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史观、史论。。。。。。。剖析
史实史论史识
课堂训练
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
(1)“史实”:辛亥革命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随之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请结合相关史实回答这场新文化运动掀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史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论证其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史识”:新文化运动展开的同时,也出现了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声音,并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结合对这场论战的了解,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协调矛盾、相互做出妥协的结果
B.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国共两党一整遍军队为主要合作方式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史实、史论与史观是历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首先,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事实。
它是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的客观存在。
史学家通过对史料进行研究和解读,力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可靠的史实支持,任何史论和史观都是空洞的。
其次,史论是对史实的解释和阐释,是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理性思考。
史论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和观点对史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同史学家、不同学派的史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存在互相对立的观点。
史论的提出扩展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最后,史观是对历史全局的总体把握,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理性认识。
史观是一种宏观的、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是一个学派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思想风格的集中体现。
史观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史论,提出了更抽象、更宏大的历史认识。
不同时期的史观可能会有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变迁。
史实、史论和史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史实为史论和史观提供了依据和证据,史论通过对史实的解释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史观则是对史实和史论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史论和史观又会影响对史实的选择和解读,不
同的史论和史观可能会对同一史实进行不同的阐释和评价。
总之,史实、史论和史观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关系,在历史研究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史实”观念——由史实、史论、史观的争论谈起
史实”的证据意识。史实有时拘泥 , 必须有细 节关照。细节越清楚学生的印象越深刻。从历 史细节中得 出结论是基于历史学的证据意识 而生成 的。如为体现文革时期 民主被践踏这一 普通事实 ( 史论 ) ,一位老师引用 了下面三则 史料 , 一是 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的图片及 其言论 “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我要捍 卫国家主席 的尊严 ,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 人大 ,你们这样做 , 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 人也是公 民, 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 论 哩 观 剑 史 个公 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 ”二是 因写作 《 出生论 》 驳斥 “ 血统论” 致死的遇罗克头像。 三是反映当时宗教信仰 自由被侵犯的历史照 鲫 片。从给出的材料 中让学生归纳 ,在 “ 文革”
一
言两语将一朝代之特点生动勾勒。这种解释是 将诸历史现象在实证 的基础上因缘会通 的结 果。 正如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 《 历史的大脉络》 中所言 :历史的陈述 ,只能是旁观者的角色, 从许 多线索中寻找因与果 ,“ 因”是直接的演 变 ,“ 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 ,无数的因与缘 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 “ 。 果” 类型 4由史实和史论构成 , 其中最鲜明的 特征是以 “ 因果 ” 解释驾驭之 , 而普遍史实 ( 即 史观 )已生成。常以疏通 、会通 ( 或推论 ) 的 形式展开。这一本领需要会通诸史实才能实生
现了。 历史解释的真谛就在于疏通陈述历史 ”“ 事实之间的关系。 如方旭老师 《 ”闻 文科班教学 “ 中国古代商业”的备课思路 》 ,写到春秋 战国秦汉时期 的商业特点时 ,说 : 秦虽统一货 币、统一度量衡 , 但赋税徭役太沉重,不可能 促进商业的发展 ; 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 受到田庄经济的制约 , 发展变慢 ; 提到三国两 晋南北朝的商业时,认为:三国的稳定时期又 太短 , 商业的恢复需要生产的支持和政治的稳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3编 考前突破篇 突破2 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
解析 材料说明,无论是希罗多德,还是司马迁,都追求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这 是史学家的优良品德,故选D项。“史学著作都包含着作者的认知”与材料 主旨不符,A项错误。历史学家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并不追求创新,排除B 项。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知,史书的价值在于“以史为 鉴”,排除C项。
基本常识 4.历史研究的步骤 (1)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①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②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③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④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⑤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⑥上网搜索。 一般来说,搜集史料,要力求广泛、丰富;运用史料,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 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突破二 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
一、史学入门
基本常识 1.历史与历史学 (1)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通常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2)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 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史实”“史识”“史论”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3)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历史学的基础,历史学是对历史的反映。 史学家肩负着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和以史为鉴的社会责任。 (4)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 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基本常识
2.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1)历史观:是人们对于历史发展整体的根本性认识,主要指人们对于人与 社会的起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性质的理论性概括,是历史学的核心 问题。
(2)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①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唯物史观理 论体系的出发点。 ②将人类社会分为两大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部分,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④其他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连续性与阶段性、阶级对立与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等。
2020高考历史---史学研究(史料实证)
4.(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典例 3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 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 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A.正史记述比其他史作更可信 B.正史记述反映官方意识形态 C.史家以统一全国作为“正统”王朝标准 D.史家坚持“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史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岛夷萧衍”“武帝”“梁高祖武皇帝”可以看出,官 方史书反映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因此 B 项 正确。正史不一定比其他史书记载可靠,A 项错误;统一全国并非是“正统” 王朝的标准,C 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D 项错 误。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 败”可知,两部史书记载都反映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选 C 项。 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 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 A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 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 的主帅,排除 B 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 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 D 项。
2024年岳麓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264
2024年岳麓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26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
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
这说明A. 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B. 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C. 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D. 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 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 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3、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 神话传说B. 考古遗存C. 实物资料D. 文字实录4、“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以上论述相符合的是A. “历史是‘博古史’,是基于‘密谋与隐私的传奇’”B. “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C. “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D.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史记》中《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依历史变化顺序而编写;司马迁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而“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是不对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人物传记在《史记》中占有重要地位B.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了实录精神C. 秦朝灭亡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借鉴作用D. 司马迁承认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6、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为三大人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型专题二十四加试第题(史学方法素养题)题型研析
