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秦长城名词解释

秦长城名词解释
一、定义
秦长城是中国古代秦国和秦朝时期修建的一条长达数千里的城墙,也被称为“万里长城”。
秦长城的主要目的是对外防御北方游牧
民族的侵扰,对内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
二、历史背景
秦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了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国开始修建长城。
公元前 221 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下令将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继续修建新的长城,最终形成了一条贯穿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
三、建造过程
秦长城的建造历时数十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据史书记载,修建秦长城动用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民夫和士兵,采石、伐木、烧砖、运土等各项工作同时进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
在修建过程中,秦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历史意义
秦长城的修建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长城的修建保障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促进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秦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
智慧和勇气。
长城的城墙介绍

长城的城墙介绍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代表之一。
长城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长城的城墙。
一、长城城墙的历史长城的城墙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城墙主要是用土坯和木材建造的。
到了秦朝时期,长城的城墙开始采用砖石建造,这使得长城的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的城墙不断修建和加固,到了明清时期,长城的城墙已经成为了一道巍峨壮观的建筑。
二、长城城墙的结构长城的城墙主要由城墙本身、城门、城楼、箭楼、烽火台等组成。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不一,一般来说,城墙的高度在5-10米之间,厚度在3-5米之间。
城门是城墙的出入口,城门一般由两扇大门组成,门上还有铁钉和铁环,可以用来挂锁。
城楼是城墙上的建筑物,城楼一般分为三层,可以用来观察敌情和放箭射击。
箭楼是城墙上的小塔楼,箭楼一般高出城墙,可以用来射箭。
烽火台是长城上的信号塔,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三、长城城墙的作用长城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防御作用:长城的城墙可以用来防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安全。
2、交通运输作用:长城的城墙可以用来保护交通运输线路,保证物资的安全运输。
3、文化遗产作用:长城的城墙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四、长城城墙的保护长城的城墙是中国的国家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
为了保护长城的城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管:加强对长城的城墙的监管,防止破坏和盗窃。
2、加强维修:定期对长城的城墙进行维修和加固,保证其安全和稳定。
3、加强宣传:加强对长城的城墙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长城的文化价值。
总之,长城的城墙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长城的城墙的保护,让它永远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上。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筑墙阶段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进行的。
最早的长城是由诸侯国筑起的,例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和齐国就在今天的河北和山东地区建造了一些城墙来防御匈奴的进攻。
这些早期的城墙使用的是土坯和木材,虽然不是很牢固,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二、统一阶段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下令修筑连接已有城墙的长城,以加强北方的防御。
这一阶段的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其修筑工程持续了大约10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万里长城采用了砖石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这一阶段的长城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还具有统一国家的象征意义。
三、扩建阶段明朝时期,长城进入了扩建阶段。
明朝统治者为了抵御北方的蒙古军队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威胁,修筑了许多新的城墙和烽火台。
这一阶段的长城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明代的长城也是最为完整和壮观的,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四、修缮阶段到了清朝时期,长城已经不再用于军事防御,而成为了文化和旅游景点。
清朝统治者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以维护其历史价值。
这一阶段的长城修缮工程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的山区,以保持其原始的风貌和历史风采。
清朝修缮的长城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并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中国古代长城经历了筑墙阶段、统一阶段、扩建阶段和修缮阶段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从最早的土坯和木材结构到后来的砖石结构,长城的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万里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

