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11讲 《广韵》的声调、反切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
媽、麻、 馬 罵 55、35、214、51————北京話 11、55、24、 42————天津話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1)
十個聲調的有: 博白: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
去();上陰入();下陰入();上陽入();下陽入()。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2)
四、聲調調值相同,調類不一定相同。 同屬55調值: 北京、廈門、雙峰-----陰平。 濟南(短苦老各)————上聲 揚州(蓋抗近岸)————去聲; 西安(叫令地序)————去聲; 長沙(報氣敗義)————陰去 合肥(唐前寒文)————陽平 同屬33調值: 廣州(變菜試受)————陰去 雙峰(近共岸鼻)————陽去; 廈門(動舊陷遠)————陽去; 潮州(剛知開詩)————陰平 陽江(高無花安)————陰平 長沙(高天兄生)————陽平
第十讲 《廣韻》聲調、反切規律
劉 冠 才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
一、不同的方言聲調的數目可能不一樣 1. 現代漢語普通話聲調概況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四個: 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走 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2. 現代漢語方言聲調概況 三個聲調的方言有: 銀川話:独用调有三类,分别是平声,上声和去声, 河北灤縣: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3)
3. 聲調調類相同,調值不一定相同。 聲調最少的3個聲調:銀川話(平聲未分陰陽,古平聲濁聲讀上聲 ,古入聲一般讀去聲),平:時;上:時使爾;去聲:是試事、失 識實尺日室。 河北灤縣、天水話、邢臺?、青島話?。 聲調最多的10個聲調:廣西博白。
四個聲調的有:北京、濟南、漢口、西安、成都。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1)
中古漢語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所謂平聲是指中古
漢語的平聲;仄聲,則包括中古漢語的上去入三聲調。到了近代, 中古漢語的聲調發生了變化,由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分化,演變為 現代漢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演變的規律為:平分陰陽、濁 上變去、入派三聲(入派四聲)。 一、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到現代北京話中變成了陰平和陽平兩個調類,這個
五個聲調的有:大同、太原、合肥、揚州、雙峰。 六個聲調的有:長沙、梅縣、建甌。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1)
中古漢語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
《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
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
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 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 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 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鑒曾作《四聲纂句 》,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 合調成趣。有人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
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見《 悉曇經·卷五中·定異音》條。)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3)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 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3)
五個聲調的方言有: 太原——(11:高詩題棉)、上聲(53:古體有免)、去聲(45:
對替住婦)、陰平(2:八桌一滅)、陽平(54:八罰食);
大同——(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合肥——(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揚州——(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雙峰———(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 214: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4)
二、濁上變去 “濁上變去”是指中古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現代北京話中多數 都讀成了去聲,這個變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經開始。唐末人李涪的 《刊誤》,曾批評《切韻》將一些去聲字歸入上聲韻部(《刊誤》
,《四庫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書》列入雜家類,該書考究典故,引舊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 制以糾唐制之誤。作者李涪,曾官國子祭酒、宗正卿等職,後被流放,死 於嶺南)。
太子舍人。日本僧人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載《四聲論》一篇,據潘 規考證是劉氏所撰)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2)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 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见于《大广益会
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
,1986年影印版。)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
杜甫《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爲囗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蕭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天水話:
邢臺?、青島話?。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2)
四個聲調的方言有: 北京———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
(214: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濟南———陰平(213:高天飛尺)、陽平(42:人同窮白)、上 聲(55:苦短各老)、去聲(21:到近汗麥); 漢口———陰平(55:高專婚天)、陽平(213:窮急局月)、上 聲(42:古口五以)、去聲(35:蓋近共岸); 西安———陰平(21:高天發日)、陽平(24:天高達學)、上聲 (53:頂水有女)、去聲(55:教令地序); 成都———陰平(44:高天風衣)、陽平(31:窮急局月)、上聲 (53:古口五以)、去聲(51:蓋近共岸)。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九個聲調的有:廣州話、陽江話。 十個聲調有:廣西博白。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5)
總結: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四個:
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走 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三個聲調的有:銀川話、河北灤縣、天水話、邢臺?、青島話?。 四個聲調的有:北京、濟南、漢口、西安、成都。 五個聲調的有:大同、太原、合肥、揚州、雙峰。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0)
三、聲調調類相同,調值不一定相同。 陰平:北京(55)、漢口(55)、廈門(55); 成都(44)、蘇州(44)、溫州(44)、梅縣(44)、福州(44) ;天津(11,媽)。 陽平:北京(35);揚州(34);成都(31)、潮州(31);西安 (24)。蘇州(24)、南昌(24)、廈門(24)、雙峰(23)、廣 州(21);長沙(13)、濟南(42)、陽江(43)、潮州(55、福 州(52))、漢口(213)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8)
七個聲調的有: 蘇州:陰平(44);陽平(24);上聲(52); 陰去(412);陽去(31);陰入(4);陽入(23) 南昌:陰平(42);陽平(24);上聲(213);陰去(45);陽 去(21);陰入(5);陽入(21) 廈門:陰平(55);陽平(24);上聲(51);陰去(11);陽去 (33);陰入(32);陽入(5)。 福州:陰平(44);陽平(52);上聲(31);陰去(213);陽 去(242);陰入(23);陽入(4)。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2)濁音變陽平,即聲母為全濁、次濁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都讀 作陽平聲,例如:唐(定)時(禪)傳(澄)奇(群)、牛(疑)迷(明)難(泥
)來(來)。當然,也有少數全濁音和次濁音的平聲字,後來變成了
陰平,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銖洙殊殳苔推濤燾(以上全濁音) 貓撈摸捏捋勒(以上次濁音)”。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3)
六個聲調的有:長沙、梅縣、建甌。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九個聲調的有:廣州話、陽江話。 十個聲調有:廣西博白。 聲調最少的3個,聲調最多的10個。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6)
二、聲調的數目相同,調類不一定相同。 五個聲調的方言有: 太原:平聲(11);上聲(53);去聲(45); 陰入(2);陽入(54); 大同:陰平();陽平();上聲(); 去聲();入聲(); 合肥:陰平(212);陽平(55);上聲(24); 去聲(53);入聲(4); 揚州:陰平(21);陽平(34);上聲(42); 去聲(55);入聲(5); 雙峰:陰平(55);陽平(23);上聲(21); 陰去(35);陽去(33)。
變化在元代時已經形成。分化的條件是聲母的清濁,其規律是:
(1)清音變陰平,即聲母為全清、次清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都讀 作陰平聲。例如:東(端)風(非)吹(昌)衣(影)。
當然,也有少數屬於清音的平聲字,後來變成了陽平,如:
“痊詮銓荃筌佺絟謜(言語和悅)”等均屬次清清母字。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2)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9)
八個聲調的有: 溫州:陰平(44);陽平(31);陰上(45);陽上(34) 陰去(42);陽去(22);陰入(323);陽入(212)。 潮州:陰平(33);陽平(55);陰上(53);陽上(35) 陰去(213);陽去(11);陰入(21);陽入(4)。 九個聲調的有: 廣州:陰平(53/55);陽平(21);陰上(35);陽上(23) 陰去(33);陽去(22); 上陰入(5);下陰入(33);陽入(22/2)。 陽江:陰平(33);陽平(43);上聲(21); 陰去(24);陽去(54);上陰入(24);下陰入(21); 上陽入(54);下陽入(43)。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4)
六個聲調的方言有: 長沙——(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梅縣——(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建甌——(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瞭 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
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 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
,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劉善經,隋河間人,歷官著作佐郎,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4)
中古四聲歌訣 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 鉤腿鬥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 忠保禦敵 仁美睡覺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 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蹟 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最重要的因素,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本質特 點。這一部分是學習詩律的重點,也是學習詩律的難點。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7)
