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
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
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
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
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
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
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
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的主要内容及赏析
《边城》的主要内容及赏析在《边城》究竟有什么的故事会发生?《边城》的主要的矛盾又在哪里?下面小编整理l《边城》的全文内容简介和赏析,欢迎查看。
《边城》的主要内容(1)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边城》的主要内容(2)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例如《萧萧》、《边城》等等,沈从文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恬淡优美的气息,流露着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和平静地对待,他的《边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翠翠、傩送、二老之间的感情过程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让人不断思考、久久不能忘怀。
《边城》是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是一首对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
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
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山美、水美、人更美。
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
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
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
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赏析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边城》一部展示人性矛盾的小说
《边城》一部展示人性矛盾的小说《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湘西山乡田家和水家两个家族之间的纠葛,展示了人性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小说以湘西边陲的山乡为背景,通过讲述田家和水家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中,田家的少爷田小娥与水家的翠翠均深爱对方,但由于两家之间的仇恨导致他们的感情受到阻碍。
他们一方面面对家族的压力和传统的束缚,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彼此的深情。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体现了人性中爱与恨的较量,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田小娥与水母的婚姻,展示了人性中的纠结与选择。
水母原本来自湘西边陲的水家,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嫁给了田家。
然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她感到无助和孤独,无法适应田家的生活。
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疑问,开始怀念起自己的故乡和家人。
这种内心的冲突和困惑,反映了人性中对追求幸福和忠诚的矛盾,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选择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田小波与水母之间的角色转换,也呈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田小波最初是田小娥的未婚夫,然而受到家族命运的影响,他放弃了与田小娥的婚约,改娶了水母。
面对两位女性的感情,田小波犹豫不决,内心纠结。
这种踌躇和犹豫体现了人性中权衡利弊、选择与妥协的复杂性,使读者对生命和爱情的取舍产生思考。
总的来说,《边城》这部小说通过展示湘西山乡两个家族之间的纷争和感情纠葛,精准地揭示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人性的多个层面的描写,小说打破了传统人物刻画的简单模式,展示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共鸣和启发。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摘要:沈从文,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其创作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1934年10月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通过展现自然美、民风美和人物美的画面以及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的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进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物美、人性美、人生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
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是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的风俗画。
正如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1]因此小说用前三章描绘了湘西的山水风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一段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里,爱情如同清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
那里有着青山绿水,有着古朴的吊脚楼,有着淳朴善良的人们。
翠翠,这个如同山间精灵般的少女,便是故事的女主角。
她自幼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天真活泼,善良温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傩送,茶峒船总的二儿子,一个勇敢豪爽、热情正直的年轻人。
他与翠翠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在端午节的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傩送,从此,一颗爱情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傩送也对这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心生好感,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那一次次羞涩的目光交汇,那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以及那一份默默的牵挂和思念。
沈从文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翠和傩送之间那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自然而纯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爱情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的爱情不受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只是单纯地因为彼此的心灵相通而相互吸引。
这种纯粹的爱情观,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在翠翠和傩送之间,横亘着种种的误会和阻碍。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先向翠翠的爷爷提了亲。
天保的意外离世,让傩送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离开了茶峒,留下翠翠独自一人在溪边痴痴地等待。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翠翠的世界瞬间变得孤独而无助。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守着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的等待,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
她的等待,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爱情,而翠翠的等待,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真谛。
边城的艺术特色赏析
沈从文在构建人物关系时,注重其动 态变化,如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由 朦胧到明朗,天保与老船夫之间的关 系由对立到和解等,这些变化使得人 物关系更加生动和真实。
人物命运的安排
宿命色彩的命运安排
边城中的人物命运大多带有宿命的色彩,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天保的意外死亡等,这些命运的 安排使得故事更加深沉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凉。
