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建筑的保护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历史、对文化的保护。我国在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往往更注重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建构与保护。本文从中国传统民居“情态”的视角,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解读传统建筑建筑空间的精神内容和生活气息,了解更深层次的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只是保护这个实体建筑,更多的应该是这种文脉精神和空间感受的延续。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可持续性;情态;场所与空间的共鸣;文化延承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如前所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遗存,从文化的层面上看,我们应当保护、尊重,而从居住现状的层面上看,我们理所当然要加以改造和发展。在我看来,保护不是单纯的修修补补,而是保护,优化,传承,发展与开放。应该是一种依存在人们心中的活的感受,一种能够让记忆延续的感受的传承,这种保护才是我们需要的保护方式和目的。

一传统民居建筑的人居环境分析

1)依山傍水与自然山水环境融合

依山傍水是传统乡土聚落的一个选址基本原则,依山就势,负阴抱阳,这样就有了大自然赐予的最好的一切环境:良好的地势,充沛的阳光,不竭的源泉,绿色的视野。民居喜爱傍水而建,取水之灵秀,江南自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民居与河水形成一河一街或

者是一河二街的空间关系。聚落依山而建,一般都是三面群山环绕,只有南面敞开,这样聚落能够争取更多的阳光和通风,大面积的开窗均朝南北向,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形成最好的一种环境融合。2)地域自然色彩的体现

淡雅的色彩,几乎是民居的天然品质。传统民居几乎是就地选材、因材施工。这种色彩感觉不仅给人带来宁静和平的感受,还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既能保持室内的干燥与通风,还能给人一种“情态”空间的感受。

二传统建筑的选择性传承与现有保护方式

中国在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方面,现在有三种主要的保护手法:异地修复、集锦式的保护。

就好像江西景德镇市枫树山兴建的“陶瓷历史博览区”,其重要内容包括7栋明代民居组成的“明园”和9栋清代民居组成的“清园”,这些民居都是婺源县各村移植收购的,它的优点是单体建筑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缺点是完全舍弃了聚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地保护。

就好像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晚清江南药王创建的兼有住宅、店铺、药厂和庭园的古民居,近年拨款40万元重修,既是药铺,也是保护单位。我的家乡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等类似的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大都是此类。

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复制性保护。

深圳“民俗文化村”景区有来自10个省区进行民俗歌舞风情表

演,建筑与环境全部都是移地复制、仿制。这类保存民俗文化和民居聚落的着眼点恐怕是在经济效益,但更多地是以新、奇吸引游客而对我们真正的文化进行了“裁剪”,这种旅游地区明显脱离了中国民居聚落的生态和自然背景对乡土民居的保护和学术研究上的价值都是比较低的,因为乡土保护的价值不是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是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如何面对现实,正对矛盾,寻求合理的演变发展途径。

三结合我国国情的传统建筑保护方式探索

地域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域文化毕竟也是文化,是建立在生态资源、经济结构上面的,也就是和我们的国情相适应的。作者从各个地方收集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来进行分析:

精品乡村聚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如我们去写生的安徽宏村已经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桃渚古镇已经列入国家文化保护单位。这类的聚落我们发现虽然也面临着农民致富、乡村现代化和保存乡土“软文化”的矛盾与问题,但“挂牌”以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地方官员到当地百姓对保护传统乡土聚落的积极性。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如浙江绍兴东浦水街,安徽巢湖中庙渔镇。

欠发达地区扶贫更新改造----如广西融水干栏木楼寨的总体更新。

我便想到王澍,这个建筑师是被大家披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光环的人,因为这个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被大家熟知,到底我们应

该学习他的什么?他一直在追寻的是一种记忆的留存,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一种记忆。传统建筑首先带给人们的不应该是实打实的一砖一瓦的保护,更应该是祖祖辈辈一直流传下来的对记忆和空间感受的留存,这样子的保护在我看来才是最适合和适当的保护。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有一个让王澍津津乐道的故事:一位老奶奶4次来到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不为看展览,只为寻找曾经的“家”的影子。

这便是“场景与回鸣”,也就是传统建筑的保护精髓。

结语:

民居传统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整体思维和综合功利的价值观。保护,已经不是简单地把破旧的砖弄新,或者是把新的砖做旧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种保护,优化,传承,发展与开放。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一种与之前场景的共鸣,一种记忆的留存,这样的体验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只有这样的保护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民居保护兴盛不衰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单德启著

[2]《乡土的希望---从传统民居到小城镇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地区主义建筑和当代乡土人居环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选自《建筑与环境》2010.2期刊

[5]《中西民居建筑文化比较》云南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