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立克次体属和巴尔通体属

合集下载

立克次体PPT精品医学课件

立克次体PPT精品医学课件

媒介 昆虫
人虱 鼠蚤

传播方式
虱粪-伤口 虱粪-伤口
蜱叮咬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点热
东方 恙虫病东方体 恙螨 螨叮咬 体属
恙虫病
埃立 查非埃立克体 蜱 克体

叮咬
人单核细胞埃立 克体病
斑 疹 伤 寒
斑 点 热
恙虫病皮肤焦痂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
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 国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特点:
1、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2、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储存宿主 3、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4、G-有细胞壁,多形性, 5、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二分裂繁殖 6 、对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体主要生物学性状
多呈球杆状,Giemsa染色呈紫色,不同立克 次体在细胞内位置不同
培养方法与病毒相似(动物、鸡胚、细胞培养) 抗原构造——外斐氏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
恙虫病) 抵抗力较弱,对抗生素敏感(禁用磺胺)
细胞中的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穿入细胞

立克 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第三节 立克次体

第三节 立克次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 (2)磷脂酶A: (3)微荚膜样黏液层 磷脂酶A 内毒素:
2 所致疾病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病人(唯一) 传染源:病人(唯一) 主要传播媒介:人虱 主要传播媒介: 主要传播方式: 主要传播方式:虱-人-虱。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虱叮咬
流行因素
人虱
(2)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 主要传播媒介: 主要传播媒介:鼠蚤和鼠虱 主要储存宿主: 主要储存宿主:鼠 叮咬人 传播途径:鼠蚤叮咬 传播途径:鼠蚤叮咬人
流行因素
(3)恙虫病 恙虫病立克次体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恙虫病立克次体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南太 平洋岛屿、 日本和我国的东南与西南地区 , 故 平洋岛屿 、 日本和我国的东南与西南地区, 有“东方立克次体” 之称。 东方立克次体” 之称。
3 培养特性
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 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 动物接种(最常用) 动物接种(最常用)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4 .抗原构造
立克次体有二类特异性抗原: 立克次体有二类特异性抗原:
(1)群特异性抗原: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耐热; 群特异性抗原: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耐热; (2)种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外膜蛋白,不耐热。 种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外膜蛋白,不耐热。
(五)防治原则
1.一般预防:主要是改善生活条件,讲究个人卫生,灭蚤、 一般预防:主要是改善生活条件,讲究个人卫生,灭蚤、 灭鼠、灭体虱,加强个人防护。 灭鼠、灭体虱,加强个人防护。 特异预防: 接种疫苗等, 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2. 特异预防 : 接种疫苗等 , 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 免疫 力可持续一年。 力可持续一年。 3.治疗原则:氯霉素 治疗原则: 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有效, 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有效,可 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禁 用磺胺类抑菌剂治疗。 用磺胺类抑菌剂治疗。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表 2.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
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
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4.。

传染病学_练习题

传染病学_练习题

1.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的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消毒:狭义的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消灭清除污染环境的病原微生物。

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在内。

6.隔离:是指将传染源在传染期妥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

积极治疗和护理,将他们与健康人或非传染患者隔开战士避开接触,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

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得缓解阶段。

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在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9.胆-酶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上升;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

10.相对缓脉:为伤寒病的特征性体征。

本病出现持续高热,心率、脉搏本应随体温增高而加快,但此时脉搏与发热不一致,脉率相对缓慢。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
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禁用磺胺类药
研究进展
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16sr 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 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 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 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 分类。
研究进展
16sr 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 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 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 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 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 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 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 Ehrlichia 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 Ehrlicha Sennetsu)、汉赛巴通体( Bartonella hensel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 )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 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
种特异性抗原(与外膜蛋白) :不耐热。
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传播。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 途径感染人类。
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 内毒素、 磷脂酶A 致病机制: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第一次菌血症)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次菌血症)
高热、头痛、皮疹 病理部位: 血管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概念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活细胞内寄生 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关系密 切,可以引起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斑 点热等传染病。
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或为寄生宿主、或为 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四、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
2、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ELISA
预防和治疗 预防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2、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
斑疹伤寒
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
和谐—永恒的主题
致病机制:
立克次体 虱、蚤、蜱、螨等叮咬 或其粪便污染伤口 局部淋巴组织 或小血管内皮细胞 中增殖 立克次 体血症 (第一次) 经血流 全身 小血管内皮细胞 大量增殖 立 克次体血症(第二次)、毒血症和各 种临床症状。
螨虫

