺 血运差、愈合慢 损伤肌肉、出 损伤较大 点 还易发生切口疝 血多,切开、 出血较多
缝合费时
第十三页,课件共48页。
各切口应用范围:
正中切口:妇产科、泌尿外科、剖腹探查术等
第四十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一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二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三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四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五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六页,课件共48页。
第四十七页,课件共48页。
术后处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产,尤其多产或短间期孕产; 衰老; 重力; 体重改变,尤其剧烈改变; 激素水平变化; 腹部手术。
腹壁畸形的分类
• 有多种分类方法,Bozola 等将腹壁畸形分为5型,并给出相应的治疗策 略 。 其 他 如 Matarasso 分 类 方 法 , 以 及 Jorge Alirio Mejia 分 类 法 ( 在 Matarasso分类方法基础上做了调整,又增加了两型)。
• 手术策略:可采用吸脂, 耻骨上至脐梭形皮肤切除, 建立多隧道, 腹直肌和/或 腹外斜肌腱膜收紧, 脐移位、脐整形。
腹壁整形分类(Jorge Alirio Mejia 法)
Cate gory
TypeⅠ TypeⅡ TypeⅢ
Skin
Minimal laxity Mild laxity Moderate laxity
TypeⅣ TypeⅤ
Severe laxity Severe laxity extending into the flanks Severe laxity extending circumferentially around the trunk
1905年,Gaudet and Morestin为修复巨大腹壁疝,切除多余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保留了脐。 1917年,Beck,第一次将脐作为一个美容单元保留,但由于采取横行切口,脐位于瘢痕环绕 中。 1921年,Frist第一次报道了脐转位手术,奠定了腹壁整形脐整形基础,也开创了传统腹壁整 形雏形。尽管Thorek也报道了类似技术,但已经是1939年了。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传统腹壁整形兴盛的时代,如1967年的 Callia低位切口,Pitanguy 的皮下分离,1973年Grazer首次提出 的“比基尼”切口,这些都使腹壁整形获得推广。特别 需指出的是Pitanguy在1967年就提出的腹壁整形原则,如低位切口,肌肉腱膜折叠,脐转位, 广泛的皮下分离等,传统腹壁整形手术逐渐成熟奠定。传统腹壁整形虽然能够改变突出的腹 部,但对腰部的塑造却显得力不从心。
• 手术策略:吸脂+耻骨上 梭形切除+建立斜行隧道, 收紧腹外斜肌腱膜
腹壁畸形分类——Ⅳ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上、下轻中度皮肤松弛; 腹直肌分离; 高位脐。
• 治疗策略:吸脂+耻骨上梭 形皮肤切除+脐移位+建立腹 正中隧道+腹直肌腱膜收紧
腹壁畸形分类——Ⅴ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上、下皮肤多余; 腹直肌和/或腹外斜肌分离 低位脐。
腹壁畸形分类——依据
皮肤松弛程度; 脂肪堆积程度; 肌肉筋膜系统分离松弛程度; 脐位置; 正常脐位置:脐- 耻骨联合/脐-乳房下皱襞=1:1.5
脐位置偏高:二者比例≥1:1.4,
脐位置偏低:二者比例≤1:1.5
腹壁畸形分类(Bozola分类法——5型)
腹壁畸形分类——Ⅰ型
切口更符合隐蔽原则; 脐重新定位。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法式Bikin切口
切口呈折线型; 切口位置还是相对较高
美的腹壁
腹部不是平面,有凸有凹,表现出如古希腊的里拉琴
腹壁畸形的表现
脂肪堆积; 皮肤松弛; 肌肉腱膜松弛; 脐移位; 失去正常的凸凹(高亮/阴影)形态
腹部形态畸形常见原因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
1980年,Illouz YG报道采用脂肪抽吸技术进行体型塑造,无疑为现代腹 壁整形奠定了基础。
1984, Psillakis首次提出腹外斜肌腱膜的收紧缝合,显著地加强了腰部的 塑造。
