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手法-以《无梦徽州》为例-毕业论文
无梦到徽州
无梦到徽州无梦到徽州文/夏明“黄山北站就要到了……”,广播里传来温情的提示。
此时,想起或许正举着接站的牌子在出口处接站的璜山,忽然,心里觉得有点感动。
汤显祖“无梦到徽州”的诗句涌了上来;据说徽州是他的“一生痴绝处”,是他许多想去又没有去过的一个地方之一。
为什么呢?也许这可以作为一个深入的课题加以展开,论文著书,肯定很有意思。
而我是有梦的吗?经嘉兴、杭州、淳安,500多公里的路程,在六月的天空下一晃而过。
在水的江南,南湖烟雨、西湖堤柳、千岛湖的碧波,都被各自的辖区禁锢于一隅,而又成为所在城市的名片和代言。
在来过的人里,依据不同的心情,留下了不同的观感和记忆;而于未曾到过的向往者,则全是流传于诗词里的浪漫与美图中的联想,成了诗意的吟哦与梦幻的景致。
山川俊秀,也机阱万端,可只要铺设了钢轨,就能遥通南北、西东贯穿。
而人心的沟通远比这复杂,情感的交流,它需要思想的管道、精神的铺垫。
形而之上,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人生路上,应该没有山穷水尽,翻山越岭,是为了留下脚印,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柳暗花明会常常给你带来惊喜。
我思故我在,起而行之方能到达或者接近无限的可能。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短短的一程,瞬间的逆旅也。
为什么奔驰的动车充满了速度和激情,是因为山河壮丽田园锦绣?每位乘客都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吧,但肯定都有既定的目的地,清楚要去什么地方。
坐在车上看风景,其实也是在看自己的内心,在看天地自然哲学的这篇大块文章。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相对,心生戚戚焉。
六月应该是最好的季节,沿途都是最美的风景。
而半生呢?多想也做个有心的人啊,歌咏自然的风光,抒发内心的感触,可是驰骋的时间太快了,蹉跎人生,移动的镜头里只有几帧对焦虚了的画面。
半生流离和飘泊,没有闲情逸趣,载不动许多感动。
路过的那些城市,都是我年轻时不止一次到过的地方,平庸的我曾经留下过许多不经意的足迹。
当已不必再从物质里获得幸福时,被碾压得支离破碎的流水,已沧桑了迷惘又徬徨的青春年少,只有那些渐已模糊的映像、刹那间有过的柔情,成了偶尔回望时幽幽的眼睛。
浅析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
浅析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摘要】纪录片是一种以记录现实为主要目的的影视作品,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文以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为例,分析了其创作手法及价值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然后简要介绍了该纪录片的内容。
接着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叙事手法、拍摄手法、美学呈现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进行探讨。
结论部分探讨了该纪录片对人们的启发以及纪录片的无限价值和赞誉。
通过深入剖析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为观众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创作手法,价值意义,真实性,客观性,叙事手法,拍摄手法,美学呈现,社会意义,启发,无限价值,赞誉。
1. 引言1.1 纪录片的定义与特点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事物和人物为素材进行记录和展示的影视作品。
它以客观的视角对现实进行记录和再现,力求真实、准确地呈现观众面前。
与电影、电视剧等虚构作品不同,纪录片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其目的在于观众通过影像文献的方式了解、认识和思考特定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
纪录片具有直观的实证性,多数情况下采用实景拍摄、采访记录等手段,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纪录片的制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事实真相,不得篡改、虚构,这使得纪录片在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对世界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1.2 《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简介《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杨洋执导的纪录片,于2019年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边远山村拉林河畔的贫困环境和村民们艰苦生活的真实情况。
通过讲述村民们的故事和生活状态,展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努力。
影片真实展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记录了村民们在希望的号召下积极努力的精神风貌。
论纪录片的主体化叙事——以陈为军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例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论纪录片的主体化叙事——以陈为军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例赵芳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摘 要:对于纪录片这一“影像意义系统”构成的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研究,从十九世纪的结构主义到新叙事学,研究者开始把焦点放在叙述文本主体的“人”上,与其说纪录片是关于“故事”语言学的建构,不如说是各相关叙事主体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对话。
陈为军通过与事件人物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下达到身份认同。
