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价值观念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思想文化现象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下面我们从什么是价值观念冲突入手,来概括和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一)价值观念冲突的界定

要弄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念冲突,我们首先要从什么是价值这一问题谈起。其次是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最后推导出价值观念冲突的内涵。

(1)价值

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还指出:价值“表示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与人的需要紧密联系的,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1, 意义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

第2, 需要说。“价值—这是人为了满足其需要和利益所需要的东西。

第3, 合目的说。价值是符合系统目的,有助于实现目的的东西,这种目的是系统运动的客观指向。也有理解认为价值是表征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合目的性。

4,

有用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第5, 人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并认为这一概括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人是万物之灵,人是最有价值的,具有最高价值。

第6, 效应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或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这里的效应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效应。

第7, 合理说。价值概念的含义是“应当”。“应”指应该,“当”指正当性、合理性。合理性是同必然性相符合的东西。

第八,关系说。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在坚持第八种观点的同时,并认为这一观点还应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价值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主体和客体的划分是不能绝对化的,它们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次,价值并非静止、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关系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最后,价值哲学范畴意义上的价值是主体与主

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也就是说,价值是个关系范畴,价值是个普遍范畴,价值是个动态范畴。

(2)价值观和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

说,它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意向、基本观

念,如事物的好坏、利害、善恶、美丑等等。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价值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特定历史时期价值的意识形式。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须弄清二者的关系,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区别在于二者属于价值意识的不同层

次,而且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有明确价值追求的观念,是价值意识的中间层次。是关于评价借以进行的各种标准的意识和观念。价值观则是关于价值的一般的或基本的观点,是对价值本质的一般概括,属于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二者的联系在于价值观决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表现。价值观是一般,价值观念是特殊。

(3)价值观念冲突

在价值论视野里,价值观念冲突主要是指不同主体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即“多元论”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冲突。实质上就是指价值观念之间的彼此否定和相互斗争。价值观念冲突是基于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同、评价标准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价值观念冲突是一种正常的客观的存在,我们不应害怕也不应回避它。第二,价值观念冲突根源就在于主体多元化及其需要、利益和目标的差别,在于价值的多元化。第三,当前,价值观念冲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深化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第四,价值观念冲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把它放在具体的情况下来考察。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之原因

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与激烈冲突,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的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

1、人们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物质活动决定精神活动,一切思想活动动机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利益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等方面,表现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不同会导致人于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等的价值标准的不同。触动人们的利益关系必然会在价值观念上强烈地反映出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动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无疑会引起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以体与个体之间尖锐激烈的价值观念矛盾和冲突。因此,价值观念冲突的根源必然是物质利益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了,与之相适应,价值主体也多元化了,国家(或集体)是价值主体,个人也是价值主体,国营企业是价值主体,其他非国营企业也同样是价值主体。而在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主体总是根据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

2、社会制度规范是引起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的重要原因。社会制度规范对人们的价值行为、价值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不同社会制度规范下的价值主体其价值行为、价值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和冲突。新的制度、体制、规范的产生与旧的制度、体制、规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必然会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例如,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值主体,一旦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这表明,价值观念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新旧不同社会制度规范的对立和冲突。价值观念冲突是对各种制度、体制、规范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折射反映。

3、历史文化传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有由其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深厚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非常顽固的历史惯性,它积淀下来,渗入各民族和群体的心理、思维和行为之中,左右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成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定势。这难免会在不同民族或不同群体之间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冲突。我国悠久

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不例外。

4、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侵蚀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外部原因。

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形成价值冲突的外部原因。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也随之涌了进来,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汇通的过程中,一些迥异于中华民族传统、迥异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也被某些人推崇和接受,这就使得东西方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得以发生并不断加剧。更为严峻的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进行着双重的消解,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科学成分和我们过去它的僵化理解都有可能同时被消解掉。这种双重消解的结果,并没有消除价值观念冲突,反而使得价值观念冲突愈演愈烈(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之表现

1、从时间维度即纵向上表现为旧与新、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冲突。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至今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的价值观发生着尖锐、全面而深刻地冲突。比如:平等原则与贵贱等级原则的冲突;法治与人治冲突;现代民主精神与家长宗法观念的冲突;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的冲突;创造需求与保守心理的冲突;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冲突;竞争与中庸信条的矛盾冲突;物质利益原则与重义轻利原则的矛盾冲突等;同时,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被否定、遗忘和背离,出现了较普遍的道德失范和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整个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的价值观念仍然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尴尬中面临着当代中国转型期的选择和人们重新的认可。