1985年,Hamke首次提出Mini-abdominoplasty概念,并首次将吸脂与传 统腹壁整形结合,J Avelar采用吸脂与腹壁整形相结合,获得了更好的手 术效果,使体形雕塑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发展了现代腹壁整形术。 1991年,Matarasso提出腹壁畸形分类,并给出相应对策 1992年,Illouz YG将该技术总结为吸脂腹壁整形术(lipoabdominoplasty)。 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内窥镜下治疗上腹部肌肉松弛。
Fat
Variable variable Variable
Muscle-fascial system
Minimal flaccidity Mild lower abdominal flaccidity Moderate lower and/or upper abdominal flaccidity
Treatment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 顾——Demars and Marx技术
简单的脐下腹壁皮肤脂肪 组织切除 不涉及脐的整形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kelly技术
切除范围更大; 将脐切除,但并没有重建脐
பைடு நூலகம்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Beck技术
切口呈横行; 脐位于瘢痕环内。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Frist技术
• • • • 腹部、腰部脂肪堆积; 皮肤无松弛; 肌肉筋膜系统无松弛; 脐位置正常
• 手术策略:单纯吸脂
腹壁畸形分类——Ⅱ型
• • • • 腰腹部脂肪堆积; 皮肤松弛位于脐下; 肌肉筋膜系统无松弛; 脐位置正常;
• 手术策略:吸脂+耻骨上 梭形切除皮肤
腹壁畸形分类——Ⅲ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下皮肤松弛; 腹外斜肌分离; 脐位置正常;
Suction-assisted lipoplasty miniabdominoplasty Modified abdominoplasty or abdominoplasty with vertical closure of the umbilicus Standard abdominoplasty Extended abdominoplsty
腹壁整形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
1890年,Demars and Marx.进行了最早报道的“腹壁皮肤脂肪切除术”,但并不是出于美容 目的。
1899 年,在约翰 . 霍金斯医院, Kelly 横行切除腹部围裙状多余皮肤组织,但直到 1910 年, Kelly才提出为美容为目的而进行腹壁皮肤脂肪切除,无疑kelly开创了腹壁整形的先河。
腹壁畸形的分类
• 有多种分类方法,Bozola 等将腹壁畸形分为5型,并给出相应的治疗策 略 。 其 他 如 Matarasso 分 类 方 法 , 以 及 Jorge Alirio Mejia 分 类 法 ( 在 Matarasso分类方法基础上做了调整,又增加了两型)。
• 手术策略:可采用吸脂, 耻骨上至脐梭形皮肤切除, 建立多隧道, 腹直肌和/或 腹外斜肌腱膜收紧, 脐移位、脐整形。
腹壁整形分类(Jorge Alirio Mejia 法)
Cate gory
TypeⅠ TypeⅡ TypeⅢ
Skin
Minimal laxity Mild laxity Moderate laxity
TypeⅣ TypeⅤ
Severe laxity Severe laxity extending into the flanks Severe laxity extending circumferentially around the trunk
1905年,Gaudet and Morestin为修复巨大腹壁疝,切除多余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保留了脐。 1917年,Beck,第一次将脐作为一个美容单元保留,但由于采取横行切口,脐位于瘢痕环绕 中。 1921年,Frist第一次报道了脐转位手术,奠定了腹壁整形脐整形基础,也开创了传统腹壁整 形雏形。尽管Thorek也报道了类似技术,但已经是1939年了。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是传统腹壁整形兴盛的时代,如1967年的 Callia低位切口,Pitanguy 的皮下分离,1973年Grazer首次提出 的“比基尼”切口,这些都使腹壁整形获得推广。特别 需指出的是Pitanguy在1967年就提出的腹壁整形原则,如低位切口,肌肉腱膜折叠,脐转位, 广泛的皮下分离等,传统腹壁整形手术逐渐成熟奠定。传统腹壁整形虽然能够改变突出的腹 部,但对腰部的塑造却显得力不从心。