本文将结合《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纪录片,从叙事学和哲学的视角来研究纪录片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学;主体;陈为军作者简介:赵芳(1994-),女,汉族,河南人,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艺术。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27-04在叙事学的范畴内,纪录片因为它的纪实属性而被看作是历史语境,也正因为它的纪实属性,叙事更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对话。
马克•柯里说过“历史在自身之中承载着由叙事与情节强加于其上的价值观和各种臆断,因此历史在认为能透明地接近过去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同意了那些价值观。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不再是无意识的记录,而是经过选择的结果。
在此,创作主体的作用显现出来,无论是与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是受众对之作品反馈的影响,这样一个由内致外的制作过程的完成——一部纪录片的价值因此得以完整呈现。
陈为军作为一名秉承“拍摄真实生活”为信念的纪录片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为什么贫穷》之《出路》等。
立足点在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探讨有关于人的话题成为了他的创作特点。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问题1、主体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主体指的是一种有着主观体验或有着其他实体(或客体)关系的存在,主体作为感知和观察者对客体进行感知和观察。
在此,主客体被二元分离。
在历史语境中,主体指的是历史的行为者即事件有意识的设计师者,而不是事件的无意识的工具。
无梦到徽州
无梦到徽州
牧言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19(0)12
【摘要】歙县,黄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因其地域文化的特殊而与大山齐名,自然景观与人文之秀双双“亦真亦幻”。
据了解,歙县拥有上千个村落。
杞梓里镇的英坑村就是其中一个不怎么闻名的“中国传统村落”。
乍听名字,就知道英坑村是一个谷底村,村庄被“绿水青山”所包围,那尚待开发的原始与古朴风貌,正中了我的“春怀”。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牧言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4.6
【相关文献】
1.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论古徽州的人文性格与当地民间音乐
2.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3.无梦到徽州
4.无梦到徽州
5.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原语辨识与启示——以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纪录片在徽州民歌传播保护中的意义与价值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SK2018A0939)。
作者简介:张慧(1980~),女,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摄影摄像、视觉传达。
收稿日期:2019-04-20微纪录片在徽州民歌传播保护中的意义与价值张慧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微纪录片具有纪实性、原生艺术性以及草根文化性三大基础特征。
结合安徽省本土具有代表特色的徽州民歌实例,论述微纪录片在徽州民歌传承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价值,对微纪录片在徽州民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纪录片;徽州民歌;纪实影像;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9)03-0078-022019年6月普洱学院学报Jun.2019第35卷第3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5No.31微纪录片的特征微纪录片一般时长为5-25分钟,主要记录人们的生活、身边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记录者,也是“演员”和观众。
这种精短的“草根影像”记录方式更能细微地反映当下的社会现状。
影像的纪实性、原生艺术性及草根文化性是微纪录片的三大特征。
影像在非虚构性的基础上以原生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草根本色出演的方式来记录一段浓缩、精短的文化,使之反映生命、社会现实甚至时代精神,最后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得到传播、继承和发展。
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特点便是“更加真实”。
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过:“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1]。
摄影机真实纪录影像的特性决定着是微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并且微纪录片一般不适合再现,所以微纪录片在拍摄创作的过程中,除了真实的事件,被拍摄对象都是经历事件的本人,并非演员。
这和要求还原历史、再现场景的传统纪录电影有本质的区别。
“现场”、“实录”是微纪录片最主要的优势。
微纪录片精短的原生艺术性和草根文化的特性使拍摄纪录片不再是行业内的专利。
解读汤显祖“无梦到徽州”(一)_半园
解读汤显祖“无梦到徽州”(一)_半园和同事应邀品新酒---无梦徽州酒,品出了一话题:汤显祖的《无梦到徽州》。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的这首诗见载于明代韩敬于汤显祖逝世后五年编印的《玉茗堂集》,题作《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诗中提到的黄白,指的是位于徽州境内的两座著名的山岳——黄山、白岳。
