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资料,重点语句的课件。
2.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导图1.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通过之前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生: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2. 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大家请看,这是一张文言文学习导图。
师简要说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3.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张导图,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友谊、关于音乐的文言文。
(1)指生读课题,指导“弦”的读音。
(2)理解“弦”,“绝弦”的意思。
(3)理解题目。
二、读正确、读流利。
1.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
我们的第一步目标是?(生: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2. 指生读,生生评价,挑战读,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试着逐字逐句的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做好标记。
(生默读自学)2. 生交流汇报不理解的字词句,并释疑。
(学生帮助,教师引导)3. 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文中有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那就是“善”。
(指生读,理解意思)4. 我们把同一个字有多个意思的现象,叫“一字多义”。
(板书)5. 拓展延伸,理解“善”字在不同语句情境中的意思。
6. 生逐字逐句的翻译全文。
7. 同桌交流,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读出节奏和韵律1. 理解文意,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断句,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律,请大家自己先来读一读,注意把握节奏、韵律。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课标分析《伯牙绝弦》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不光文质兼美,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
如何能读通、读懂这个故事,更好地理解“知音”这个词语呢?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做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大胆的运用阅读与联想的手法,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感悟、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默契。
教学本文时,我更期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而《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不仅美在友情,更美在对音乐形式的欣赏上。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加入了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并在最后一个环节,添加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微课欣赏。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能让学生感知“知音”的内涵。
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到的,融合在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伯牙绝弦》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本课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这种文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陌生的,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
《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比较好理解,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
比起在五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的《杨氏之子》在词句理解上还要好容易一些。
已经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阅读基础,就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消除畏难情绪并培养起学习古文的兴趣。
五年级的每个孩子都会有“玩伴”但是对“友情”甚少有深入的思考。
《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深刻、丰富,在对“知音”的理解上,我更加期待学生从无到有,从浅入深。
能够懂得珍惜身边的朋友。
《伯牙绝弦》评测练习班级:姓名:《伯牙绝弦》评课晏婴小学路小宁(教务处副主任)本课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小学语文_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备课设计【课题】“凭君曲中觅知音”文学音乐会【教学内容】25.伯牙绝弦【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小组合作探究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并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欣赏音乐,交流分享你的感受。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理解知音的内涵。
【教学过程】1、课前演讲学生根据单元及课文主题,自拟演讲稿,并进行课前演讲。
2.情境解读【师】就如演讲同学所说的,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又何尝不是艺术呢?为了让我们身边的艺术氛围更浓厚,那么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凭君曲中觅知音”的文学音乐会。
相信大家手中已经拿到邀请函了,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邀请函的第一页。
读完之后,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三位小音乐家想从咱们班里找到自己的知音,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音乐家是谁呢?老师先卖个关子,暂时保密,等我们把这张邀请函里的内容完善好了,这三位小音乐家自然就登场了。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一)读通课文1.听录音跟读课文,注意停顿。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再读课文,试着用“/”标记停顿。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文下注释,翻译全文。
2.全班交流全文大意。
请生翻译,一人一句,并提示同学需注意的词语。
3、自由翻译全文,读懂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1、默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伯牙子期是知音?2.想象说话。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 伯牙绝弦【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言文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点。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的内涵。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学习欣赏音乐,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尝试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教师准备:备课,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完成自主学习单,搜集了解伯牙绝弦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典故导入,引出课题。
师:由“八拜之交”引到课文。
你对课文中的主人公有什么了解?生:是伯牙和钟子期。
介绍自己知道的人物资料(板书:伯牙、钟子期)师:看完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知音呢?)这两个环境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古文,一起读课题——25《伯牙绝弦》。
(生齐读课题)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研究“绝”的小篆写法,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割断琴弦。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读。
师:自主学习单上课文,和书上的有什么区别?(有停顿符号)借助停顿符号读课文。
(二)提醒难读的句子。
预设一:语气词“哉”“兮”。
听学生怎样说,相机指导。
1.师带领读词语2.学生读句子。
(男生、女生分别读)预设二: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在词典中有以下解释,你觉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认为)那么乃呢?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齐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古文。
(齐读)三、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了解格局。
读读第一句,你对伯牙和子期有什么了解?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善)善是什么意思?(二)感受“善鼓”与“善听”自主学习单中,让大家画出课文表现伯牙善琴,子期善听的句子,你画了哪句?这两句中的“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师:这种一个字有几个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也很常见,叫做一字多义(板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好啊!)1.学习第一句师: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播《高山流水》音乐)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预设:生自由回答感受,读出感受。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读、联想等多种形式学习文言文,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懂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知音文化,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一、课前谈话1、由一名同学主持课前的谈话(师课前作指导)。
2、班内同学对主持人的表现进行评价。
3、师:同学们,友谊是珍贵的,希望你们珍惜与朋友的感情。
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二、接题导入师:孩子们,请看黑板,谁来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生:师:读得非常准确,特别是弦这个字,容易读错。
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是一篇生:文言文。
师:是的,我们之前也学过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那下面就请你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三、指导朗读师:故事很短,谁来试一试?生:师:读准了每一个字,不简单。
谁也想来读一读?生:师:也很流利。