2、空间维度即横向上表现为中与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价值观念冲突。一定的价值观念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础,同时,又是一定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的体现。西方价值观念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着尖锐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西方崇尚外在的超越,崇尚自我奋斗。西方价值观念从人的个体本位出发,把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我价值,并主张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崇个人自由,把自由看成是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把人的价值归结于道德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与超越。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

关于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理想;根本上说,西方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的。西方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利轻义。中国以集体主义为其思想基础,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

在全球化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突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在淡化,而民族主义、民族传统的特点在加强和突出。二是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冲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三是随着人员的国际性流动,经济机构的跨国界活动,使各种价值观念与他的主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更具有了实践性力量的特征。3、从价值观念冲突的自身来看表现为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方式的冲突。价值目标冲突主要表现在,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的矛盾冲突。功利性价值即人们讲求实惠,注重行为是否对增进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具有功用;非功利性价值一般表现为对功利性价值的超越,表现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对立和冲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根源在于价值标准的冲突。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着集体土义的原则和奉献精神。而现在我国的价值标准则是多元的,有社会主义的,也有资本主义的,还有封建主义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中华民族的,也有西方的,呈现出多元局面;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价值选择上,就是个人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的统一性的矛盾和冲突,价值实现方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的矛盾冲突。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主要是指以主体直接希望或要求的价值物的实现为目的性价值,而构成实现这一价值的诸多条件、中介的价值则为手段性价值。

4、从价值主体的视角表现为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等价值主体以及同一价值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冲突。从价值主体角度来考察,一切价值冲突均表现为主体自身的价值冲突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两种基本形式,而主体自身的价值冲突则是主体之间价值冲突的折射和反映,即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时所处的矛盾境地。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这种基于不同利益与不同需要基础上的个人价值观念之间发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价值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价值主体则是个人,人类的一切活动也就是个人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拥有价值的活动。然而,个人在活动过程中,总要受到来自于其他个人的制约,来自于他人所组成的群体、集体的制约,这就形成了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个人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

化、多元化是造成主体自身和主体之问的价值冲突的前提。

(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之特点及其影响

1、价值观念冲突的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不仅局限在道德领域,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观念、文化等各个领

域。呈现了一种完整意义上价值观念冲突。不仅有个体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也有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甚至统一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追求,。人们的价值冲突不仅表现在行为层面,表现为人们行为的冲突,而且表现在思想、观念层面,表现在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表

层,而且表现在思想观念的深层,涉及到根本的价值观念,涉及到理想、信念和信仰。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不仅扩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使更多的对立、关系和矛盾进入人的实践圈和人的思维领域,而且扩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并促使人们把这种思考付诸实施,这种认识和实践域的扩展,延伸了人们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的空间,价值冲突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的展开也就难以避免。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为多元价值的生成提供了土壤。在转型时期,价值冲突必然会普遍地存在,长期地存在。呈现了广泛性、复杂性、深刻性、持续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2、价值观念冲突的影响

(1)价值观念冲突的正效应

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价值观念的冲突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它的历史意义” “假如人们的价值观念一成不变,那么社会生活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需要破除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的价值观念,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价值观念对旧的价值观念的挑战与冲突,为人们提供了多种价值参照,有利于人们进行实事求是的价值选择,有助于提高人的劳动自主性。必然赋予人以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人的自主活动能力。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科塞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美国的社会

学家L·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冲突绝不仅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与整合,单纯只引起变迁过程的因素,冲突对于社会的团结、一致、稳定、整合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一些情况下,社会冲突具有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系统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等“正”功能:充分发挥冲突“正”功能的社会效用,关键在于构建整合社会冲突的利益均衡机制。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安全阀”理论。他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还论述了群体间的冲突、群体内部冲突的作用、形式及冲突的正功能。冲突对社会具有整合、稳定的功能,能促进新群体的形成,促进新制度和新规范的建立。

(2)价值观念冲突的负效应

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与冲突,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自主意识,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所带来的负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价值观念发生着尖锐的冲突。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外在功利与内在精神的矛盾冲突,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的冲突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价值定位的困惑,即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是外在的物质、利益、享受,还是追求超越物质的内在的人性、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价值主体往往无法平衡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实现就处于左右摇摆的困惑之中。价值观念冲突必然给人带来一丝难以抉择的内心痛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的主体性迷失。

