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总复习二轮专题: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总复习二轮专题: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续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2016.13(4)]
地点
北京 天安门 广场
概况
毛泽东 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 唯一合法政府 。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续表
考点2 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八下P8~P12]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原因
(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2)朝鲜请援: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
续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主要内容
(4)决定改北平为 北京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 国歌 ;以 五星红旗 为国旗;采用 公元纪年(5)会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 ,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意义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2)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反映了新生政权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
续表

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阻力,发展生产
性质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续表
★意义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二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
•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求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 成就。 •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 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 • • • •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①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949 新政协召开和《 共同纲领》通过;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 布;三大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民 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敌 视中国;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联苏反 美、中苏建交和毛泽东访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同17国建交;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五讲 中国现代史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 月) • 3、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 重大突破: • ①“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文化典籍 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 批斗;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 ②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冲击、上山下乡运动 、学校学制、教学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改 革高校招生制度;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影 响国民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 • ③科技——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Ⅰ”号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 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高考真题回顾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 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高考真题回顾
•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 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 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历史时期划分:

两革
年开
徘放
过渡时期
全面 建设时期
十年 文革时期
徊 时 期
新 时 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
经济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考真题回顾
•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 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 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本课流程:
1、选择题课前练 2、知识体系构建 3、高考真题回顾 4、自我总结梳理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二轮专题复习___中国现代史

二轮专题复习___中国现代史

(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8题)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 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 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 A.中共“一大”纲领 B.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江西吉安三校联考•26题)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 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 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 表现为( ) A.实行“一边倒”方针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实行不结盟政策
【专题综述】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 历 史。6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主要线索】 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 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思想文化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 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
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以下三个方向要 特别注意:一是 计划经济体制在 中国的实践及其 影响;二是邓小 平领导的中国改 革;三是将新中 国经济与古代经 济、近代资本主 义经济和苏联经 济联系起来考查 的可能性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考 查 的 知 识 点 主 要 集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中 在 : 三 大 改 造 和 “一五”计划、土地 践。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 制 度 的 变 迁 、 “ 大 跃 进”和人民公社、计 改革开放的决策。 划经济体制、农村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 济体 制改革 、 对 外开 有企业改革。 放等。都以提供新背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景材料为主要题型,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材 料 类 型 多 样 , 很 多 建立 都是图片材料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的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 之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更新趋势
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 的趋势。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主义逐渐盛行,但集体主义观念仍根深蒂 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当代中国人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02
实施计划经济,保障 资源配置效率
为了保障资源配置的效率,新中国实 施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计划手段对 资源进行配置和管理。
03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中国推行 了农业集体化政策,通过互助组、初 级社、高级社等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集体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升级历程
如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体制改革
恢复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影响
如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等
03
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战略调整
晚清至民国时期经济结构变化及特点
01
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等挑战:在全球 化、信息化等背景下,中国文化教育 科技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持 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应对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都是亟待解决 的问题。
02
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推动文化 教育科技事业国际化:同时,当代中 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也面临着许多机 遇。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提供了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 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中国文化教 育科技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ppt课件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ppt课件
8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 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步
(1)“双百方针”
(2)教育:
向工农倾斜、培养工业化人才、 又红又专
(3)科技:向科学进军
总况:
外 社会生 交活
10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 国当时
(4)日内瓦会议 1954
(5)万隆会议 1955
12
总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 外交 化
社会生活
呈现新风尚
1、习俗:
反封建;勤俭节约;受苏联影响 (服饰、艺术、语言等)
2、生活水平:
物资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
13
总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交
社会生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经 1、毛泽东思 从奠基到成熟 济向社会主义 想的发展 1、方针: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8

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大总结

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大总结

中国现代史大总结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

(2)原因: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③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孤立无援。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一大片”。

(2)原因: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①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

②苏联陈兵东北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

②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

(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二轮复习

总况: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中 前进(成就、严重挫折)
三、新时期
1978—(1992)—今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交
社会 生活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一国两制) 3、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法制建设(1982 年宪法)
总况:
政 治
经济
1、改革开放 (1)农村: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改社建乡 (2)城市: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3)对外开放格局 2、改革开放的深入 (1)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2)十四大: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十四届三中全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十五大: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 )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外 交

社会生 活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步 (1)“双百方针” (2)教育: 向工农倾斜、培养工业化人才、 又红又专 (3)科技:向科学进军
总况: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 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
总况: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1)“一五”计 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 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 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新课标 二轮复习 历史 笔记 最详细版 5中国现代史

