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需要养成法治思维

合集下载

法治教案法治思维的培养

法治教案法治思维的培养

法治教案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一种国家管理方式。

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具备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介绍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

一、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通过法治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法律的存在和作用,明确自己所处的法律环境。

学生从小学会分辨是非对错,懂得依法行事。

2. 增强学生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学生具备法治思维的基础能力。

通过法治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增强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3. 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法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有序和谐的社会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法律的优势和合理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以下提供几种方法供参考。

1. 法律常识教育在课程中引入法律常识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法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法治思维的理解程度。

3. 司法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模拟法庭审讯等司法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任。

4. 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其亲身体验到社会生活中法治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法治对于社会的作用,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5. 特色课程设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特色的法治课程。

通过引进法治教材和开设法治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法律知识和掌握法治思维。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其核心是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原则,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首先,在法治思维方面,必须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始终把宪法摆在最高位置,严格依宪治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法治观念是指拥护法律至上、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和行动。

只有树立法治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其次,在法治方式方面,必须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加强司法独立,完善审判程序,提高判决公正性和权威性。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加强对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诉讼参与等方面的保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

只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保障。

- 1 -。

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强化规则意识

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强化规则意识

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强化规则意识作者:张立志来源:《祖国》2019年第06期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强化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治国的本领。

关键词: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 ;规则意识; ;法治; ;规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中之一。

这意味着要把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强化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一、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我们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领导干部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政者不能根据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既要具有法治的精神,又要具备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也就是说,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

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

而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

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引言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二、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树立法治思维,即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和个人行为中始终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法治思维要求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各类事务;公民要自觉守法,增强法律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只有树立起法治思维,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预期性。

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要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习惯法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具体行为的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行为的规定,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解释,习惯法是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

各级法律规范之间要形成上下衔接、相互协调的体系,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四、法治能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和法治机构具备法治能力。

政府要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做到依法行政。

同时,要加强法治机构的建设,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公正执法水平。

司法机关要保证司法独立,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五、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要培育和弘扬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强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倡导人们依法行事、遵纪守法。

要通过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起法治文化的导向,让法治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基本价值观。

同时,要加强法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法治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

六、结语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法治思维 内涵

法治思维 内涵

法治思维内涵
摘要:
一、法治思维的定义与内涵
1.法治思维的定义
2.法治思维的内涵
二、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1.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2.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
3.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正文: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规定为依据,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现代社会,法治思维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法治思维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治理方式。

在国家治理中,无论是行政决策还是司法裁判,都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保证合法性和公正性。

只有通过法治思维,才能确保国家治理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法治思维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法治思维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思维鼓励人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法治思维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那么,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基本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为运用法治思维打下基础。

其次,我们要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学习中,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关心国家法治发展,关注社会法治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十分重要。

为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我们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法律,增强法治意识。

建设法治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和道德水平。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推进科技与法治融合发展,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法治工作效率。

加强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进步发展。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文化, 司法体制改革, 科技与法治融合发展,国家监督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依法治国, 新要求.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这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文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法治融合发展,加强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只有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之一。

法治宣传教育是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形态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举措。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通过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够遵纪守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德的提升。

(4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4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4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心得体会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入手。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深切体会到法治思维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生活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等。

通过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我感受到了法治带来的秩序、安全和公正。

而当身边的人也能够养成法治思维时,社会将会更加文明和有序。

心得体会2: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工作。

法治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参加过一些法治教育活动,如面对面解答法律咨询、法治知识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法律的知识,学会了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

同时,法治教育也使我认识到,法律并非高高在上的规则,而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权益而存在的。

加强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更多拥护法治的公民,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持。

心得体会3: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加强法治宣传。

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利用媒体渠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

在我看来,法治宣传工作的重点是普及法律知识和宣传法治新成果。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公民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红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权益的能力。

宣传法治新成果可以展示法治进步与成就,增强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和认同。

只有通过宣传,广大公众才能真正了解和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心得体会4: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强化法治监督和司法公正。

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机制。

只有保证司法公正,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生活中,我也关注着司法公正的实现。

我觉得,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全社会应积极参与到法律监督中来,对于法律违纪行为及时举报,对于司法不公正行为进行监督和申诉。

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加强自身建设,严守法律底线,提高司法效率,确保每个案件的公正判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

申论范文 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申论范文 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一、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法治思维,是指人们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从本质上看,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

其核心在于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使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

法治思维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法治必然也具有理性的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标准,以现代法治为基础,理性是其基本要素。

