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上第一章 1950-70年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革命样板戏” •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 秀样板》。 •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 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 《沙家浜》 •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 合。
• 4、其他文体创作: •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 小说:基本停滞
三、 另一种文学:
•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文学事实)
• 1、地下诗歌:
• 1)诗人的地下诗歌: •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 等。“牛棚诗抄” •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1975) • ?穆旦的最后的诗(1975-1976) • ?在80年代公开发表。
• 3、天安门诗歌
• 1976年2月-4月,悼念周总理的自发抗议 运动。特殊的发表、传播方式。
• 1978年12月,搜集整理出版《天安门诗抄 》。绝大多数为旧体诗。
•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 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两结合。违 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文艺环境相对 宽松。 •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 “文革文学”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1958年,“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 浪漫主义相结合。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对50年代 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 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 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利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 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 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12月)
•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 •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
•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
• 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6-1957)
• 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 制的) • 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 创作 • 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严重失误。给 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 • • •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相信未来》
• 2、“手抄本小说”
• 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 • 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 《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 ?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二、文学环境:
• 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失去写作的权利。 文艺刊物停刊。 •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样板戏”)。“写作 组”(理论批评)。 • 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封闭。文学的 “无经典”时期(毛诗词,鲁迅)。也有暗流涌 动。
三、公开的文学:
•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 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 华、黎汝清、张抗抗等
• 5、“浩然现象” • (1932-),天津宝坻人。1956年开始发 表小说。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 阳天》。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 ?对体制的顺从。空隙、裂缝。“本质 化”。 • 80年代,《苍生》等。 • 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畸形的时代。复 杂的人性。
• 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
• 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 论”、“黑八论”。文化的断裂。
•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
• “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 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 主要英雄人物”。 •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强加给文艺创作的 绳索。
• 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 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 方近现代文学 • ?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
• 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延座讲 话精神。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 服务。普及第一。 •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源自文库
• 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 自己过去的傲慢,/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 责,/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 • 但唯有一颗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 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 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 穆旦《智慧之树〉(1976年3月)
• 2)知青的地下诗歌:
• 早期: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 来》、《命运》等。影响很大。 •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多多、 芒克、根子、北岛等。?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 组成。 •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第一章 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 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文学环境
• 1、文学组织和体制:
•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 文艺报
• 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 ?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 •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
• 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