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发病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发病机理

⼀、健康与疾病⼈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阴阳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这种阴平阳秘的关系是维持正常活动的基础。

机体的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

健康包括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津液、形与神的阴阳平衡,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理和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机体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健康是机体的阴阳平衡。

因此,健康是⼀个动态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产⽣的⼀个邪正⽃争的有规律过程,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异常,⽓⾎紊乱,阴阳失调,对外界环境适应能⼒降低,劳动能⼒明显下降或丧失,并出现⼀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换⾔之,疾病是机体在⼀定病因的作⽤下,机体阴阳失调⽽发⽣的异常⽣命活动过程。

中医学认为,⼈体的⽣命活动是⼀个⽭盾运动过程。

⼈体与⾃然环境,以及⼈体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的联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保持着⼈体的正常⽣理活动,即健康状态。

但机体时刻受着内外因素的影响,⼲扰着这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般情况下,⼈体的⾃⾝调节机能尚能维持这种平衡状态,保持健康,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通天论》)。

如果内外因素的影响超过了⼈体的适应⼒,破坏了⼈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体的调节机能⼜不能⽴即消除这种⼲扰,以恢复⽣理上的平衡时,⼈体就会出现阴阳失调,⽽发⽣疾病。

若经过适当的治疗等使⼈体重新建⽴这种平衡,即恢复了健康。

健康与疾病共存于机体之中,在同⼀机体内此消彼长,成为⽭盾的统⼀体。

⼆、发病机理在疾病的发⽣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损害与⼈体正⽓抗损害的反应相互⽃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盾双⽅⽃争⼒量的对⽐,决定着疾病发展的⽅向和结局。

因此,发病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疾病发⽣发展和结局的⼀般规律。

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是⼈体正常⽣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争的过程。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A、内经B、难经C、陈无择D、张仲景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4、“中寒”是指:()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A、暑邪B、湿邪C、寒邪D、燥邪6、火邪致病易:()A、伤肺耗津B、生风动血C、阻遏气机D、收引疼痛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A、湿邪B、火邪C、寒邪D、风邪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9、燥邪致病特点有:()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暑邪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A、火邪B、暑邪C、湿邪D、寒邪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A、侵犯肌表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C、经络D、脏腑15、恐伤:()A、心B、肝C、脾D、肾16、思伤:()A、心B、肝C、脾D、肾17、忧伤:()A、心B、肝C、肺D、脾18、喜伤:()A、心B、肝C、肺D、脾19、怒伤:()A、心B、肝C、肺D、脾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怒C、惊D、恐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A、喜B、怒C、忧D、思22、劳则:()A、气结B、气耗C、气乱D、气消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A、心肺脾肾B、肺脾肾三焦C、心肝脾肾D、心肺肝脾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A、痰B、饮C、瘀血D、疫疠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A、正气不足B、邪气C、阴阳失调D、脏腑紊乱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28、怒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29、恐则:()A、气下B、气乱C、气结D、气上30、思虑过度,劳伤:()A、心肝B、肝脾C、心脾D、心肾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A、与居住环境有关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C、从口鼻而入D、与季节有关E、多侵犯肌表2、属阴邪的病邪有:()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湿邪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A、易于流行B、传染性强C、症状相似D、发病急骤E、易致肿疡4、“内生五邪”即:()A、内风B、内暑C、内寒D、内火E、内湿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A、环境因素B、饮食因素C、气候因素D、情志因素E、社会因素6、饮食致病的原因有:()A、过饥B、嗜异物C、过饱D、中毒E、偏嗜7、由痰引起的病证有:()A、癫狂B、瘰疠C、积聚D、阳疽流注E、症瘕8、瘀血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有:()A、脉滑弦B、出血紫暗C、刺痛不移D、青紫肿块E、苔腻9、瘀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气虚B、血寒C、血热D、血虚E、气滞10、发病后产生的不同病证与以下何因素有关:()A、感邪轻重B、季节气候C、感邪性质D、正气强弱E、邪中部位11、正气强弱与何有关:()A、气候B、体质C、季节性D、环境E、精神状态12、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有:()A、六淫B、七情C、瘀血D、劳倦E、痰饮13、属阳邪的病邪有:()A、火邪B、湿邪C、风邪D、暑邪E、寒邪14、七情的致病特点有:()A、影响脏腑气饥B、从皮毛口鼻而入C、直接伤及内脏D、与季节气候有关E、可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恶化15、湿性粘滞是指:()A、妇女白带过多B、病变缠绵难愈C、分泌物滞涩不畅D、反复发作E、排泄物秽浊不清16、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哪脏为多见?()A、肝B、肾C、肺D、心E、脾17、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可聚湿而生痰饮?()A、肝B、肾C、肺D、心E、脾18、饮留积的部位多为:()A、肠B、胸胁C、胃D、胸膈E、肌肤19、瘀血病证的脉象多见:()A、结B、滑C、沉弦D、细涩E、代20、以下哪些属瘀血的征象?()A、症积B、舌下经脉曲张C、肌肤甲错D、眼眶黑E、脱骨疽21、暑邪伤人,多出现哪些阳热症状?()A、潮热B、尿赤短少C、心烦D、面赤E、脉洪大22、“燥胜则干”症见:()A、口鼻干燥B、破裂C、毛发不荣D、小便短少E、大便干结23、经常饮食过量,可导致:()A、消化不良B、痢疾C、痛疽疮毒D、痔疮E、寄生虫2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凝滞B、重着C、收引D、粘滞E、伤阳26、不属于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A、肿疡B、开泄C、动血D、升散E、伤肺27、风邪的特性有:()A、炎上B、升发C、向外D、趋下E、向上28、脾阳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病症有:()A、尿少B、腹泻C、尿频D、腹水E、水肿29、湿邪致病可出现的秽浊症状有:()A、湿痹关节重痛B、湿疹C、尿浊D、面垢E、眵多30、七情致病的病理改变有:()A、气上B、气下C、气结D、气陷E、气乱三、填空题:1、病因是指的原因。

