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5d44e806f78a6529647d53c9.png)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6
二、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内含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 m。
3.参与生理止血
20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红、白、板)由造血干细胞生 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1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的生理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血液是一种存在于心血管系 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悬 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心 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的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算一算你的血量有多少。。。
11
小结: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40%)
体液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4%) 管内液 脑脊液 淋巴
管外液:组织间液(15%)
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
(体重的7~8%)
12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232b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2.png)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03生理学-血液
![03生理学-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a7dcba5a011ca300a7c39024.png)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062a258fe4733687e21aa90.png)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三章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41669c308a1284ac85043c0.png)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重点提示及目的要求[教材重点提示]一、充血和淤血(一)充血1.概念因动脉血流入增多引起器官和组织的细动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充血。
因发生在动脉,故又称动脉性充血。
2.常见的充血类型(1)生理性充血在生理情况下,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需要而发生的充血。
(2)病理性充血 1)炎症性充血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导致轴突反射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充血。
2)减压后充血当机体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形成局部充血。
(4)侧支性充血指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引起充血。
3.病理变化及后果肉眼: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体积轻度增大。
局部组织色泽鲜红。
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功能活动增强。
镜下: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旦原因去除后,即可恢复正常,对机体影响不大。
在少数情况下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如脑动脉硬化。
(二)淤血1.概念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细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淤积,称淤血。
因其发生在静脉,故又称静脉性充血。
2.原因(1)静脉受压因各种原因压迫静脉,使静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器官或组织发生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时可阻塞静脉,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引起肝、脾、胃肠道等体循环淤血。
3.病理变化和后果肉眼:淤血的器官或组织呈暗红色或紫蓝色,发生在皮肤、粘膜时常呈紫蓝色,故称为紫绀。
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面湿润多血。
淤血处温度降低。
镜下:淤血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还可伴水肿。
淤血的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部位、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淤血严重时常会出现以下后果:①淤血性水肿及出血。
②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719fb9df58f5f61fb7366688.png)
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占 体 重
60%
细胞内液
体 液
40%
血 细胞外液
20%
浆 5%
组织液 15%
血液,淋巴液,脑脊液
体液的组成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液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 液体,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与O2结合较多,呈现鲜红色-------动脉血 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现暗红色----静脉血
血浆颜色:含胆色素,呈现淡黄色,空腹呈现清澈透明。
临床血液成分检测:空腹采血,避免食物影像。
二、血液比重
相对密度,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红细胞数目越多,全 血比重 越大。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越多
渗 透 压 实 验
渗透与扩散
渗透:水分子 扩散:溶质颗粒
• 渗透动力—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 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而与溶质颗粒的大小、种类、化学性质无 关。
(五)血浆的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成人每日需20- 30mg的铁。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其他为食物供应。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
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参与DNA的生物合成,维生素B12可促进叶酸的活化利用。 缺乏:影响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巨幼红细胞贫血。
医用物理学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
![医用物理学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bed3d3bef12d2af90242e6db.png)
ghD
PA PD P0 v A 0
•D
hD
ghA
1 2
vD 2
ghD
vD 2g(hA hD ) 2ghAD
• C
•• AB
(2)PB=? 对A点与B点列伯努利方程
PA
1 2
vA2
ghA
PB
1 2
vB2
ghB
hA hB PA P0
•D
hD
vB vD
vA vB
vA vD vA 0
实际流体:有粘性、可压缩 理想流体:绝对不可压缩、完全无粘性
(突出流动性,粘性和可压缩性处于极次要地位)
2. 定常流动(steady flow)
拉格朗日法:质元 欧拉法:速度场
v=v(x,y,z,t)
定常流动 流体质点流经空间任一给定点的速度是确定的, 并且不随时间变化
v=v(x,y,z)
3. 流线(stream line)
返回
应用二:测速仪
例2:皮托管测水流速度 解:A点即流体流动的速度。
在B点流体的动能转变为压强能, 因此B管中液面上升,高于A管。
A、B两点同高,过A、B两点 选流线,则可得
PA
1 2
vA2
PB
1 2
vB2
PB PA gh
vA 2gh
例3:皮托管测气体或液体流速
解:
PA
1 2
vA2
返回
应用四:虹吸管
• C
• •B A
例:
用如图所示的虹吸管将容器中 的水吸出。如果管内液体作定 常流动,求 (1)虹吸管内液体的流速 (2)B点的压强 (3)C点的压强
•D
hD
•
解:
第三章血液流动作业
![第三章血液流动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23574a1cbe1e650e52ea99b4.png)
2.下图为皮托管的原理图.将一直管和一下端 弯成直角的弯管插入液体中.两管管口在同
一水平线上,两管中液面高度差为 h ,求:液
体流速。
解:对A,B两点2
v
2 A
PB
水流
PB
PA
1 2
v
2 A
PB PA gh
1 2
vA2
gh
vA 2gh
3.一流有密度为ρ1甲烷气体的水平管道的一部分 如图,在管道的A、B处分别装上压强计,压强 计的工作液体是水,密度ρ2,B处管道的横截面 积为S,A处截面积是B处的2倍。现测得A、B 处压强均低于管道外大气压强P0,设A处U型管 压强计中水面高度差为h1,B处压强计中水面高 度差为h2,管道中气体流量为Q。计算∆h=h2-h1 (压强计中甲烷气体压强忽略不计)
第三章作业
1. 如图,汾丘里流量计,水在管中作定常流动. 已知1、2两点处管道截面积为S1、S2,压强计
中水银液面高度差为 h,水的密度为 1,水 银的密度为 2.求:流量Q.