万里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
一、万里长城的基本信息
万里长城:又名长城、万丈长城,中国古代为防御军事侵略而始建的城墙,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从内蒙古西部至山西、河北和陕西的河西走廊,总长约六千三百公里。
二、万里长城的历史沿革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强大的军事防护工程,由秦朝始建,功成后被称为“万里长城”,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程。
万里长城沿袭着先秦时期各国开辟高地或山岗做防御的先例,秦始皇在其三十六岁时,派遣大臣建设“长城”,全面围绕疆域,既可抵御西域少数民族的入侵,又可保护中原安定,也就是将中原与西域的“长城”贯通,并由此凝聚着秦朝的武力。
三、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
万里长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整个长城由若干I类、II类和III 类城池组成,其中I类城池是最大的,每座城池都有护城河、城墙、城垣之类的防御工事。
内城为上部朝城和公孙城,外城为贺兰山城、大清城、临潼城、大雁塔城、耶律齐城等。
这些城池一般以石头为主,高达十米,城垣向内可建置多的垛台,以便两个垛台之间可互射,外有陡坑和道路,配有盔楔和箭口,并有一座座观音楼。
四、万里长城的历史意义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界定中国版图、象征中国
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军备和安全的精英,是中国古代发展的泰斗,它的建造使得秦朝与外敌的战役变得更加激烈,秦朝外交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它曾被奉为中国古代军备安全防护的一个巨大伟大的工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力。
万里长城的修建历程

万里长城的修建历程万里长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奇迹之一。
其修建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长城是一道坚实的屏障,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同时也承载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处于多方割据的状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斗,长城建设开始刚刚萌芽。
在当时,长城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墙,被用于防御敌人进攻。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时期。
为了保护后方和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在公元前214年开始修建万里长城,历时10年之久。
这一时期的长城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防御功能,同时也是后世长城的基础。
在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后,长城修建也随之停滞。
到了汉朝时期,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开始修建长城,使得万里长城规模更加宏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就是今天的嘉峪关、山海关和金城关。
这一时期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明清时期明朝时期,万里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巅峰。
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在旧有城墙基础上全面加固、扩建,更加注重长城的功能和建设质量。
其中明成祖朱棣重新修建了河北的金山城墙和洛阳的木门城墙,其建设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明朝时期的长城建设不仅起到了防御作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杰出代表之一。
到了清朝,长城的建设步伐缓慢。
清代末年,革命风起云涌,长城的防御作用已不如前,逐渐转化为防护少数民族。
同时清政府也有计划地拆除并出售城墙砖石,导致长城建筑大量破坏。
四、现代时期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长城的修建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但同时,现代人对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
在新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致力于长城的修缮和保护,有些城墙甚至重新修建。
同时,长城的旅游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发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历程,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如今,在长城上俯瞰千年,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也能够体会到人类文明和智慧的巨大成果。
全面介绍长城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全面介绍长城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长城是中国北部的一道重要防御工程,位于中国北部地区,其具体地理位置是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
长城全长约12600里,因此
被誉为“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当时是战国时代,楚国率先将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烽火台和城堡用防御城墙串连起来,总长约500千米,称为
“方城”。
后来,齐国、秦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等国也各自在领土上修筑了长达几百千米的城墙,作为相互防御的工事。
同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等经常南下侵犯燕、赵、秦的领土,抢夺牲畜和粮食,甚至将人民抓去作奴隶,因此这三国除了在与邻国的边境上筑城墙外,还在北方建城墙,这便是以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命令蒙恬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
辽东,全长约8850公里。
这一时期的修筑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为主。
此后汉朝继续修筑长城,使其长度达到了1万多公里。
明朝时期,为了防御蒙古的入侵,长城再次得以大规模修缮,现存的长城多为明朝时期所建。
如今,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历史变迁体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关系的变迁。
同时,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建筑工艺和防御体系的设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地理长城知识点总结

地理长城知识点总结一、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广泛,横跨中国北方平原、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和山地地带。
它的主要沿线包括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河南地区、山西地区、河北地区、北京地区、天津地区、内蒙古地区等。
长城的东端起自山海关,西端至敦煌,全长超过2万公里。
二、长城的历史长城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国家为了对抗外来侵略者,应用土方筑墙的方式进行边防工程。
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城建设,这也是中国长城建设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修筑。
而真正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完整、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则要从明代开始,明初僧人圆梦,吴三桂、世袭。
长城一直具有对外抵御侵略的功能,经历了数百年的修建和修缮。
三、长城的类型根据地理位置、用途、结构和时代的不同,长城可分为多种类型。
大致主要有筑于山地的砖石墙、筑于草原的土筑、筑于戈壁沙漠的黄土墙、筑于水上的水上长城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长城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都各具特色,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四、长城的功能长城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防御,遏制敌人的侵犯。
它也被用来进行边界标示,作为军事通道,以及交通运输线的功能。
长城的建设和修缮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长城也给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五、长城对中国的影响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城的修建和保护促进了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六、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中国长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同时,长城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七、长城的保护与修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修缮古迹、加固城墙、加强环境保护等。
关于中国长城的知识