发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

发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一单元讲义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发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含了人体发病的整个过程,从病因形成,病邪侵入,到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发病过程可以分为邪正相互作用和营卫失调两个方面。

邪正相互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正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互作用,形成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证。

邪正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邪侵入病邪侵入是发病过程的第一步,有多种途径,如口鼻、皮肤、消化道、性传播等。

中医学认为,病邪的侵入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病邪侵入的制约或逆转在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病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可以将病邪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下,病邪未能产生病变。

病邪繁殖扩散当正气不能够限制和逆转病邪的侵入时,病邪就会在人体内部繁殖扩散,进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生理功能失调。

邪正交互作用当病邪与正气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热、寒、湿、燥等特定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另外一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与邪正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人体正气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营卫分配失调营和卫是人体正气的具体表现,营卫的不协调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和疾病。

营卫合璧失调营和卫合璧失调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营血不能过度营养组织,而卫气又不能调节抵御外邪,因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营卫滞液营卫滞液也是营卫失调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都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不能及时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的淤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营卫紊乱营卫紊乱是营卫失调最为严重的情况,它会导致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缠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人体正气与病邪的相互作用,到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调和,都是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确理解中医学传统的发病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及时发现和及早调整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异常变化: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湿邪的概念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

其侵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入及染易等方面。

所谓病邪由皮毛而侵袭机体:即如《素问・调经论・皮部论》所论:“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即是由表入里,由皮毛而经络入脏腑而发病,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序进行传变。

所谓病邪由口鼻而入:此即是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即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类,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的多种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在内。

所谓“染易”发病:即病邪传染互易于人,说明传染之邪为病,与伤于风寒考试,大网站,收集之邪为病不同,其的区别就是可以相互“染易”,甚至造成流行。

“染易”发病,一般可归纳为空气相染、饮食相染及接触相染等途径。

同时,古代医家还认识到能够影响染易的因素,除了疫病病邪致病毒力的强弱、正气的盛衰外,还与气候的反常有关。

2.病由内生:主要是指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伤,以及年老体衰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从而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发生失调、紊乱或减退,因而导致病由内生。