六個聲調的有: 長沙:陰平(33);陽平(13);上聲(41); 陰去(55);陽去(21);入聲(24)。 梅縣:陰平(44);陽平(11);上聲(31); 去聲(52);陰入(1);陽入(5)。 建甌:平聲(54)上聲(21);陰去(22);陽去(44); 陰入(24);陽入(42)。
媽、麻、 馬 罵 55、35、214、51————北京話 11、55、24、 42————天津話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1)
十個聲調的有: 博白: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
去();上陰入();下陰入();上陽入();下陽入()。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2)
四、聲調調值相同,調類不一定相同。 同屬55調值: 北京、廈門、雙峰-----陰平。 濟南(短苦老各)————上聲 揚州(蓋抗近岸)————去聲; 西安(叫令地序)————去聲; 長沙(報氣敗義)————陰去 合肥(唐前寒文)————陽平 同屬33調值: 廣州(變菜試受)————陰去 雙峰(近共岸鼻)————陽去; 廈門(動舊陷遠)————陽去; 潮州(剛知開詩)————陰平 陽江(高無花安)————陰平 長沙(高天兄生)————陽平
第十讲 《廣韻》聲調、反切規律
劉 冠 才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
一、不同的方言聲調的數目可能不一樣 1. 現代漢語普通話聲調概況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四個: 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走 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2. 現代漢語方言聲調概況 三個聲調的方言有: 銀川話:独用调有三类,分别是平声,上声和去声, 河北灤縣: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3)
3. 聲調調類相同,調值不一定相同。 聲調最少的3個聲調:銀川話(平聲未分陰陽,古平聲濁聲讀上聲 ,古入聲一般讀去聲),平:時;上:時使爾;去聲:是試事、失 識實尺日室。 河北灤縣、天水話、邢臺?、青島話?。 聲調最多的10個聲調:廣西博白。
四個聲調的有:北京、濟南、漢口、西安、成都。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1)
中古漢語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所謂平聲是指中古
漢語的平聲;仄聲,則包括中古漢語的上去入三聲調。到了近代, 中古漢語的聲調發生了變化,由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分化,演變為 現代漢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演變的規律為:平分陰陽、濁 上變去、入派三聲(入派四聲)。 一、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到現代北京話中變成了陰平和陽平兩個調類,這個
五個聲調的有:大同、太原、合肥、揚州、雙峰。 六個聲調的有:長沙、梅縣、建甌。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1)
中古漢語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
《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
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
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 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 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 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鑒曾作《四聲纂句 》,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 合調成趣。有人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
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見《 悉曇經·卷五中·定異音》條。)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3)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 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3)
五個聲調的方言有: 太原——(11:高詩題棉)、上聲(53:古體有免)、去聲(45:
對替住婦)、陰平(2:八桌一滅)、陽平(54:八罰食);
大同——(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合肥——(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揚州——(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雙峰———(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 214: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4)
二、濁上變去 “濁上變去”是指中古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現代北京話中多數 都讀成了去聲,這個變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經開始。唐末人李涪的 《刊誤》,曾批評《切韻》將一些去聲字歸入上聲韻部(《刊誤》
,《四庫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書》列入雜家類,該書考究典故,引舊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 制以糾唐制之誤。作者李涪,曾官國子祭酒、宗正卿等職,後被流放,死 於嶺南)。
太子舍人。日本僧人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載《四聲論》一篇,據潘 規考證是劉氏所撰)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2)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 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见于《大广益会
玉篇》书末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引文,中华书局
,1986年影印版。)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
杜甫《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爲囗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蕭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天水話:
邢臺?、青島話?。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2)
