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8 木兰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描绘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凯旋而归的动人故事。
本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木兰的爱国精神、英勇意志和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诗歌意境、学习诗歌表现手法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木兰诗》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4.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英勇意志和美好品质。
5.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木兰精神的传承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奥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木兰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介绍《木兰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8 木兰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木兰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磨难,最终凯旋而归的故事。
诗歌表现了木兰的忠孝精神、坚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过《古诗十九首》,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3.讲授法:教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动画版《木兰从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版《木兰从军》,引导学生对木兰的故事产生兴趣,进而引入诗歌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展示课件,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归纳

《木兰诗》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概括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1)浓郁的民歌特色。
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
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2)古今异义①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门第②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④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⑤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⑥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⑦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⑧策勋十二转.今义:旋转(3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搀扶)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⑥策:策勋十二转(记)策马扬鞭(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水何澹澹(多么)(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愿为市.鞍马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策.勋十二转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②名词用作状语当窗理云.鬓箕畚: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5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木兰诗》的内容,分析木兰形象的特点,以及她所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和孝道。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主旨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内外主动探究、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演练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成果分享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联系实际生活,提出有深度的见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口头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诗句深层意义解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十二年归来不知雁字家书”,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在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探讨;
6.相关文化知识拓展:如“花木兰”故事在我国的流传及影响;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二、பைடு நூலகம்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木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赞颂花木兰勇敢、智慧、忠孝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等,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讲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关山度若飞”的夸张表达,增强学生对文学表达技巧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PPT课文课件

花木兰简介 CLICK
作品简介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 兰诗》,《木兰诗》选自 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 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 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 立业的传奇故事。
疏通字词含义
第一节:
复:再、又 当:面对着 闻: 听到 惟: 只
理解:
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只听到女儿叹气的声音。
疏通字词含义
第二节: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 市: 买
愿:愿意
理解:
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 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 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木兰我没有大哥 (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疏通字词含义
第三节:
辞:告辞 去:离开
但: 只
理解:
在各个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早晨辞别爹妈离开,晚上投宿在黄河边上,听 不到爹妈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就到 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妈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叫的声音。
疏通字词含义
第四节:
若:像 寒光:寒冷的月亮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主语 是将军和壮士
疏通字词含义
CLICK
第三节: 辞:告别。
去:离开。
但:只。
理解: 在各个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早晨辞别爹妈离开,晚上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 到爹妈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就到 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妈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叫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诗意、文学特色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木兰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1.知识与技能:
a.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木兰诗》,理解诗意。
b.学生能够分析《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c.学生能够掌握诗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木兰诗》的背景及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木兰的情感变化。
b.古代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到陌生,难以辨识和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现代文中的类似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应用。
c.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了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后,仍然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读写活动中。
d.小组合作探讨《木兰诗》的背景及寓意。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3)课文情感的理解:把握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木兰的勇敢、坚定、忧虑等。
难点突破: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同理心。
(4)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创作与木兰诗相关的故事或诗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木兰诗,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内容、韵律和木兰形象所传达的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木兰精神的现实意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听众,这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让学生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联系可能还不够紧密。我需要思考如何将这种联系更加自然和深入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举例:讨论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家族观念和爱国精神,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教学难点
(1)古文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古代诗歌的词句和内涵具有一定难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兰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勇敢担当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兰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可能是因为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4.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操作性。在本次课程中,诗歌朗读和小组讨论活动较为成功,但仍有一些学生显得拘谨。今后,我可以在实践活动环节增加更多趣味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木兰诗》的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掌握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吃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在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6.课后反馈和总结至关重要。在课程结束后,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但感觉自己在总结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4.提高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愿。
5.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修辞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木兰诗

一、教学内容
《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木兰诗。本节课主要围绕教材中《木兰诗》一文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如五字句、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3.诗歌意境的感悟: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荣归故里的英勇事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木兰替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展现了忠诚、孝顺和勇敢的品质。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木兰的形象和她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木兰精神的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和木兰精神。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五字句、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进行。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必读:木兰诗(PPT课件)

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1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 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三、诗歌赏析
1.互文
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
方法。请在诗中找出使用互文手法的诗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文言文必读: 《木兰诗》
第十讲
知识导航
一、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是古代官府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文义梳理
木兰诗
唧唧1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2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3,
可汗4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1]唧唧:叹息声。
[2]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3]军帖:军中的文告。
[4]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10]啾啾:马叫的声音。
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11,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2。策勋十二转13,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1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二Hale Waihona Puke 核心素养目标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木兰诗》,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边塞诗歌文化,领悟木兰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古代边塞诗歌。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木兰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木兰的形象和诗歌艺术特色,以及如何表达作者对木兰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8课《木兰诗》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木兰诗》的来源、创作背景及作者郭茂倩的相关信息。
2.诗歌朗读与节奏划分: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木兰诗》,掌握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手法的效果。
-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深入领悟《木兰诗》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教学、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木兰诗》的核心知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及原文《木兰诗》课文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木兰诗》课文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解析:“唧唧”(jī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
“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
复,副词,又,再。
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
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
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
织,动词,织布。
“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
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
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
“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
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
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
可汗(kè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点兵,征集军队。
“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
”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具体是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 课《木兰诗》基本知识点练习与答案

