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科学发展观资料
2011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发展观的演变
● 经济增长论 ● 增长极限论 ● 综合发展观 ● 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发展观的演变 1.发展经济学倡导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
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总 结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 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
2.《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 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 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 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 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 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 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杨佳因对2007年10月5 日晚在上海市受到闸北 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 所民警的依法盘查及公 安机关对其投诉的处理 情况不满,经精心预谋 和周密准备,于2008年 7月1日上午闯入闸北公 安分局办公大楼,持刀 行凶,致6名民警死亡、 2名民警轻伤、1名民警 和1名保安员轻微伤。
2010年3月23日,发生特大 凶杀事件的福建南平市实验 小学校门口血迹斑斑。目前, 该事件已造成8死5伤,死伤 者都是实验小学的小学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的关口
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与牺牲环境;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一是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原来的比 较优势降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 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有核心竞争 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假如还靠过去生产 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 要素的价格低廉来发展经济,其优势就将 开始出现多样化。大家对公共服务、社会 逐渐减弱或消失。 三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 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政府没 人们的差别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会出现不 有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就会制约消费需 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 求的增长。 冲突加剧,许多国家出现社会动荡,社会 问题和社会冲突掩埋或窒息了经济的增长。
2011年发展党员考试答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中国共产党是_中国工人阶级_的先锋队,同时是_中国人民_和_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_中国特色_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_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_,代表中国_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_,代表中国_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_。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_实现共产主义_。
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_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_。
4、科学发展观,是同_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5、_发展是_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_解放思想,实事求是_。
7、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_密切联系群众_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_脱离群众。
8、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_民主集中制_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9、_解放思想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_改革开放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_科学发展、社会和谐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0、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_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_之间的矛盾。
1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_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_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12、党的根本宗旨是_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_。
13、中国共产党按照“_一个国家_、_两种制度_”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_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_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_富强、民主、文明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5、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坚持_独立自主_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1.02.17•【文号】国科党组发[2011]1号•【施行日期】2011.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国科党组发〔2011〕1号)2011年是全面启动“十二五”科技工作各项部署的关键之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二五”科技工作的开局和起步,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科技改革发展的成就,充分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规划纲要》起步阶段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高速轨道交通、载人深潜器、65纳米介质刻蚀机、转基因抗虫棉、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省级高新区升级,组织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落实各项科技政策,科技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动员大会,主要领导的行动和发言,让我感受到:这次学习不是面子工程、表面文章,而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的好的经验、好的典型;一方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一方面科学地规划和发展本地经济,办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的一项政治任务。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现结合自身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便是今天的我们比过去有哪些进步,有哪些改善,不论是心态、形象,还是思想、能力。
积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从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的思维定式转变到科学务实创新的思维上来,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
严格的措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从商品进网、检测、质量、销售、实地考察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确保商品质量,使客户放心运用我公司销售的产品。
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要改进工作作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要我们把不断满意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高度重视工作作风建设,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上世纪美国经济危机导致汽车产业几乎崩溃,正因为如此也造就了日本产汽车在世界舞台的大放异彩。
经济危机并不可怕,需要的是每位党员同志保持一颗迎难而上的决心并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要发扬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三、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
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
实践是学习的归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要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完成新突破,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收获新成果,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学以致用。
2011年党建名词
2011基层党建名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创先争优”活动:即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
“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六项工程:“堡垒工程”,即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民主工程”,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素质工程”:即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基础工程”,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提高村级班子服务办事能力。
“先锋工程”,即彰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联动工程”,即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五有、五能”农村党支部创建内容:有班子、能干事;有场所、能活动;有产业、能增收;有民主、能公开;有后备、能接班。
“五讲、五比”农村党员创建内容:讲大局、比党性;讲致富、比双带;讲团结、比和谐;讲承诺、比兑现;讲文明、比新风。
党建带团建工作“六带一强化”:即,带好思想、带好组织、带好班子、带好队伍、带好工作、带好作风,强化工作机制。
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
机关党组织“五个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作风好、业绩好。
社区党组织“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居民反映好。
企业党组织“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四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的带头人。
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共同进步。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农村党组织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主题,针对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党员能做、会做以及需要党员做的事情,设置为若干个岗位,党组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通报岗位名称、岗位职数、岗位职责及要求,由无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申报;党组织按照尊重个人意愿和因人制宜、择优配岗,最终确定上岗人选,并与其签订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在村务公开栏、党员活动室等位置,将认领岗位党员的姓名、住址、入党时间、所认岗位职责要求等向党员和全体村民公布。
[资料]2011新党章(全文)
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全文)总纲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13科学发展观知识要点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1)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2)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3)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八个关键要点:
1. 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全党全国人民始终要坚持的首要任务。
2. 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4.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5.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 开放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7. 共享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 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领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科学发展观资料汇总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2.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4.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三是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四是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五是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布局;六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8.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9.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
10
人口膨胀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制约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 世界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出生 60亿人口日 亿人口日”。 60亿人口日 。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 2030年世界人口要突破100亿。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年代 人口数量 间隔时间 1804年 10亿 1804年 10亿 数百万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27年 20亿 12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60年 30亿 33年 1974年 1974年 40亿 40亿 14年 14年 1987年 13年 1987年 50 亿 13年 1999年 1999年 60亿 60亿 12年 12年
2、实践基础: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新阶段 、实践基础:
特征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总体上还不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 区域发展 基础薄弱、 城乡、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诸多新课题; 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日益扩大,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科学发展观资料doc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资料:C22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之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之一《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14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83页】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_基本要求及其重大意义
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王文超(1982—),男,河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08级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其重大意义王文超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外延全面、内涵深邃,应用性极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重大意义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2-0077-0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为这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这一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党的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经验。
从国际情况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年4月14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李静怡(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400067)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生活需要、个性和社会关系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精髓,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4—0147—0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的最高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的规定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生活需要、个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全面的发展。