关于中国长城的知识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中国长城的详细知识。
一、长城的历史中国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防御外族侵略而修建了一些短小的城墙。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随着时间推移,汉朝、唐朝、明朝等历代王朝也对长城进行过多次修建和扩建。
二、长城的地理位置中国长城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
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位于北京市境内的八达岭长城和密云长城。
三、长城的类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中国长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砖石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
前者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后者则更早出现在秦汉时期。
四、长城的长度目前已经发现并确认存在的中国长城总长度约为21196.18公里,其中包括了砖石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类型。
这个数字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对长城进行测量和统计得出的。
五、长城的保护为了保护中国长城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监管、修缮和维护、设立长城文化保护区等。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长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开展相关宣传和教育工作。
六、长城的意义中国长城不仅是一道具有防御功能的屏障,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勇敢坚韧精神的象征。
因此,中国长城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长城的详细知识介绍。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工程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长城的基本现状

中国长城的基本现状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
它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2000多年的修建和扩建,总长达8851.8公里。
长城的基本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沿革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形成了最初的“万里长城”。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长城不断扩建和修缮,直到明朝时期达到了最大规模。
清朝时期,长城逐渐失去了防御作用,大量石材被用于修建官府和民居,导致长城的破坏加剧。
二、现状概况目前,长城的保存状况较为复杂。
一些地段的长城墙体仍然完好,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河北的金山岭长城等;而一些地段的长城已经严重损毁,如山西的平遥长城和陕西的嘉峪关长城等。
此外,长城还面临着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威胁,如风蚀、水蚀、盗采等。
三、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长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长城的监测和保护,建立了长城保护管理机构,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
其次,加强长城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长城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最后,加强长城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探索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开展长城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四、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军事战略的杰出成就。
长城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之,中国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长城,我们需要加强长城的监测和保护,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探索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文化遗产的永久宝藏。
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

长城的基本信息和介绍一、长城的基本信息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由多个时期、多个朝代修建而成的,全长超过20000公里。
现存最长的是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
长城有不同的名称,如“万里长城”、“中国之墙”等。
二、长城的历史背景1. 长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了许多墙垣。
2.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万里长城。
3. 汉朝修筑边塞长城:汉武帝时期开始修筑边塞长城,旨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4. 北魏修筑燕山长城:北魏时期为了防御南方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筑燕山长城。
5. 明朝重修万里长城:明朝时期重修了万里长城,并将其扩展到今天的规模。
三、不同地区的长城特色1. 京西段:以八达岭为代表,是最著名也是最完整的明代部分。
2. 河北段:以山海关为代表,是明代长城最东端的部分,也是长城的起点。
3. 山西段:以嘉峪关为代表,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部分,也是长城的终点。
4. 陕西段:以华山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
四、长城的建筑特色1. 基本结构:由墙体、瞭望塔、箭楼等构成。
2. 墙体:采用夯土、石灰和砖石等材料建造,有不同形式和高度。
3. 瞭望塔:用于监视敌情和传递信息,有多种形式和高度。
4. 箭楼:用于防御敌人攻击,有不同形式和高度。
五、长城的文化价值1. 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 民间传说:有许多与长城相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3. 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长城的情节和意象。
4. 国际知名度:长城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长城的保护和修复1. 保护措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
2. 修复工作: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复和整治,以保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旅游开发:长城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旅游开发也是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总结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长城景观的介绍