8 木兰诗一、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汗.(hán) 机杼.(zhù) 燕.山(yān)朔.气(shuò) 金柝.(tuò) 胡骑.(jì)傍.地(bàng) 鞍鞯.(jiān) 阿姊.(zǐ)云bìn(鬓) pèi(辔)头雄cí(雌)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是古代官府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旦:早晨(2)唯.闻女叹息唯:只(3)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4)朔.气传金柝朔:北方十二转策勋:记功(5)策勋..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军书十二..(7)赏赐百千强.强:有余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5.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爷爷(2)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3)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5)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表转折6.解释下列多义词。
市:①东市.买骏马市:集市②愿为市.鞍马市:买帖:①昨夜见军帖.帖:文告②对镜帖.花黄帖:同“贴”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冰冷的铠甲。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8.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木兰诗课题木兰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4.复述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优秀品质。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距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文体知识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读准字音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溅.溅(jiān)燕.山(yān)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策勋.(xūn)霍.霍(huò)阿姊.(zǐ)云鬓.(bìn)重点实词赏赐百千强.:有余。
胡骑.:战马。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出郭.相扶将:外城。
双兔傍地走.:跑。
著.我旧时裳:穿。
朔.气传金柝:北方。
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古今异义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门第)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策勋十二转.(古义:次今义:旋转)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贴)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词类活用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策.勋十二转(名词做动词,登记)当窗理云.鬓(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的)文言句式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省略句:愿为市鞍马(“为”后面省略宾语“之”)新课导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下战功很多次,(天子)赏赐很多财物。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两只兔子贴着地面一起跑,怎么能辨别哪一只是雄兔,哪一只是雌兔呢?【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征战沙场。
第三部分(5、6):建功受封。
第四部分(7):辞官还家。
【品味亮点词语】赏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赴”和“度”形象地描绘出木兰出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难;“传”和“照”生动地描绘出雄壮悲凉的边塞夜景。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
【感悟精彩句子】1.第③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不繁琐。
这是乐府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形象地写出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及马具的情景,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2.“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
渲染木兰归家时的喜庆气氛,也表现了家人的喜悦。
3.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感情?比喻。
以双兔为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令人回味。
“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对木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分析主体形象】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
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
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建功立业后,却又辞官还乡。
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把握文章主旨】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
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民歌风格。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写法。
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姿致谐适的排比。
排比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等句子,渲染了木兰从军准备工作的繁忙与有条不紊,表达了木兰的乐观精神。
还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如最后四句,体现了作者对女英雄的赞美之意。
还有非常工整的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北方的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用环境来烘托木兰勇敢顽强的性格。
2.详略得当。
本诗集中叙述了木兰代父出征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时的一系列行为。
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妆打扮,全都略去不写。
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概括,写得简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以《我的老师》为题,口述写作思路,重点交代哪些是需要详写的事,哪些是需要略写的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是一篇老课文,因此,本教案的设计方向定为:既要扎扎实实,又要不落俗套;既要有新意,又不能显得花哨。
首先组织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每一环节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指导。
或提醒学生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或点拨学生揣摩句式特点,或指导学生翻译重点句子,或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背诵。
所有这些步骤,都十分扎实地落实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又不觉得刻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意。
先组织学生概括段意,整体感知,接着让学生品析重点句子段落,然后激发学生赏析花木兰的形象,再从分析文章内容的详略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比较隐晦的主题。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路人,顶多有时算一个总结者。
学生们有话可说,个个都打开话匣子,一吐为快。
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加深了对木兰形象的理解。
课堂氛围十分火爆。
方法指导:古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古诗词中,有些名句广为流传。
学习这样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其意思;其次要学会赏析,知道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技法]1.点评关键词。
名句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关键性词语。
抓住并理解了关键词就理解了整个句子甚至整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2.分析修辞手法。
名句的情感抒发、哲理挖掘,是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段的,以修辞手法角度入手赏析古诗词名句,其实就是分析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素材积累:中国古代巾帼英豪冼夫人(512~602),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
但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她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南朝梁、陈两代及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
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
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
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