四個聲調的方言有: 北京———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
(214: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濟南———陰平(213:高天飛尺)、陽平(42:人同窮白)、上 聲(55:苦短各老)、去聲(21:到近汗麥); 漢口———陰平(55:高專婚天)、陽平(213:窮急局月)、上 聲(42:古口五以)、去聲(35:蓋近共岸); 西安———陰平(21:高天發日)、陽平(24:天高達學)、上聲 (53:頂水有女)、去聲(55:教令地序); 成都———陰平(44:高天風衣)、陽平(31:窮急局月)、上聲 (53:古口五以)、去聲(51:蓋近共岸)。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九個聲調的有:廣州話、陽江話。 十個聲調有:廣西博白。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5)
總結: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四個:
陰平(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走 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三個聲調的有:銀川話、河北灤縣、天水話、邢臺?、青島話?。 四個聲調的有:北京、濟南、漢口、西安、成都。 五個聲調的有:大同、太原、合肥、揚州、雙峰。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10)
三、聲調調類相同,調值不一定相同。 陰平:北京(55)、漢口(55)、廈門(55); 成都(44)、蘇州(44)、溫州(44)、梅縣(44)、福州(44) ;天津(11,媽)。 陽平:北京(35);揚州(34);成都(31)、潮州(31);西安 (24)。蘇州(24)、南昌(24)、廈門(24)、雙峰(23)、廣 州(21);長沙(13)、濟南(42)、陽江(43)、潮州(55、福 州(52))、漢口(213)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8)
七個聲調的有: 蘇州:陰平(44);陽平(24);上聲(52); 陰去(412);陽去(31);陰入(4);陽入(23) 南昌:陰平(42);陽平(24);上聲(213);陰去(45);陽 去(21);陰入(5);陽入(21) 廈門:陰平(55);陽平(24);上聲(51);陰去(11);陽去 (33);陰入(32);陽入(5)。 福州:陰平(44);陽平(52);上聲(31);陰去(213);陽 去(242);陰入(23);陽入(4)。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2)濁音變陽平,即聲母為全濁、次濁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都讀 作陽平聲,例如:唐(定)時(禪)傳(澄)奇(群)、牛(疑)迷(明)難(泥
)來(來)。當然,也有少數全濁音和次濁音的平聲字,後來變成了
陰平,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銖洙殊殳苔推濤燾(以上全濁音) 貓撈摸捏捋勒(以上次濁音)”。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3)
六個聲調的有:長沙、梅縣、建甌。
七個聲調的有:蘇州、南昌、廈門、福州。 八個聲調的有:溫州、潮州。 九個聲調的有:廣州話、陽江話。 十個聲調有:廣西博白。 聲調最少的3個,聲調最多的10個。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6)
二、聲調的數目相同,調類不一定相同。 五個聲調的方言有: 太原:平聲(11);上聲(53);去聲(45); 陰入(2);陽入(54); 大同:陰平();陽平();上聲(); 去聲();入聲(); 合肥:陰平(212);陽平(55);上聲(24); 去聲(53);入聲(4); 揚州:陰平(21);陽平(34);上聲(42); 去聲(55);入聲(5); 雙峰:陰平(55);陽平(23);上聲(21); 陰去(35);陽去(33)。
變化在元代時已經形成。分化的條件是聲母的清濁,其規律是:
(1)清音變陰平,即聲母為全清、次清的古平聲字,北京話中都讀 作陰平聲。例如:東(端)風(非)吹(昌)衣(影)。
當然,也有少數屬於清音的平聲字,後來變成了陽平,如:
“痊詮銓荃筌佺絟謜(言語和悅)”等均屬次清清母字。
三、中古以來漢語声调的發展(2)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9)
八個聲調的有: 溫州:陰平(44);陽平(31);陰上(45);陽上(34) 陰去(42);陽去(22);陰入(323);陽入(212)。 潮州:陰平(33);陽平(55);陰上(53);陽上(35) 陰去(213);陽去(11);陰入(21);陽入(4)。 九個聲調的有: 廣州:陰平(53/55);陽平(21);陰上(35);陽上(23) 陰去(33);陽去(22); 上陰入(5);下陰入(33);陽入(22/2)。 陽江:陰平(33);陽平(43);上聲(21); 陰去(24);陽去(54);上陰入(24);下陰入(21); 上陽入(54);下陽入(43)。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4)
六個聲調的方言有: 長沙——(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梅縣——(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走打請講)、去聲(51:去做大事);
建甌——(55:東方春天)、陽平(35:格責德來)、上聲(214
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瞭 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
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 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
,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劉善經,隋河間人,歷官著作佐郎,
二、中古漢語的声调(4)
中古四聲歌訣 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 鉤腿鬥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 忠保禦敵 仁美睡覺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 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蹟 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 平仄是形成近體詩最重要的因素,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本質特 點。這一部分是學習詩律的重點,也是學習詩律的難點。
一、現代漢語聲調概況(7)
六個聲調的有: 長沙:陰平(33);陽平(13);上聲(41); 陰去(55);陽去(21);入聲(24)。 梅縣:陰平(44);陽平(11);上聲(31); 去聲(52);陰入(1);陽入(5)。 建甌:平聲(54)上聲(21);陰去(22);陽去(44); 陰入(24);陽入(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