但是,“黄白”一词明代时又代指金银,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在韩敬编印《玉茗堂集》后不久,沈际飞又辑印了《玉茗堂选集》,对这首题为《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的诗,他做了几句背景介绍:序亦是妙人。
闻说金休宁谒选者百计营之,而抽丰者往往于此取道。
临川诗,一帖清凉剂也。
因此汤显祖的“无梦到徽州”诗句后人解读争论不已。
一种意见以为,诗歌表达了作者不愿从俗与商人为伍的志趣,显示了对铜臭气的拒绝。
依据是沈际飞辑印《玉茗堂选集》对这诗的他背景介绍。
这也就意味着汤显祖最后婉谢了这次出游的邀请;明末清初歙县潭渡人黄白山《一木堂诗》作有一首《黄山白岳歌》,对汤显祖的这首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为山,白为岳,灵区绝境天所作。
黄者金,白者银,动心骇目俗所云。
新安宿称好山水,自昔名流得之喜,岂知今之守令反攒眉。
所苦秋风刮人耳,无端我郡山以黄白称,致令慕膻之辈群向此中行,干谒有司盛嘱托,纳交巨室相逢迎。
彼之黄白其实,此之黄白其名,岂不辱我泉石、污我山灵?临川先生汤若士,罢官林下贫似洗,一生无梦到徽州,其人其品可知矣。
先生本具丘壑姿,独发此语真似痴,山中若得斯人至,必有石破天惊绝妙辞。
噫吁嘻!黄山白岳,游者接屣。
先生至此,能令公喜。
”显然,在黄白山的理解中,汤显祖对徽州有针对意见。
后又有人认为吴序劝汤显祖到徽州要找的人就是老师许国,而汤显祖与许国官场立场不一至,不可能来徽州。
另一种意见以为,此诗赞颂的是徽州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自己不能亲身到徽州一游的遗憾,无梦到徽州,指的是只能在梦中常常神游徽州。
细说央视专题片
细说央视专题片《徽州》“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在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里,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
与此对称的却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凄然。
古徽州本来山阻壤隔、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出产难以自给,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之说。
由此徽州男子年少就必须出门谋生,这就所谓“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了。
其实,徽州成为商业和文化的重镇,源于中国文化和经济南移的宋朝,一直到明清徽商迅速地崛起。
徽州各大族姓,均为魏晋之乱到唐末之乱中由中原迁移而来,不乏显赫世家贵族,保存至今的各家族谱均提到这一点。
每逢北方兵荒马乱,徽州特殊地貌便成了避难的天然屏障。
正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最近播放的文化专题系列片《徽州》开篇的解说词那样:“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
”定格的镜像片中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
《徽州》共分10集,每一集都有一个贯穿全集的主题意象,分别是村落、会馆和城镇、书院、祠堂、牌坊、桥与人、黄山松和三雕、古戏台、新安江、齐云山等。
“用镜头来抢救存留下来的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是电视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徽州》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先生这样说道,“主题就是为了寻找和追忆故园的文化乡愁,通过电视的镜像来展现古徽州人的生存方式、伦理规范和文化创造,从而发掘徽州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
”《徽州》的素材不仅仅来源于博物馆的史籍,更多的是挖掘隐藏于民间的文化记忆。
在拍摄手法上,吸收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传递内容,注重情节和细节。
经过精心挑选的故事,让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纷纷登场,这些人与事既包含了徽州的人文精神,又有很强的可看性。
比如第一集《前世今生》就是通过村落这一主题意象走进徽州,徽州村落是农耕社会文明的见证,通过对西递和宏村这两个村落的探源与考证,展现了徽州民居、民俗、小巷特有的风情以及徽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观念。
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以《江南》、《徽州》等为例
纪 录片为研 究个 案 ,探讨 怀 旧在 当代 电视人 文 纪 录片 中的意 义 。具 体而 言 ,本 文试 图从 三个 层 面 讨论 怀 旧在 当代 人文 纪录 片中 的意义 :城市 化 、全 球化 与 大 众化 ,通 过 这 三个 方 面 ,分析 当代 怀 旧影 像 的
不 同时代 的怀 旧都 会散 发 出各 自独特 的时代气 息 。 在2 1世纪最 初 的几年 ,几 部带有 怀 旧趣 味 的电视人 文 纪录 片就 受 到 了广 泛关 注 和好 评 ,这些 纪 录
片包括 《 江南 》、 《 州》、 《 说 长 江》 和 《 丝 绸 之 路 》 等 ,在 现 代 化 的 语 境 中,以 《 南 》 和 徽 再 新 江
基金项 目: 曾一果主持 的 2 1 年江苏 省社科基金项 目《 01 江苏城市形 象的媒体 塑造与传播研 究》 1 T C 0 ) 2 1 ( I Q 0 8 ,0 1年江 苏省教 育厅 项 目《 当代 中国 城市形 象的媒介 建构研究 》 2 1 SB 6 0 3 ,0 9年 中央电视 台《 (0 1J800 )20 新世纪 人文纪 录片创作研究 》 向项 目下的研 究成果 。 横
多重再 现 。
一
、
怀 旧 的 情 调
当代 怀 旧的一 个突 出特征 ,恐怕 就是 怀 旧突破 了私人 的领域 ,成 为一种集 体性 记忆 ,而影像 是展现 集体记 忆 的有效 手段之 一 ,《 江南 》 和 《 州》 便是属 于这一 类 的怀 旧影像 。不 可 否认 ,《 徽 江南 》、《 徽
说长 江》 和 《 丝绸之路》 等。文章 以 《 南》、《 州》 这 两部人 文 纪 录片 为研 究个 案 ,探 讨在 新 世纪 新 江 徽 初诞 生的几部 人文纪 录片 中怀 旧的意义 ,从三个 层面讨论 在城 市化 、全球 化和大 众文 化 的语 境 中怀 旧影像
