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完整版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完整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完整资料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备考串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王蒙,着有中国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

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

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

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

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

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

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九)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九)

预测试卷 ⾼等教育⾃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考前预测(⼀)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 第⼀部分选择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分。

1. 享有"农民诗⼈"称号的作家是A.艾青B. 臧克家C. 孙犁D. 赵树理 2. ⼦君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城三⽉》B. 《家》C. 《伤逝》D. 《超⼈》 3. 下列哪位作家被称为"⼀个优秀的散⽂⽂体家"?A. 梁遇春B. 梁实秋C. 林语堂D. 何其芳 4. 下列作品中哪⼀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部象征主义诗集?A. 《望舒草》B. 《微⾬》C. 《为幸福⽽歌》D. 《⾷客与凶年》 5. 丁玲的成名作《莎菲⼥⼠的⽇记》完成于A. 1921年B. 1925年C. 1928年D. 1931年 6. 被瞿秋⽩⾼度评价为"中国第⼀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说"是A. 《家》B. 《骆驼祥⼦》C. 《阿Q正传》D. 《⼦夜》 7. 评价殷夫的作品是"是东⽅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的作家是A. 茅盾B. 鲁迅C. 瞿秋⽩D. 郁达夫 8. 巴⾦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在 A. 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B. 3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C. 抗战前⼣上海⼀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D. 40年代初期上海⼀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9. "最是那⼀低头的温柔, 像⼀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声珍重,道⼀声珍重, 那⼀声珍重⾥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以上诗句出⾃哪位诗⼈之⼿?A.戴望舒B. 闻⼀多C. 李⾦发D. 徐志摩 10. ⽼舍的《骆驼祥⼦》连载于下列哪⼀刊物?A. 《新青年》B. 《宇宙风》C. 《⽂学》D. 《新潮》 11. 被称为"独幕剧的圣⼿"的现代剧作家是A. 曹禺B. 欧阳予倩C. 丁西林D. ⽥汉 12. 下列哪部作品是以第⼀⼈称"我"为叙述视⾓的?A. 《荷花淀》B. 《街景》C. 《包⽒⽗⼦》D. 《⼈⽣哲学的⼀课》 13. 下列哪⼀位作家属于"京派作家"?A. 丁玲B. 冰⼼ B. 胡适 D. 废名 14. 郭沫若《屈原》是⼀出⼏幕历史剧?A. 三幕B. 四幕C. 独幕D. 五幕 15. 下列哪⼀作品是钱钟书的短篇⼩说集?A. 《传奇》B. 《⼈。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阿Q正传》作者:鲁迅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

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

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3)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3)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3)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着有诗集《双桅船》等,并和顾城合着有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本文“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双桅船》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着有诗集《双桅船》等,并和顾城合着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本文“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1.简析本诗中“双桅船”和“岸”的多重象征含义那幺,这双桅船是指的什幺,那海岸又是代表什幺呢?你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

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
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他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

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
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的力量
的钦慕、呼唤和追求,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呢?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在持续的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这样的
钦慕和呼唤都是非常自然的。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双桅船的心境正是
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心境。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七)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七)

历年试题 ★启⽤前 2003年10⽉⾼等教育⾃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试卷 第⼀部分选择题(共3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分。

1. 曹禺的第⼀部话剧《雷⾬》发表于A. 1923年B. 1928年C. 1933年D. 1935年 2. 茅盾的长篇⼩说《⼦夜》出版于A. 1928年B. 1930年C. 1933年D. 1936年 3. 下列不是⽤第⼀⼈称叙述的作品是A. 《梅⾬之⼣》B. 《⼈⽣哲学的⼀课》C. 《⽉⽛⼉》D. 《沉沦》 4. 散⽂《西湖的雪景》的作者是A. 钟敬⽂B. 郁达夫C. 周作⼈D. 何其芳 5. "杀了⽆泪的⼈,⼀定连⾎也不见。

爱⼈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这些话出⾃下列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A. 梁遇春的《"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B. 鲁迅的《杂感》 C. 瞿秋⽩的《暴风⾬之前》 D. 柔⽯的《为奴⾪的母亲》 6. ⾼松年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四世同堂》B. 《围城》C. 《包⽒⽗⼦》D. 《暴风骤⾬》 7. 作为中国现代⽂学最为畅销的⼩说之⼀,下列哪⼀部作品从1933年到1951年期间先后出版达33次之多?A. 《家》B. 《⼦夜》C. 《骆驼祥⼦》D. 《⽣死场》 8. 郭沫若抒情长诗《凤凰涅槃》发表于A. 1917年B. 1920年C. 1921年D. 1923年 9 诗篇《沉钟》的作者是A. 艾青B. 郑敏C. 袁可嘉D. 冯⾄ 10. "三⼗年前的⽉亮早已沉下去,三⼗年前的⼈也死了,然⽽三⼗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下列哪⼀部作品的结尾?A. 《沉沦》B. 《超⼈》C. 《⽉⽛⼉》D. 《⾦锁记》 11. 郁达夫的⼩说名篇《沉沦》创作于A. 1919年B. 1920年C. 1921年D. 1922年 12. 凌吉⼠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物形象?A. 《莎菲⼥⼠的⽇记》B. 《春桃》C. 《⾦锁记》D. 《伤逝》 13. 萧红最后⼀篇⼩说作品《⼩城三⽉》完成于A. 1935年B. 1938年C. 1940年D. 1941年 14. 散⽂集《缘缘堂随笔》的作者是A. 李⼴⽥B. 丰⼦恺C. 梁实秋D. 林语堂 15. "四⽅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家的⽅向,因你⽽胜利固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六)诗歌□ 结合《晨安》、《凤凰涅槃》两部作品论述郭沫若新诗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答:《凤凰涅槃》强烈地提点出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当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满了对暗中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反抗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现实的世界已经变的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

