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社会主义的考试题目和答案.doc

【精品】科学社会主义的考试题目和答案.doc
【精品】科学社会主义的考试题目和答案.doc

1解读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屮,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 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党的卜匕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屮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屮国模式”在政治建设上体现为“三者统一、四层制度”。具体而言, 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屮国模式”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一个体系、两个主体”。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在根木要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模式”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推动建立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其不足Z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T、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间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徳失范明显,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屮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汛这表现在资木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四是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木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木国资木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仲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论述是对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屮国化成果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屮国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屮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倶进,求真务实,既继承前人,又勇于进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把理论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竭的力量源泉,开拓了小国马克思主义屮国化的新境界。

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绘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木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屮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

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屮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屮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屮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木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都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立论基础;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集屮体现,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都以人类的彻底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

3如何评价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把一个原来饱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原来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了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原來人民备受欺凌和压迫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第一代屮央领导集体对有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虽经风雨1111折,但仍取得丰硕成果。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突出成就

毛泽东提出的《论I?大关系》,强调我们的基木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对屮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标志屮共在实践屮探索木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以说这是建设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第二,屮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屮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的召开,强调了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白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厉的问题》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木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Z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木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是党在政治生活领域进行的一次重大意义的探索。这一探索屮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屮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从1960年开始,经济领域“八字”方针的实行,是党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个转变,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动员了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发生了严重失误

笫一,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屮国共产党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J5 的科学论断,这成为以后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原。

第二,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全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八大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屮的又一次严重失谋。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速度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己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第四,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挫折和内乱。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屮全会以示邓小平提出屮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屮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屮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屮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4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怎么更好地结合

(1)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绝不是力能的,有其白身的缺陷。例如, 在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方面的滞后性,容易产生供求关系的混乱;在生产经营中容易出现外部性问题,导致社会总资源的浪费;在收人分配屮依贡献大小为标准,必然产生收入茅距,导致两极分化;为追逐个体利益而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态度淡漠;为追求高额利润, 出现垄断;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商业欺诈等。但是,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在激励社会发展潜能方面、在促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方面,都有其他经济体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有充分必要的存在理由,历史的教训和改革-的成就都证明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在谈论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前提是要坚持市场经济。任何经济体制都有自身的缺陷,在选择经济体制时要“两害相比取其轻,两利相比取其重”,不能因为市场经济有缺陷就“把洗澡水和孩了一起泼掉”,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减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2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木价值原则。邓小平讲过,屮国有10多亿人口,如果走资木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1%,而大多数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少数人富裕和多数人贫穷的结果,必然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在中国没有稳定的局面,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别说实现小康,就是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木价值规定,最核心的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违背了这一基木原则,社会主义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会答应。当然,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和同步富裕,要把鼓励先进、鞭策和帮助示进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策和法律保证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也不是一概地反对资木主义,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要大胆的吸收和利用。

(3)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乂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事求是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有制问题产生的原因,既与市场经济有关联也与国家政策有关联,但主要的问题是体制上、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像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产权主体不到位、权责不明确、体制外非法运作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把板了全打在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屁股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多元化,但它并不排斥国有经济,更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主义要求公平和共同富裕,但它并不打击其它经济形式,更不必然产生国行经济的低效率。所以,解决问题不能通过简单地否定市场经济,也不能依靠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办法,而只能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完善国有资木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木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人本假设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

第一,生产活动是人类的最基木的实践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一种基木条件。

第二,经济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最终是为了人的白由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木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木假设理论的难点在于要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角度来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人的本性。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基木观点,从人的白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

第二,坚持从大多数人出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木主体为主耍对象,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木性。

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木性和需要的影响。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在姓”公〃姓〃私〃的问题上打破传统观念和旧的思维定式。

6如何看待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具有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市场信息的有效性等功能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弁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Z上的力量一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一)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稈度的H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

(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一一垄断。生产的边际成木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木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屮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書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也使其不能发挥白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j动消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Z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external —economies ),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external diseconmies)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消费公共教育、公丿IJ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不分担其成木,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

(四)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车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对抗性特征,,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而缺乏必要的公共产品,就不能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大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组织和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并对其使用进行监管。