无梦到徽州 徽州建筑简要赏析
----徽派建筑文化赏析
徽派建筑文化的代表─宏村
徽派建筑的直观视觉
粉壁,青瓦,马头墙,飞檐,戗角,厚重而窄的大门,小小的窗 小小的窗,窄道…… 并主要通过民居、祠堂、牌坊三种建筑形式集中体现出来 民居、祠堂、
。
选址依山傍水,建筑顺应自然地势 建筑顺应自然地势
坚 固 实 以 用 , 美 观 大 方 。 、 石 灰 、 黟 土 粘 的 富 丰 地 当 材
三绝之木雕
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装饰雕刻中占主要地位,宅第取材以柏 宅第取材以柏、梓、椿、榧、银 杏等树种为主,家具木雕则以红木、乌木和楠木为贵。 。宏村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 宫”,堪称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而胡氏宗祠也因木雕技艺精湛被誉为 而胡氏宗祠也因木雕技艺精湛被誉为“木雕艺术 殿堂”。
黟县木雕楼
黟县承志堂“百子闹元宵” 黟县承志堂
三绝之石雕
石雕技艺早在宋元期间便已成熟,主要取材于黟县青与茶园石 主要取材于黟县青与茶园石。石雕技艺常用于石 牌坊、宅居门罩及院墙漏窗等处。或精细,或粗犷,无一不生动逼真 无一不生动逼真。
许国石坊
西递村石雕漏窗
三绝之砖雕
砖雕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取材于当地烧制青砖, ,主要分布于建筑门楼、照壁、 屋顶及神龛等处,以显示建筑庄重典雅,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奇葩 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奇葩。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宗族下的祠堂是村落的核心 宗族下的祠堂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民居的布局都是以祠堂为 中心四向铺开。古时徽州子弟功成名就,回乡建造祠堂、 、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典型特征:宏伟的门楼门罩、精细雕刻艺术 宏伟的门楼门罩、
江南第一祠——胡氏宗祠
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由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 由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宗祠宏伟开朗,在平面 布局、结构艺术上堪称徽派建筑技艺的经典,尤木雕技艺极其精湛 木雕技艺极其精湛,也被誉为“木 雕艺术殿堂”,是国宝级建筑。
徽州文化论文范文
徽州文化论文范文徽州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徽州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瑰宝。
本文将对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特质、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徽州地区位于黄山市中部,历史上是徽商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唐朝以来就有“徽”、“宁”、“庐”、“黟”四县(今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部分地区)之称,是徽商文化生发的重镇。
徽州文化的起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文化活动盛行,徽州人才辈出,文化交流频繁。
元朝时期,徽州的商贾活动空前繁荣,徽商的兴起与徽州文化的传承分不开。
从明清两朝开始,徽州逐渐走向以瓷器、石雕、木雕、园林、绘画等艺术为主导的繁荣时代。
二、徽州文化的精神特质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很多独特的精神特征。
徽州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尤为重要。
徽商的追求物质财富和文化成就的理念,上承中华文化,下接家族道德,徽州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徽州文化的审美观念中,讲求“天人合一”,追求“神和人融合”,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中强调的是“工于心,妙于神”,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性的特点。
徽州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也是其精神特质之一。
在徽州人心目中,家族、宗族和家乡都是至高无上的,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做人方法与世俗接轨,但往往有着心高气傲,不苟言笑的自尊自爱情怀。
三、徽州文化的文化传承徽州文化的文化传承是一种长期、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徽州文化的文化传承包括了六个方面:家族、知识分子、文艺、宗教、文化园林和民俗文化。
家族传承是徽州文化的精髓所在,家族对徽州人的影响广泛深远,是形成徽州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分子是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历史上许多徽州知名文人雅客的思想、文化传承在当地乡村广泛流传,对维持徽州文化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报告题目《风光摄影》《多彩徽州》学生姓名刘永诗系别影视艺术系专业班级摄影二班学号 110501046指导教师及职称高级讲师宋明谦完成时间20 年月日目录1 毕业设计选题与制作1.1毕业设计题目1.2毕业设计小组人员组成与分工1.3毕业设计选题说明1.4毕业设计制作计划1.5毕业设计创作过程总结2 毕业设计个人总结2.1 个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理解2.2 个人分工及完成情况2.3 用到的知识与技能总结2.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2.5 回顾与总结第一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与制作1.1 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类型及具体的设计题目风光摄影《多彩徽州》1.2 毕业设计小组人员组成与分工1.4 毕业设计选题说明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当前,随着电脑普及、互联网开通,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圈、文化圈。