四周”冷酷如铁”、”暗中如漆”、”腥秽如血”,成了”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成了陈腐,失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

②对新的抱负社会表示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对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诗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个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的”新鲜”、”明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的”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诗人通过凤凰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的改造的勇气和决心,是他对祖国新生的强烈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暴露。

③歌颂富有背叛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示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在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本位主义狭小天地里的孤独傲岸、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表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

这个”自我”是诗人本身,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竭毁坏、不竭创造、不竭努力的时代青年。

《凤凰涅槃》中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抱负的乐不雅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①诗篇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抒写了凤凰自焚追求新生命的全过程,基调昂扬而悲壮。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1)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1)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1)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着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

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

 诗歌精读部分
 《草木篇》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着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

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

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

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的告白。

2.简析本篇中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物像的象征寓意。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8)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8)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串讲笔记(18)
简答《记波外翁》的主题意蕴《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在1978年台湾写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

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受现实人生的折磨,希望破灭,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记波外翁》
 作者:台静农,20年代曾与鲁迅等组织未名社,着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

80年代出版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和《龙坡杂文》等。


1.简答《记波外翁》的主题意蕴《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在1978年台湾写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

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受现实人生的折磨,希望破灭,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2.简析波外翁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王蒙,着有中国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1。

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

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

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

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2。

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

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

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4。

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

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

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

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5。

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

(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红旗谱》作者:梁斌,原名梁维周,着有长篇小说《红旗谱》及诗书的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等。

1。

分析《红旗谱》是怎样描写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2。

分析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3。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此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

第二,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每每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常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

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百合花》作者:茹志鹃,着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等。

1。

简析《百合花》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

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

2。

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

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

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

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

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

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3。

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4。

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

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5。

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

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

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6。

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

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

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

《我的第一个上级》作者:马烽,原名马书铭,着有小说集《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1。

分析老田的形象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基层领导干部老田的艺术形象。

这是现代战争平时看似性格古怪,动作疲沓,但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出英雄本色的人物。

2。

分析《我的第一个上级》在塑造人物中所采用的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先抑。

竭力写老田的性格古怪,动作疲沓。

后扬。

听到三岔河发洪时,他像变了一个人。

对比手法,就是老田性格的前后对比。

这和欲扬先抑手法是一致的。

作者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我"进行对比。

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揭示出人物个性的内在统一:老田表面上所有的缺点都只是他光荣的革命经历的特殊反映。

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作用,一是加强人物的光彩。

二是使小说具有戏剧效果。

3。

简析《我的第一个上级》所体现的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这篇作品在艺术上也反映了建国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的创作流派特点: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比较浓厚的"土"气,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语言中略带一丝幽默味。

《游园惊梦》作者:白先勇着有短篇小说集《玉卿嫂》、《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孽子》等。

《游园惊梦》发表于1966年。

1。

简答《游园惊梦》的主题意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在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塑造了蓝田玉等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觉。

2。

分析《游园惊梦》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表现出小说的现代派特征。

细腻的心理描写,也较多表现了西方小说的手法特点,而性格化的对白等,则较多地体现了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手法。

因此,这是一篇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特别是西文现代派小说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的作品。

3。

分析《游园惊梦》中"戏剧穿插法"的运用对展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心理、突出悲剧主题的作用。

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陈奂生上城》作者:高晓声,着有中、短篇小说集《高晓声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等。

1。

分析陈奂生形象及其意义陈奂生在他身上分明有着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和思绪中,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

小说最后点出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譬解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

2。

分析《陈奂生上城》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通过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的描叙,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刻画了他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

3。

简析《陈奂生上城》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的风格特色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

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

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鲁》作者:宗,女,原名冯钟。

着有短篇小说《红豆》和散文集《丁香结》等。

作品求诚求雅,文字精美,讲究氛围和意境,含蓄蕴藉。

1。

简析《鲁鲁》的主题《鲁鲁》通过对抗战期间童年生活的回忆,围绕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描绘了小狗与主人特别是小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悲欢离合,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与人之间美好怀古的呼唤,和对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