社会转型带动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又反过来促进社会转型,但它又不完全是好的、有利的一面,还有不利的一面。价值观念冲突作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益冲突的反映,必然反过来加剧这种利益冲突。坑蒙拐骗,走私贩毒,危害社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意志主义盛行,违法乱纪现象严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欺诈勒索、贩毒吸毒,卖淫嫖娼、封建迷信等腐败和丑恶活动死灰复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紊乱。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冲突错综复杂,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多元价值观念同时并存,相互消融、碰撞。使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念体系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可和共识,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

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

(3)科学认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价值观念冲突所带来的双重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社会矛盾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它们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矛盾越来越激化,朝着不利于事态均衡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矛盾的消极作用;二是矛盾越来越缓和,朝着有利于局势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矛盾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价值观念的变化中主流又要看到其支流。我们要自觉地有目的地弘扬主流的一面,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矛盾的积极作用,逐渐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我们要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进行积极有效合理的引导和调适。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当代中国农村“两委”矛盾透视-孙文文

当代中国农村“两委”矛盾透视 [摘要]农村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两委”的矛盾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实行“两票制”或“一肩挑”,认为它们是解决“两委”矛盾的理想选择。但是,笔者不赞同这些做法。在笔者看来,分析“两委”矛盾形成的原因,继而探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实现由“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思想转变,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是解决“两委”矛盾的正确做法。 [关键词]“两委”矛盾二元权力结构让民作主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作者]孙文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7级硕士 Clairvoyance to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China’s Modern Villages Abstract: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Organizing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taken into practice, the problem has been more outstanding. On this basis, some scholars uphold “liangpiaozhi” or “yijiantiao”, believing that they are the ideal choices to settle the problem. But I do not approve of these opin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bing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re our main purpose. Meanwhile, I believe that the method is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villagers? representative meeting while changing our thoughts from “making decisions for people” to “making decisions by people themselves”. Key Words: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make decisions by people themselves; binary power structure; the system of villagers? representative meeting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课题,其中一条就是“管理民主”,主要内容就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可见,国家对于实行村民自治的关注,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3,No.7July 2014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9-),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 植物生理生态、SPAC 系统水分运动等方面研究,E-mail:yugr@https://www.360docs.net/doc/5910712726.html, 。 925-930页 1引言 “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 CEF)是由国家生态系统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CERN 秘书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CEF 的宗旨是“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其涵义是:①中国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②国外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③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生态问题的大讲堂。同时,“中国生态大讲堂”也期望能够为决策者、媒体和社会团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广大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提供了解生态学前沿、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大课堂。“中国生态大讲堂”采用开放式的主题演讲、大型学术报告、专题学术研讨及高级研讨班等学术交流方式,与会人员自愿参会,没有参会资格限制,也 不收取任何费用。自2005年12月21日举办第1期 开始,至2014年4月25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00期系列学术讲座。2014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的内容,通过对演讲主题的梳理,来观察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热点问题、以及中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2中国生态大讲堂基本情况回顾 “中国生态大讲堂”大致每月举办一次,每年举办春季与秋季学术研讨会、热点问题论坛,并不定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 ——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于贵瑞,于秀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 摘 要:“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一个中国生态学领域的综合学术论坛;它以“传播新知 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春冬季专题研讨会、高级研讨班以及焦点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组织了100期主题演讲和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6次专题研讨会、2次高级研讨班,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在大讲堂作了学术讲演,其中150人次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从近年来演讲的主题来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整理出版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5本,涵盖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反映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和研讨会主题的梳理,探讨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希望能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演讲主题回顾;《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生态学;研究热点doi:10.11820/dlkxjz.2014.07.007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而当前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失衡,进而产生对是和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 在经济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对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上,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它的主导地位已逐渐消退。而目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现实中,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前言 在目前环境下,xx网是一个比较让人振奋的地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但我也发现我和一些博友有很多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因此我把有关中国目前一些现实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大概谈一谈,供大家交流和讨论,认同对方的看法观点或者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没有什么,我希望能够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也就是有些网友提到的团结的问题,我觉得草根网目前的环境很像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之前的处境,既要在党外同国民党以及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周旋,又要在党内同左或者右的路线进行周旋,还要处理好国内社会各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党内外任何一种力量的关系处理,能够团结到大多数都是最高目标,但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投降主义不行,错误的东西也不行,同时对每一不同群体的力量,都有一个斗争或者团结的选择,有些斗争是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更好的团结的目的,当然,人各有志,万一团结不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分清是非、辨明对错在任何时候,我想都是应该的。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 1、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 提纲: A、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个人。 B、对一段时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有抹黑、歪曲、诋毁、污蔑嫌疑的部分评毛观点进行的总结和具体事例列举。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 提纲: A、这几十年社会对毛泽东思想提的比较少,不少对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甚至绝对负面评价的声音也不少,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B、毛泽东思想做为一类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规律,可以做为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在时代发展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具体情形,做以与时俱进的应用,一方面决不能全盘死搬硬套,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的思想,不能说不正确,但不宜再照搬续用,比如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你死活我的武装斗争理论,对我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动不动就用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不能代替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不要上升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 3、如何认识欧美民主政体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体制 提纲: A、欧美国家今日的民主政治体制是欧美西方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的累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中不断优化而最后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国家操纵或者阴谋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最深刻的认识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体系,因此盲目否认这套体系乃至于企图全盘推翻这套体系都是徒劳的,因为这套理论体系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人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性的体现,这套民主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推翻甚至全盘推翻的。 