(五)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白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

(六)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实现经济秩序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过:“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 没有什么顾忌。

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们面对市场失灵,必须积极稳妥地想办法进行调控,而这一行为的完成必须要依靠政府调控,政府干预。"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宋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用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 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

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 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Z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Z长弥补市场调节Z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Z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许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屮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報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稈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7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哪些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H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去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 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经济手段屮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乞种所有制经济、%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桀各种经济组织2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备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示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8、社会主义公平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1)社会生活的备个方血、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而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立足于人本身。以人木身为出发点和最终kl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人的备种潜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根据当前实践的需要,着眼于现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划分为五个基木要求(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公平。

一权利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公平要求。在经济上,全体社会成员要平等地享有并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的权利,平等地参加劳动和管理的权力,按劳分配或按所在部门的分配制度进行分配的权力;在政治上,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并监督的权利,能够享受法律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在思想文化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力,进行科研创造的权利,发表白己遺见和见解的权利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在权利公平方血就是要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也就是要求社会屮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给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劳动的权利、受教冇的权力、职业的选择等不能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木占有状况等因索的限制和影响。

二机会公平

"机会"可以理解为:"可以做某事或参加某种活动〃,"可以做某事"就是一种应有权利。机会公平就是能力相当且意愿相同的人,都丿应有参加与其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活动的权力,实际上这是对权力公平的一种必要的补充。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种资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稈屮,并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造成了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发展起点不平等、竞争不平等的客观实际。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在机会公平方血要求社会公平体系必须提供机会均等,以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发挥个人潜能。从冇利于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潜能的要求来说,国家要根据国情,建立起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和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机会公平网络体系,这种体系应该受社会制度安排的真接保护,由社会提供维护的资源。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机会就会足够多,到那时机会公平就成了一种普遍行为权,机会公平就会失去意义。

三竞争公平

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屮增进社会公平。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和人的价值平等的要求,也是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拓展,全面公平竞争包含两方血内容:一是机会均等,即社会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服从社会和国家整体需要的前提下谋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的机会是均等的。这就要求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屮不仅给予人们选择职业和T作流动的相对自由,而且要使备种社会角色的获得都要通过以择优原则为基础的合理合法的公开竞争来择定。二是在法律面前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以其作为竞争冲突的最高裁决者,这就要求法律和政策木身应不断完善和合理化,并充分体现社会对所有成员的公平, 同时要求法律和政策的执行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

四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Z河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分配公平是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的根木内涵和最高层次,因为,它对社会稳定起决定性作用,是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的育接标准。分配公平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而且在精神财富方虬体现公平。当前,要建立科学的分配公平机制,以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来保障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分配相对公平。

五保障公平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的作川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或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劳动者的劳动自由提供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保障公平是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所包含的一种补偿性原则。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同时,要对社会屮弱势群体,特别是缺乏参与社会选择、社会竞争的能力的人以及遭受各种灾难的人,提供特别的帮助和支援,实现公平的保障,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方瓯效率决定公平,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依赖于公平,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提高效率。改革前后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收入分配越平均,越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低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以距,就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不提高效率,经济不发展,难以实现更高阶段上的公平,难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不讲公平,人们的收入羌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仅导致效率的下降,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是基于特定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当时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胡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的束缚,通过合理拉开差距,激发市场活力。这个政策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然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需要在報个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不能凝固成贯穿市场经济敕个发展过稈的不变法则。

实现公平正义,并不是要忽视效率,抹杀茅距。在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提高效率仍要依靠把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到底。但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当前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到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報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是当前应突出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9如何理解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关系?