主题的深度
边城主题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湘西边境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 情感、命运和文化的探索。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边境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深度使得边城主题具有 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主题的启示
边城主题的启示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边城的艺术特色赏析
目录 CONTENT
• 主题特色 • 人物塑造 • 叙事技巧 • 地域文化 • 情感表达 • 艺术价值
01
主题特色
主题的独特性
边城主题的独特性在于它以湘西边境的小城为背景,描绘了 当地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这种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使得 边城具有独特的魅力。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边境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 描绘,展现了一个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世界,这种对比使得 边城主题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边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抒情小 说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之作。
《边城》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它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大学教材,并被 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边城》所描绘的人性美好和道德伦理观念 ,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 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忽视了精 神生活的追求和道德伦理的建设。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情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边城》中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地方特点上。
边城偏于中国西南一隅,四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
其中水酉水等河流也汇集于此。
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
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眇。
”的确,《边城》虽是现代文学作品,可字里行间又无一不显露着古典的诗歌美。
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于“池塘生春草”的精巧?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这里拥有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满足自己的生活,正如《诗经》中的“适彼乐土”。
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平,自然与宁静。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
地方有了诗意,如何表达出来,这时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了。
假若地方充满诗意,人物却肮脏卑鄙,那么这些诗意也会显得单薄甚至多此一举。
沈从文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能容忍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有一丝龌龊与硝烟,于是《边城》中的人物便就此感染着诗意,共同创造着边城这一诗意的神话世界。
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不忍羞辱的诗。
就连她心中的爱也无不充满诗意,自从见到二老之后,便让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甚至摆渡也不时想起遇见二老的场景,挂念着,如桨下的水流哗哗而动,似“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到二老之后,故意装作不在意,其实心中怦然而动,又似“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的《呐喊》。
这是沈从文的文化思维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关键词]理想;冲突;湘西风景一、湘西人民的“义”与“利”的冲突湘西小城最初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淳朴人民的重义和轻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还在每天为摆渡乘船,不收取报酬,而且任劳任怨,文中也有详细的表述,有的乘客心中不安,乘摆渡后会抓一把钱放到船头,但是老船夫会一个钱一个钱捡起,放到乘客的手中,并认真吵嘴般对乘客讲“我有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些”。
但是有些乘客还是不好意思,不受出力不受筹之事,管船之人却耐不住情面,也为了让渡人安心,把这些渡人的钱托人到镇上去换一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将这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都放到船边,有需要摆渡的人们需要这些东西,都慷慨提供。
在摆渡时,如果发现渡人从神情上对这烟草有了半分的兴趣,老船夫便即刻拿一小束烟草放到渡人的行囊边,还一面两眼放光的说,你爱吸这个吗?这个味道不错、这个妙、这个好啊,送人也是极好的东西之类的话语,让渡人拿去。
茶叶也是,老船夫将茶叶放到一个大缸内,用水泡开,专门给这些赶路的渡人解渴用,老船夫渡人不收钱,边城人都看在眼里,有时,一些好心人会送一些肉粽、白酒给老船夫、老船夫仍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非要给钱不可,要不就是放下钱拔腿就跑了。
从老船夫和边城人民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边城人民对于“义”的看重,边城人民的美德,不贪图利益,更看重人情,任劳任怨,毫不自私。
更加能体现出边城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义”字。
更像童话中所能展现出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美丽家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边城中人民的生活点滴是对于“义”更加完美的诠释。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边城》赏析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林峰云《边城》演绎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阐述了中国古老的乡土风情之美。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震撼。
赏析《边城》,便被贯穿其中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感动,被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情意牵引。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沈从文《边城》之美。
1风俗美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缺乏恰当的重新认识,缺乏公正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他的发生没能引发文坛的特别注意。
30年代,沈从文秉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的“清客化”、“商品化”而引发与“京派”、“海派”的论争,争议的结果就是,他被鲁迅归为“官的帮”一类。
所以,建国后1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其通常不并作阐释。
随着思想的革命与文艺观念的擅变,人们逐步消解了对沈从文的历史误会,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与理应的地位。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形式建造起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读者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沈从文,在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美的自然人性。
虽然童年的湘西己成为“往事”,但他用他的笔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也为读者塑造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他“以其精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整体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边城》是沈从文力求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的一颗明珠。
