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筑构造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按构造要求,过梁必须是连续闭合的。()
5、根据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楼房的层高:
2、基础的定义:
3、勒脚的定义
4、过梁的定义:
五、简答题:(每题9分,共27分)
1、基础底面下可设置垫层,该垫层的基本构造要求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2、常用的墙身水平防潮层防水砂浆防潮层的做法是什么和使用范围?
3、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建筑构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AB 6~10:CABAD 11~15:CABBA 16~20:DCBAD
二、填空题
1、换土法、打桩法
2、混凝土、80~100,80~100
3、水平、垂直
4、L》2h、L》1000mm
5、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6、2根直径6mm、700mm、1m
7、面层、承重层、顶棚 8、直接抹灰、吊挂棚面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名词解释:
1、层高:是指该层楼面上表面至上一层楼面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2、基础:是建筑物的墙或柱深入土中的扩大部分,是建筑物的构造组成部分。
3、勒脚:外墙与室外地坪接触的部分叫勒脚。
4、过梁:墙体上开洞口,支承洞口上部荷载的横向构件叫过梁。
五、简答题:
1、构造要求:垫层多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或三合土,厚度80~100mm,每侧加宽80~100mm。
作用:找平坑槽,便于放线和传递荷载,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下的垫层还有防潮、防水,保护钢筋的作用。
2、在1:2.5~1:3的水泥砂浆中掺入水泥用量的3%~5%防水粉,抹20厚或用防水砂浆砌筑三皮砖。以提高其密实度。使用于一般工程及震区工程。
3、加强砖造建筑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以抵抗由于基础不均匀的沉陷、墙体收到震动和地震、墙体超长超高超
薄而失稳等情况引起的变形和开裂。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
一、《师说》(韩愈)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劝学》(选自《荀子》)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