一、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内涵

民主(democrac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示者指"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即"人民的统治〃。现今,学术界把强调〃人民"的理论称为〃实质民主论〃,而把强调〃统治”的理论称为"程序民主论〃由此,,民主也有了实质民主(substantial democracy) 与程序民主(procedural democracy) 之,说。

实质民主强调民主的目标、内容、主体与价值,因而也被称为实体民主。它倾向于从国体的角度阐特民主的含义,旨在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程序民主则是指实现民主过稈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关制度性规定,强调民主的机制、规则和稈序,因此也叫形式民主。它主要是从政体的意义阐释民主,旨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二、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区别

1.理论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实质民主主要体现价值理性的诉求。它要求政治行为从"应如何〃出发,热切关注民主的终极价值,而不是从”是如何〃出发,冷静考虑民主的现实可能。它要寻找的是民主的应然状态和理想形式,即民主的理念形态,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主观。

实质民主最为关心的是“什么是民主'吸〃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它的长处是从原则性问题和终极性问题的角度出发构建民主的伟大理想,确立民主在人们心忖中的永恒价值,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民主而奋斗的热情和勇气。可以说,没冇高扬价值理性的实质民主的民主观, 民主就难以提升为人们心屮的理想信念。没有高举起理想信念的民主的体制制度,民主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而程序民主则是一种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工具理性的诉求。它要求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主这一政治目标,或者说它要求人们在实现民主的过稈中,注重民主的实现条件及其代价。程序性民主并不强调将民主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注重将民主看作治理国家的工具。它强调民主并不是刀能的, 白由也不是无条件的,坚决反对那种"和尚打伞一一无法无天“的〃大民主"大白由〃、,主张应处处考虑制度在现实环境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强调工具理性的程序民主的民主观,民主就无法落实为现实世界的体制制度。没有落实到具体体制制度的民主的理想信念,民主就会沦为没有躯壳的游魂。

2.操作上的区别

⑴在对待宪法的问题上实质民主论者侣导代议民主或宪政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宪政问题,宪政民主是实现个人权利的根木途径,宪法的具体内容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与此不同,程序民主论者则强调参与民主。对于他们來说,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参与过程,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木途径。参与木身就是一种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宪法間然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不是宪法的条文内容,而是对这些条文内容的动态控制。

⑵在对待政治行为合法性的问题上在实质民主论者看来,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是各种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或传统习惯,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依据主要是上述法规、制度或传统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相反,程序民主论者则认为,对于民主政治而言,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不是这些法律、规章、制度和传统的内容木身,而是产生这些法律、制度和传统的稈序。

⑶在判断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稈度方面实质民主论者强调政治民主而不太重视经济民主, 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平等主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取决于宪法保护。对此程序论者则认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必须具备相应的现实机制,其屮的基木现实条件Z 一便是公民的经济H主权,所以他们特别强调经济民主对于政治民主的极端重要性。此外, 实质民主论者把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等同于个人权利的实现程度,认为个人权利的实际后果胃接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状况。反Z,稈序民主论者则把民主的实现稈度与公民对政治过程的控制程度等同起来,认为民主政治最为重要的是保证公民对政府决策过程和议事II程的最终控制,没有这种控制就没有真正的民主。第3页共9页湖南商学院课程设计以程序民主为屮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阶级社会对立严重的国家,程序民主的结果常常被强势集团所主导。在贫富分化严重、权钱勾结型的利益集团独大、政治腐败、阶级冲突加深的社会屮,社会共识无从产生,法治框架无法建立。程序民主演变为成为强势集团操控舆论、漠视民意、瓜分选票的道具,其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木意往往被扭曲。

第二,程序民主可能与道徳、感情联手,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或暴政。广场民主、街头民主等大众民主,乃至民主程序屮的投票行为、议会里的意思表达,均可能引发群氓政治和大众的暴政。

实质民主论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状态,在这种政治状态屮个人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程序对于民主政治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个人权利的实现。它强调个人权利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并主张从政治过稈的后果来判断政治体的民主程度。但实质民主所高举的理想很有可能会使其建设者产生激进情绪,进而忽略实现这种理想所必须的无所不包的程序与规则。但事实表明,未能有效地建设稈序性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就不能落实为实际的操作,单方面地高扬实质性民主,难免沦为不切实际的〃大民主"大自rtr、追求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有机统一的必要性分析