法治思维以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为基础。

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在多个方面。

以法治思维建设“法治小康”,其本质要求就是应当体现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党派、政治团体、利益群体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法治思维以权利(权力)义务为中心。

法治思维方式的实质是从权利(权力)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以权利(权力)和义务为线索的不断追问:某主体是否有权利(权力)作出此种行为、享有此种利益和作出此种预期?与之相对的主体是否有义务如此行事或以此满足对方的请求和预期?简言之,以权利(权力)义务分析为线索,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合法与非法设定了一条边界。

二、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实现的前提和条件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所形成“人治”思维根深蒂固,以及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我国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民众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治国理政和处理纠纷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人治”的怪圈。

具体表现在: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

绝大部分社会矛盾都是涉法性问题。

在处理这部分社会矛盾时,部分执政者以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充分暴露了其法治观念淡薄和法治思维的缺失。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实践教学探索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实践教学探索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实践教学探索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感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围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实践教学展开探讨。

一、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探索1. 引入案例分析在思政课教学中,我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逻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法治思维。

我曾引入一起涉及合同纠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条款的适用,法官裁决的依据,以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法律的逻辑和原则。

2. 进行法治知识测试为了检验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小型的法治知识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不仅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测试中,我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法治知识,在交流中提升法治思维。

3. 小组讨论和演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讲。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治问题,并且从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进行辩证思考。

而通过演讲,学生可以在讲解法治问题的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法治思维。

三、实践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升,对法治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严谨。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演讲中,表现出了更多的法治思维和分析能力,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也更加深入和细致。

养成法治思维 践行法治方式

养成法治思维 践行法治方式

养成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方式作者:周继业来源:《唯实》2018年第08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这对新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方式、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是最重要的领导思维和领导方式,也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社会事件表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单位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令人担忧,与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不懂法、不敬法、不守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解决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治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的紧迫任务。

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培养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方式、提高法治能力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定法治信仰,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信仰是法治的靈魂。

如何养成法治思维

如何养成法治思维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谈(1)如何养成法治思维?(2)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
一、“法治思维”是一种法治理念,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人,遇到问题是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

养成合理的“法治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

其次在日常行动中遵法守纪,转变“官本位”思想,杜绝“特权”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才能养成法治思维,做到用“法治方式”来行政。

二、报告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论述要求明确、立意深远、操作性强。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可以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

浅论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浅论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浅论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摘要: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而对于法治思维便是一种基本的理念。

如果在平时我们没有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没有意识到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那么在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可能突然的形成法治思维。

培养我们的法治思维,必须先充实我们的理论知识,然后紧跟着是实际行动。

本文是围绕着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等问题来进行探讨。

法治思维具体表现在我们处理问题是需要运用法律方面的知识,坚持法律至上。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思维、法律素养法治思维在理论上来讲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思想上。

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思想,想要养成合理合法的思维一定要从思想理论上熟悉我国的“依法治国以及依法行政”等相关知识。

而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国家有一定的重要性可讲。

我们从理论上打好基础后在处理难题的时候就会潜意识的形成一种有关法律规则的意识,并且坚持法律至上,寻求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法律知识,这是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学法,知法,懂法”等。

一、法律素养的定义什么是法律素养?法律思维的养成必须得依赖法律素养的提高。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法律知识的能力。

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到底有多高,这是明显能看出来的,比如这个人对于他所熟悉的法律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是可以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

我们用法律知识来制约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个国家。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更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的公民。

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相关机制越来越健全,这意味着我们的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

这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极大的帮助。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

我们平常讲到的学法、知法、懂法等等,就是要我们认识并且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用法律的力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共享。

在实践中,中央政府坚持推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法治思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的思维方式,是指在各个领域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法治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遵循程序规则,依法集中行使公权力,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式。

以下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基石。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

全体国民都应该接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篡改、违反法律规定。

(二)讲究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条件,既注重程序的正确运用,又注重程序的公开公正,使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三)重视事实依据。

依据事实提出证据、认定事实的任何权利都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即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强加指控、隐瞒证据、挑拨证人等破坏执法机关事实认定的行为。

(四)坚持公正合理。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合理是法律的要求。

全体国民和执法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将法律视为公平公正的标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正义。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具体体现,与法治思维息息相关。

法治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一)遵循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利和职责,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依照宪法条文行使公权力,是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标准。

理解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意识

理解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要使青少年养成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培育法治观点,树立法治信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公民的法治意识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本文主要讨论树立法治意识应厘清的一些问题。

