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2012届高三二轮通史阶段特征梳理3:中国现代史[岳麓版]
2012届高三二轮通史阶段特征梳理3:中国现代史(1949——)【总体线索】: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曲折前进。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
第一阶段: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阶段特征】: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政治:新中国建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经济现代化起步。
3、文化: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科学艺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4、外交: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年即同苏联等17国建交,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阶段特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曲折前进。
高中历史:现代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B.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世界局势趋
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美苏争霸(20 世纪 50 年代
向缓和,世界多
70 年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
政治 中--80 年代末)(自赫鲁晓夫
极化趋势的加
潭,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
上台开始,至戈尔巴乔夫改革
强:①政治格
略收缩。中苏关系恶化,社会
结束)
局:“一超多强”
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
现代史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1917-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时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世界
期
45)
-50 年代初)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
【时间】1945--现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 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 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 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
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资本主义:经济 斯专制。英法绥靖政策,
危机:政局混乱,社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
会动荡;
战爆发(1939-1945)
①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
②现代艺术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
苦;现代主义美术,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文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另外,交通、通讯、报刊等也发生重大改变。
(五)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轮复习表格-中国现代史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填写版本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978至今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
时期
特征
史实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基础。
外交:取得重大成果。
经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文化:文艺科技的繁荣。
政治:1954年宪法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到195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参加万隆会议(1955)
经济:土改完成(1952),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系。
文化:“双百”方针。
1956年~1966年
政治:文革。红卫兵运动。
处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尼克松访华(197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中日建交(1972)
经济:周恩来和邓小平恢复整顿经济。
文化:高考停止。八个样板戏。氢弹(1967);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0);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基础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文化: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文艺科技繁荣。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之后)
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思想: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军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开辟国外战场;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总结一、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第一阶段(1840-1894年)(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侵华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第二阶段(1894-1918年)(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宗教侵略、奴化教育(2)侵华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企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三阶段(1918 -1949年)(1)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后由日本、美国独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1)政治:日本侵华扶植傀儡政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美国“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日益萎缩三、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阶段特征——现代史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1978)一、网络建构二、阶段特征总体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上:(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经济上: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拉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但是在此期间经过经济调整,亦取得一些经济建设成就。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国防科技、农业技术、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人民政府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三、思考几个问题: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内容和成果分别是什么?2、50年代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包括什么?3、50年代经济建设的失误表现及后果是什么?纠正错误的措施是什么?纠错结果如何?4、改革开放前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一、网络建构二、阶段特征总体上: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高三历史 02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2)民国初期:较快发展(一战期间为“黄金时期”); (3)丝、茶等商品的生产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4)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5)风俗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6)国人办报情况日益普遍;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 (1)向西方学习突破器物层,进入制度、文化层;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 化运动; (3)清政府近代意识的进步; (4)资产阶级救国纲领:新、旧三民主义; (5)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潮层出不穷; (6)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 (7)广大农村、内地,旧的思想、旧传统仍根深蒂固。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1)“天朝上国”、传统“夷夏观念”观念逐步破产; (2)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诞生; (4)《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5)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王韬、郑观应等; (6)教育近代化起步:新式学堂、留学生等;
(3)国人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4)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新疆建 省(1884年)、台湾设省(1885年);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5)清政府权力结构:汉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6)政府治理的近代化倾向:近代军队、国际规则、总理衙门等。 (7)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8)新阶级力量的诞生: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层。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对外关系上: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继续恶化。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4 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 践踏,“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交、科技领域获得重大 突破。
对外关系上: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2001年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
思想科技和文教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977年底恢复高考,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 相互隔绝状态。
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农村和 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并逐 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1992年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双百方针受到 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正常发展。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总结表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总结表1、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2、总特点:崛起;3、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两条基本线索:(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变化;5、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6、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7、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8、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和史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国际局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调整”),科技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首先是晚清时期的特征。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衰退状态。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西
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度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割让领土以及开放通商口岸,导致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晚清时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等。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特征。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混乱。
由于国共两党的
斗争以及军阀割据的现象,导致政府无法有效统一国家。
此外,经济也遭
受严重打击,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然而,民国时期也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思想文化解放等。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特征是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科学文化兴盛等。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
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革命阶段】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 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阶段: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 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 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时期。
2、中国近代化: 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 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 化(亦即现代化)。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 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 民主化) 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 市场化) 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 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 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 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二、经济: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 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洋务运动兴起, 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工业的兴起,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 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逐渐多元化: 服饰: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 饮食: 西餐馆,面包房;租界出现西式住宅;交通:轮船; 在华传教士办报;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含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 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 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时代特征
中国现代史纲要全解!【两个历史阶段特征】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③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⑤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多边外交;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对国企的改革、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③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④文化:科教兴国的提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⑤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历史主线】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主体】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职能、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特点、地位、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背景、经过、原则、地位、意义)→1998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确立(海选、原则)②法制建设→1949-1954《共同纲领》(背景、内容、意义)→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内容、原则、意义)→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1982修订《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逐步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7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1999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③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政策、成就(背景、表现、意义)④“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背景、提出、含义、成功运用、意义、海峡两岸的进展)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三→八→八二→大→人→十→文→周→邓→改→社)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各自的背景、内容、意义)…成功②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各自原因、特点、表现、影响)…失误③1961年的“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纠正农村左倾错误、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各自的背景、意义)…成功④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背景、内容-措施、特点、意义)…成功★注意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的探索?特别注意改革开放的措施.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①邓小平理论(背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成熟,十四大→十五大、确立标志、精髓、意义)★注意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古代希腊罗马史专题的主要线索(世界古代史的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2.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主要考点:
雅典的民主政治: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与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重要意义与局限性
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重要提示:
(1)以下按生产标准分时期:工场手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即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基本线索】
1、经济方面:
(1)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在地中海沿岸产
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已经兴起。
2、政治方面: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3、思想文化方面
(1)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
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掀起了,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2)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
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
4、国际关系方面:
(1)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5-16世纪,改变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状态,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伴随之,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
【基本线索】
1、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经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
它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政治:(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
1832年英国,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1871年发生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国际关系: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8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
(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经济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应运而生。
由于经
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
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两国后来居上。
(2)政治方面: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以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
全的民主代议制;以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
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
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
(3)国际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殖民活动方式,并推动了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最
终把世界瓜分完毕,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