毫无疑问,实质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是民主政治的一?体两血,也是理解和建设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诚然,实质民主论与程序民主论Z争对推动民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它们备执一偏,分别强调主体和程序,这实际上是把木來不可分割的东西分割了开来,它对于现实的民主政治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对于健全的民主政治而言,公民个人的政治权利的实际后果以及实现这些权利的程序是同等重要的。从上文所述,价值理性是指人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它价值,从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这一行动的意愿或意念。它将价值判断引入行动,包含了一种伦理的、宗教的或其它行为方式的自觉的信念。它全力关注行动是否符合绝对价值,而对行动可能会引岀什么后果则在所不计。与价值理性相反,工具理性是指人们排除价值判断或立足价值屮立,以能够计算和预测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能力,或者说是为达到一个明确的目的考虑和使用一切最有效的手段所展现的特质。它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到特定甘的的能力或可能性,至于特定日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则在所不论。从上述认识出发,价值理性倾向于超越现实世俗,指向彼岸应然,引导人们服从那种來源于心灵深处的理想、信念的召唤;工具理性倾向于立足现实批俗,关注此岸实然,根据给定的条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实现目标。而民主是在其理想和现实的相互作用、在应然推动力和实然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因

此,一国的民主建设必须在肯定价值理性而高扬实质性民主的同时,注重T具理性而建设程序性民主,将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统一起来。〃两种民主〃的统一并不意味肴忽视民主的主体、内容、原则、忖标和价值的地位,而是要改正那种片面强调民主价值而极端忽略民主条件观念和行为。这是发展有屮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性选择,也是化解政治文明屮两种理性冲突的现实途径。只有将价值理性和王具理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实质性民主和程序性民主的统一。

10.法治就是“按照一整套法律体系来解决国家生活的全部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Z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血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來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一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H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口通过法律或司法稈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法治民主的社会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稈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法律在社会系统屮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木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要实现法治,立法机关就要依法立法, 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就要依法执政。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现在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白由。依法治国要求: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 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备种关系屮的正当性。

11我国的“农民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农民问题?

答案1、我认为是由制度和结构造成的,是由我们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首先从制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用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示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废了农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曲:

第一,八十年代屮期以后,我们把主要改革精力从农村转到城市,集屮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

第二,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列举四个方面的例子:1、土地不能市场化。城市扩张、修筑公路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十-地,这些土地都是以低价强制性从农民手屮收购的,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2、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受到限制,基金会撤销,民间借贷不合法,造成农村金融从资金总量和机构双重供给不足。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 限制非国有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4、城乡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造成越是基层政府财权越小、事权越大,这引起基层政府向企业和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再从结构演变方瓯分析。结构转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Z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在九I-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为什幺?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 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 财富过度向城市集屮,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丿百。因此可以讲,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既是rti市场经济变化引起的,也是由于一些宋观政策不当和制度安排偏養造成的。

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我认为在“三农Z外”解决“三农”问题,有以下儿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在三农Z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H标是什幺?我觉得核心是要实行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将来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忖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为了这个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囤绕这个问题进行人口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政策(包括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点是农村税费,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不是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过渡方案, 最终应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的日标,所以尽管H前农村的税费改苹有进步,但是它的税制结构设计还是不合理的,仍然是一种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从长远看是要消除的。

第二是土地市场开放问题。现在土地基木上没有市场而言,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屮始终处在被剥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什幺会发展这幺快,发展成木也这幺低,关键就在于农民有一块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报后一道防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Z所以在就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能稳定在农村,就是因为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今后,如果说土地市场还不开放, 还是由国家用低价强制购买土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他们最终会造反的,这会肓接干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是“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目前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走了一条不符合屮国的道路,为什幺?一是现有的城市发展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农民关在城外,白己在城内搞现代化,这是为城市“锦上添花”,而不是搞农村“人口城市化”。二是我们在城市化道路上搞“夭女散花”,强调大力发展小城镇,因为“小城镇,大战略”, 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问题。这是一种错误的战略选择和过时观念,实际上这是一种“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的延续,它实质上就是不愿意让农民进大屮城市,不许他们分享大屮城市积累的文明成果。从国情来看,屮国若要遍地都去搞小城镇,总有一天我国会没有土地可耕,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而日木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土地稀缺、人口密集,我国应该与LI木一样,走“资源密集型”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可以节约十地和水资源,并能集屮使用城市公共设施。