一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遵从。

树立法治意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树立法治意识,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主体来认识。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树立法治意识就需要在全社会确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全民守法的理念。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说,树立法治意识,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做好立法工作,使我国各项事业都能做到有法可依。

对于行政机关来讲,树立法治意识就需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科学决策,建设法治政府。

对于司法机关,就是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提高司法公信力。

当然,树立法治意识,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其法治意识主要集中在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程序意识三个方面。

树立法治意识,就是要求人民群众能够合规合法地主张与维护自己的法定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在主张权利的同时注意手段及过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是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参与者、遵守者和捍卫者的要求之一。

二开展法治教育,既包括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宣传,也包括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的宣传,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突出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 法治思维蟮育路径研堯吴海霞(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 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法治思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本文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四 个价值维度分析,针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 育的对策。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思维;路径【中图分类号】G 9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9)01-0104-04doi :10.3969/j .issn .1003-0166.2019.01.0161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4个价值维度分析1) 从国家的维度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全体国民法治思维的培育,而当 代大学生作为践行法治的群体,他们的法治素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未来法治化的进程,大学生 法治思维的培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指 标。

当前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仅人数较多,有着较高的文化 素养,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也比较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 活中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 更容易引导其法治思维的培育,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有 利于依法治国方针政策的宣传,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贯 彻实施。

2) 从社会的维度看:是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 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件传播 方式的变化,当社会中发生法律事件或一些敏感的政治 事件时,广大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能够运用法收稿日期:2018-09-27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8年课题“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 成果(课题编号J 018B 21)作者简介:吴海霞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治的眼光和思维去辨别事件的真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与认知,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的、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 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社会的 和谐发展。

法治思维解释

法治思维解释

法治思维解释法治思维,是指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构成的法治状态。

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依法治权,而依法治权的前提就是树立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努力使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实现;三是要坚持权由法定,保证宪法法律至上,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权依法参与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四是要坚持依法执政,保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各项工作,坚持用法治原则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挑战;五是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二是要树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意识。

一方面要求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要完善公民和组织参与权力运行的途径,鼓励社会和公民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是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

在规范行政行为时,应该注意:第一,依法进行,切忌滥用职权、权力寻租等违反法律的做法;第二,要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避免因执法不当引起纠纷或诉讼;第三,执法的过程必须留下证据。

这样既能做到公平公正,又可避免冤假错案。

三是要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政府及其官员只有履行好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权利和义务相互联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政府官员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履行义务也就是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对权力的行使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能得到,一是青春,一是健康,所以为了拥有青春和健康我们必须拥有权利。

在人生的路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贪婪、虚荣、懒惰、无知、嫉妒和愤怒。

这七种罪恶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犯过,在此告诫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远离这些腐蚀自己灵魂的污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需要养成法治思维
原文作者:佚名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历次党代会都根据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治国理念和指导方针的认识,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继往开来,不仅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且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从而把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特别是法治思维问题的提出,预示着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将更加注重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推动形成对法治的自觉认同和遵循。

[论文]
思维本来是一个哲学概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维是指处于理性认识阶段的人的思想过程,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大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以此观之,所谓法治思维,就是指人们对法治的原理、精神和本质的一种认识,以及由此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法治思维具有理论性、连贯性、稳定性、规律性、辩证性等诸多特点,是引导人们尤其是治国理政者坚守法治、践行法治的重要逻辑出发点。

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法治的理念、精神和原则。

在通常意义上,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有时也与德治相提并论。

不过,法治本身并不排斥德治,也毫不否认人在法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构成要件看,现代法治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的权威得到普遍的尊重和服从,即法律至上原则;二是法律的制订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和对人的权利平等保护的精神,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三是公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即权力有限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现代法治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护人权、人人守法等等。

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各项活动都应该而且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或者说,在一个成型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必然成为人们奉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法治思维课题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当今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建国60多年来,从注重人治到重视法制,从加强法制到走向法治,从过去比较多地强调带有外部灌输性的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到养成内心深处的法治思维,我国的法治建设正一步步迈上社会主义法治中
国的康庄大道。

当然,对于有着长期人治传统的我国而言,现代法治思维的养成,好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会是一个轻易的过程。

但是,征程已经开启,曙光已经显现,伴随我国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法治思维一定会成为社会公序良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人也许以为,法治思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培养法治思维似乎有些无从下手。

其实,法治思维根本上是人们所具有的各种法治观念的某种综合反映。

当我们始终不渝地以法治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并真诚地运用它们想问题、出主意、办事情时,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就悄悄地降临了,法治的红利从此也将源源不断地惠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