吃饱的跳蚤
人体虱
(三)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高热、头痛、皮疹)
多形态,主要为球杆状
专性细胞内寄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洛山矶斑点热
媒介昆虫
人虱 鼠蚤 蜱
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贝纳柯克斯体
Q热

东方体属 巴通体属
恙虫病群
恙虫病立克次体 汉赛巴通体
恙虫病 猫抓病

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学习纲要(一)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特殊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②革兰染色阴性,球形;③具有与革兰阴性菌类似的细胞壁;④含有核糖体,能进行多种代谢;⑤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⑥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1.生物学形状(1)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其中小而致密的是原体,有感染性;大而疏松,有纤细网状结构的是始体,也称网状体,无感染性;在易感细胞内含有繁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被称为包涵体,对衣原体的鉴别有意义。

(2)培养特性:选择6~8d龄鸡胚或传代细胞如HeLa-299细胞株。

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可接种于子鼠脑内,鹦鹉热衣原体接种于子鼠腹腔进行培养。

(3)抗原性:1)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存在于衣原体细胞壁的LPS上,为所有衣原体的共同抗原。

2)种特异性抗原:为细胞壁外的主要外膜蛋白。

3)型特异性抗原:主要外膜蛋白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和空间构象不同可对衣原体进一步分型。

2.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性:1)致病物质与内毒素相似:衣原体在宿主细胞中大量繁殖,抑制细胞代谢,致使细胞溶解;衣原体尚可引起超敏反应和形成肉芽肿。

2)不同衣原体的传播途径亦不同,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眼一眼、眼一手一眼、性接触传播及呼吸道感染等。

3)所致疾病主要有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和肺炎等。

(2)免疫性:1)衣原体可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活化的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抑制衣原体包涵体的发展,中和抗体可抑制衣原体吸附,但免疫力不强。

3)机体可出现由Ⅳ型超敏反应,如性病淋巴肉芽肿。

3.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涂片镜检:Giemsa、碘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检查有无包涵体。

(2)分离衣原体:接种鸡胚卵黄囊或传代细胞。

立克次体ppt医学课件

立克次体ppt医学课件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立克次体属 Rickettsia 柯克斯体属 Coxiella 东方体属 Orientia 巴通体属 Bartonella
埃立克体属 Ehrlichia
立克次体目
一类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严格细胞内寄生, 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细菌
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 普氏立克次体 柯克斯体属 斑点热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一定程度
无形体ANAPLASMA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 细胞内寄生 蜱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为主,
大小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0.3~0.6× 0.8~2.0)
染色:Gimenza
红色
结构
与革兰阴性菌非常相似 最外表:粘液层、微荚膜 细胞壁:肽聚糖、脂多糖、外膜
培养特性
活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常用 细胞培养:鸡成纤维细胞、
L929细胞、 Vero细胞 鸡胚接种:卵黄囊 动物接种:豚鼠、小白鼠 生长缓慢9~12小时繁殖一代 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7℃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病人的血液(初、急性期,用药前) 分离培养:接种鸡胚卵黄囊,动物接种等,
动物发病,涂片染色 血清学检查:源自斐反应定义: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 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的 非特异性凝集反应
应用: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1:160)
防治原则
预防
非特异性:灭四害,灭节肢动物(蚤、虱等)
细胞肿胀、组织坏死、血管病变
(临床表现出现)
高热、头痛、皮疹、血管炎、器官病变
Replication cycle of Rickettsia and Orientia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概述
立克次体是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 次 ( Howard Taylor Ricketts , 1871– 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 的。第二年不幸感染斑疹伤寒而亡。 1916年罗恰· 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 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 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 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 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 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 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形杆菌OXk 凝集试验(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病程第4日可 出现阳性,第4周开始下降,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斑点免疫试验 酶联免疫试验
肝脾肿大( Splenomegaly and hepatomegaly ) 皮疹 ( Rash )