当然这套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高级悖论,在通过程序上的形式民主尽最大可能的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保障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但在这种基本公平公正的政治模式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大事不体现民众意愿不经过民众同意而由某些居高位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强势阶层私自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情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模式,从我国现有的正式的政治体制结构来说,完全是非常科学的民主体制政治架构,但这套政治体制架构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很多功能是闲置的。 新中国一代代的开国先烈们终生奋斗的就是为民为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还有许多网友把当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言论以及毛主席当初的言论翻出来,证明共产党和毛主席当时是如何痛心疾首的严厉抨击独裁如何赞声不绝的歌颂民主,新中国当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但之所以在新中国前30年虽然建立了理论上完全构建的民主政治体制,却在程序形式上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一者新中国没有完全解放,国民党虽退居台湾,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作者:欧阳英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9年第10期 欧阳英 摘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以及建设等不同时期的社会研究课题,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必须 主动创新实践工作理论与方法,优化改善政治发展渠道方式,有效构建出先进的互动交流平台。本文将进一步对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社会整合 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形态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重大任务,党 组织执政能力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达到 社会民众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统一战线工作的价值作用,优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并科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综合能力。 一、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概况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三次社会转型期中最为复杂多样的,无论是社会文化 环境,还是社会经济与政治都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统一战线不 同阶层内部的成员追求利益与目标不只具有唯一性特点,而是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导致 统战力量开始变得分散化[1];2.统一战线各个阶层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这样也促使我国统一战线地位变得日益重要起来;3.统一战线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变大,统一战线内部结构需要得到及时优化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问题,影响到整个社会建设和谐稳定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改进措施 1.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政府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设置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确保更多不同社会阶层优秀成员通过不同政治参与渠道献言献策,真正参与到社会经济与政治事务建设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还需创新完善政治参与形式,充 分保障社会不同阶层民众参政议政方式的高度灵活性,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方式进行参政议政的 交流对话,促使参政议政由政治层面有效拓宽到社会层面。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必须科学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程序。比如,科学明确社会政治协商内容,提前多少 天告知民主党派需要进行协商的具体内容,这样能够方便各个党派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 时获取最新的民众反馈意见,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协商工作质量。政治参与机制的设置能够帮助 国家更好发挥出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有效调动起任何能够调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全面提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水平。 2.创新发展社会化组织。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化组织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较为落后,无法有效保障不同阶层成员的切身利益。针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 会化组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战部门必须加强对各层级社会组织的创新建立工作,确保能够 有效发挥出不同阶层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作用,促使民众能够从不同社会组织部 门表达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统战部门要合理构建出共同利益分享机制[2],体现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关切,让弱势阶层成员利益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统战部门可以通过 搭建起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各阶层社会组织部门利用该平台加强与对应利益群体的交流 互动,有效形成和谐友好的交流局面,推进社会公开舆论表达。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毕业生论文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 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一、文献综述 (5)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 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 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 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 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 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 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 (1)制度供给不足 (10)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 (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 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 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 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 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 绪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齐美尔去世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些尤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治安差、青少年犯罪频发并反复等问题。青少年犯罪一直都是比较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这不仅是来源于青少年本身,更是社会上对他们贴上了相关的标签,从而让他们消极的承认自己的相关行为并走上一条永不能回头的犯罪道路。贴标签这样的方式就是标定理论的一个方面,所以了解标定理论的一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解释青少年的犯罪历程。 标签:犯罪;标定理论;预防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青少年犯罪现象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急剧增长。针对当下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明确青少年犯罪普遍存在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更好的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犯罪的相关调查 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家庭方面的因素,青少年心理影响,而且还有社会上其他成员对待犯罪青少年的态度。青少年的犯罪不仅比较普遍,而且还经常反复,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犯罪,而是会在犯罪之后继续重复之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行为源于他们自身对自己的标签认定,同时也是来自于社会上其他人对该犯罪人的认定。关于家庭方面和心里的影响研究已经十分深入,所以我想谈一谈社会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态度。经过调查研究,很多青少年在犯罪之后,不管是拘役管制,还是单纯的收容教养,等到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总是会受到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不管是这个青少年的过错是如何,他都会受到来自社会成员的消极否定与差别对待。大家会自动统一战线,认为破坏了当下的社会秩序的那个犯罪分子一直都会选择重复之前的犯罪行为,从而达到其不法的目的。一旦个人被贴上标签,大众会用所贴上的标签来看待这个人,这个人也可能开始把标签当成自我同一性,从而逐渐的迷失在犯罪的道路上。青少年作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不应该过早的被社会贴上标签,他们是以后祖国建设的主心骨,一旦认同了社会给予的标签,他们的认知就会过早停留在犯罪阶段,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标定理论的相关内容 标定理论,又称为贴标签论、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起初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是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的自我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影响的,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态度。标定理论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犯罪的标定理论认为,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是社会对人的一定行为贴上了违法犯罪的标签。贝克尔提出:“违法行为并不是一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而是他人根据法律规范惩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in a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chinese face numerous challenges. reforms have ended the “iron rice bowl”system of cradle-to-grave soci al welfare. chinese have to earn money for housing, medical insurance, re tirement pension and educationg now people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to k eep thei5 competitive edge and grasp opportunities. chinese put priority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stead of quantity, pa rticularly in terms of mentalitie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care more about their own feelings. the words “pressure”, “competition”exist in daily vocabulary. chinese possess not only sophist icated lifestyles, but also very positive views of life. chinese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are full of confidence in their future. in spite of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people believe that “ref orms”means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and more benefits to them. they thin k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than today.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 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 考纲 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课前导入】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 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 成. (3)文化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 耕农的兴起。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与对策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分析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可以说覆盖领域广泛,涉及门类众多。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劳资纠纷、征地补偿、劳动就业、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等。这些矛盾看起来五花八门,纷纭复杂,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劳资矛盾。近期劳资矛盾引发的事件频繁出现,“劳资博弈”正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其实,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如何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资纠纷,既是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前抓发展、促民生、促稳定的新课题。实际上,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的今天,要拿