在外部进行改革的同时,农业内部也要进行改革。在世界任何国家,最终农民群体不可能变成零,丁?业化后仍会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政府要关注这部分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怎幺关注?近期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第一,对农民的收入要采取右接的支持政策。我们现在的政策对农民的支持不是产量的支持, 而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支持。有人说对农民支持要间接支持,有人说要肓接支持,我认为日前间接支持和直接支持都要搞,但是要有重点的搞。有人讲不能对农民进行育补,我觉得这个有两个误区需要注意:一是以现行的体制,我们总搞间盲接补贴能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过去对粮食采取的就是一种间接补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改补贴越多,去年七百亿, 今年预算补贴乂是七百亿,连续儿年来我们对粮食的补贴超过三千亿,这种间接补贴会造成低效益,引起腐败,农民损失大,支付成木高。二是中国现在实际上需要进行直接补贴的不是多数人而是少数人。我国日前用于农、林、牧、漁四大业的劳动力是31991万人,看上去很多,但是我们实际算一下,真正用于种植业的劳动力目前不到两个亿,这两个亿如果剥离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仅剩一些农业主产区,实际需要补贴的就是一个亿。在12.85亿人屮,我国补贴政策的目标锁定1亿人。因此“我国是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个错误的概念,真正要补的实际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如果进行育?接补贴我们还是有

能力的。

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苹。近期的粮食流通体制改节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改革思路应该是,粮食主产区的购销要放开,国家的储备粮数量要减到合理安全界线,国有粮食企业要走市场化的改革Z路,对粮农的保护和补贴要与国有粮食企业划断,并采取貞接的补贴办法。

第三,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够,范围太小,效果也没有农村税费改苹那幺大。今后,改革的思路就是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沿看金融市场化方向,设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部增加对“三农” 的供给,用一种平等观念对待农民,让他们能和城里人一样有权利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我认为想靠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根木没有可能,必须通过改革发冇新的金融组织。

第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下一步在土地方面应该优先实行土地市场化,耍把土地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易,让土地变成商品,让土地的所有权真正归还于集体所有,不要再让一些城市人和一些中介商来非法剥夺农民。目前有人讲土地要私有化,我觉得目前提土地私有化不合适宜,不符合当前屮国的国情。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应该有物权,农民用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进行投资,要把农民现在的使用权变成一种准商品,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强调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彻底改苹的条件还不成熟,什幺时候能成熟?我觉得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后,再来考虑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才算合适,1993年的中央11号文件强调三十年不变,这里面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和制度背景,它充分考虑了屮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区段。现在不宜过早的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立法上、在土地是商品等方面多考虑些改革办法。

第五,农村公共品供给。H前,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品不是一种“恩赐”行为,而是一种责任。农民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有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财政只对城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的局血。公共财政要把公共品真正的、公平的分摊于城市和农村,现在到了应该用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时候了。今年中央政府调整国债使用结构,以数百亿元的规模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以想见,这样坚持投下去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夭还会将这种差距消除掉。

嚴后,农民要有白己的组织。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要有政府来保护,有法律来保护,而且要由H 己来保护。现在农民在交易屮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除了政府和法律之外,还必须自己组织起来。农民组织的发展不能太急,也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我主张首先应该鼓励农民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比如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在这方血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或税收政策予以扶持

答案2、屮国的三农问题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除了历史原因Z外,主要是解放以后,我们所依据的理论,所设置的体制、制度和制定的政策,都存在着城乡不平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1.理论上的城乡不平等

在理论上,新屮国成立不久,毛主席就扌宾弃了在屮共七届二屮全会上所讲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而引进了前苏联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理论,以此来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这一理论是斯大林杜撰的,他违背了马克思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使公有和个人所有相融合的理论,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而以政治标准、唯意志来報造所有制关系:工人是领导阶级,占据全民所有制,农民是被领导阶级,占据集体所有制,形成了全民所有制高于集体所有制的不平等的格局。将来农民要工人阶级化,因此就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问题。

两种所有制在理论上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全民所有制主体是虚构的,是谁也说不清的内涵和外延,我国宪法第7条不得不把它界定为〃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实质上是对农民的剥夺,就是这两个