同学们,课文中有两个我们不常见的生僻字,读什么?生:(齐读)师: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师:做得好,孩子。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看什么?(注释)是啊,毕竟文言离我们太过遥远,里面有太多生僻的字,所以注释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明白吗?师:像这样的语气词,我们在读的时候啊,要轻一些,声音延长一些,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你听,这样啊,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谁想再试试?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师:真有味道。
再来看看这一句,这句比较长,谁来读读试试。
师:预设1:读的真好,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读,注意读好句子内部的停顿。
预设2:读的很流利,如果能读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来,会更好。
再试试?像他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师:句子大家是读得越来越好,下面我们来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生读全文。
师: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
同学们“善”这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课前预习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来解释这四个善字。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点: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懂伯牙绝弦的故事,熟读成诵。
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难点:对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的深层理解。
二、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听歌《永远是朋友》,引出本文与朋友有关,与音乐有关。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
小学语文_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停顿,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伯牙、子期因为音乐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积累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自主预习识知音一、直接导入理解题意1.板书课题,齐读。
2.借助注释,理解题目意思。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读好语气词。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朗读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更能读出韵味。
2.了解一字多义。
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让学生通过拖拽填空选择两个善字不同的意思,了解学情。
在此基础上补充一字多义这一知识点,学习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区分。
3.学会正确断句。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正确的断句,并说说这样选择的原因。
师小结:理解句意可以帮助正确断句,齐读一遍,加深印象。
4.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板块二合作探究懂知音一、细读文本合作探究从课文的哪些语句能看出他们是知音呢?1.默读批注,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自读自悟后小组合作探究,投票选择最想和大家交流的语句,根据学生的投票选择,以学定教。
小结:钟子期能通过琴声联想到画面,与伯牙心意相通。
学习联想阅读方法,指导展开想象朗读。
2.学用想象和联想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或借助图片联想,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场景?钟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出示图片和提示文字,让学生用拖拽填空进行自由搭配。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展示。
不管伯牙心中所想何情何景,子期都能想到,用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二、补充阅读明了内涵1.借助补充材料了解知音内涵推送补充阅读材料,默读并思考,对这对知音有什么新认识?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多人只能感受到他琴声的美妙,唯有子期能听懂他透过琴声表达的志向和胸怀。
小学语文_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一大难题。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利用了《杨氏之子》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以检查预习为主线,课前积累充实于课堂每个环节,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高山流水》《伯牙悼子期》的乐曲;伯才、子期的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给。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谁来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最容易读错的“弦”字,也读准确了。
一起读课题。
师:“绝”字是什么意思?“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被称为“琴仙”的伯牙会把自己的琴仙弄断了呢?走进课文,去问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3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至少读两遍。
(生自己读课文)师:谁来为我们第一遍读课文?(评价朗读)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生: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其实也就是钟子期的两句话。
我们一起来看,其实想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这里面的两个语气词。
它们分别是——生:哉,兮老师范读,找学生读,学生互相评价,齐读。
师:这句话读好了,老师相信下一句话你也能读好,因为它们在句势上极其的相似。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找学生读,齐读。
师: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师:其实有时候我们觉得文言文难读,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它的意思。
谁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师:那谁能对照着意思说一说“谓”、“世”、“乃”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师:像这样一个字就代表一个词的意思,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做到一字一停顿。
找生读,齐读。
师:难度的句子都读好了,老师相信如果你再回去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比刚才要好。
找学生读。
齐读。
三、体会朗读,理解意思。
师:课文读了这么多遍,相信课文的意思,你已经理解的差不多了。
现在六个人为一小组讨论,试着说一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找生说。
四、品词惜句,感悟知音1.师:仅仅知道古文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去钻研每一句话。
课文中哪里具体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生答师:这里面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第二个“善”字是好啊,妙啊的意思师:总结,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
第二个“善”字是好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谁能读好这种赞叹?学生读,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师: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泰山?你能读出泰山的巍峨吗?找学生读“江河”的部分,引导师:“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的,是指什么?师: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江河的诗句或词语。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那你能不能读出来那种直上九天的感觉?(学生读,男女生合作朗读)2.师:是不是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够知道呢?当他心里想到的是高山,钟子期会说----当他心里想到的是流水,钟子期会说----当伯牙弹琴时,他的心里还会想到哪些动人的场景,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配乐,学生写一写)交流学生写的内容(皎皎明月,潇潇春雨,袅袅炊烟……)师:也就是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够知道,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也就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的“念”和前文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生:“志”。
师:它们的意思是---总结,像这样意思相同但字不同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
师:钟子期能得到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生交流)师:我们把这种心意相通,志向相投的人成为---生:知音!(板书)五、体会失去“知音”之痛师:传说这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再相会。
可是,到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的赶到江边时,看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拓展伯牙的诗词,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伯牙绝弦》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伯牙绝弦》效果分析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语气词的朗读和恰当停顿,在读正确的情况下读流畅。
2.在课文读好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故事本身的品味上通过朗读、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追求,向往这份美好。
4.在教学尾声,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让文言文的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谊,还积累了中华经典诗文。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伯牙绝弦》评测练习一.字词荟萃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温故知新1、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1).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理解正确的是()A.伯牙想要什么,钟子期一定想方设法帮他得到。
B.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C.伯牙每次想到钟子期,钟子期也一定会想到他。
D.不管伯牙念什么,钟子期都能清楚地听到。
(2).钟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3).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4).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
三.课文探幽1.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时代人。
关于二人的传说,《》《》和《》中均有记载。
2.今人用“高山流水”比()。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