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
现代国家治理或者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仅一字之差,但是,内涵上就有了重大区别。
国家治理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进行治理。
治理的方式是法治,而不是行政命令。
国家管理的主体则是政府,方式则是行政命令。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同时并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
我国社会矛盾凸显,阶层分化和利益固化与人民对公平正义呼声日高同时存在,社会风险加大。
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从国际看,力量转移导致国际矛盾激化凸显。
在这个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在制度层面来解决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和治党治国治军需要在制度层面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体制机制层面解决问题。
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要求的不仅仅是消费需求的逐渐满足,还要求公平正义。
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过程的中级时期,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凸显,对文化认同更加迫切,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更加明显。
我国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
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哪些
有国家就需要有国家治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其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并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以便充分发挥国家治理能力的最大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有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就我国而言,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的能力。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治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治理能力彰显治理体系的功能,治理能力强大是治理体系完备的表现,只有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我们党自建国以来,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着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传统治理阶段是国家制度开始建立并较为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家成为统一的权力机构,政府的职能有了更加明确的划分,包括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等。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逐渐增多,阶级、财富分配、社会矛盾等问题开始凸显,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传统治理方式主要是依靠君主集权统治、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实施主要由君主和高级官员来决定和执行。
现代治理阶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需要政府更加高效、专业化地进行治理。
现代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公共利益至上和民主参与,政府的职能进一步拓展,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还需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
现代治理方式主要包括法治化、分权化、民主化和市场化等,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更多地依靠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和公众参与。
创新治理阶段是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时,政府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治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变化速度更快、问题更加复杂,需要政府更具智慧和灵活性来应对。
创新治理着重发挥市场、社会和公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和拓展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形成共治、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创新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协同治理等,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更加注重科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一下,国家治理发展经历了原始治理阶段、传统治理阶段、现代治理阶段和创新治理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治理方式和机制。
随着社会问题和挑战的不断变化,创新治理阶段成为了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推动国家治理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奴隶制国家治理、封建制国家治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
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柱包括:国家运行权利制约和监督体系、国家党政关系问题、司法体系、反腐败机制、政府处理和社会处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治理制度体系:法制、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
治理制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保障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问题。
建构好治理主体、明确了治理功能后,重点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
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新中国社会治理历程简述内容
新中国社会治理历程简述内容
新中国社会治理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建设阶段(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阶
段(1978年-2008年),新时期的社会治理阶段(2008年至今)。
初期建设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
政府在
此阶段主要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
社会治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通过统治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社会管控。
在社会组织方面,一些群团组织(如工会、共青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这个阶段社会治理的特点是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开始迅速发展。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更加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开始探索社区管理模式,推动居民自治和社区自治。
新时期的社会治理阶段: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快速经
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治理的任务和责任也逐渐增加。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更加注重法治化和规范化,强调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政府还加强了对于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鼓励社会组织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参与、各负其责的格局。
同时,政府也推动居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高效能治理能力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且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深刻认识“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丰富内涵,是新发展阶段针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新目标和作出新部署的重要前提。
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已经从1980年的19.39%发展到2019年的60.60%,但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依然显著,发展的差异性格局和治理的层次性需求将长期存在。