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和占领中国市场,一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不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中西混杂、网络用语同日常用语混杂。
纵观古今中外建筑景观作为动画场景语言元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因为建筑场景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域风貌。
有着明显地域特征的建筑物做为景观元素。
例如西递、宏村的古典民居建筑风格在这种时候,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重要。
而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当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经营中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摄影是艺术设计活动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能通过特有的视觉传播方式展现摄影师的目的及意图,或通过摄影方式表现视觉传达的设计理念,传达摄影师的设计意图,或通过记录真实的场面,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等。
作为未来的艺术设计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应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只有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才能设计出主题鲜明、具有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的受广大受众喜爱的作品。
浅析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以“直播广州”微纪录片大赛参
2017.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视觉传达从名字来看,微纪录片就是微型纪录片,长度一般都在15分钟以内。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影像作品形态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并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早在2013年,为了推动这种新形态纪录片的发展,广州广播电视台就开始举办第一届“直播广州”微纪录片大赛,到2016年已经是第四届。
大赛每年按照设定的主题,面向全社会征集10分钟以下的微纪录片作品,邀请业内著名导演和专家学者担任评委进行评奖。
经过几年的深耕细作,大赛吸引了来自广东、福建、湖南、浙江、上海、北京等十多个省市的参赛者。
本文试以大赛几年来的参赛作品为例,对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创作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新媒介、新技术、新理念微纪录片是适应“微时代”的纪录片形式,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之“微”不仅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更在于与其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媒介、新技术和新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即时性的呈现加上分享技术的支撑,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而影视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拍摄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人能有条件拍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与大众进行即时的分享、互动。
在以微博、微信、各种手机APP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下,篇幅短小、样式灵活、传播方便的视频短片得以迅速发展。
相比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形态短小,便于反复传播,接受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和移动空间进行接收,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收看习惯和互动性的传播需求,可以说,微纪录片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态影视文化产品。
二、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无可否认的是,“非虚构”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与传统纪录片一样,微纪录片也必须是非虚构的,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素材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但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形成的微纪录片,血液里流淌着新媒体的强大基因,在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鲜明特征。
全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的传播转向——以《天下徽商》为例