非科学概念,萸定了城乡不平等的理论基础。

2.体制上的城乡不平等

依据两种公有制理论所建立起来的所有制体制,在资源分配和占有上是不平等的,集体所有制除了土地和住房外,其他一切资源均归城市占有,占总人U80%以上的农民,只占有20% 的社会资源,形成城乡占有资源上的不平等。由于占有资源上的不平等,必然使创造财富和占有财富上不平等。农民人口众多,但创造的财富少,我国笫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43%,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一GDP的比率只有10.4%,相当二、三产业的玩,也就是说六个农民创造的财富相当二、三产业一人创造的财富。农民名义上虽然也是全民所有制的主人, 但对全民所有制的资源从来不能染指,也没有获取过主人应获得的收益。这种体制使农民先天性不足,必然使城乡差距扩大。

3.制度上的不平等

由于理论上的不平等造成制度上的不平等,使二元结构制度化。国家在财政分配、物资分配、投资分配、知识分配、文化分配等等方面都是向城市倾斜,对农村很少关注。这对发展经济学所说的二元结构乂多了一个原因,是雪上加霜,在原来的城乡差别的基础上乂加上新的差别,形成农民的后天不足,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上的城乡不平等

政策是制度的一种实现形式。由于制度上的不平等,农民成为二等公民,使其身份政策化, 在各个方面都与城市有别,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国民待遇。全民所有制成员从小孩出生到老死送火葬场,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城市居民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如社保、公费医疗、退休养老、教育等等,都由国家包下来,而农民都享受不到;城市的一切生活供应标准都高于农村,城市人们端的是铁饭碗,农民一切生活要自理。对农民是画地为牢,不许离开农村,剥夺了农民的迁徙权。所有这一切使农民低于城市居民一等, 妇女找对象先问是全民还是集体,给农民造成一种白卑感,在精神上受到压抑。这种集体所有制剥夺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劳动自主权、自我发展权、劳动成果支配权、白由迁移权,则丧失“五权〃的农民被束缚在十?地上,只能获取最基木生存资料,成为被支配的劳动者,因而使他们劳动没有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生活非常困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才解散人民公社,实行承包制,农民得到二次解放,初步握有“五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民的温饱有了保证,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两种所有制还存在, 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同等国民待遇。H前,农村集体所有制虽然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皇帝的新衣,但是谁也不敢承认。由于集体所有制名称还存在,就赋予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和任何法人资格的村干部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力,进行土地交易,农民没有发言权,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两种所有制所造成的城乡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和待遇上的不公平,极大地拉大了城乡差别。

5.经济政策上的剪刀差

政策是为制度服务的,长期以来我们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是向全民所有制倾斜。有人把这种倾斜概括为四大〃剪刀差"。

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从1950-1994年,在45年问,政府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净拿走了20 100亿元(扣除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农民人均年负担大约在100元左右,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负担,而且他们还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二是农民T资"剪刀芳〃,从全国來看,农民T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大约为15%?30%,不低于出口或国债的贡献率。据全国政协代表计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在25 000元左右,而其工资充其量在8 000元,将17 000元贡献给城市。他们将青春和血汗留给了城市,年老回到农村既无医疗又无养老,仍是二等公民。

三是征地价"剪刀差",从1979-1997年,在18年间国家和城市从农村共拿走2.7亿亩土地,其屮被国家拿走了6力-亿?10万亿元。而将耕田无地、做工无岗、经商无资木、养老无保障的4 000多力的〃四无〃农民留给农村。

四是教冇医疗〃剪刀差〃,教育和医疗的资源优势均在城市。高考大城市录取分数比农村低,而大学生的支出占家中收入农村比城市高,一个大学生四年学费需28 000元,一个农民家庭每年支出学费约7 000元,使农民对子女上学心有余而力不足(2004年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为9 422元,农民年平均收入为2 936元)。国家对10亿农民的合作医疗每年才投入10亿元,去年北京一个大医院改建,政府一次拨款18亿(也有的说是22亿)(以上均见《改革内参》2005年第30期)。据屮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计算,保守估算,从建国以来,国家从农民那里至少拿定30万个亿,城乡差距必然扩大。虽然这几年政府加大惠农支农政策的力度,农民收入连年増长,但据农业部披霜的资料,城乡人均收入羌距还在扩大,对农民仍是多“取〃少“予这种政策上的不平等是形成城乡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6.知识上的剪刀差