1.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人们通过劳动来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看,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劳动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人的能力包括: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社会能力是人在历史社会实践中通过锻炼、培养和学习而形成的能力。
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和提高人的现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力,并促进其不断转化为人的现实能力。
3、人的生活需要的全面发展从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看,人们劳动仅是生存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国家战略。
1979年,中央开始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构想,宣扬强化科学技术工作的思想,加强科技改革,并提出实行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实施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带动发展的政策。
2、1984年,党中央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提出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把科技事业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首位。
3、1994年,党中央提出了把科学和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二、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科学发展观”
1、2010年,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把科学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中心位置,号召全党全社会全面坚持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2、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国家战略高度,深入推行以科学技术
为支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1、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
提升全民素质为宗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
技兴国事业继续发展。
2、要引导全社会重视科研创新,促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更加部署科技发展,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
3、要全面推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更有力的科学发展机制,加强
社会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国科
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1.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答: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 为什么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5.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重从哪几方面作出努力?答: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6.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的要求是什么?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前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中心论点——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 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 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 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 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群体所普遍认同。
3.人与客观世界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
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 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 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中心论点——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 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 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 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 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 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 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
这4个80%的背后,昭示了治理者不得不面对一系列 棘手难题:空前的结构调整规模;前所未有的失业 高峰;日益扩大的居民、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 距;严峻的环境污染;还在扩大的生态赤字;猖獗 的各种腐败,以及急剧增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孙志刚
“京都刀客”“刀客”“英雄”“杨英 雄”“杨大侠”“孤胆英雄”等等, 而且不少网友给杨佳留言说,杨大侠, 一路走好!这里面是不是该反思下社 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论
●成果——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
形成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
●问题——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
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因此,也被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 “无发展的增长”。
2.《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梅多斯 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
2.《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 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 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 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 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 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 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 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 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 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胡锦涛同志简历.wmv
发展经济学倡导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
●基本观点——工业化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 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 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 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 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济增长的衡量
通常以
•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币表 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 GDP: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成果——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 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 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 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 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问题——过于悲观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增 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 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 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 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差 距
•收入差距 •中国最富裕的 20% 人口的收入却占到社 会总收入的46.6%; •GDP 增加而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主要被资 本要素、知识要素和资源要素所有者所 获得。
4个80%的警示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当前群众上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 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的应予解决; 80% 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 决的; 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
●操作原则——“减量、再用、循环(3R)”
◆资源利用的减量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 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
◆产品的再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 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 ◆废弃物的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 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少 害化,实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以及资 源的循环利用。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的关口
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 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与牺牲环境;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一是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原来的比 较优势降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 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有核心竞争 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假如还靠过去生产 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 要素的价格低廉来发展经济,其优势就将 开始出现多样化。大家对公共服务、社会 逐渐减弱或消失。 三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 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政府没 人们的差别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会出现不 有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就会制约消费需 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 求的增长。 冲突加剧,许多国家出现社会动荡,社会 问题和社会冲突掩埋或窒息了经济的增长。
●特点——全新观念 ◆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 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
◆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 基础,利用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新的生产观——在生产中不断提高自然资源 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尽可能地利用可 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 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 化,建立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的观念。
●主要内容——
◆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 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 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 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 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 ◆凸现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提出代际公平的概念。 ◆提出代际公平基础上代内公平的概念。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资源消耗与环境
•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 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之中。经济总量虽然 只占世界的 4%,而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三分之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耗大 一 . 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 ). •2003 年我国创造的 GDP 仅占世界 GDP 总量的 4% , 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8 竟消耗了全球 48%的水泥、27% 的钢铁、35%的铁 个;中国城市河段 70% 受到污染;2/3城市居 矿石、 20% 的铝和铜 , 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 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很多过去从不缺 耗与牺牲环境。 水的中国城市普遍缺水,不得不开始使用无法 •2003 年中国 GDP 总量达到 11.58 万亿元,消耗能 恢复的、且只能供 8 ~10年使用的深层岩水, 源约 16亿吨煤、2.5 亿吨石油、 2亿多吨钢材、8 亿吨水泥。我们对资源的消耗量大于 GDP总量比 众多农村人群不得不饮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浅 我国多两倍的日本(石油除外 ). 2600多平方 层水源;中国的国土荒漠化以每年 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
土地荒漠 化、沙漠 化严重, 草原退化
从 Google Eather 截图看中 国生态环 境(一)
从 Google Eather 截图看 中国生 态环境 (二)
差 距
•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逐年增大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差 距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地区差距:东部 – 中、西部差距(GDP)
● 中心论点——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 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 ◆评价性作用。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某种指标体系来 加以评价和比较,而人们所享有的经济自由是否充 分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功能性作用。各种不同的自由权利在促进发展和增 进人类自由方面具有功能性作用。经济自由主要包括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几种基本自由,即政治 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 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 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更是发展的重要 内涵。
5.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以自 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 源于 A ·K ·森等提出的围绕选择、权利 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A ·K ·森认为:发 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 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 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这种发展观强调以人 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强调每个经济主体不 只是经济福利的接受者,而且是能动地获取机 会、争取权利,进而享有充分经济自由的经济 单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发展观的演变
● 经济增长论 ● 增长极限论 ● 综合发展观 ● 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发展观的演变 1.发展经济学倡导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
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总 结发达国家的经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 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
●成果——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 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 值体系。
●问题——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 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 空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