26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徽商精神的媒介建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18D61徽商、徽文化是中国故事安徽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媒介技术产生了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徽商、徽文化的媒介呈现形成了创新的探索。
纪录片《天下徽商》用影像去复原、拼贴出明清两代徽州的历史,用文化地理学、经济学、新史学等现代学术方法呈现徽商与徽州历史,给用户理解、探索徽商故事与徽州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一、全媒体时代纪录片传播的新生态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深度参与纪录片的创作并呈现井喷之势,网生纪录片也成为传统纪录片之外的新形态。
网生纪录片带有浓厚的互联网色彩,由于体量小、题材垂直细分、内容节奏快,迅速上升为纪录片领域的新宠,给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想象与发展空间。
相较于电视纪录片关注文化、历史等题材来说,网生纪录片的题材更为广泛,相对轻松、贴近生活,极易引起受众的线上狂欢。
网生纪录片以互联网为主要播放载体,作品自带很强的互动性和传播性,并能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上结合观众及时的反馈,对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新媒体纪录片在2018年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态势,中国新媒体在纪录片方面的制作和传播效果尤为显著,2018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以矩阵的方式进行传播,获得超过10亿次点击量,以新媒体创造了现象级传播。
[1]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题材更为多元、丰富,外在形式上体量变小、时间变短、节奏变快,制作与传播平台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纪录片的受众及其观看方式。
二、电视纪录片《天下徽商》的创新呈现《天下徽商》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以串联起来的各色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和叙述策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徽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全面考察徽商的兴衰沉浮。
(一)结合多种媒介特质的文本的互文共生电视纪录片《天下徽商》在内容的创新传播层面,结合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以及微信、APP 等新媒体的不同特质设计不同文本,既在内容上形成互补和延伸的关系,又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要。
无梦到徽州 作文
无梦到徽州作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的这句诗,勾起了多少人对徽州的向往和憧憬。
而于我而言,徽州不仅仅是诗词里的梦幻之地,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真实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清晨,我带着满心的期待和些许的迷茫,踏上了前往徽州的旅程。
没有过多的准备,只凭着一股冲动和对未知的好奇,就这样闯进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刚进入徽州,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起伏的青山。
山不高,却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灵秀,仿佛是大地微微隆起的眉骨,透着几分俏皮和灵动。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那么纯粹,那么肆意,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所有的绿色一股脑儿地泼洒在了山上。
偶尔有几缕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就像金色的小精灵在跳动。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欢快的乐章。
我忍不住蹲下身子,用手触摸溪水,那冰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让人精神一振。
溪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有的圆润光滑,有的棱角分明,它们在溪水的冲刷下,显得越发可爱。
水中还有一群群小鱼在欢快地游弋,它们时而聚集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嬉戏。
我试图去抓住它们,可每次都扑了个空,这些小家伙实在是太机灵了!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一个小村庄。
村子不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村口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树干粗壮,得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树枝向四周伸展,就像一把巨大的伞,为整个村子遮风挡雨。
银杏树下,几个老人正悠闲地坐着,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拉着家常。
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平和与安详。
走进村子,石板路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
这些房屋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墙壁上有些许斑驳的痕迹,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有的房屋门口还挂着红灯笼,为这古老的村落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我随意走进一户人家,主人热情地招呼我坐下,还给我端来了一杯热腾腾的茶水。