• 手术策略:吸脂+耻骨上 梭形切除+建立斜行隧道, 收紧腹外斜肌腱膜
腹壁畸形分类——Ⅳ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上、下轻中度皮肤松弛; 腹直肌分离; 高位脐。
• 治疗策略:吸脂+耻骨上梭 形皮肤切除+脐移位+建立腹 正中隧道+腹直肌腱膜收紧
腹壁畸形分类——Ⅴ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上、下皮肤多余; 腹直肌和/或腹外斜肌分离 低位脐。
腹壁畸形分类——依据
皮肤松弛程度; 脂肪堆积程度; 肌肉筋膜系统分离松弛程度; 脐位置; 正常脐位置:脐- 耻骨联合/脐-乳房下皱襞=1:1.5
脐位置偏高:二者比例≥1:1.4,
脐位置偏低:二者比例≤1:1.5
腹壁畸形分类(Bozola分类法——5型)
腹壁畸形分类——Ⅰ型
切口更符合隐蔽原则; 脐重新定位。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法式Bikin切口
切口呈折线型; 切口位置还是相对较高
美的腹壁
腹部不是平面,有凸有凹,表现出如古希腊的里拉琴
腹壁畸形的表现
脂肪堆积; 皮肤松弛; 肌肉腱膜松弛; 脐移位; 失去正常的凸凹(高亮/阴影)形态
腹部形态畸形常见原因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
1980年,Illouz YG报道采用脂肪抽吸技术进行体型塑造,无疑为现代腹 壁整形奠定了基础。
1984, Psillakis首次提出腹外斜肌腱膜的收紧缝合,显著地加强了腰部的 塑造。
1985年,Hamke首次提出Mini-abdominoplasty概念,并首次将吸脂与传 统腹壁整形结合,J Avelar采用吸脂与腹壁整形相结合,获得了更好的手 术效果,使体形雕塑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发展了现代腹壁整形术。 1991年,Matarasso提出腹壁畸形分类,并给出相应对策 1992年,Illouz YG将该技术总结为吸脂腹壁整形术(lipoabdominoplasty)。 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内窥镜下治疗上腹部肌肉松弛。
Fat
Variable variable Variable
Muscle-fascial system
Minimal flaccidity Mild lower abdominal flaccidity Moderate lower and/or upper abdominal flaccidity
Treatment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 顾——Demars and Marx技术
简单的脐下腹壁皮肤脂肪 组织切除 不涉及脐的整形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kelly技术
切除范围更大; 将脐切除,但并没有重建脐
பைடு நூலகம்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Beck技术
切口呈横行; 脐位于瘢痕环内。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Frist技术
• • • • 腹部、腰部脂肪堆积; 皮肤无松弛; 肌肉筋膜系统无松弛; 脐位置正常
• 手术策略:单纯吸脂
腹壁畸形分类——Ⅱ型
• • • • 腰腹部脂肪堆积; 皮肤松弛位于脐下; 肌肉筋膜系统无松弛; 脐位置正常;
• 手术策略:吸脂+耻骨上 梭形切除皮肤
腹壁畸形分类——Ⅲ型
• • • • 脂肪堆积; 脐下皮肤松弛; 腹外斜肌分离; 脐位置正常;
Suction-assisted lipoplasty miniabdominoplasty Modified abdominoplasty or abdominoplasty with vertical closure of the umbilicus Standard abdominoplasty Extended abdominoplsty
腹壁整形
腹壁整形的历史回顾
1890年,Demars and Marx.进行了最早报道的“腹壁皮肤脂肪切除术”,但并不是出于美容 目的。
1899 年,在约翰 . 霍金斯医院, Kelly 横行切除腹部围裙状多余皮肤组织,但直到 1910 年, Kelly才提出为美容为目的而进行腹壁皮肤脂肪切除,无疑kelly开创了腹壁整形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