在已经实现较高城市化率的地区,无论是福利保障均等化还是居民消费占比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城市化的质量还不够高,服务于更稳定的城市化人口结构和更高质量要素聚集的制度支撑还不够完善。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包括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改革,更好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和城市人口的长期稳定居住;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活宜居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统一;进一步释放包括税制改革在内的制度红利,减少社会负担,增加社会就业,同时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含量。
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国家治理不仅需要担负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继续推动工业化和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任务,而且要面对较充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的治理挑战,包括破解特大城市治理难的任务,协调不同性质、不同主体和不同层次利益关系等治理任务,并将迎来一系列具有“后小康”特征的治理任务。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会期待更高的治理效率,而且对于治理的形式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治理层面就是要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非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古代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
古代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古代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部落联盟阶段在古代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人们主要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统治关系。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争夺的加剧,一些部落开始形成联盟,以加强军事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一阶段的国家治理以部落首领为核心,通过族谱和血缘关系来继承权力。
2. 君主制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国家逐渐取代了部落联盟,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
君主制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模式。
统治者通过世袭或争夺权力来继承统治地位,享有绝对权力。
国家治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为核心,通过官僚体系和军队来实施统治。
3. 法治化阶段在君主制阶段,君主的个人意志往往成为国家治理的唯一决策因素,因此容易导致暴政和任意妄为。
为了制约君主的权力,一些国家开始建立法律制度,使国家治理逐渐趋向法制化。
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司法机构和法律专业人员。
4. 民主化阶段随着人们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治理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在古代希腊,民主政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成为古代民主的典范。
人们通过选举和公民参与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决策。
这一阶段的国家治理以民主制度为基础,通过法律和宪法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5. 现代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国家治理逐渐趋向现代化。
现代国家注重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来推动社会进步。
国家治理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现代国家还注重国际合作和治理,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和加入国际条约来处理全球性问题。
总之,古代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是从部落联盟到君主制,再到法治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这一演进表明了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发展的机会。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具体而言,一个政权的生命周期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意识形态治理的阶段。
它通常发生在政权初期。
新政权的出现是基于对旧政权的否定。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意识形态取代了旧的意识形态。
正是通过思想的革命和解放,引导人们自愿跟随新势力推翻了旧势力。
属于保守政权。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也是最强大的斗争武器。
第二个是战略治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思想意识的创新开始从革命创新转变为改革方式的更新,思想创新的程度大大降低,思想意识对公众的影响开始减弱。
执政的主要方式已从意识形态指导和控制转变为多变的战略。
如果一种方法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请用另一种方法代替。
实践探索,实践修正,实践选择和实践调整是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特征。
人们开始将国家的未来从理想的指导转变为实际的探索,其方向已不再十分清晰。
实践的效果成为检验治国方法的首要标准。
一切是否合理不再取决于理论推导,而是取决于现实的结果。
这个阶段通常是从政权建立初期到稳定成熟阶段的过渡阶段,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第三是精英治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
标准。
改进,但包含更多的意愿和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社会精英,形成国家治理的精英集团,是最佳选择。
建立这一机制是确保该政权长期生存的必要步骤。
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确定该机制寿命期限的最关键因素。
这个阶段的长短直接决定了政权生命周期的长短,可以说,这对政权生命的延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是关系治理阶段。
在这个时期,政权的寿命正在缩短。
在这个阶段,统治者的水平已大大降低,执政能力也已显着下降,因此他们不敢利用精英参与和领导国家的治理,从而走上了关系治理的道路。
统治者依靠各种关系来管理国家,其中血缘关系,裙带关系,依附关系和交易关系是主要关系。
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
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了国家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在人类社会的治理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从时间顺序发展上分析,国家治理经历了奴隶制国家治理、封建制国家治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四个阶段。
从本质属性方面分析,国家治理则形成了统治型、管制型、管理型和治理型四种类型以及从前者转为后者的三次转型。
一、治理的发端和原初形态人类结成群体性的第一个组织形态,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分析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纯人身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社会。
“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①],“氏族的组成——这种组织产生了第一种社会形态,所以这种社会名副其实地称为氏族社会。
”[②]氏族,后来发展为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
这几个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自己居民的前后相承的阶段,直到以按地域来划分居民为基础的国家产生之前,现在被统称为原始社会。
二、国家治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三、资本主义国家治理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一般认为,1640年英国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开端。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在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和摧毁下,封建社会也逐步走向了终结。
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历程
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历程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组织体系和管理方法,包括政府机构、法律制度、经济调控等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
在这个时期,国家治理由君主集中一人掌控,君主通过任命的官员来执掌政务。
治理体系以封建主义为基础,以地方组织和官僚制为主要特征。
近代国家治理体系:近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主要起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在这个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开始呈现现代化的特征,政府机构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法制和行政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20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由无产阶级政党和代表大会制度组成,政府机构由政党领导,经济由国家控制和计划管理。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主要特征是政党领导和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开始在一些国家中得到普遍应用,国家治理体系也出现了重大转变。
