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先不连仿真器,给实验箱通电,若实验箱上的八段数码显示器显示字母“P”,表示实验箱无故障。
2.必须断电插拔线。
3.程序存入c:\dice51\51asm\*.c,程序名必须以英文字母开头,扩展名为.c。
4.若实验出现故障,可用以下程序单步运行(按F7键实现单步运行)验证,
实验一定时/计数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单片机内部定时/计数器的功能;
掌握定时、计数程序的初始化编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一)定时/计数器T0延时实验
已知系统时钟频率fosc=12MHZ,用定时/计数器T0延时,
编程使与P1.0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每隔1s发光状态改变,使
与P1.1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每隔5s发光状态改变,循环不止。
(二)定时/计数器T1计数实验
已知系统时钟频率fosc=12MHZ,用定时/计数器T1计数,编程使按键每闭合5次,与P1.0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发光状态改变(即T1每记录5个脉冲,P1.0取反一次)。
四、实验步骤
(一)定时/计数器T0延时实验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用插针将P1.0孔与发光二极管L1孔相连,
P1.1孔与发光二极管L2孔相连;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
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
MS51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
编程界面;
5、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观察发光二极管状态。
(二)定时/计数器T1计数实验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用插针将P1.0孔与发光二极管L1孔相连,P3.5孔与单脉冲输出孔相连;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
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 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反复扳动按键开关,观察发光二极管状态。
五.思考题:
1.实验(一)中,如果用T1 延时,使与
P1.0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每隔2s发光状态改变,程序将如何编制?
2.实验(二)中,若使按键每闭合10次,与P1.1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发光状态改变,程序将如何编制?
实验二定时、中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单片机定时、中断的功能;
掌握定时、中断程序的初始化编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用定时/计数器T0定时,用中断方式编程,每隔100s使与P1.0口相连的发光二极管闪烁10次
(50ms中断一次,2000次即为100s),已知系
统时钟频率fosc=12MH Z,P1.0低电平灯亮,反之灯灭(灯亮灭时间均为200ms)。
四、实验步骤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用插针将P1.0孔与发光二极管L1孔相连;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5.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观察发光二极管状态。
五、思考题:若用定时/计数器T1定时,程序有何变
化?
实验三串行口数据自发自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行口的工作原理;
2.了解串行口编程方法;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把数据由串行口TXD(P3.1)发送出去,经串行口RXD(P3.0)接收回来,最后通过P1 口把接收到的数据输出,使发光二极管显示接收到的数据。
用定时/计数器T/C1做波特率发生器,使波特率为9600。
已知T/C1用方式2定时,SMOD=0,单片机的时钟频率为11.0592MHz,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
五.实验步骤:
1. 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 把P
3.1接至P3.0孔,P1.0~P1.7分别接发光二极管
L1~L8孔。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 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
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 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 从按键开关输入数字量,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
态,或从寄存器观察其对应数值。
六.思考题:修改程序,使串行口工作于方式3或
2(考虑波特率)。
实验四8255扩展I/O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单片机I/O口扩展的功能,掌握8255的接口原理,熟悉
8255初始化编程和输入、输出软件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
三、实验内容
(一)8255 PB口作输出口
单片机扩展8255,PB口为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程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已知PB口地址FF29H,控制口
地址FF2BH。
(二)8255 PA口控制PC口
用8255 PA口作开关量输入口,与按键开关K1~K8孔相连;PC口作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程使PA口的开
关状态控制PC口的发光二极管亮灭。
已知PA口地址FF28H,
PC口地址FF2AH。
五、实验步骤
(一)8255 PB口作输出口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用插针将8255 PB口与发光二极管L1~L8孔相连;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 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
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 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 观察发光二极管状态。
(二)8255 PA口控制PC口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用插针将8255 PA口与按键开关K1~K8孔相连,PC 口与发光二极管L1~L8孔相连;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 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扳动按键开关K1~K8,观察发光二极管L1~L8是否对应点亮。
六.思考题:
1.实验(一)中,若使八只发光二极管四个为一组,交替闪亮,程序将如何编制?
实验五 A / D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D转换与单片机接口的方法;
2.了解A/D芯片0809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单片机如何进行数据采集。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利用实验开发系统上的0809做A/D转换器,用实验箱上的电位器提供模拟量输入,编制程序,将把0809的零通道INT0输入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通过P1口驱动发光二极管L1~L8显示出来。
注意事项:
1. 启动A/D转换后,应延时大于100us后,再读转换数据;2.发光二极管为低电平点亮;
3.用0809的零通道INT0输入,口地址为8000H。
四.实验接线图:
六.实验步骤: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把0809的零通道INT0用插针接至AOUT1孔(电位器的电压输出口),0809的片选端CS4接8000H孔(使0809的口地址为8000H),JX0(P0口数据线)接JX6(0809的数据线D7~D0),P1.0~P1.7接发光二极管L1~L8;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开发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 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运行程序,调节电位器,观察发光二级管的发光状态随着电压变化而变化。
七.思考题:
1.当输入的模拟电压满值为5V时,发光二极管显示FFH,当显示7FH时,输入的模拟电压是多少?
2. 修改程序,用其它通道轮流采样显示。
3. 若用8255的PA口作输出口接发光二极管,程序将如何修
改?
实验六 D / A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D/A转换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2.了解D/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
3.了解单片机系统中扩展D/A转换芯片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
(一)用DAC0832输出三角波编程使0832输出一个从0V开始逐渐升至5V再降至0V的可变电压,即输入的数字量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循环,输出用电机转速来验证。
(二)用按键K1~K8控制输入的数字量,输入到P1.0~P1.7口,把数字量用0832进行D/A转换输出电压,输出的电压用电机转速验证。
注意事项:1. 使用P0~P3口作输入口时,必须先送FFH给P0~P3口,即Pn=0xff。
2.0832口地址为8000H。
四.实验接线图:
实验步骤:
1.连接电源线和串行口数据线;
2.(一)把0832译码线CS5接至8000H孔(使0832的口地
址为8000H),JX0(P0口数据线)接JX2(0832的数据线DI7~DI0);AOUT孔(模拟量输出端)与直流电机DJ孔相连;
(二)把0832译码线CS5接至8000H孔(使0832的口地址为8000H),JX0(P0口数据线)接JX2(0832的数据线DI7~DI0);AOUT孔(模拟量输出端)与直流电机DJ孔相连,按键K1~K8连P1.0~P1.7口;
3.打开DICE—5203 K实验开发系统的电源;
4.启动计算机,打开桌面软件文件夹,选择MS51仿真开发
系统图标双击,进入软件编程界面;
5.编制程序,调试、运行;
6.运行程序(一),观察直流电机转速;
7.运行程序(二),用按键输入数据,观察直流电机转速。
七.思考题:修改程序,使能产生锯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