长城景观的介绍一、前言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本文将从长城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景点介绍、旅游攻略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历史背景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来各国修建的城墙连成了一片,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基本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和扩展。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下令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并将其扩展至现在所看到的规模。
三、地理位置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跨越山西、河北、北京等省份。
全长超过13000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造工程之一。
四、建筑风格1. 基本结构长城由砖石和土坯材料构成,其中以石头为主要材料。
整个长城由墙体和垛口组成,垛口是为了便于守卫和观察而设置的。
2. 建筑风格长城的建筑风格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平原地区,长城主要以墙体为主,墙体高大厚实;而在山地和峡谷地区,长城则采用了更多的垛口和瞭望塔等建筑。
五、景点介绍1.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境内,是中国最著名的长城景点之一。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时期,全长约5.4公里。
这里是中国最早开放给游客参观的长城景点之一。
2. 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离北京市区约100公里。
金山岭长城建于明朝时期,全长约10公里。
这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明代砖石结构的重要部分。
3. 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境内,距离北京市区约70公里。
慕田峪长城建于明朝时期,全长约2.5公里。
这里的长城景色秀美,是拍摄长城风光的绝佳地点。
4. 长城博物馆长城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长城为主题的博物馆。
这里展示了长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六、旅游攻略1. 最佳旅游时间最佳旅游时间为春季和秋季,此时气候宜人,景色秀美。
2. 交通方式可选择公共交通或自驾前往,公共交通包括火车、客车等。
我对长城的认识

我对长城的认识尊敬的读者们,你们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长城的认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防御工程,长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长城的历史背景长城最早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防御彼此,纷纷修筑长城。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象征,其规模和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明朝时期,长城达到了其建设史上的巅峰,成为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巨大防线。
二、长城的建筑特点长城的建筑特点非常显著,它以城墙为主体,结合了城壕、烽火台等多种防御设施。
城墙一般用砖石砌成,高度在数米到十几米之间,厚度则根据地势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城壕则是指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可以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
烽火台则是用于传递信息的建筑,一旦发现敌情,守卫可以在第一时间点燃烽火,通知其他防线。
三、长城的文化价值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长城沿线发现的古代遗物和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长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四、长城在现代的意义如今,长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它不仅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保护和修缮长城,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总之,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继续探索和研究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长城导游词(精华15篇)

关于长城导游词(精华15篇)(长城导游词作文)关于长城导游词1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八达岭位于延庆县,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其关城建于一五〇五年(明弘治十八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名居庸外镇,西名北门锁钥,都是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
这一段的城墙,依山势修筑,墙身高大坚固,下部为条石台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
顶部地面铺缦方砖,嵌缝密实。
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
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
城墙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达十四公尺。
墙基平均宽六公尺半,顶宽五公尺余,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进。
居庸关位于昌平县,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益。
砌旁局山耸立,翠嶂重叠,中有长达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称关沟。
这里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
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把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徙居于此。
汉代沿称,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笼,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金山岭在热河滦平县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因修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峰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
此段长城建于一五七○年(明隆庆四年),相传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谭纶修建的,约长三十公里,依山势蜿蜒曲折,高低隐现,气势磅礴。
由于这里地势低缓,易攻难守,城墙修筑得十分厚实坚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关要塞星罗棋布,楼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
中国长城史(第四章秦汉晋长城)

中国长城史(第四章秦汉晋长城)第四章秦、汉、晋长城第一道万里长城秦始皇长城一、秦始皇为什么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我国建筑工程史上是空前的大工程。
其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设备工具非常落后,全线一齐兴建,时间又紧迫,比汉、明两代所建万里长城艰难得多。
汉、明两代长城是分段分期修筑,时间延续长,有的多有前代长城遗迹,故比较容易。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其线路走向经过哪些地方,以及功过是非问题,众说纷纭。
首先看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掉齐国,统一中国。
统一后并没有立即修筑长城,修筑长城是因一桩偶然的事件而引发的。
“八达岭环幕影院”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就建筑长城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在河北昌黎北),使燕人卢生1求羡门2,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3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斥遂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为三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
蒙恬常居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50里)统治之,威震匈奴。
”《史记·六国年表》作“始皇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
”1卢生:名卢敖,燕人,为秦博士。
避难遁居于今山东诸城县南30里卢山,今山有卢敖洞。
2羡门子高:古之仙人,秦始皇东游海上,求仙人羡门子高,欲得长生不老药。
3录图书:如后世谶(音衬)纬之书。
预先说出的话,事后有灵验,或作出后来的兆头,叫做谶。
《淮南子·人间训》载:“秦皇挟(收藏)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
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蒙恬)、杨翁子(秦将)将,筑修城1,西属流沙,北击(罄)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地挽车而饷之。
”《泛论训》载:“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藁,头会箕赋2,输于少府(官名,如后世司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3,北至飞狐、阳原(在今阳原县南),道路死人以沟量4。
中国长城的历史简介

