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
一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通用1【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一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通用2[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知识技能目标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
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录音机。
《咏鹅》教案
《咏鹅》教案《咏鹅》教案1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2、激发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
准备: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小鹅头饰人手一个。
2、情境设置:小“池塘”。
过程:1、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池塘里游泳,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孩子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好吗?(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
(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3)啊,游累了,我们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幼儿随地坐下。
2、结合多媒体,初步了解小鹅的特征并能模仿小鹅的动作。
(1)今天妈妈请来了几个好朋友和你们一起玩,看看它们是谁呀?(播放课件)(2)这些小鹅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讲出小鹅的特征,长长的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爪子)请幼儿模仿小鹅伸脖子、游泳的'动作。
(3)小鹅在水里游得真高兴啊,你们看它们又在干什么了?(唱歌、跳舞)它在唱什么歌?它们是怎么跳舞的?3、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小鹅到底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完整播放课件)(2)你听到小鹅在唱什么歌吗?(引导幼儿用古诗里的句子回答)4、再次完整欣赏古诗《咏鹅》。
小鹅唱的歌真好听,我们跟着小鹅一起唱好吗?5、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1)小鹅一边唱歌还一边跳舞呢,我们也学着小鹅边唱边跳,好不好?(2)想再跳一遍吗?这一遍要大声地唱给小鹅听。
6、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古诗《咏鹅》。
这一次,小白鹅想找个朋友一起表演,你们愿不愿意呀?7、结束。
今天我们和小鹅做了好朋友,还学会了小鹅的歌,你们觉得高兴吗?天也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一起和小鹅说再见吧。
(幼儿和小鹅道别后一起游回家)《咏鹅》教案2中国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大主流。
让学生学习古诗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2022-07-04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
《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请同学复述诗歌内容,在复述时,注意突出主语,注意形容词的修饰要恰当,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诗歌的画意美。
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设计意图:五言律诗,短短四十个汉字,如果老师来串讲或者设计问题,那么学生很可能被动的学,机械的学,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口头复述,再造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提示: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可参考的复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空蒙人迹罕到,一场雨刚下过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致美不胜收。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花儿谢尽了,我却很任情而适意,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留在这里居住下来。
(二)具体赏析画意美<学生活动三>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最富有画意的一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3 %F7%D4%C2%CB%C9%BC%E4%D5%D5+%C7%E5%C8%AA%CA%AF%C9%CF%C1%F7&in=24752&c l=2&lm=-1&pn=49&rn=1&di=6992039943&ln=2000&fr=&fmq=&ic=&s=&se=&sme=0& 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请学生动笔写下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
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一年级古诗《小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小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来到时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的明丽。
教学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一、接题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本课插图。
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2.板书:,你觉得美吗?3.指导读题。
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4.春天来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来了,想去边看一看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姐姐吹了一口气水波一只气球鲜红芦苇睫毛倒映白鹅珍珠(2)你觉得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选一句读给大家听。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段。
(2)多媒体显示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动的画面。
(3)像什么?哪儿像?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
(4)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大家听一听。
相机指导读好“轻轻”、“一闪一闪”、“长长的”等词。
教师通过适时巧妙的评点,如:“多么温柔的春风姑娘”,“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只大眼睛十分明亮”等,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春风的温柔,池水的清亮,芦苇的细长,感受的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只“大眼睛”里,能看到些什么呢?多媒体显示:白天和晚上中的倒影。
(1)教师配乐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边听边观看画面。
(2)白天,这只“大眼睛”里能看见什么?晚上呢?(3)你觉得这只“大眼睛”看到的景物美吗?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听。
其余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3.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里,把装点得格外漂亮。
让我们拿起书,把的美景看个够吧!四、画画说说,积累内化1.多美呀!让我们拿起彩笔来画一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画作。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相关诗词、绘画作品、诗人简介等。
2.绘画材料:水粉、画笔、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山水画的知识。
(二)诗词欣赏1.教师展示一首描绘山水画的诗词,如《题都城南庄》。
2.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3.教师简要介绍诗词作者及背景。
(三)绘画分析1.教师展示一幅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作,如《都城南庄图》。
2.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感受画作中的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作与诗词的关系。