微电视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以《鸟浪奇观》为例
2023.09最真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
《鸟浪奇观》是一部时长仅有90秒的微电视纪录片,它既没有鸿篇史诗巨制《长津湖之水门桥》那样令受众震撼的宏大场面描述,也没有商业电影《泰囧》那么强烈的矛盾戏剧冲突,它有的只是通过视听艺术手段不厌其烦地刻画而表现出一种真实的主题意蕴即生态史学观:生态兴则文明兴。
由盘锦广播电视台、盘锦市摄影家协会联合摄制的微电视纪录片《鸟浪奇观》,是一部反映大美辽宁生态文明的优秀原创精品力作,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主线,生动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候鸟迁徙的生态故事,热情讴歌以“优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核心内涵的生态福祉观,积极倡导以“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为核心内涵的生态社会观。
该片在520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100部优秀作品。
《鸟浪奇观》虽篇幅短小、结构简约,但信息丰满、主题深刻,在简简单单中释放出最为强大的情绪力量,令受众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思索: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鸟浪奇观》用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高超的电视叙事技巧以及朴实、洗练的画面构图和镜头取景运用,诠释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一、运用精巧的情节映射主题电视纪录片就像一米阳光,片中的情节和细节就像一个放大镜,阳光通过放大镜聚焦与折射,让受众轻松看到作品的主旨与内涵。
淋漓尽致是《鸟浪奇观》在情节和细节上的亮点和特色之一。
1.《鸟浪奇观》具有完整的情节2022年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辽宁盘锦,素有“湿地之都”的美誉,而辽河便是孕育这片广袤湿地的根源。
据统计,这片湿地共有477种各类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其中珍稀鸟禽304种,是鸟儿的天堂。
每年4月到5月,是鸻鹬类候鸟南迁的高峰期,盘锦这片滩涂便是它们万里大迁徙的中转站之一。
伴随着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几十万只候鸟翩翩起舞,在海岸边不断飞翔,时高时低,时快时慢,酷似潮水,形成了独特的“鸟浪”奇观。
如何用镜头语言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美--以2019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天下徽商》为例
如何用镜头语言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美——以2019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天下徽商》为例林岩松(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摘 要:镜头语言是用镜头“说话”,其以拍摄的画面为媒介,与观众进行互动,达到表情达意、传递思想、进行交流的目的。
在纪录片《天下徽商》中,拍摄团队充分综合利用镜头语言,从唤醒文化记忆、再现徽商形象、构建立体时空等维度,有效凸显和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美,值得摄影从业者认真观摩和学习运用。
关键词:镜头语言;传统文化;氛围笔者作为摄像从业人员,研究方向侧重于电视纪录片。
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担负着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文化认同、精神慰藉的使命,是向观众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其中的优秀作品值得广大摄像从业人员学习借鉴。
优秀电视纪录片艺术成就的达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表达,而文化精髓的提炼表达,具体要靠摄像师在画面上呈现的镜头语言予以实现。
所以,研究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美,是具有现实意义、时代意义的课题。
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从业人员在使用镜头语言时,往往存在如下的共性问题:第一,镜头语言使用过度。
镜头语言使用过度,会“压迫”观众的心理接受空间,使观众无法通过简练的镜头语言了解摄影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由此产生视觉疲劳,对画面难以产生观看兴趣。
第二,镜头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待提升。
在近景拍摄过程中,细节表现力不足,没有抓住细节特点。
被拍摄对象的情绪、特点没有充分挖掘,整个画面表现力不足,无法完成拍摄目标;在拍摄远景的过程中,被拍摄对象“偏离”中心位置,重点不突出,观众无法在短时间内抓住被拍摄对象的关键信息。
第三,镜头语言抓取能力有待提高。
多数摄影师习惯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特点和神韵,手法较为单一,导致画面表达信息量较少,观众的兴趣不高。
所以,摄像师要多角度拍摄,灵活运用镜头语言。
上述问题应在摄像实践中予以克服、改正。
熟悉在使用镜头语言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镜头语言“习惯”,对于用镜头语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也极有帮助。
《徽州文化》20集纪录片解说词
《徽州文化》 ——20集纪录片解说词第一集:寻梦徽州乡愁就象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休宁、黟、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