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强调市场的自主调节和竞争,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法律和规章以保障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近20年来,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强调法治,重视社会参与和社会管理,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治理。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也开始注重数据治理和网络治理。
总的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演变。
从古代的君主专制到近代的现代化国家,再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每一次历史变革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规范、科学和民主。
同时,各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也受到国情、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
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全球化、环境问题等,需要各国不断创新和改进治理方式,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治理的四大阶段
治理的四大阶段作者:许耀桐来源:《大学生》2014年第19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学术观点看,人类社会历史上治理至今经历了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治理。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参与公共事务,集体决定一切大事。
这种原始治理状态体现了平等、公正、民主、大众参与,这也是治理的本原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叙述了美洲原始易洛魁人怎么管理公共事务。
易洛魁人有一个氏族议事会,凡是选举、撤换酋长和军事首领,以及是否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外族赎金或者实行血族复仇等氏族公共事务需要作出决定时,议事会就把氏族所有成员召集起来,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讨论并做出表决。
第二个阶段,国家统治。
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
原始治理就转变成国家统治。
国家统治实际上是皇帝、国王统治意志的表现,本质特征就变成了人治、专制。
这样的统治背离了治理的原意,而走向了它的反面,从大多数参与变成一个人或少数人做决定。
第三阶段,国家管理。
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统治或政府管制有很多弊端,把社会管死了,把民众也管死了,所以民众不高兴,效率低下。
195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发起行政改革运动,由国家统治或政府管制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阶段。
新公共管理追求高效率、低成本、重绩效。
新公共管理有以下特点:第一,新公共管理改变了过去统治对社会、民众的漠不关心。
管理要出效率,就必须倾听社会和公众的要求并做出回应。
第二,新公共管理既重视政府的产出和结果,也重视它的效果和质量。
第三,新公共管理有绩效目标和控制要求。
第四,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原来国家统治的垄断性,让社会、让公民来参与。
虽然由国家统治发展到国家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
西方发起新公共管理,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是“掌舵而不划桨”。
有些事可以交给市场、社会去干,政府就像掌舵一样主要是做决策。
但掌舵,说白了还是要去控制社会,大的事情还是由国家政府说了算。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转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时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全力以赴,向上游奋进,用更少的土地尽快高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三。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的缩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缩写。
扩展信息: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紧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畜牧税和农业特产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所有制经济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和相互竞争。
提升。
完善公共金融体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市场化。
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哪些
一、治理的发端和原初形态人类结成群体性的第一个组织形态,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分析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纯人身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社会。
“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氏族的组成——这种组织产生了第一种社会形态,所以这种社会名副其实地称为氏族社会。
” 氏族,后来发展为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
这几个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自己居民的前后相承的阶段,直到以按地域来划分居民为基础的国家产生之前,现在被统称为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食物的匮乏,人们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劳动,彼此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
氏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事务,为治理的发端准备了温床。
面对着要解决的公共事务,氏族组织采取了全民议论、大家参与、集体决定的治理方式程序,既没有强制性的权力使用,也没有不合理的特权存在。
氏族组织流行于整个原始社会,遍及于世界各大洲,无论是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这样的情况到处可见。
氏族组织为人类建立了最古老悠久且流行最广的治理制度。
对于氏族的治理制度,今天我们可以从摩尔根在19世纪中叶深入美洲原始易洛魁人的氏族、部落,所做的实地调查后对易洛魁人氏族组织的描述中窥见一斑。
易洛魁人各部落内所拥有的氏族,少则三个,最多者则可达到八个。
在每一个氏族内部,所有的氏族成员都拥有相同的、普遍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有如下十个方面:(一)选举氏族首领和酋帅的权利。
(二)罢免氏族首领和酋帅的权利。
(三)在本氏族内互不通婚的义务。
(四)相互继承已故成员的遗产的权利。
(五)互相支援、保卫和代偿损害的义务。
(六)为本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
(七)收养外人为本氏族成员的权利。
(八)公共的宗教仪式。
(九)一处公共墓地。
(十)一个氏族会议。
氏族会议,这是氏族的公共组织机构,也是氏族的最高治理机关。
它的议事活动,是该氏族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权利的活动。
每当氏族开会时,男男女女都站在周围,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讨论并做出表决。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国家的治理。
从源头来说,就在国家职能,国际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际职能只有一条:尽可能保证有一个和平与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社会职能两条:尽可能高效公正地促进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尽可能高效公正地促进社会公平。
国家职能的履行,就是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
具体言之,它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错(失灵)的统筹管理。
它实质是国家政治的延伸。
两者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分的话,政治是国家大政构建,是决策和立制;社会管理是民众事务管理,是行政和司法。
简言之,政治与社会管理,是制与治的关系。
前者是政治架构,后者是秩序治理。
前者对后者主要是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灌输。
因此,社会秩序治理的基本方法,更多地具有普遍性、普适性。
马克思恩格斯说马恩时代,资本社会已有300多年历史,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仅限于60天的“巴黎公社”革命,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基本出于推论,但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论住宅问题》、《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可以找到思想火花。
①社会治理的政治属性。
对于任何政府,社会治理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职能,政治统治需要社会治理来维系。