(四)创作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创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第二课时(一)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课后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尝试用绘画表现其意境。
2.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开展诗词与绘画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绘画展览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诗词与绘画,培养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提高创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词意境具象化为绘画作品,并准确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补充:第二课时(二)作品展示与对话1.学生甲(展示画作):“我选择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尝试用蓝色和绿色表现山水的宁静和清新,用了淡墨勾勒出山的轮廓,感觉画作中的意境和诗中的描写很贴近。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浅析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美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能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
”诗意的语文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若能把诗意带到课堂中,定会如同带学生去领略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视通万里的画面……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同样诗意的栖息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中语言的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优雅的语言,使学生心情愉快,缩短学生与老师的距离,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可见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美无处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别具一格的美体现在教学艺术的魅力上,从心理学角度说,魅力是一种赏心悦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
如《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优美的诗句,一幅美轮美奂、动静皆宜的水彩画引入眼帘。
一首诗尚且如此,一堂成功的课不更应该是诗情画意,意趣盎然,动静相宜的结合吗?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语言艺术又是形式多样的,本文且从语言的动静之美来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情画意之美。
一、语文课堂语言的动态美。
(一)话语语言艺术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人类的语言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以及学习和保存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
一次,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如果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能使课堂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良性运作状态,才能构建诗意的课堂教学,做到“诗中有话,话中有诗”。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学语文 山居秋暝 课堂实录教案
小学语文山居秋暝课堂实录教案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师:同学们,请结合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钱钟书)师:大家知道王维的诗被苏轼和钱钟书是怎样评价的呢?是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代表作之《山居秋暝》。
横竖撇捺皆文化,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师:暝字是后鼻韵母,左边一个日字旁,右边一个薄雾冥冥的冥。
齐读诗题。
师:秋暝是何意啊?哦!你能够结合注释知道,这是秋天的傍晚。
那山居呢?在山里居住。
谁能连着来说一说?生:诗人居住在山里看到的秋天的傍晚的景色。
师:诗人王维晚年半官半隐,就居住在此山中。
知道是哪一座山吗?(出示:终南山)师:这座山很有名。
陶渊明有诗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啊,是隐士们的向往之地。
王维在终南山还有一个住所就叫做“辋川别业”。
请你再读一遍——辋,别业就相当于别墅。
结合课文插图我们来猜一猜,王维的别墅大概是什么样子?——仅仅几间茅草屋而已。
师:那这深居里究竟有怎样的秋色?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求:1.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与插图,读通句子。
3.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懂诗歌大意。
师:请你来读一读。
不错,读得准确又流畅,特别是将诗中的“暝”和“浣”两个字读得非常标准。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音韵。
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境师: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着听着,心中冒出了一个疑惑:诗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师:空山。
(板书:空山)师:最后一个词是什么?师:可留。
(板书:可留)师:这空山有什么好留恋的?王维笔下的终南山究竟隐藏着哪些动人的景物呢?一个个小手举的高高的,想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诗句中呢?我们一起聚焦中间这两联,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0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8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8篇)《春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鹅》教案优秀9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鹅》教案优秀9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咏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语感目标)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学会"向、白、毛"。
(技能目标)3、逐步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这位新朋友的打扮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诗人形象)2、介绍诗人:他是古时候的人,他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叫——?请大家拼拼音节,看谁先拼出他的名字?(出示名字和音节)指名一人拼。
二、初读古诗(1)有一天,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练习说话: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是啊!他看见这些美丽的大白鹅,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来夸夸大白鹅。
题目就叫"咏鹅"(出示咏鹅)咏是夸的意思,咏鹅就是—— (2)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
师范读。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3)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
(再听老师咏鹅,听清哪些字读翘舌音)(4)显红"绿水、红掌"清波(后鼻音)鹅、向天、白毛、"再听老师读,听清这些词念什么?自由读——小老师教大家——师点词生认读。
(5)单独出示词认读。
(同桌互读——小火车读)(词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出示图理解绿水、红掌、清波、向天)(6)记忆认词。
(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记忆力,给你6秒钟的时间,请你记这些词,看谁记得多?)(7)请同桌互相念念这一首诗,注意把音读准。
(8)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古诗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注意诗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来有味道的读诗,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为什么鹅、鹅、鹅要说三个?出示停顿的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三、课间操(小朋友们读得真有味道,老师带着大家去看鹅吧!)四、理解诗意1、小朋友学会了有味道地读古诗,现在请你有味道地背一背这首诗。