以上的差距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讲的,而农村在知识上的贫困比经济上还严重。这些年屮国在扫除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城乡知识羌距在扩大,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适龄儿童入学的普及率和学习质量上的茅别,城市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开外语课和计算机课,而农村要在初屮才开设;城市小学生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教和各种学习班,而农村小学生除了学校教冇Z 外是家务劳动;三是在适龄高等教冇青年屮大学生的比例,农村大大低于城市,城市高等教育儿乎普及,农村大学生是风毛麟角,有的具提出一年一个村出一个大学生的要求;四是农村留不住知识分子。我国扫盲丁?作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文盲数量很大。据前几年统计,全世界文盲有8亿人,我国就有8000多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上每10个文盲中就有1个中国人,每15个屮国人屮就有1个文盲,而这些人主要在农村。由于城市知识发展快,使城乡知识Z差距比解放前还大。城乡知识Z差会大大超过经济上的基尼系数,知识Z差造成了经济Z弟。美国20世纪50年代,高中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收入差为42%, 80年代上升为84%。我国深圳前几年,拥有博士、硕士、木科、专科等不同学历的人年收入差距在力-元以上。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最“,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比尔?盖茨的致富靠的不是力贯家产,而是依靠知识成为世界首富,所以城乡知识Z差又是城乡差距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

从上可以看出,三农问题是由这一淀式造成的:理论(两种所有制理论)T体制(两种公有制)9 制度(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化)T政策(二等公民政策化)T结果,城市发展了,而将贫困(相对)、愚昧(相对)留给农村,可见集体所有制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虽然屮央长期把三农问题作为重屮Z重,这次三屮全会《决定》又对农村问题作了战略部署,但由于这一不平等体系还没有完全破除,三农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非常困难的。

突破两种所有制的禁锢一一发家致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如江阴华西村等,它们的发展致富,对我们很有启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在冲破两种公有制的禁锢屮发展起來的。

第一,突破两种所有制理论设置的工农分割,农民也要占-有工业资源,实现工农业结合,依靠工业化才能富裕起来。我国的实践证明,农民靠占有可怜的土地资源只能解决温饱,而不可能富裕起来。必须扩大资源占有,将农业和T业两种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发家致富。第二,突破集体所有制设置的公有排斥个人所有的弊端,实行股份制,初步实现马克思所讲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公有与个人所有相融合,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避免两极分化。

第三,打破两种所有制理论设置的城乡分割,就地实现城镇化。这些农村已经I口颜换新貌, 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新农村,他们都住进公寓楼或别墅小楼,居住条件、卫生设施、街道和周围环境,与城市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过上了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第四,扌宾弃两种公有制理论使农民成为二等公民的身份,转变农民为居民。这些新农村的公共服务、福利保障、文化娱乐、幼儿抚养、老人养老、教冇卫生、家电普及、文化娱乐等等方面的设施和制度,部可以和城市媲美,甚至有过Z而不及,农民丢掉了自卑感,有一种自豪感。

第五,这些新村镇,文化教冇大发展,农村免费教冇,受教冇的群体大大增加,对考上大学的还有资助和奖励。电脑已广泛使用,与城市的知识差距已大大缩小。

从上可以看出,只有突破集体所有制所设下的樊篱,才能改变二元结构,才能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新农村才能建立起来,这才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12、研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厂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木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备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冇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冇、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备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备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徳规范。”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徳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血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Z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肴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冇、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备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木道徳规范。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定》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川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稈,实施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坚定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决定》提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屮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木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冇,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冇、国情教冇、革命传统教冇、改革开放教冇、国防教冇,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屮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屮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报能感召屮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屮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屮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動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冇,加强爱国主义教冇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徳的根木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冇,推进公民道徳建设T稈,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徳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徳冇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徳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