2018/11/1
时间: 4~6天 部位: 躯干 四肢 大小: 0.2~0.5cm 性状: 淡红色, 斑丘疹, 充血性, 不痒 持续: 3~7天
23
实验室检查
血 象 : 白细胞计数增多减少 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2018/11/1 14
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2018/11/1
15
临床表现
濳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 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 皮疹,肝脾肿大
2018/11/1
世界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多见;中国 分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包括广东、福建、广 西、江西…台湾等省 流行时间:散发也可流行,南方多发于夏秋季, 5~11月多见,6~8月高峰;北方多发于秋冬季, 9~12月多见,10月高峰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
-
Afipia sp。
阿菲波菌属
GNCB
阿菲波菌属
afo
-
Afipia broomeae
布氏阿菲波菌
GNCB
阿菲波菌属
agr

Agrobacterium sp.
根瘤菌属
NFR
根瘤菌属
aha
-
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
溶血不动杆菌
NFR
不动杆菌属
aja
-
Aeromonas jandaei
让达气单胞菌
FERM
气单胞菌属
ajo
-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约氏不动杆菌
NFR
不动杆菌属
aju
-
Acinetobacter junii
琼氏不动杆菌
NFR
不动杆菌属
alc

Alcaligenes sp.
产碱杆菌属
NFR
产碱杆菌属
ali

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i
afa

Alcaligenes odorans
香味类香味菌
NFR
产碱杆菌属
afc

Acidovorax facilis
速生食酸菌
NFR
食酸菌属
afc

Pseudomonas facilis
速生食酸菌
NFR
levelandensis
克利夫兰阿菲波菌
GNCB
阿菲波菌属
afi
鲍氏志贺菌血清2型
EBC
志贺菌属
b03
-
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3

13立克次体

13立克次体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的采集 病人的血液或活体组织(肺 肝 脾),低温送检
(二)直接镜检
直接镜检的意义不大。 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染色检查具有特异性,可作为标本的预测 和筛选。
(三)分离培养
1. 动物接种 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培养。常用动物 有豚鼠、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
(1)雄性豚鼠 腹腔或睾丸内接种。除恙虫病立克次体 和小株立克次体外的其他立克次体。
常用培养方法:
➢动物接种 豚鼠 小鼠 ➢鸡胚接种 卵黄囊(用于传代) ➢细胞培养 鸡胚纤维母细胞、鼠胚肌皮细胞、人羊膜细胞

➢体虱培养 人的体虱对普氏立克次体最为敏感
3.抗原结构
(1)特异性抗原
➢ 群特异性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与脂多糖有关,耐热 ➢ 种特异性抗原 与外膜蛋白有关,不耐热
(2)类属抗原 多糖,耐热,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
二、细菌特性
1. 形态染色 球杆状或杆状,比细菌小,革 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 Giemsa染色(紫色或蓝色)。 结构与革兰阴性菌相似,有细 胞壁和细胞膜。
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的 位置各异,可在细胞质内、细胞 核内或散在于细胞外。
2. 培养特性
除巴通体属外,绝大部分立克次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 繁殖。
(2)地方性斑疹伤寒 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鼠是主要储存 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
(3)恙虫病 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螨是主要传播媒介。
(4)Q热 病原体为贝纳柯克斯体(C. burnetii)。传染源主要
是受感染的牛、羊等家畜,蜱为传播媒介。
(5)猫抓病 病原体为汉塞巴通体, 传染源主要是幼猫
➢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 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有复杂的酶系统 ➢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体——精选推荐

立克次体——精选推荐

第18章立克次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生物学性状如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与细菌类似。

立克次体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国学者魏曦(1903~1989)在立克次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面,也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是:1.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3.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4.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成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5.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体目中对人类致病的有五个属,包括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东方体属(Orientia)、埃立克体属(Ehrlichia)和巴通体属(Bartonella)。

其中立克次体属又分成二个生物型:斑疹伤寒群和斑点热群。

原有的恙虫病群已另立为东方体属,罗沙利马体也并入到巴通体属。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如16 S rRNA序列分析,全DNA 或基因片段分析等),原有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准确反映立克次体目、科和各种属的面貌,代之而起的是根据基因组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其分类位置正处于不断变化中。

根据对16 S rRNA序列分析结果,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埃立克体、巴通体、埃菲比体(Afibia)和考德里体(Cowdria);γ亚群包括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和活巴哈体(Wolbachia persica)。

还有许多新的种属被陆续发现,如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chaffeensis)等。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精品模板

常见细菌中英文对照、菌组、菌属及代码(革兰阴性部分)---精品模板
GNCB
弯曲菌属
caj
-
Campylobacter jejuni ss. jejuni
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
弓形菌属
ade

