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
1.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一)Th细胞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L-1、IFN-γ、TNF-β等细胞银子,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IL-4/5/6/10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Th1细胞和Th2细胞可以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Th1细胞产生的IFN-γ可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体液免疫功能。Th2细胞产生的IL4和IL-10则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细胞免疫功能。(二)TS细胞的调节作用: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经辅助性诱导T细胞(CD4+T)的作用可活化抑制性T细胞(TS),使之分化成为效应TS细胞。它可分泌抗原特异及非特异抑制因子,可抑制杀伤性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及B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此,当外来抗原侵入机体后经APC活化TH细胞以后启动正免疫应答,产生效应分子和(或)效应细胞以清除外来抗原。与此同时在免疫应答后期可启动TS细胞使之活化及分化发育为效应TS细胞,以抑制免疫应答,籍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平衡。(三)TC(CTL)细胞的调节作用:T细胞抑制免疫应答也可通TC的作用,因为TC可针对T或B细胞表面TCR或BCR可变区的独特型决定基而起特异杀伤作用。由于TC细胞杀伤T或B 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作用。
2.试述建立免疫耐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a.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粘膜特异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应答,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b.器官移植前,静脉注射供着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建立全身免疫耐受,延长移
植器官的存活c.同种异型器官移植前,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d.脱敏治疗: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防止IgE型Ab产生,达脱敏目的e.防止感染,f.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抑制效应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g.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3.试述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与人类同种器官移植有关:器官移植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型别相符的程度,两者差别越小,存活率越高,反之则越低;通常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同卵双生>同胞>亲属>无血缘关系者。(2)HLA与输血反应有关:多次受血者体内可产生抗HLA抗体,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选择HLA抗原相同或不含白细胞抗体的血液。(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HLA与某些疾病的遗传倾向有关;如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具有HLA-B27抗原。(4) 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表达HLA-I类分子,当细胞癌变时,其表面HLA-I类抗原表达缺失或显著减少,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之一;
HLA-II类基因异常表达: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细胞可异常表达HLA-II类抗原,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5)HLA与法医学鉴定的关系:HLA可作为法医学亲子关系的鉴定。
4.可用哪些方法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
1.凝集反应:直接凝集-玻片凝集试验,间接凝集,协同凝集试验;
2.沉淀反应:单项
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免疫比浊;3.补体参加的反应:补体结合试验,溶血空斑实验;4.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a.免疫荧光法-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b.酶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SA-ELISA)c.放射免疫测定法,d.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e.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f.免疫PCR。
2004
5.试举例说明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
抗体对免疫应答有反馈调节作用。抗体是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产生之后又可抑制其后的抗体产生。将抗体注入非免疫的机体,可阻止其后注入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这一现象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地预防了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发生。该疾病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将抗Rh因子抗体给分娩Rh+胎儿的Rh-产妇注射,使之与分娩过程中进入母体的新生儿Rh+红细胞结合,封闭其表面Rh抗原决定簇,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使新生儿Rh+红细胞溶解破坏,及时从母体内清除,从而抑制了Rh母亲进一步产生抗体,也就防止了因Rh抗体(IgG)通过胎盘使下次妊娠的Rh+胎儿产生溶血症。
免疫应答过程中用血浆交换法去除循环血中的抗体,使血液中的抗体浓度不断降低,可促使抗体产生增加。注射IgG抗体可明显促使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下降,可反馈控制抗体过度合成,这可能是由于抗体结合抗原后降低抗原的刺激作用。
6.试述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学方法。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一)主动免疫疗法(肿瘤疫苗):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肿瘤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以达到治疗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目的。常用肿瘤疫苗有以下几类:1.肿瘤细胞疫苗2.肿瘤抗原疫苗3.病毒疫苗4.抗独特性疫苗5. DNA疫苗(二)免疫导向疗法: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杀伤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偶联制成“生物导弹”,并利用单抗能特异性结合肿瘤抗原的特性使杀伤因子“导向”集中到肿瘤病灶,杀伤肿瘤细胞。常用杀伤因子有:放射性核素(131I)、抗肿瘤药物(氨甲蝶呤、阿霉素)、毒素(蓖麻毒素、白喉毒素、绿脓杆菌外毒素等)。(三)过继免疫疗法:将自身或异体的抗肿瘤效应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体外采用IL-2、抗CD3单抗,特异性多肽等激活剂进行诱导、激活和扩增,然后转输给肿瘤患者,提高患者抗肿瘤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常见的免疫效应细胞有:①LAK细胞:用高浓度IL-2激活病人自体或正常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②TIL细胞:从切除的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淋巴细胞,体外经IL-2诱导激活和扩增;③CD3AK细胞:用抗CD3单抗辅以小剂量IL-2 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④CTL细胞:用特异性多肽抗原体外诱导CTL克隆。(四)细胞因子疗法:原理是某些细胞因子注射体内后可调节、增强一种或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功能。目前临床常用的细胞因子有IL-2、TNF、IFN 及CSF等。(五)基因疗法:其原理是克隆某些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在体外转染受体细胞,然后回输体内,或直接将目的基因体内注射,使目的基因在体内有效表达,增强体内抗肿瘤作用或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力。目前常用的抗肿瘤基因治疗目的基因有:细胞因子基因(如编码IL- 2~12、IFN、TNF、CSF等细胞因子基因),肿瘤抗原基因(如编码MAGE、CEA等的基因),MHC基因,协同刺激分子基因(如编码B7、CD54、LFA-3等的基因),肿瘤自杀基因(如TK、CD基因等),肿瘤抑癌基因(如RB基因、P53基因等)。常采用的受体细胞有:1.体外培养细胞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LAK、T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