中国长城的历史简介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防御工事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的建造始于中国的战国时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建设和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壮丽景象。
最早的长城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小国家分割,频繁的战争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为了保护领土免受外敌侵犯,各个国家开始在边境修建高墙和深沟来阻止敌军入侵。
这些零散的防线最终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横跨中国北部的长城。
齐国和秦国是其中最早修建长城的国家。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长城逐渐扩展,并在中国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最著名的统一者是秦始皇,他统一中国后下令将各条长城修建成一整体,形成了长城的最初规模。
他的决策使得中国北部的人民能够居住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从而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朝代中,长城继续进行扩建和修复。
蒙古人统治时期的元朝,更是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
长城的修建较之前更加科学、完善,其中的石墙、烽火台和关卡俨然成为中国防御工事的典范。
然而,长城的防御功能并非绝对,尤其从明朝开始,南方的入侵和内乱等问题愈发严重。
尽管如此,中国的统治者仍然坚持修建和维护长城,将其视为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一致标志。
在明朝的最后几十年,长城的修建出现了显著减少,直到清朝统治时期,长城的修缮再次有所增加。
长城的历史绵延数千年,曾经是中国北方人民和文化的象征。
长城见证了无数的战争、统治者更迭以及人民繁荣与困苦的转变。
如今的长城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长城的壮丽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人们反思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城的历史悠久而辉煌,它是古代中国防御工事中最宏伟、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多次加固、修建和扩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长城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国北方的领土免受外敌入侵。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一直是外族侵略的主要方向。
长城的历史变迁

长城的历史变迁长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长城的起源、建造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起源与建造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境内的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卫和防御外敌入侵,开始建造边境防线。
这些防线最初是由土块和木材构建而成,目的是抵挡敌人的进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将这些零散的边境防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长达万里的“万里长城”。
这是长城的起源,也是长城成为世界奇迹之一的开始。
发展与扩建在秦朝之后,每个朝代都在长城上进行了扩建和修复工作。
汉朝时期,长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和延伸。
而唐、宋、明等朝代也都对长城进行了维护和增筑,使其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国防工程。
明朝时期,长城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扩建和修复。
明成祖朱棣下令加固和延伸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一时期修建的长城,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典型长城。
作用与意义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国家的防线,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存在,保护了中国北方的边疆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除了军事作用,长城还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长城上的关隘成为了重要的商业节点,推动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长城也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代表着中国的坚毅和不屈精神。
它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结论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之一,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迁。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同朝代的发展和扩建,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奇迹。
长城不仅是中国的国防工程,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里长城历史变化50字

万里长城历史变化50字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之一,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下面是详细介绍:
一、起源和初建阶段:
1、公元前7-4世纪,战国时期的赵国首先开始修筑长城。
2、在秦朝结束战国时期后,统一中国,开始修建连接边疆的筑墙工程,完成了一个初步模型的长城。
二、明代的长城:
1、明朝时期,由于对抗北方的异族入侵,长城被重新修建并加强了防御。
2、明朝修建的长城已经成为全长万里的巨型工程,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修建项目,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筑墙工程。
3、在明朝的长城之中,以万里长城(又称边境长城)最为有名,是由数个军事要塞组成,从华北河阴到辽东半岛。
三、清朝的长城:
1、在清朝时期,由于北方部族逐渐成为朝廷的官员,长城的修建工程逐渐停滞。
2、清朝时期的长城残骸,现在仍然可以在城墙上发现遗迹,尤其是在靠近北京的位置,如八达岭长城等地。
四、现代修复和保护:
1、1957年,中国政府开始了长城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2、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目前,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游客破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游览区和加强巡逻等。
长城历史变化100字左右