解:选流线如图,则对
水流
•1
2•
1、2两点的方程为
p1
1 2
v12
gh1
p2
1 2
v22
gh2
(1)
Δh
S1v1 S2v2 …(2)
PA
1 2
vA2
gh
PB
1 2
vB2
w
PA PB P0 , vA 0
gh
1 2
vB2
w
因为 vB V R2t
gh
1 2
(
V R
2t
)2
8LV R4t
R4t
8LV
[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2b2190f6c175f0e7cd13758.png)
(5)血小板的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凝血因子于表面,加速凝血过程的发 生和进行
思考题 试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运载功能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
三 血液功能
(一)运输作用
①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 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 组织细胞代谢 ②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 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 体外
一运输作用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代谢组织细胞代谢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体外三血液功能二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维持水氧营养物质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三血液功能通过血管舒缩活动将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到体表散发调节人体温度
2.促进凝血
2.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量:是指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70 ~80ml/Kg)
当失血量超过30%,将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比重和黏度
(1) 全血比重:
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 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3.血浆的PH
正常人的血浆PH相对恒定。约为7.35—7.45. 原因:强大的缓冲系统、肺和肾功能的调节。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1d51b81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3.png)
【考纲要求】 1.⼼脏的泵⾎功能:①⼼动周期的概念;⼼脏泵⾎的过程和机制;②⼼脏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分数、⼼指数、⼼脏作功量;③⼼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2.⼼肌的⽣物电现象和电⽣理特性:①⼯作细胞和⾃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肌的兴奋性、⾃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电图的波形及⽣理意义。
3.⾎管⽣理:①动脉⾎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静脉压、静脉回⼼⾎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④组织液的⽣成及其影响因素。
4.⼼⾎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神经、交感缩⾎管神经纤维;②⼼⾎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流特点和⾎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脏每舒缩⼀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率有关。
⼼率增快,⼼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脏泵⾎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期、减慢射⾎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的容积不变,压⼒增⾼。
快速射⾎期⼼室内的压⼒⾼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液快速由⼼室流向动脉,⼼室容积缩⼩,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达峰值。
减慢射⾎期⼼室内的压⼒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液继续流⼊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期。
3.⼼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低于动脉压,但⾼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容积不变,压⼒降低。
快速充盈期⼼室内的压⼒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液快速由⼼房流⼈⼼室,⼼室容积增⼤。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差减⼩,⾎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详解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b9f32f3d1f34693daef3ecf.png)
致聚剂+血小板膜磷脂受体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膜磷脂裂解释放) 环加氧酶
PGG2 PGH2
TX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
TXA2
cAMP Ca2+
PGI2
cAMP Ca2+
++
--
血小板聚集
4. 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可 使血凝块回缩硬化。
5.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加速血凝进程。
(三) 血小板的破坏
⑵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VitB12 ---含钴有机物,与胃腺壁细胞分泌 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入血后由转钴蛋白 结合运输到造血组织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 -- 合成细胞核的DNA酶的辅酶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PA)
子溶剂向膜一侧高浓度溶液扩散的力量, 此现象也称为渗透作用。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 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Na+、Cl-(80%)
<50 109/L ------皮肤、粘膜有出血倾向, 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109/L --- 血栓形成
功能:1. 止血 2.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 隙;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机制:血管受损后暴
(二) 凝血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的流动
![第三章血液的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c5951309650e52ea551898e8.png)
2)等压管中流速与高度关系(P1=P2)
2 2 P1 1 v1 gh1 P2 1 v2 gh2 飞 2 2
流 直 P 1 v 2 gh 恒量 2 下 三 1 2 千 v gh 恒量 尺, 2 疑 是 高处流速小,低处流速大. 银 河 落 九 天.
v D 2 g(hA hD ) 9.4m s 1
2 DD QD S D v D π vD 6.6 103 m 3 s 1 4
(2) 对于 A 、 B 两点 , 应用伯努 利方程有 1 2 P0 PB vB 2 根据连续性方程,vB=vD.