为惩戒力度。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方式。恩格斯曾举例说,一个法国工人到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那里是换手艺比换衬衫还要容易的冒险世界,他被迫适应环境,先后换了许多职业,学会了许多手艺,终于体会到,“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这一事例说明了人的发展其实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是有其必要性的,如若不然,人会显得像软体动物一样脆弱,在变化的条件下不能适应和生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曾经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界定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一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相容的,他谈到,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目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是指这种发挥和发展,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它使人性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也是对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性的肯定,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直接针对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多数人的牺牲作为少数人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但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又必须依赖于集体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与解放,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只有社会的发展与解放,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可能的。同样地,个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通过集体、阶级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不解放,个人就不能自由。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马克思把目光重点投向变革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上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把其学说最后落实到社会解放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上面,正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2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80年征程、80年风云变幻就是这样一部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奋斗史。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理论上作出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面对挑战,敢为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来自于教材以及课件。部分问题答案不确定,为了不影响大家,仅将明确的答案上传。欢迎大家完善答案,感激不尽。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人们对它有多种理解。社会主义既指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也指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还指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⑴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最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及其问题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并且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其二是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所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比较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及派别。也包括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三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观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回归。马恩认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直观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它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反对资本主义主义的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乌托邦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以文字游记的形式,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予以空想的描写。代表作如《乌托邦》《太阳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是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叶立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了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许多合理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功绩:(见教材48页) 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⑴以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⑶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⑷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⑸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以取代原来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缺少阶级观点的旧口号。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其现实基础及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完整版)必修1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广大工人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D.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2.右图是两位伟人工作的场景,他们为一个无产阶级革 命组织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发表。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 在于() A.它的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B.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纲领 D.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 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 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 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 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5.《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巴黎公社运动D.中国的改革开放 6.《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7.关于下列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考试时间:7.9下午 一、简答:10’×3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 位? 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 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4、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材料题)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1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管理员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 南斯拉夫c.越南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 D. 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 国家政权问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又在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务,并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实践,贡献了新的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经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探索”,达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类历史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后才达到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主义进展,其可贵的成就和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很值得人们珍重和记取。 2简述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积极贡献【历史功绩】: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根本缺陷】: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世纪、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是从启蒙哲学中得出他们的社会主义结论的,社会主义是他们从启蒙哲学推导出来的政治理想。马克思积几十年之心血,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资本论》,就是要在该时代的经济中寻找资本主义为何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课后习题 绪论 1.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 答: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大体上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这三个组成部分,但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因为: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要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 ①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与其他学科一致,也是一门学科,它要求众多的人来掌握、研究、探索运用、发展这门学科; 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3)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

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你准备怎样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 转引自《回忆马克思恩格斯》,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答:(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原因(意义所在)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①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用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上升为理论,总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取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把它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形成科学理论。 ②世界联系中国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及答案解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及答案解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解析】:B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解决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解析】:D 德英法国的古典主义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 《共产党宣言》, 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D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187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指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故排除②③。 4.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内曾说过:“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 其国家的斗争,因巴

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 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B.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D.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政权阶段 【解析】:D。A项是无产阶级尚未进步到的阶段,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B项主要 发生在19世纪末期。C项最早开始于工业革命当中。由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尝试,故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5.图4是一枚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攻打冬宫》。我们纪念十 月革命的理由有: ①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它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图4. 邮票《攻打冬④它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③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转正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6.马克思把1870年9月起义称为是愚蠢的举动,但1871年4月又说: “我英勇的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马克思的这两段评 价: A.互相矛盾 B.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C.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一样 D.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解析】D 马克思不赞成1870年9月起义,但对这次斗争中工人阶级的优秀表现给与 充分肯定,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作出的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复习提纲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 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 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 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 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选择题及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选择题及 解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科学社会主义强化训练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 C)。 A.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B.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C.“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 D.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C)。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5.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的科学依据是(C)。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6.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D)。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7.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A)。 A.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 B.阶级斗争 C.共产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8.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首要条件是(A)。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三大差别 C.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 D.科学文化事业的极大发展, 9.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都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