如《灵枢・口问》说:“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3.外伤致病:主要即是指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损伤,则可使机体皮肉、经络破损,气血亏耗,同样亦可以导致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第-^一单元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疡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3)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孩技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先后。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第十一单元发病发病是人体在某种条件下,生理功能状态、抗病能力、修复能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抗争的过程,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正气与邪气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正邪相搏,正不胜邪,机体阴阳逆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即可发病。

第一节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

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2.邪气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如上述的六淫、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一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二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三是改变体质状态。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一是直接导致发病;二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三是影响病情和病位;四是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正气B.正气不足C.邪气D.邪气亢盛E.邪气损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域因素E.邪气『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工作、生活环境。

4.社会环境。

《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就明确指出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二、体质与发病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因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

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致于发生疾病。

此时,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不发病。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反之,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考试大,网站收集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

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其中“盖无虚”的“虚”,“其气必虚”的“虚”,都是指正气虚损。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 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 ②伏暑、伏气温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抵抗外邪入侵:“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2)驱邪外出:消除邪气对机体的损害。
(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的“自和”能 力对机体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可不药而 愈。
(4)维护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脏腑经络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强 弱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 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
二、复病的特点:
1、基本证候类似初病, 2、随复发次数增加,静止期恢复
更不完全,预后越差,甚至留下 后遗症。
3、大多有诱因。
(三)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 感性疾病的恢复期,若饮食不慎、用 药不当或过度操劳则导致复发。
《素向·热论》曰:“热病稍愈,食 肉则复。”
2、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病,因宿 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受新邪引 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
四、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 新的病证。如久疟可继发“疟 母”,肝胆病继发“癥积”、 “鼓胀”,感冒可继发肺炎、心 肌炎,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可继发“疳积”。二者之间有密 切的病理联系。
五、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 1、两经或两经以上证候同时出现。 2、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证候同时出现。 (二)并病:一经病证来罢,又出现另一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 不同的人之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除
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有关,还 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人体内环境是 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 其功能活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
体质虚弱,邪气耐受性差,易 发病;体质强壮,邪气耐受性强, 不易发病。
机体失阴阳失调 脏腑经络功能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及功能障 碍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机体皮肉筋骨损害 脏腑器官损害 精气血津液亏损
(3)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体质特 征,影响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发病原因。
(2)影响发病性质:不同邪气,发 病特点、证候类型不同。
体质强壮者----多实证
体质虚弱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2)病邪入侵后,随体质不同,病证性 质发生变化,即从化。
相同病因作用于不同体质, 表现不 同证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春秋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认为 “暴傲生怨,忧郁生疾”。古有 “百病怒起”之说。
1、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1)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和 调,脏腑功能协调,则不易发病。