它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在这些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中,诉说着作者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风情,处处体现着风俗美。
文中端午节、赛龙舟、吊脚楼、唱民歌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频现,使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
端午节中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比赛,是古老而健康的风俗体现,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读书笔记---沈从文《边城》赏析及书评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时间与文化的概念。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是一部超越现实的浪漫佳作,直指人性中的美与善,如汪曾祺说的:“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一方面,它是浪漫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其生活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在这里生死自然,爱恨自然。
没有一个角色被塑造成权威。
物欲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
连山水渡船都成了作品里真正的主角,不仅是衬托或点缀,更是有心魂的大自然。
作者“心中似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它通过抒写男女情爱、祖孙亲爱、邻里互爱,来表现人性美。
“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小兽物”翠翠,最难写,写得又最成功。
她年龄太小了,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和这个故事里的灵魂。
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过着无忧无虑的清平生活。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碧玉般的眸子;碧溪瞭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绝不世故的赤心。
”慢慢长大后,她性格里有了微妙的变化,多了沉思和羞涩;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不知是乐是愁。
后来,她路遇英俊、勇敢、热情的傩送,萌发了朦胧的爱意,从此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她受着冲击:“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另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
她从这分隐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
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
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
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
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
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
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
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
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
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
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
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
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
自然美与人性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
掩卷后,我们都不会忘记有这么一处“风俗淳朴”的地方,那里的人“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作者常说:“美丽总是愁人的”。
《边城》的基调是忧郁的。
这种忧郁不是作者故意用笔写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作品中流淌出来的。
读完之后,只感到遍布于全身的怅惘,却找不到它的痕迹,借用赵园的话,既是“中国式的忧伤”,无迹可求却又无所不在。
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后终远走他乡。
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
象征着当地风水的白塔倾塌了,只剩下翠翠这只“孤雏”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然而,作品的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通过人物的种种悲剧,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
他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把握人生命运,一代又一代承继着悲凉人生命运发出深深的感叹。
与此同时,作者本人也抒发出一种从自在到自为路途中受到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在《边城》里化为一种美丽凄凉的乐音,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弹奏出来,令人回味。
初读《边城》,最使我着迷的,就是它的那份呆劲和孩子的单纯。
近来读沈从文的文论,觉得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个可概括《边城》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
”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
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
与那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它更多一些朴质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的雅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意、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
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清明,充满温馨。
与如今的所谓“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这种作品的全部心思是用在揭示与夸大世界的冷酷与无耻、阴暗与凶残、肮脏与下作上的)相比较,《边城》的婴儿状态便象一颗水晶在动人地闪烁着。
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唱丢了。
这边地即使是作妓女的,都“永远那么浑厚”、“守信自约”。
早在《边城》发表时,就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
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一个婴儿的真实与一个成年人的真实能一致吗?成年人看到的是恶,婴儿看到的是善,但都是看到的,都是真实的。
孩子的善良,会使他去帮助一个卖掉他的人贩子数钱,这还有许多看不到的(有一些,是婴儿状态下的心灵所希望,所幻化出的,婴儿的特性之一便是充满稚气的如诗如梦的幻想)。
婴儿的目光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的婴儿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已经沦丧了。
沈从文喜欢这个阶段,这种心情竟然到了在谈论城里的公鸡与乡村(沈从文的“乡村”实际是人类的婴儿阶段)公鸡时,都偏执地认为城里的公鸡不及乡下的公鸡。
抓住了“婴儿状态”这一点,我们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沈从文为什么喜欢写那些孩子气的尚未成熟(他似乎不太喜欢成熟)的小女人。
萧萧(《萧萧》)、三三(《在》)、翠翠(《边城》)……写起这些形象来,沈从文一往情深,并且得心应手(沈从文的小说参差不齐,一些小说中的人物很无神气)。
这些小女人,为完成沈从文的社会理想与艺术情趣,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我们说沈从文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小说家时,是断然离不开这些小女人给我们赞成的那种非同寻常的印象的——我们一提到沈从文的小说,马上想起的就是萧萧、三三、翠翠。
这些情窦欲开的小女人,皆有纯真、乖巧、心绪朦胧、让人怜爱之特性。
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自然还是那股孩子气——女孩儿家的孩子气。
《边城》将这种孩子气写来又写去。
这些女孩儿似乎永远也不会成熟为妇人。
她们将那份可爱的孩子显示于与亲人之间,显示于与外人之间,或显示与自然之间。
她们令人难以忘怀之处,就在于她们是女人,却又是未长成的女人——孩子——女孩子。
女性是可爱的,尚未成熟的带着婴儿气息的女性更是可爱的。
因为,她们通体流露着人心所向往所喜欢的温柔、天真与纯情。
她们之不成熟,她们之婴儿气息,还抑制了我们的邪恶
欲念。
世界仿佛因了她们,也变得宁静了许多,圣洁了许多。
沈从文的婴儿状态,使他很自然地选择了这些女孩儿。
她们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存在,“婴儿状态”这样一个题目显示于我们,令我们去思考。
12汉语言文学 12220129 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