长城历史变化100字左右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举世瞩目的历史变化。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始建时期: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修建了一些城墙。
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它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长城遗址,也是后来万里长城的起源。
2. 始修万里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他下令修筑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造长城的大规模工程。
修筑过程中,共动用了数百万劳工和士兵,历时近20年才完工。
这段长城成为了后人所说的万里长城。
3. 朝代更迭: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在不同朝代经历了多次重修、修建和拆除的过程。
每个朝代都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修筑或修复长城,以加强边疆的防御能力。
其中,在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达到了顶峰,并成为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模样。
4. 军事意义: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它曾多次起到了有效地抵挡外族侵略的作用,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在历次战争中,长城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防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 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变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长城的壮丽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的关
注。
如今,长城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总结起来,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历史变化世代流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始建时期到如今,长城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定与稳定,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长城作为古代社会最宏伟、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近年来,国内外的长城研究有了许多新成就,其中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修筑、分布与走向,长城的功能与作用,长城美学思想,长城与古代民族关系,长城沿线的屯垦,长城沿线的环境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开拓性的。
笔者近年来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对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试陈陋见,希望可供研究者参考。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
长城的修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和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变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逐渐确立,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的侵略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各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步骑兵协同作战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车战,战争的机动性和运动性加强。
这样,战争的防
御手段大为改进,长城这种冷兵器时代最为理想的防御工程就应运而生了。
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战国时期各国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之间互为攻守,除秦、赵、燕三国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外,其它长城均为各国互相防御之用,方向较为混乱,如齐长城大致为东—西走向,秦长城为西南—东北走向,燕南长城为西北—东南走向,中山长城大致为南—北走向,这也是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变化较大的体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秦始皇为了彻底消灭分裂割据局面,“堕毁城郭,夷去险阻”,内地诸侯国长城和关隘被拆毁。
另一方面,他看到原秦、赵、燕三国北境抵御胡人的长城互不相连,布局也不甚合理,于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至此,东西延绵的万里长城初步奠定了格局,以后各个封建王朝所修筑的长城,大多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大体也是东—西走向的。
长城既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其本身就是一条有形的文化界线,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草原游牧和定居农耕的分野。
《易经》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东汉蔡邕曾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殊异俗也。
”因此,长城从出现到发展完备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其修筑历史和建筑形制及其附属设施的发
展演变分析,长城大体经历了原始型、初级型、基本型、完备型四个阶段。
原始型:原始长城的出现当以距今约4000年的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为主要区域。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最早提出“原始长城”这个概念。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村落密集分布于河谷地带,几乎都有土石砌筑的“城堡”,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尤其是在内蒙古赤峰北部沿英金河一线,小石城密集分布,连成一串,恰与后来的燕秦长城平行或重合。
在河北北部的围场、平泉等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70余座,它们各自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组成山城的群落。
平泉茅兰沟城址群,多在山之阳坡用石块砌成方形城址,一座大城周围有几个小城,有门址,城址中部略高,文化堆积很厚。
这种小城堡群有两种布局,一种是大范围内的星罗棋布,一种是边缘地带的连成一串。
后者是国家的集体防御体系,其功能与后来的长城类似。
长城首先出现于辽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一地区是中原、北方两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属亦农亦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着发达而自成系统的考古学文化。
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融合,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舞台。
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方国时代”,其首领以“城堡”作为他
们对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对外抵御入侵的防御工程,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封建王朝的国家防御观念。
西周时期,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犭严狁”多次骚扰西周边境,严重威胁着都城镐京的安全。
公元前$世纪,周宣王多次出兵反击,并派大将南仲在约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和黄河以北修筑城堡和烽火台,史称“周南仲城”。
《诗经·小雅·出车》中有如下的记载:“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旗旌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
”周南仲城作为原始长城的一种类型,虽已难觅其遗迹,但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是参照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堡之类的建筑。
其后有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可能就在今陕西临潼南的骊山之上。
总之,西周长城在历史上应是存在的,并为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所仿效。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