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肥人易患眩晕、中风,瘦人 易患痨嗽。“肥人多痰,瘦人多 火”。
《医理辑要》曰:“易风为 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 者,阳气素虚;易热为病者, 阴气素虚;易伤食者,脾胃 必亏;易劳伤者, 中气必 损。”
3、体质决定某些疾病证候类型:
(1)体质强弱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候 类型。
二、徐发:又称“缓发”,指发病徐 缓,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
外感病因 湿邪粘滞,病多缓起。
长期不良刺激 心脾受损 内伤病因
劳神、 房劳 精气日耗
三、伏而后发:病邪侵入人体 后,当时不发病,有一段潜 伏期,经一段时间后, 或在 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发病。如 温病学中的“伏气温病”, “伏暑”等、破伤风、狂犬 病。
发病原理,旨在阐明疾病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包 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 因素和发病类型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 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指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活动及 其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 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所 产生的维护健康的能力。
2、正气的防御作用:
一、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 发”,指感邪后发病迅速,正气抗邪 反应强烈,临床症状明显。一般见于 以下几种情况:
1、感邪较盛:新感伤寒、温病、疠气。
2、情志遽变:急剧的情志波动,使人 体气血逆乱,病变顷刻顿发。
3、毒物所伤:误食有毒食品,吸入毒 秽之气,毒蛇咬伤等中毒即发。
4、急性外伤:跌打损伤、金刃所伤、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三、发病学说的特点:重视内因 和外因在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1、内因是机体自身功能失调,最 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
2、外在致病因素的侵入,加重机 体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四、发病学说的源流:
(一)《内经》:提出“外内合 邪”即重视内因,即亦不忽视外 因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温疫论》:“本气充实, 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 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说明疫 病之所以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是 由于本气亏虚,强调正气防御作
二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与发病: 1、气候因素: (1)不同季节,易感病邪和易感病
不同。 (2)反常季节,促进病邪孳生与传
播。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域因素:
(1)引发地方病:现代流行病学 与地质学研究发现,地壳表面元 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疾病的 地区性和地方性。
(2)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骤然 异地而居亦可促成疾病的发生与 加重,又称“水土不服”。
(2)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气血不 调,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则
2、精神状态与发病缓急
情志变化激烈
慢性、持久 的情志变异
人体气机逆乱 脏腑气机郁滞
急性发病 起病较缓
《杂病源流犀烛》曰:“或由于有所大 恐,大喜,大忧,大惊,以致失神为之 患也。”
第二节 发病类型
因人体正气强弱的不同,邪气 的种类、性质、致病特点及致病途 径各有不同,感邪的轻重不一及邪 中的部位等差异,所以在发病的形 式上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有“感 邪即发、” “徐发”、“伏而后 发” 、“继发”、“合病与并 病”、“复发”,共六种。
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多血吸 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东北、西北:多克山病、大骨 节病。
山区及远离海岸地区:多瘿病。
北方地区:多地方性氟中毒。
鼻咽癌以广东高发,食道癌以 华北、西北高发,肝癌以江苏省启
3、生活、工作环境:
(1)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上作业之 人易患寒湿病证;
(2)环境卫生不良,噪音污染, 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2)正虚生“邪”而发病:脏腑 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形成痰饮、 瘀血、结石病理致病因素而发病。
(3)正气强弱决定证候类型: 正盛邪实——实证 邪盛正虚——虚实错杂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 病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正邪与发病
致病因素
人体
正气
正邪斗争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不能自行调节恢复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发病原理,简单说就是“邪正 相搏” ,疾病发生和变化,在于 正邪矛盾斗争的过程。
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后,能否使 人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不仅与 人体正气的强弱,个体体质特点、 精神状态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人们 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关。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 如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胆 绞痛,且可因胆道阻塞感染出现 高热、黄疸,经适当治疗,又进 入缓解期。
此外,还有“间发”:是指 疾病呈间断性,或周期性发作。 如痛经、经期头痛、夏季热等。
经证候,此多见于病位的传变之中。 合病、并病的区别:
合病:邪袭多部位,证见多部位,
六、复发:
(一)涵义: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 缓解阶,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引起 原有疾病重新发作,或反复发的一 种发病形式。又称“复病”。
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末尽, 正气末复,加上各种诱因的作用。 《类经》曰:“复者,病复作。”
(3)影响发病类型和病情:邪气性 质和感邪轻重,与病情轻重有关。
(4)在特殊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 起主导作用。如邪气毒力、致病力 特别强,不可抗拒的暴力等。
(三)邪正斗争胜负与发病的关 系:
1、决定是否发病。
正胜邪却——不发病
邪胜正负——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包括病变性质, 病情轻重都与正邪斗争有关。
4、社会环境: “疾病的社会亲缘性”
(1)社会境遇:个人社会地位、人际关 系、经济状况及个人遭遇都会直接或 间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素向·疏五过论》曰:“尝贵后 贱,虽不中邪,病从中生,‥”;“故 贵脱势,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2)社会治乱:“大兵之后必有大荒,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如《儒门事亲》:“以时言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