安徽省名就是清初有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
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
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称为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
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正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徽州不受干扰地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化。
这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地方,曾经相当开放,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徽商现象,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
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
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称。
曾有人在看过徽州地图以后,形象的比喻说: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黄山是伞轴,徽州文化则是伞骨,而徽州美丽的风光以及散落在自然之中的文化现象则是伞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手法
-以《无梦徽州》为例
中文摘要
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真实反映生活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戏剧化的再现的节目。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从纪录片真实性的角度上来分析电视纪录片《无梦徽州》,从纪录片的简介,纪录片的类型等基本概念出发,到具体的分析本片的真实性和以及纪实美。
最后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出发,对其纪实手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纪实手法
目录
一.纪录片概述 (3)
(一)纪录片的概念 (3)
(三)纪录片的特点 (3)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3)
(一)纪录片真实性的呈现 (3)
(二)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性 (4)
1.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4)
2.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所在 (5)
三、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呈现的手法 (5)
(一)利用运动镜头去再现真实 (5)
(二)运用解说词补充真实情感 (6)
(三)运用真实再现应遵循的原则 (6)
四、作品不足 (6)
(一)与同类型节目对比中的不足 (6)
(二)自我总结不足 (7)
总结 (7)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一.纪录片概述
(一)纪录片的概念
简而言之,纪录片就是客观公正的记录具有重大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影片。
电影始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所以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就是是纪录片。
作为电影的四大类型之一,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往往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刻画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过于繁复的电影修饰手段,总是以最为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最为真实的画面,提炼主题,表达情感,实现电影价值。
(二)纪录片的分类
事实上,对于纪录电影的分类学术界曾经给出了许多种方法,但是最为让人信服的无疑是依照其表现主题的方式和其拍摄题材而进行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1、选取一个特殊时期或者政治事件而进行评述的政论片。
2、对最新发生的某个重大时事事件进行记录和报道的时事报道片。
3、讲述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录片。
4、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人物传记片。
5、选取某个地域以记录这个地区某段时间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其民俗风景,或者是其已成形的文化特色的人文地理纪录片。
本文以拍摄作品《无梦徽州》为分析对象,《无梦徽州》就是一部索徽州地区自然状况、社会风习以及城乡风貌的人文地理纪录片。
(三)纪录片的特点
《无梦徽州》作为一部人文地理纪录片,其真实性特点更加突出。
它真实且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徽州地区的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特色所形成的人文风俗和其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及其在时间的雕琢下所释放的独特魅力,创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清晰地穿透了社会发展所必然造成的浮华和虚妄,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真实的摹刻着徽州的发展轨迹和变化态势。
纪录片所具有的真实性,充分的显示了纪录片在各类影视形式中纪录片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远高于其他影视形式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