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时期的肖像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藝術

劉德美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雕塑

劉德美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前言

羅馬帝國的疆域隨著武力的擴張而不斷擴展,尤其在征服了希臘化世界之後,接受希臘文化成為羅馬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時間的轉移,各地固然有情況的不同、社會風尚的變化等,都易於造成羅馬文化在承襲希臘文化之後,進而發展本身的新風格,加速帝國全境羅馬化(Romanization)的進程。

在視覺藝術的領域中,雕塑是頗足以顯示時代風貌的造型藝術。由於雕塑家運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金屬(青銅、金、銀等)、象牙、木質或赤陶、灰泥、黏土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材料,故能留下一個時代、國家或城市的見證與印記。技巧上,雕塑的難度雖比繪畫為高,雕塑家仍可巧妙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羅馬帝國時期的肖像雕塑兼具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是羅馬藝術中最有獨創性的部分,也就是有其本土文化的特色;其主題的選擇和風格的表現,相當體現羅馬政治發展、社會風尚的演變,具有歷史意義。

在羅馬帝國長達五個世紀間,留下數量豐富的肖像雕塑,包括在建築物、錢幣、寶石等文物上的浮雕以及獨立存在的圓雕,除了皇帝、官員等政治人物外,還有詩人、哲學家、演說者等文化界名人,以及一般人士,女性雕像也愈來愈普遍,皆足以提供吾人考察當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現象;同時放在歷史的脈絡中,往前可與希臘或希臘化時代的雕塑作比較,往後則可視為中世紀藝術的先驅。有鑑於一般西洋藝術史對羅馬雕塑的敘述,篇幅不多,國內也缺乏從這個角度詮釋

羅馬文化的論著,故本文擬探討此一論題,惟由於篇幅限制,特別強調在羅馬與行省肖像數量最多的皇帝肖像1為主,期能增進對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塑演變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意義之了解。

二、羅馬肖像雕塑的背景與功用

1. 羅馬肖像雕塑的歷史背景與宗教觀念

希臘古典時代的雕塑作品以其表現的理想美著稱,羅馬的肖像雕塑之特色,則較著重寫實2。這是由於羅馬文化在形成之初,深受農業社會影響,強調家庭觀念,因此家長權特別大,尊重祖先是其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表現在喪禮儀式中的,是送葬者要持著用陶土或是用蠟之類輕質材料塑造、拓製的祖先頭像、半身像,有些是在行列中戴著先人的面具,後來改為拿著祖先的雕像3(圖一)。羅馬的肖像雕塑特別注重其維妙維肖的寫實性,不僅表現代表人物的性格、心情,還能表現體形、衣著等細節。羅馬雕塑不能完全獨立於希臘雕塑的影響之外,帝國初期的肖像雕塑形式深受希臘化風格的影響,即具有理想化的性格。後來又轉向寫實,晚期趨向抽象化。這種從理想到與寫實的現象,當與雕塑的對象不同有關:希臘著重神像的雕塑,在神人同形同性論的影響下,希臘人是以人的形象和比例來塑造神,自然要力求其完美,充滿理想美;羅馬人則以雕像表現真實人物的表情,尚真重於求美。而從寫實發展到抽象化表現,則與帝國後期國勢衰落,皇帝需要藉助神化的肖像強化威信,加以基督教興起所帶動的藝術新方向有關。羅馬的宗教也深受希臘宗教之影響,希臘人以極豐富的想像力建構多采多姿的神話體系,羅馬人僅將希臘神祇改用一些相對應的羅馬神祇名字,幾乎原封不動。以致於有學者認為,羅馬只有傳說,而無神話4。儘管如此,羅馬仍然需

1 Bruneu, Torelli, Altet, Sculpture: The Great Art of Antiquity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BC to the Fifth Century AD, (以下引用簡稱Sculpture),Cologne: Taschen,1996,p.168。

2Sculpture,p.167。

3 H. Flower,Ancestor Masks and Aristocratic Power in Roman Culture,London: Oxford,1996,p.3。

4 J. Gardener,Roman Myth,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1993,p.1。

要製作許多供奉在神殿裡的神像,在羅馬宗教裡,最重要的神祇是天神朱比特(Jupiter)、天后朱諾(Juno)、智慧女神密諾瓦(Minerva)等,都用現成的希臘雕像為模範。在羅馬文化中,對於擬人化的自然神祇,例如彩虹女神(Iris)、海神(Oceanus)、地神(Tellus)等較希臘為少見;羅馬人也接受希臘神人同形論的觀念,沿襲希臘將抽象觀念製作成擬人化神像的慣例,他們在模仿雕塑希臘人想像中的幸運(Tyche, Fortuna,頭頂城垣)、勝利(Nike, Victoria)、公正(Dike)、自由(Libertas)、美惠(Graces)等女神之餘,更加擴大其範圍,例如:希望(Spes,手持花芽)、和平(Pax)、虔敬(Pietas)、健康(Salus)、天佑(Providentia)、莊重(Gravitas)、勇敢(Virtus)、幸福(Felicitas,右手拿象徵和平的雙蛇杖,左手持豐饒角)、和諧(Concordia)、安全(Securitas)、順從(Fides)、光榮(Honos)、好運(Bonus Eventus)、貞潔(Pudicitia)等,顯示當時羅馬人,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的祈求與願望。祂們大多與國家命運或皇帝的福祉有關,祈求保佑皇帝身體健康,免受危難。這些擬人化的神祇性別,絕大多數和希臘的一樣,都是女神,顯示女神對國家與皇帝的保護功能方面大於男性神祇。

羅馬時代還有一些表示時間的觀念和具體的河流、城市或地點、行省、大洲、海洋,也都加以擬人化的方式來表現,例如四季(Seasons,最普遍使用,通常為女性,也有以男童或成年男性形象呈現者)、時間(Tempus)、台伯河(Tiber)、尼羅河(Nile)、多瑙河(Danube)、羅馬(Roma)、拜占庭(用幸運之神Tyche 表示)、港口、羅馬城的戰神廣場(Campus Mars,男性形象)、西班牙、美索不達米亞、非洲省、亞洲、黑海(Pontos,男性形象)5等;甚至於連羅馬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等集體名詞,也都可以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這些豐富生動的形象,特別是在浮雕上面,可謂是羅馬時代的創造。

從羅馬共和時期起,就不斷接受外來的神祇,著名的例子有埃及的伊西斯(Isis,穿著埃及服裝,頭戴太陽圓盤和牛角)女神、塞拉匹斯(Serapis,穿著如同5Sculpture,p.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