恩格斯《反杜林论》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马恩全集》第20卷)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得更为形象和具体:“每一个专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们首先是河谷灌溉的总管”;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治理并不成功,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唯一能使他们在印度的统治至少同他们前人的统治一样有某种合理性的那种行动”(《马恩全集》第3卷)。
②国家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公共事务和统治权威。
马克思《资本论》认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是哪些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是哪些1.原始阶段在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国家治理还处于原始状态。
当时人们生活在小规模的村落或氏族组织中,依靠习俗、族规来进行治理和调节社会关系。
2.早期国家形成阶段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国家。
此时,国家治理开始出现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统治者的权威地位。
3.封建制度阶段在封建制度阶段,国家治理主要依靠封建主和他们的家族来实现。
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统治者通过封建关系和土地分配来实现对人民的控制。
4.君主专制阶段君主专制阶段是中世纪欧洲广泛存在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这个阶段,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国家治理完全集中在君主手中。
社会结构基本上保持不变,统治者通过政府机构来管理和控制国家。
5.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治理逐渐发展为以民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模式。
民主选举、法制建设等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为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
6.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阶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治理的特点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
国家在经济领域拥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并实施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管理体制。
7.现代化治理阶段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进入现代化阶段。
国家治理的目标转变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公正与公共利益、确保环境可持续性等。
政府开始注重信息化、提高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8.社会治理创新阶段在社会治理创新阶段,国家治理开始注重创新和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政府与市民、社区、企业等各个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共治的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以上为国家治理发展的主要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可以借鉴各个阶段的经验和教训,推动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一是思想治国阶段。
一般发生在政权创立初期。
新的政权的产生是在否定旧政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代替旧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它是通过思想的革命和解放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跟随新生势力来推翻旧的保守政权的过程。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也是最有力的斗争武器。
二是策略治国阶段。
在这一阶段,思想意识的创新开始由革命性的创新转变为改革式的更新,思想意识的创新程度大为降低,思想意识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由思想引导和控制转向多变式的策略。
一种方式不能取得有效成果,就更换为另一种方式来代替。
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纠正,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在调整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
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开始由理想的引导转变为实践的探索,方向不再非常明确清晰,实践的效果成为考验治国方法的第一和首要标准。
一切合理与否不再由理论的推导来决定,而是由现实的结果来判断。
社会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密不可分的。
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民生等重要任务。
而社会治理则是指在国家领导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治理活动,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个体等,这些组织和个体通过协调、合作和竞争等方式,构建起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国家治理提供有效支持。
一、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历史上,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封建社会模式、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通过府、县、乡等级制度进行治理,依靠宗族和官僚体系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现代的到来,资本主义模式逐渐成熟,国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逐渐多元化。
但是,资本主义模式下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国家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权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增强,而市场主导的国家治理模式则更加注重市场自主、政府有限的理念。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逐渐走向了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的治理权力逐渐下放,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愈加广泛。
当前,我国国家治理模式已经进入到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和社会力量协作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二、社会治理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的社会治理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社会治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社会治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各领域的社会治理机制日益完善。
二是社会治理中各方力量角色得到明确划分。
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个体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社会治理职责。
三是社会治理措施日益丰富,大量的法律、制度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被用于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四是社会治理中民主参与力度增强,有利于民众意见的反馈和权益的保障。
但是,社会治理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难以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发展;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社会治理手段不够多样化;三是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合作、竞争尚亟待加强;四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社会群体社会治理水平整体上存在差距。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治理。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参与公共事务,集体决定一切大事。
这种原始治理状态体现了平等、公正、民主、大众参与,这也是治理的本原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叙述了美洲原始易洛魁人怎么管理公共事务。
易洛魁人有一个氏族议事会,凡是选举、撤换酋长和军事首领,以及是否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外族赎金或者实行血族复仇等氏族公共事务需要作出决定时,议事会就把氏族所有成员召集起来,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讨论并做出表决。
第二个阶段,国家统治。
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
原始治理就转变成国家统治。
国家统治实际上是皇帝、国王统治意志的表现,本质特征就变成了人治、专制。