春晓教案板书
春晓教案板书【篇一:春晓教学设计】意境潜入心悟情细无痕——《春晓》教学设计《春晓》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
《春晓》这首诗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欣赏春景走进“春晓”-----游戏识字初读“春晓”-----图文悟情品读“春晓”---古诗新唱拓展“春晓””为教学主线,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变得情趣横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多元诵读中无痕的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达到“意境潜入心,悟情细无痕”。
片断一:一、欣赏春景,激趣导入,走进“春晓”。
(播放伴有音乐的春光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然后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师:认真的孩子请看大屏幕,想想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生:欣赏画面。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生1:春回大地、柳绿花红、鸟语花香生2:莺歌燕舞、万里无云生3:我看到花红了,燕子飞回来了,草绿了,春姑娘回来了。
生4:我看见花开了,小鸟在树枝上叫,树叶发芽了。
师:是啊,春天多美呀,有人说春天是一首歌,有人说春天是一幅画,其实春天还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题目叫《春晓》,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从课题你读出了什么呢?生1:我从课题中的“春”知道了写的是春天、、生2:“晓”是“日”字旁,我想这首诗说的是早晨的时候。
师:你能根据字形理解字的意思真了不起。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呢?生3:那“春晓”的意思就是讲春天的早晨,是吗?师:是呀,你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
(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精彩的开课最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老师先让孩子们欣赏春天美景的图片,并伴以音乐进行渲染,让孩子们一下子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中,然后利用学过的词语或者是句子描述看到的美景,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这样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激发了孩子口头表达的愿望,培养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杂十二首》教案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杂十二首(其二)》教案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与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古诗词中都包含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而许多绘画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诗歌的实体。
《杂十二首(其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绘画元素的诗歌,更是一件言其画或言其诗缺一不可的艺术品。
作者王之涣运用了诗歌与绘画的特色,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生动图像和鲜明色彩的诗篇。
本文旨在探究《杂十二首(其二)》中的诗画融合特色及意义。
一、诗画融合的特点《杂十二首(其二)》作为一首古诗词,其用意在于表达并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而在这首诗歌中,诗画相互融合,互为表现手段,既有字眼、音乐所组成的诗歌风光,又有用颜料、线条渲染的绘画意象。
这种通过诗歌和绘画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现象,不仅突破了文学创作的界限,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以画表诗:在《杂十二首(其二)》中,通过诗人对画中事物的细致描绘,将具体的画作指引进了诗歌中。
例如,“丹青不知老将至”,表现出了画家在青年时期做过一幅画,让人看了很难说出它的年代,这幅画描绘了一些士人,他们在画中有着充足的精神风貌,让观者产生深厚的共鸣。
这样一来,这一幅画就在诗歌中获得了艺术价值,成为了诗歌艺术的一部分。
2、以诗表画:在《杂十二首(其二)》中,作者从描绘画中具体事物的角度出发,通过诗歌来表现画中的景象,使画面在观者心目中形象生动。
例如,“山水画”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船夫在转过弯路的时候所看到的画面,并通过语言手法将画面展现。
这样一来,可以值得深思的问题便出现了,画可以通过诗歌来表现吗?实际上,画与诗歌本身就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表现、相互补充、相互贡献,还可以通过交流使自身的艺术价值得以提高。
二、诗画融合的意义1、拓展了人类文化艺术边界在古代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绘画常常是分开的,各自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和特色。
但是,通过《杂十二首(其二)》中的实例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在艺术创作中相互贡献,相互表达,这样一来便拓展了人类文化艺术的边界,让艺术更具有跨度和深度。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绝句》教案1一、教材内容简析《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对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两句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现象余地。
全诗随着视线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景物不断变化,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景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
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绚丽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小学美术《诗配画》教案
小学美术《诗配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复习用笔用墨基础知识,巧用笔墨技巧,理解诗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创作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展示出对诗意的理解和水墨画的表现力,诗画二者巧妙结合,创作出难忘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颜料、墨汁、毛笔及水罐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示范创作山水画稿,学生欣赏时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可以用哪句诗来形容老师的画稿?其二,老师用毛笔在纸上画画有哪些动作?2、用四尺整张的宣纸挂起来,拿起一个斗笔,整支毛笔先在清水里洗一下,然后稍微刮去些毛笔上的水分。
笔尖蘸墨,在一个白磁盘上轻轻地拍一拍,舔一舔,感觉到毛笔笔尖浓,笔肚稍淡,笔根是清水状时就已经是调好毛笔了。
(这个环节老师边讲边示范,让学生拿支笔和老师一起操作)3、这是画好水墨画最为关键的一步,为画面墨分五色做准备,也就是俗称的用墨法。
落笔前应该是立意在先。
想好画什么,画在什么位置,可以用手指在宣纸上比划一下,考虑好了就可以大胆落笔了。
同学们一定在等着看老师到底要表现什么画面了吧,下面就大胆简洁地来表现一下(经营位置,胸有成竹,大胆落笔)(老师示范,学生欣赏)。
表现画面时,提按、块面、线条、浓淡、枯湿、疏密、对比等效果出现时边画边讲,首先放得开,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画面的表现中。
作品如潮从心中涌出,短短数分钟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
有情感,有节奏(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兴趣)。
放下毛笔,仔细欣赏老师画作,想象一下用哪句诗句最能形容老师的作品。
(学生回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画面构图独特,意境深远,联想后产生)老师顺手把这句诗提在画面合适位置,也就是落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语文教案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
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
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
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
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