专题二十四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素养题)题型研析例1(加试题)(2021·4月浙江新高考·T26)2021 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巧,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由此可见(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延伸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历史C.历史事实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事,而是考古学家任务答案 A解析此题考察史学理论。
依据材料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现不仅证实文献记载内容,而且弥补文献缺乏,故A项正确。
考古不仅限于寻找证据,而且考古证据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影响,不一定能重现往昔历史,故B项错误。
历史事实搜集整理离不开问题指引,故C项错误。
证明史实需要各种史料,包括文献、实物等,故D项错误。
例2(加试题)(2021 ·10月浙江新高考·T26)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记载来表达以往史实。
这说明(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史实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C.历史研究对象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不确定性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争论,需要专门技术支持答案 A解析此题考察史料研究相关知识。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后人主要依据前人记载来了解当时历史,所以需要进展考证与辨析,故A项正确。
历史研究需要文献资料和考古结合,但限于条件,未必所有史料都能得到考古证明,故B项错误。
C项否认了历史客观真实性,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无法表达,故排除。
自2021 年浙江实施新高考方案以来,从2021 年10月和2021年4月两次选考试题来看,加试局部第26题每年题型特点是较为固定,那就是以考察历史学科学科素养和史学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
1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史观
第一课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史观一、阅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明确史料、史实、史论的概念;史料————历史资料(主客观都有)史实————历史事实(唯一性、客观性)史论————历史结论(多元性)二、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1、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2、分辨史料的证据力的强弱;(一手史料、转手史料)三、阅读当前几种主要史观,了解各种史观的所包含的内容;(1)唯物史观: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分析各种历史现象时,根源要从经济上去找,如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要变革政治制度,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源)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例,以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为例讲解其中适配关系)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解说这一史观,同时要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与时代相吻合)(2)文明史观1、物质文明——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物质生产文明史——如农业生产、商业发展物质交流文明史——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物质生活文明史——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下各种生活方式2、精神文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科技文明史——如四大发明、工业革命学术思想文明史——如春秋战国时期、新文化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学意识文明史——如各种文学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宗教文明史——三大宗教、本土宗教3、政治文明史——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政治观念文明史——民主、法制、人治、法治等政治制度文明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制等政治组织文明史——如党派、革命团体等4、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厘清史实与史论,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厘清史实与史论,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甘笛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年(卷),期】2022()11
【摘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
学会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既是历史解释的关键行为之一,也是中考的常考考点,更是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基本要求。
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生明确提出“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的目标要求。
【总页数】8页(P60-67)
【作者】甘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史实”观念——由史实、史论、史观的争论谈起
2.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3.审视新课标下的“历史解释”素养——三个影响历史解释因素的教学片段及思考
4.历史论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5.运用“名家史论”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习题(含答案)11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习题(含答案)1.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并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其原因有()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沉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严酷的刑罚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并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其原因是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表现有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沉重,④秦朝严酷的刑罚。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不是暴政的表现。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秦朝暴政的表现,直接选择答案。
也可采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③,得出答案。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地方实行郡县制,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是从中央和地方权力划分的角度,对郡县制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B符合题意;AD属于史实,C属于史论,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下图为2002年6月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局部),其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A.全面推行郡县制B.统一了度量衡C.流通圆形方孔钱D.实行车轨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根据题干材料“洞庭郡”的文字记载,说明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所以此考古发现,印证了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与郡县制无关,排除,故选A。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经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课本知识的传授,实际片面地突出了史实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其他几个概念的了解,因此导致学生对此几个概念不能区分,在史料的整理运用、史观的把握、史论的得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
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更是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当前的历史考卷中有关史料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要做好此类题也必涉及这些概念。
因此,将史料、史论、史观的应用引入新课改的教学中的做法也就显得很是必要。
但在事实上,对于相关问题却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
史料:是指历史材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
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
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1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
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
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 BBS 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
2 .实物史料。
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
3 .口述史料。
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
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创新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型突破练题型12 Word版含答案
题型12史观史研类训练(限时40分钟)1.(2021·安徽淮南模拟)“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心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把握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依据材料的定义,A项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从秦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郡县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D项是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21·浙江宁波期末)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反,必有其一是伪史解析正史带有作者主观颜色,需要考证,故A项错误;并不能以文献史料作者所生活的年月来确定其精确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两则材料都属于文献史料,属于其次手史料,需要经过考证才能确定其史学价值,故C项正确;并不能由于两者记载的内容相悖,就轻易确定其一是伪史,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21·河南驻马店模拟)傅斯年在《历史语言争辩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应争辩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争辩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见在史学争辩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当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解析从材料“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学等学,无一不供应争辩历史问题者之工具”可以看出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争辩工具,可以增加历史争辩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D项正确。