Alcaligenes xylosoxidans ss. denitrificans
反硝化无色杆菌
NFR
无色杆菌属
adf

Acidovorax delafieldii
德拉菲尔德食酸菌
NFR
食酸菌属
adf

Pseudomonas delafieldii
德拉菲尔德食酸菌
NFR
食酸菌属
aeh
-
Afipia sp.
阿菲波菌属
GNCB
阿菲波菌属
afo
-
Afipia broomeae
布氏阿菲波菌
GNCB
阿菲波菌属
agr

Agrobacterium sp。
根瘤菌属
NFR
根瘤菌属
aha

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
溶血不动杆菌
NFR
不动杆菌属
aja
-
Aeromonas jandaei
支气管炎鲍特菌
GNCB
鲍特菌属
bca

Branhamella catarrhalis
卡他莫拉菌
NFR
莫拉菌属
bca
-
Moraxella(Branh。)catarrhalis
卡它摩拉菌
NFR
莫拉菌属
bd—

Bordetella sp.
鲍特菌属
GNCB
鲍特菌属
ber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 伤寒)传播方式
7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人虱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8
伯氏考克斯体(C.burnelii)
Q热病原体 传播媒介:蜱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肝炎、肺炎
9
恙虫病东方体
恙虫病病原体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临床表现:皮损。先后出现 红色斑丘疹、水泡、溃疡及黑色结痂。
斑疹伤寒群生物群 斑点热群生物群
4
二、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中或 进入它们的唾液腺或生殖道内。人畜主要经这些动 物的叮咬而感染。 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和猫抓病 常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
5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
1.标本采集 (1)病人血液标本:发热期均有立克次体血症,
在急性期较易检出立克次体。争取在用抗生 素前采血,立即床侧接种。 (2)活检或尸检材料:肺、肝、脾、淋巴结、心 瓣膜等标本。
16
四、实验室诊断
分离培养:接种易感动物腹腔,分离毒株作鸡胚或细 胞培养,IFA荧光染色法鉴定。
直接抗原检测和PCR 血清学诊断:IFA(金标准)、乳胶凝集、EIA、免 疫印迹用已知Ag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 等。
人工培养基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核酸种类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DNA 或 RNA
核糖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二次立克次体 血症(毒血症)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浆渗出、血容量 、 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血栓形 成、血管壁节段或圆形坏死
凝血机制障碍、DIC等
立克次体穿入细胞
• 免疫性
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性。由于立克次全
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 微生物学检查
立 克 次 体
概述
• 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
•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
发现,为纪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 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 我国学者魏曦(1903-1989)在立克次体的分离、 培养和鉴定方面,也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克次体(rickettsia): 是一类严格活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贝纳柯克斯体
东方体属 恙虫病群
恙虫病立克次体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发热、头痛、皮疹)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 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 体
传染源
病人 鼠 鼠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恙螨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 伤寒 地方性斑疹 伤寒 恙虫病
•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
内,或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 播媒介 • 多形态,主要为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 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可观察 •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虱 螨
• 概述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包括:
立克次体属 斑疹伤寒群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如人虱 鼠蚤、蜱或螨叮咬而传播。 如人虱、 节肢动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叮咬而传播。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呼吸道或消化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 道途径感染人类。 道途径感染人类。
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 致病机制: 致病机制: 内毒素、 磷脂酶A 内毒素、 磷脂酶A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热) (恙虫热)
鼠等
局部黑色焦痂 发热、头痛、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持久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发热、 蜱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一定程度
总 结
1、立克次体的定义 2、主要立克次体病的病原与传播媒介
汉赛巴通体