这样的统治背离了治理的原意,而走向了它的反面,从大多数参与变成一个人或少数人做决定。
第三阶段,国家管理。
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统治或政府管制有很多弊端,把社会管死了,把民众也管死了,所以民众不高兴,效率低下。
195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发起行政改革运动,由国家统治或政府管制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阶段。
新公共管理追求高效率、低成本、重绩效。
新公共管理有以下特点:第一,新公共管理改变了过去统治对社会、民众的漠不关心。
管理要出效率,就必须倾听社会和公众的要求并做出回应。
第二,新公共管理既重视政府的产出和结果,也重视它的效果和质量。
第三,新公共管理有绩效目标和控制要求。
第四,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原来国家统治的垄断性,让社会、让公民来参与。
虽然由国家统治发展到国家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还不够。
西方发起新公共管理,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是“掌舵而不划桨”。
有些事可以交给市场、社会去干,政府就像掌舵一样主要是做决策。
但掌舵,说白了还是要去控制社会,大的事情还是由国家政府说了算。
可以说它还是停留在对社会、对市场、对公民的控制层面,还是会引起市场、社会、公民的不满。
因此,我们说还要从国家管理进一步地发展进入我们当今最新的阶段。
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任何一个政权也都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发展特征。
特别是集权制国家的政权,由于其自身的本性所决定,它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四个阶段结束之时,也就是政权更替之时。
具体来说,一个政权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思想治国阶段。
一般发生在政权创立初期。
新的政权的产生是在否定旧政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代替旧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它是通过思想的革命和解放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跟随新生势力来推翻旧的保守政权的过程。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思想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也是最有力的斗争武器。
二是策略治国阶段。
在这一阶段,思想意识的创新开始由革命性的创新转变为改革式的更新,思想意识的创新程度大为降低,思想意识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由思想引导和控制转向多变式的策略。
一种方式不能取得有效成果,就更换为另一种方式来代替。
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纠正,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在调整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
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开始由理想的引导转变为实践的探索,方向不再非常明确清晰,实践的效果成为考验治国方法的第一和首要标准。
一切合理与否不再由理论的推导来决定,而是由现实的结果来判断。
这一阶段一般是政权由创立初期向稳定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
三是精英治国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恢复和社会进步的原因,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大大进步,人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包含了更多的意愿和要求。
在此情况下,通过设置某种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机制来选择出社会精英,组成精英群体来进行国家治理是最优的选择。
这种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政权长久生存的必要步骤,这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决定政权生命时限的最关键因素。
这一阶段的长短直接决定政权生命周期的长短,可以说对政权的生命延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皮亚杰术语。
发展阶段又指儿童自出生至青春期的智慧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治理: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一份周刊,该刊为我国首家以治理为主题的主流期刊。
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实效的调查评价为主要内容,以民智市场调查公司和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突破传统纸媒的概念和内涵,成为具有全新办刊理念、全新商业模式的智库型现代全媒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
详细内容:
现代化:从“四化”到“第五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横跨了半个多世纪。
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
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
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更加重视“四化”建设问题,“四化”也更为深入人心,成为奋斗目标。
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此,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我们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
”
“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这是具有创新性的提法。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达到了现代化的最高层次。
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解构为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密切联系)、上层建筑(离不开相应的意识形态)这两个主要方面,“四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硬实力;“第五化”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软实
力。
由此可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框架,“四化”和“第五化”是由浅入深地探索了现代化所包含的两大层次。
如果只停留于“四化”是不够的,现在,随着“第五化”的提出和确立,使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认识臻于完善。
“第五化”:应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但是,如果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第五化”,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句面上看,无疑是两化,而不是一化,这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治理体系是指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方法方式的现代化。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算作“第五化”,而应该做出进一步的归纳提炼。
笔者以为,应该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结统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
只有“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确定为“第五化”。
这是因为,其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最大公约数,具有最大的涵容量,它既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包含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二,国家治理是指一国范围内的所有治理,它既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也包含了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小区治理、第三方治理、源头治理等各个方面的治理。
总之,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确定为“第五化”,才是与“四化”相适应、相匹配的。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统领国事,经历了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再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是一个跨越式的飞跃。
众所周知,什么是国家统治?国家统治主要以专政为工具,用强力维持秩序,必然要关押监禁、镇压杀人。
什么是国家管理?国家管理也少不了种种的管、样样的卡,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总是限制的多、约束的多,随后就是罚没,给予罚款和没收的处置。
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的力量,更注重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坚持国家制度建设,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和运用法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现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实现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起单纯的国家统治、国家管理来,显然是更加的科学、文明、高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