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
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
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
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
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
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
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
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
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
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
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手机网和互联网之间的界限也会因此而模糊。这是由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化的终端所导致的。
五、智能化、人性化的互联网
语音交互技术Siri、体感交互技术Kinect、视线交互技术Gaze
六、作为社会形态的互联网
网络社会两层含义:1.相关技术使网络空间越来越“真实化”、“现实化”;2.网络传播技术使网络空间不在停留在媒体属性上,它的社会属性将越来越突出。
SNS应用是网络虚拟空间“现实化”的一项重要进展。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需要引进人们的现实身份和社会关系,并将这些作为个人特质和资本作为建立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报偿的基础。
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与其他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表现得格外突出。它的多重属性主要表现为: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虚拟社会属性。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每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上的变革,是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形式形态、手段、功能、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
2.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传播格局、传播过程)
3.网络传播的多级性(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4.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网络结构、网络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受众之间)
5.网络传播的网状化(传播路径网状化)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1.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长尾理论、UGC)
2.作为传统经济延伸的网络经济(传统经营管理原理、传统产业支撑)
3.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内容服务、社区、网络情境)
四、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网缘、符号化、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除了人内传播外,其他传播形态都存在于网络中,它们也构成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1.网络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传播情境—虚拟性
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传播手段—多样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
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2.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网络成瘾|人脉资源)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环境认知|信息泛滥)
对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高效传播、意见劝服)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1.网络中的群体
BBS:群体意识和规范、持续交往、分工协作、一致行动
2.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传播主体—身份的公开性和匿名性并存
传播动力—群体认同和承诺
传播渠道—多样性
传播情境—虚拟化环境中实在的结构关系
传播范围—跨地域性
3.网络群体与群体心理
社会助长
社会懈怠
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1.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2.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统媒体、商业网站、政府部门、个人)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受众分化、多级传播)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网站、BBS、Email、RSS、博客、微博)
4.受众的高能动性(信息生产、消费、和专业机构互动)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过程复杂、受众主动
第三节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一、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
二、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传播模式
三、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传播模式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第一节网站传播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网站传播的主体:
1.ISP 、
2.媒体、
3.政府、
4.机构与组织、
5.企业、
6.个人
二、网站传播的特点
1.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
2.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
3.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4.可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