猫抓病( CSD)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 传染源: 传染源:猫、狗 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 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 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 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 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 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 眼淋巴腺综合征), (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 征之一
鼠虱
鼠蚤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卵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成虫 稚虫 幼虫(第二代) 幼虫(第二代) 卵 人等
传染源: 传染源:鼠 传播媒介与储存宿主: 传播媒介与储存宿主:恙 螨
贝纳柯克斯体( 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致疾病
1.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imic typhus)
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媒介:人虱 宿主:人 季节:冬春季 症状:5~21d潜伏期->高热、头痛、
肌肉痛等->4~5d:皮疹-> 神经、心血管和其他器官 病后免疫:持久,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有 交叉免疫
3.恙虫病(scrub typhus)
病原体:恙虫病东方次体 (O.tsutsuganushi)
传播:寄生于恙螨体内,可经卵传代。人 若进入恙螨的孳生地,可能受感染(亦 称“丛林热”)
症状:10~14d潜伏期->突然高热,被叮 咬处:发红,丘疹,水疱,溃疡,周围红 晕,上有黑色痂皮,称为焦痂(特征)。 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皮疹。治疗拖延 肺炎、脑炎、DIC。
2.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 (鼠型斑疹伤寒)
属于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us) 宿主:鼠为天然贮存宿主 传播方式:鼠蚤或虱->鼠间
->人->人虱->人 疾病:较轻,缓慢,持续时间短,很少
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病后免疫:持久,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
有交叉免疫
所致疾病:发热出疹性疾病 对人致病的:立克次体属
东方次体属 埃立克体属 柯克斯体属
立克次体分类及其致病情况见表26-1
生物学性状
大小: (0.3μm-0.6μm)×(0.8μm -2.0μm) 形态: 类似球杆菌,多形性
(球形、哑铃形、长杆状或丝状等) 染色: Giemsa染色法: 紫色或蓝色
(Oroya fever-verruca peruviana) 病原体:杆状巴尔通体 阶段:第1阶段:发热,贫血(奥罗亚热)
第2阶段:以血管损害为基础的 肉芽肿(秘鲁疣)
诊色法(Macchiavello stain): 红色
排列: 散在于细胞浆中、核旁成堆 (斑点热立克次体在胞浆或核内)
培养: 专性细胞内(活细胞内)寄生 培养方法: 鸡胚卵黄囊内接种
组织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
抵抗力:
热、消毒剂: 较弱(56℃,数分钟,0.5%石碳酸、
0.5%来苏,75%酒精中数分钟)
抗生素: 敏 感:氯霉素和四环素
不敏感:磺胺类
低温、干燥: 较强(-20℃或冷冻干燥半年以上)
抗原构造:
群特异性抗原,种特异性外膜抗原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斑疹伤寒等立 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有共同的耐热多 糖类抗原。利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代替立克次 体抗原,进行定量非特异凝集反应(交叉凝集 反应),以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协助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滴度超过1:160有 意义.
防治原则
1. 灭虱、灭蚤、灭鼠 2. 改进环境、个人卫生 3. 死疫苗 4. 广谱抗生素有效
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特点: 1.形态结构与立克次体相似 2.可以人工培养而非严格细胞内寄生
模式种:杆状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
生物学性状
形状:
1.血涂片:球形、椭圆形或弓形杆状;单个或 成群,偶见链状
2.组织中:内皮细胞原浆中, 单体或圆形团块, G-,常用Giemsa或镀银染色法。
3.培养中:单鞭毛
培养条件:
1.需氧 2.常用10%兔血清和0.5%血红蛋白的半固体培
养基 3.可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 4.28℃-37℃,10d以上
致病性
自然宿主:人 媒 介:节肢动物(疣肿白蛉) 所致疾病:
1.奥罗亚热-秘鲁疣
锦绣讲堂 修德明道 锦心绣行
道德讲堂
第一讲:道德理论专题——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4立克次体属和巴尔通体属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特征: ① 比细菌小,能通过滤器,光镜可见 ②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有储存宿主 ③ 专性细胞内寄生(胞浆内),原核细胞微生物 ④ 二分裂繁殖 ⑤ 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酶系统不完整 ⑥ 多数人畜共患 ⑦ 对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
传播方式: 普氏立克次体: 头虱和体虱(肠上皮细胞) 人是唯一宿主 斑点热立克次体: 第一宿主是蜱(唾液腺) 第二宿主是啮齿类动物
致病机理
过程:侵入->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 破坏细胞->细胞肿胀、浸润、 堵塞血管腔形成血栓 ->皮肤:斑疹 ->实质器官:相应临床表现
毒性物质:内毒素 磷脂酶A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血清学诊断 1.外斐反应 (非特异性) 诊断:立克次体和东方次体 效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增长 2.补体结合(CF)反应 (特异性) 所用抗原:可溶性抗原(群特异抗原) 洗涤过的颗粒抗原(种特异抗原) 诊断: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恙虫病、 Q热
(二)立克次体分离鉴定 动物: 小鼠(恙虫病) 雄性豚鼠(斑疹伤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