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主张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勤于研究,大胆探索,着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抒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教育神话。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时时被大师的博爱、执着、勤奋感动着。本书涉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方面面。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大师又有那些切身体会和教学主张呢?乍看目录,似乎没有对作文教学详尽而系统的阐述。细细读完整本,我发现,大师其实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发展的。他的理念主张,他的真知灼见,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于篇章的角角落落,连缀起来,就成了一串光芒四射的珍珠。现寻章摘句,试图从中破译小学作文教学的奥秘。
大自然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
在大师看来,大自然是滋养儿童天性的园圃。儿童的言语灵性,只有在自然里才得以滋养;儿童的语言智慧,只有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得以激发。儿童的语言发展离开了自然,就如同未发育成熟的胚胎离开了母体一般,夭折或畸形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们的回答是那么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的活生生的思想?我开始记录学生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分析他们的言语的逻辑因素和修辞因素。我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并没有在他们的意识里跟鲜明的表象,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教师们,没有教给儿童思考,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儿童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听不到云雀的歌唱了,他只能背诵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了。
……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乌申斯基教导过教师的那些话,有时候被我们淡忘了。我开始一课一课得带领儿童出去,到知识的取之不竭,永远常新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去:花园里、树林里、河岸边、田野里,等等。我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用词来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最细微的色彩差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获得间接经验,实践获取的是直接经验,读书获得的知识需要回到实践中检验。而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读书”,淡化“行路”。的确,这样做,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取的知识增多了,但有多少是被学生完全理解并记住的?举一个例子:以前上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故事。他说,有一个城里的学生来到乡下,看到一田绿油油的小麦,便对妈妈说:“妈妈,你看,田里的韭菜长得多好!”当时,我们都为这位学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感到好笑。而现在呢?把小麦当成韭菜,大家也许早已见怪不怪了。或许,在我们的学生中,把乌鸦当成喜鹊的也为数不少。儿童已经严重地脱离了自然。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我们总是喜欢“坐而论道”: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给他们讲词和词组,讲语言修辞。在一次次的讲解训练中,学生似乎懂得了一些方法,抑或是记住了一些优美的词句。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学生自己的思想,都没有和事物本身和现实生后挂起钩来,很快被学生淡忘掉。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入学的孩子,目光澄澈,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话语中弥漫着稚嫩的个性。但经过一年、两年,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后,他们的目光呆滞了,兴趣淡漠了,语言干涩了。这就是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后果。正如大师所言:这就是我们,教师们,没有教给儿童思考,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要想解儿童让儿童拥有言语智慧,必须把他们放归自然。只有广袤而繁盛的大自然,才能给儿童提供言语成长的营养。
教会孩子观察
众所周知,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是:一、缺乏新颖有趣的素材;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解决第一个问题,主要靠观察;解决第二个问题,主要靠阅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很重要。可以说,没有观察和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观察能力的训练,不是靠讲解,而是靠训练,要在观察中学会观察,逐步形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素材意识和观察习惯。大师对观察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时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而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首先,要让学生着眼个体,观察具体的事物,去感悟事物在颜色、形状、声音、色彩等方面的不同。大自然之所以丰富多彩,在于事物本身千姿百态。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有时,事物之间的区别是细微的,模糊的,则更有必要让儿童去发现和辨析: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码?”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到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而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我对孩子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观察雪层覆盖的树枝,观察树木的外皮,倾听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
其次,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与其它事物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规律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甚至是在必要时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并把握“生物链条”。就文章而言,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复杂联系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它传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掘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可以看到闪烁的阳光的观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儿童亲眼看到那些事物,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蜜蜂,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格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们偏重于对事物本身的观察认识,而对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有所忽视。前者训练的是学生的“直观白描”能力,后者训练的是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整个小学阶段,应逐步实现由“直观白描”到“想象创造”的转化。
让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