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D项。

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
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

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

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

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

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

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

d.分析、推敲备选项。

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

2.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故答案为C项。

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韩非子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的历史观
A. 正确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
B. 体现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C. 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東缚
D. 揭示了道德败坏任性堕落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这不同于“厚古”的儒、道、墨之家,法家提倡因时制宜,主张相应于不同时代而采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现了唯物主义;材料中“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反映了韩非子要求追求功利的观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韩非子反对墨守陈规,不思改变的做法,主张变革,论证了历史发展与革新的必然性,但没有阐述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排除;C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应该追求功利,主张变法革新,不能反映是否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也没有揭示道德是否败坏,排除。

【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

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选句子的用意。

方法是:①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②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③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隐含的意思了;④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

”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可知,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神权来强化君权的思想。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重在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意,并不是解释天人感应,排除;C项,“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

5.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

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图片发现③处是儒学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因为佛教和道教不断传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造成这一时期儒学的衰落。

故答案为C项。

A项,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秦朝,即在②处,排除;D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后并没有因为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并立而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6.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体地位。

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
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
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
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故答案为B项。

A项,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宋明理学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排除;D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与材料中“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不符,排除。

7.下表是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对李贽的评价,这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评价目的在于阐明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评价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不同时期的四位中外学者对晚明李贽其人及其思想的解读不尽相同。

本题用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会呈现多元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中四位中外不同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评价人物时由于评价者学识差异、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而不是论述历史评价的目的,排除;D项,材料中中外四位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不是揭示历史的本质,排除。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8.苏格拉底主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从而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

他的这种认识基于
A. 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B. 雅典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C.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内在美德
D. 辨证的逻辑方式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修正普罗泰戈拉的箴言,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强调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该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逻辑方式,排除。

9.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

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

该变化说明人文主义日益
A. 减少传统约束
B. 融入市井生活
C. 助推商品经济
D. 推动物质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意大利的作家作品创作的背景由“14世纪时”“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变为“16世纪”时“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这种变化是体现了人文主义从社会上层下移到普通市民。

故答案为B项。

A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由于在精神和文化上对传统中世纪观念形成巨大冲击,而14世纪时意大利时局动荡,新思想、新作品不得不在追求新价值时寻找安全的遮挡形式掩盖其过于激进的锋芒,故而会出现材料中作家作品“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而且此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借助宗教的题材来展示自己的主张,减少传统约束的表述仅能解释14世纪作家作品背景,与材料中“该变化”不符,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本身就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有了文艺复兴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解题一般分两步进行:
a.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

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b.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0.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
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

材料表明
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 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故答案为A项。

B项,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禁欲苦行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D项,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11.下图是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而成的《启蒙思想家国别分布图》。

这说明启蒙运动
A. 远远超过欧洲范围
B. 与政治变革相促进
C. 鼓励民族独立运动
D. 因多元发展而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17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英国,因为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在进
行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日本和俄国,当时的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所以启蒙运动的传播与政治变革相促进。

故答案为B项。

AD项,材料反映了思想家的国别在启蒙运动不同时段内的主要分布不同,并不是在强调启蒙运动波及的范围是否超出了欧洲,也不是在论述启蒙运动是否是多元发展的,排除;C项,鼓励民族独立运动是启蒙运动的主张之一,与材料中启蒙思想家的国别分布无关,排除。

【点睛】数据图表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

做此类题需注意:
a.防止孤立考查数据,要将整个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分析。

b.发掘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相应的一个时间,时间能提示我们相对应的时代背景。

12.伏尔泰曾说中国“文人的信仰(儒学)令人赞叹,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四千年来,他们始终把最简单的信仰视为最佳信仰。

”以下对伏尔泰推崇儒学说法正确的是
A. 启蒙思想与儒学一脉相承
B. 通过宣扬儒学构筑平等社会
C. 借助儒学批判基督教神学
D. 中法交流频繁促进文化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文人的信仰(儒学)令人赞叹,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借助儒学批判基督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故答案为C项。

A项,启蒙思想属于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儒学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不是一脉相承的,排除;B项,“通过宣扬儒学构筑平等社会”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法之间的交流是否频繁,排除。

13.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

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 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 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 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 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说明书商已经有了版权意识。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否运用活字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多个“书坊”有了“本坊印章”或“本坊之名称”,以便于与其他书坊区别开,反映的不是书坊的繁荣,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排除。

14.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士是“实心、实行、实学”(《泰西水法·序》),李之藻说西学是“真修实学”(《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

方以智认为西学具有“详于质测”的实证精神(《物理小识·自序》),这反应了明清之际
A. 西学中源说的盛行
B. 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D. 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实心、实行、实学”“真修实学”“详于质测”可知,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和西学非常注重实用,反映了徐光启等人注重经世致用的精神,这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反映了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认识,没有反映西学中源说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材料中只是徐光启等几个人对西学的认识,不能代表士大夫普遍的认可,排除。

15.明朝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仁、文、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

材料表明
A. 市民文学融入儒家伦理
B. 商品经济冲击儒家地位
C. 小说动摇了传统价值观
D. 晚明出现启蒙进步思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
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可知,明朝在小说中融入了儒家伦理。

故答案为A项。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对儒家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巩固传统价值观,而不是动摇了传统价值观,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启蒙思潮,排除。

16.《国家宝藏》栏目曾介绍过故宫博物院藏品《上阳台帖》,它是唐朝诗人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相似。

与该作品风格类似的书法作品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等信息可知,李白的《上阳台帖》是草书。

张旭的《肚痛帖》是草书,与材料信息相符。

故答案为C项。

ABD项,李斯的《会稽石刻》是篆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楷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与材料信息都不符,排除。

【点睛】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a.一“审”
首先审图,要认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其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意。

b.二“联”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将题目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联系,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和方向。

c.三“甄别”
一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待合历史事实,甚至与历史事实相背,因此审图和解读时要注意瓶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

17.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他生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被认为是可以与广义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

霍金的科学发现
A.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
C. 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D.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斯蒂芬·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

故答案为B项。

A项,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伽利略,排除;CD项,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及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

18.《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

这说明进化论被提出之后
A. 人类更加自信
B. 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C. 宗教更为脆弱
D. 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并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明确指出了生物演变的历程,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自信的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宗教更为脆弱,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形式的优化,排除。

19.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仅占20%。

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A.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B. 洋务运动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C. 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
D. 学习侧重西方的实用性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实用性科技。

故答案为D项。

A项,向西方学习思想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译书局翻译书籍中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是谁
(翻译人才)翻译了这些书籍,排除;C项,材料中译书局翻译的不同类别书籍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是否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a.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b.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0.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C.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


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出自姚莹的《康輶纪行》,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体现。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属于进化论思想,“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属于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1.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A.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