捏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分寸殊为不易。主政者既要回应劳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承受力。 第二类为官民矛盾。官民矛盾历来是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党执政前后,在官民关系、干群关系上都曾有过很好的时期,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辉煌。但必须承认,近些年来,官民关系受到了较大的损害,官民之间,芥蒂在增加,矛盾在扩大。主要表现在,在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出台一些维护本部门、本系统小集团利益的政策,损害老百姓利益,群众信访、上访、政府门前请愿等现象不断发生;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行贿受贿、买官卖官,侵吞国家财产,严重损坏了官员的社会形象,致使不少人形成了无官不腐、无官不贪的极端印象;一些官员作风不正、言行不一,不关心群众疾苦,听不见群众呼声,只知道傍大款,不为老百姓办实事,严重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第三类为贫富矛盾。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据有关机构调查,收入最高10%的人群和收入最低10%的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随着近几年投机性投资行为的盛行,更进一步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加剧了贫富差距。诚然,市场经济是利益差别经济,但不能听任利益差别无节制扩大,尤其不能任其超出社会所承受的范围。

世界历史上 重要的 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或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处于社会转型的各个历史时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弥补各个模块之间的裂痕,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上述考量,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发表于《广东教育》高中版214年1期)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做一简要勾勒。 【考点链接】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③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传播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