高考高起点考试历史得分诀窍
高考高起点考试历史得分诀窍高考高起点考试历史得分诀窍立足书本考试题无论怎样灵活和新颖,总是万变不离课本的。
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多从原因、过程、评价、影响、本质等几方面来掌握。
在平时的学习中则做到“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适量的习题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买一两本好的参考书,做上面既基础又新颖的选择题。
时间安排复习备考阶段,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这就需要我们能合理地安排时间。
首先要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拟订一个“宏观”计划:比如先复习古代史,再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最后再复习世界近现代史。
其次根据“宏观”计划再制定一个符合自己时间的“微观”计划:例如,每天下午一点至一点半之间必须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但记住:务必使自己每天的学习都在计划中进行。
记忆方法不可否认,历史学习中要求记忆的东西确实很多。
我建议在背诵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以历史时间为主轴,二是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比较记忆,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拓展阅读: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根据规定,历史部分考试内容有5部分,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有4部分,分别是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人文地理。
考试大纲的历史部分对考生提出了6方面能力要求,分别是再认历史知识,理解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掌握主要的历史术语和史学表达,能依据要求重构历史时序;阅读和解释材料,评价和运用材料;掌握比较、分析、归纳、考证等基本历史方法;组织论据,说明、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的建议1、坚持每天看教材,结合考试说明进行系统、专题复习,对考试点有必要进行认真领会和梳理,从教材中汲取知识养分。
2、在复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有关能力提炼的细节例如:课本中带_号的注释、图表、黑体字、文献资料和信息等,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各阶层人士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追求方面的知识点。
区分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说课材料
史料解释,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 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先的设定, 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 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1)区分基本的史学要素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
史评价等
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
(2)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
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
依据材料,得出不同的结论
•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是社 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他“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 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 生产资料公有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发生 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计划经济 的原因,分析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建设带来的影响。
• 材料:有观点认为:“经济现代化不仅是工业 化,而且还包括市场化层次;市场化是工业化 的基础与前提;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是从市场化 开始,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
• “离开市场化搞工业化,效果不好,因而不能 持久 ” ——《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 的两个主要层次》 赵德馨
• 可以以此为主题,包含的内容有:
•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苏联二三十年代经济建 设;中国建国初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 的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
• 材料一、“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 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 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 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 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如何做好史论一致?
(一)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够进入情景
原因
解决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唯物史观
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 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基本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 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 的利益
3、历史研究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4、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献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5、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多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 2、全球(整体史)史观: 3、文明史观; 4、社会史观;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6、生态史观: 7、唯物史观;
二、史观
概念:
• 1、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 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 2、由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 不同;史料的选取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 导致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念。 • 3、近年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 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 的命制,对此应有所了解。 • 4.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 差异,甚至对立。
•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0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 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 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 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 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 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 时期
2.按学术价值分类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特点:当时那个年代留下 来的,特别是当事人提供 的 第二手史料 特点: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 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 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 学术价值较高 学术价值也较低。 注意: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2013年新课标2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 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 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 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 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 程表明( )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 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 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 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 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 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这种制度
(2011安徽卷)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 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 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 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史实、史观、史论、
• 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1.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 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 实 6、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 史观”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
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 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例举: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 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 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 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 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 含的革命史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四者关系
历史概念 阶段特征
史识
史 论
整 合 载 体 统 领
史
载 体
观
史
料
历史基础
一、史料
1.按内容分类
(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文字史料 传世文献、档案、文学作品、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 金文、陶文、简帛和墓志,报刊杂志以及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
(2)实物史料 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和考古文物等。 实物资料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3)口述史料 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民 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4)图像、影像史料 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