新课标 二轮复习 历史 笔记 最详细版 5中国现代史

现代中国(1949-)——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概况1. 传统阶段划分①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经济:夺取资本)主要矛盾:阶级矛盾②1957-196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③1966-1976文革十年④1978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 按现代化划分1949-1956年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和开始1957-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折发展时期1978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6年底)阶段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和开始主要方面:政治政治1. 新中国成立准备:①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解放战争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胜利相结合的胜利2. 制定宪法时间:1954会议:全国人大内容:确认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评价: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③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3. 政治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内容:一化三改造②三大改造内容:A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企业所有权变化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一五计划(1953-1957)重点:重工业结果:提前超额完成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对比中国与苏联相似点①都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相当于中国的三大改造③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④都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缓慢⑤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外交1. 外交政策①独立自主;三大政策:另起炉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 成就①1949-1950 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②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④1955 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求同存异仿真的提出促使亚非会议成功思想:毛泽东思想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③1956《论十大关系》④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⑤1957 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二阶段1957-1976(非重点)阶段特征:曲折探索发展正确探索①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②1956 《论十大关系》③1957 《关于正确树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④1957 整风运动,让群众相当提意见⑤1960 八字方针,核心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误探索①1957 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②1958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简称一大二公危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态环境,一大二公损害生产积极性,是导致1959-1961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和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要求中国还债)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③1959 反右倾斗争(党内路线斗争)④1966-1976 文革成就科技①两弹一星1964 原子弹;1966 导弹;1970“长征一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1”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1975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②杂交水稻1973 袁隆平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外交:超越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重197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 中美《建交公报》1979.1.1 中美正式建交1972 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文化1956 毛泽东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昙花一现第三阶段(1978底-现在)阶段特征: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一.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原因:两个凡是,继续左倾错误意义: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2. 内容①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事求是最重要)③组织路线:拨乱反正3.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二. 改革开放改革原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报给各农户长期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1~4主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1~4主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各单元导言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然建立“理想天国”的努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无奈失败。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之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现代史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现代史

思想
毛泽东思想 1 )文章:《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问题》 2)内容: ①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 ②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意义: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含义: 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5.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7.主要矛盾: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8.实质问题: 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9.主要任务: ①政 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②经 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③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3)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经济
1.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情况:1953年毛泽东提出 意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创造性地提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一五计划 情况:1953-1957年 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起步 ;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①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949-1956)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④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今)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一、复习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二、考点揭示: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事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3、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4、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6、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 、知道中共八大三、考点默写1、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

2、抗美援朝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抵御了捍卫了,保卫了;稳定,维护了,大大提高了。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

3、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阶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

5、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6、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7、三大改造的实质其中创新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四、考点梳理五、例题演练1、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

下面某同学制作的简单年代尺,从整体上看,该年代尺为我们呈现的历史发展进程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北伐战争C.旧民主主义革命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某班同学创作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主题板报,分为以下板块:“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下列事件能入选“当家作主”板块的是()A.革命根据地的开辟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2020·四川成都)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

(3)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斗争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专 制求民主的斗争。如建立红色政权,在抗日根据地用“三三制”原则建 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初期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等。民主党派 成立,逐渐走上了与中共联合进行民主斗争之路。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参与 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政协组织的正 式建立。
6.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美国侵朝,威胁新中国利益。 (2)结果: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3)影响:打击了美帝侵略,维护了东亚和平,保卫了中国主权。
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 ①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
农民 《资政新篇》
第二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专题总结
政治专题
专题线索
一、近现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 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 20世纪90年
项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世纪90年代初
代以来
表现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
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构并存到单一的社会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1)政治上: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 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错误 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 困难;20世纪6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3)外交上: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中 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 针,严重影响了科技、学术、文学艺术的发展。③ (5)教育上: 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 重错误,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和人才的缺乏。
【专题整合】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特点
形 成 特 点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民 主政治的基础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中国基本的政党制度,核心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协 商
【点拨提醒】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中心转移: 第一次: 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第二次:
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一切工作的中心。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 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 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
【点拨提醒】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四个因素:
【连线高考】 专家学者观点 【命题材料】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 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 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视角揭秘】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 教训 (1)中心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 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工业化建 设
经济结构 与体制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 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 的公有制,建立计划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 经济体制 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典题2】(2013·福建高考·T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少数民族 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民族 平等、共同繁荣
依据1949年《共同纲 领》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 基础 阶级 本质 组织 原则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 质相适应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议会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 质相适应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
3.民族关系:
(1)举措: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2)依据: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 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 (1)举措: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依据: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 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左”倾错误在政
治领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 【史料1】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 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 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①。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国家和民族利益(根本因素);
上层建筑(国家政治),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点拨提醒】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
团结盟。
(2)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 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3)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推动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史料2】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和国家领导层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都给予充分肯定。陈旭麓所著《辛亥革命》一书和胡绳武《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形成》等论文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 革命高潮之一”,纳入革命史观的总体框架。50年代末,在“反右” 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下,研究暂趋沉寂②……随着“文化大革命” 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所谓“文革 史学”,一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作为唯一的理论标尺,二是强调为现实 政治服务,影射史学极端化,三是经典著作教条化,忽视实证研究。③ ——杨天树《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点拨提醒】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 (3)经济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方式、步骤:
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5)重点、次序: 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历 史 特 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的时期。 1.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形成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地位提高。 2.经济上: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制,启动工业化建设;“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3.文化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获得新发展。科技、教育和文艺良好 开端,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 4.社会生活上: 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 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中国共产党历史》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并
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但
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走
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
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
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 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 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 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外关联】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对苏联
的借鉴与创新
借 社会经济 制度建立 鉴 创 新
对农业、手工业、资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会主义改造,逐步消 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灭私有制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 立工业化体系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 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 问题
(3)生产关系: 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4)建设道路: 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5)依靠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 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6)外部环境: 对外开放,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世界多极化 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营造经济建设的 外部环境。
【点拨提醒】社会主义探索中失误的主要特点
(1)1958年总路线: 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 (2)大跃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
表现。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 (4)“文化大革命”: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
内容 性质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 度的总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 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 用
【深化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 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 有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 (2)从内容上看:
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史
【深化拓展】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创造 性举措及依据 1.政治: (1)举措: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 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依据: 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 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2.经济: (1)举措: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 公有制的过渡。 (2)依据: 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 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 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