1 p B 1.013 10 1.0 10 3 9.4 2 5.7 10 4 Pa 2 B点压强小于大气压,水能够进入虹吸管. 对C、D两点应用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4 P gh P gh pC p0 g (hD hC ) 3.2 10 pa
动脉系统
心脏
静脉系统
毛细管系统
人体血液循 环示意图
血液流速与血管总截面积的关系
例 正常人其主动脉横截面积是3cm2,通过它的血液 的流速是30cm/s。典型的毛细血管的横截面积是 3×10-7cm2,流速是1mm/s。这样一个人有多少毛细 血管? 解 由连续性方程得
so vo nsv
s o vo (3cm 2 )(30cm / s) n sv (310 7 cm 2 )(0.1cm / s) 3109 (30亿)
PA ghA PB ghB
PB PA ghA ghB
静止流体高度差为 P gh △h两点的压强差 *静止流体等高点压强相同。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92f785b0717fd5360cdc94.png)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https://img.taocdn.com/s3/m/96e1890280eb6294dc886cc0.png)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血液的流动之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
![血液的流动之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bf6ea608844769eae009edc7.png)
四、掌握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水平管 粗细均匀管
1 2 P v 常量 2
P gh 常量
利用伯努利方程解题
1、注意伯努利方程的条件,选好流管
2、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联合使用
3、分析各点状态,确定最简单两点列方程
A:最简单两点:多已知量和少未知量
B:选择合适参考面(确定h)
C:不熟悉特殊形势,可列出完整形式
小 毛 动 细 脉 血 管
静 脉
四、伯努利方程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公 元1700—1782年)
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716年 16岁时获艺术硕士学位;1721年 又获医学博士学位, 1725年,25 岁的丹尼尔受聘为圣彼得堡的数 学教授 ,1734年,丹尼尔荣获巴 黎科学院奖金,以后又10次获得 该奖金.
VB
C V C
流线
定常流动特点
• 任何两条流线不能相交
• 定常流动不一定是匀速流动
• 流线疏的地方平均流速小,反之平均流速大 • 流线(流管)形状保持不变
流量
1
S1
S
2
S2
v1Δt
流管
v2Δt
•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垂直流管的截面S的流体体 积。
Q vS
单位 米3/秒 (m3s-1)
三、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压强和高度的关系
条件:粗细均匀管
P gh 常量
即:流体在粗细均匀的管中流动时,高处 的压强小,低处的压强大。利用这一原理 可解释体位对血压测量的影响。
伯努力方程的应用
(1) 小孔流速
一个很大的开口容器,器壁上有一小孔,当容器内注入 液体后,液体从小孔流出.设小孔距液面的高度是h,求 液体从小孔流出的速度.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https://img.taocdn.com/s3/m/f6ef0d1b964bcf84b9d57ba3.png)
dγ dt
dγ dt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返回
3.2.2 连续性方程 人体内血流速度分布
连续性方程
Sv = 常 量
返回
人体血流速度分布
30cm/s 速度
900cm2 5cm/s 速度 面积
3cm2 主动脉
1mm/s 毛细血管
18cm2 腔静脉
返回
3.2.3 伯努利方程
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对于理想流体
Q h 因为 p2 ≈ 0, v2 ≈ 0,且 1 ≈ h2 1 2 所以 w = p + ρv 1 1 1 2
返回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右心室
1 1 w = p + ρv 2 2 1 1 6 2
左心房) 左心房)
所以整个心脏做功
w= w + w 1 2 7 = p + ρv 2 1 1 6
2 2 pA = pB = p0 vA = 0 hA = h 1 2 ρgh = ρvB + w 2
返回
B •
vB = 2g(h −
w ) ρg
将w = 24.5m H2O带入上式 带入上式
vB = 2×9.8×(25.0− 24.5)m⋅s
−1
= 3.13m⋅ s
V = Qt
−1
每小时从出水口排出的水量为
8 L η = v 2 R
返回
πR4 Q= ( p − p2 ) 1 8 L η
泊肃叶定律可写为
∆ P Q= R f
其中
8 L η R = f 4 πR
称为流阻 称为流阻
流阻的大小反映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 所受阻力的大小. 所受阻力的大小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b5065ee8336c1eb91b375d25.png)
生理学03教案.doc第三章血液简介: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熟悉:全血与血浆的概念,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交叉配血的概念及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凝血的主要步骤。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凝血因子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Rh血型系统。
内容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体内的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二、体液的分布体液(占体重60%)。
包括细胞内液:为体重的40%;细胞外液:血浆,为体重的5%;组织液为体重的15%三、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体温(三)防御和保护功能教案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二)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性 40%~50%女性 37%~48%(三)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占91%~92%;溶质占8%~9%。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5.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四)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1.全血=血浆+血细胞2.血浆=全血-血细胞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不含纤维蛋白原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鲜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r Δ
单位
s-1
返回
(4)黏度
牛顿黏滞定律
较小
其中: F
— 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之间 的黏力 — 黏度 — 速率梯度
较大
返回
— 两层之间的接触面积
返回
10
黏度 (黏滞系数) ①定义 ②物理意义 ③单位 ④的特点 是流体黏性大小的量度,由 流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Pa·s
气体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液体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h1叫压强高度或静压强,它表示维持液体沿水平管做 定常流动时,克服内摩擦力所需消耗的压强. h2叫速度高度或动压强,它表示维持液体在管中流动 的速度,所需的压强. 返回
B •
返回
12
心脏做功 将w = 24.5m H2O带入上式
每小时从出水口排出的水量为
返回
返回
心脏做功等于左、右心室做功之和 根据伯努力方程: 左心室做功(体循环:左心室 右心房)
其中
称为流阻
流阻的大小反映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 所受阻力的大小.
返回 返回
(1) 小孔流速
一个很大的开口容器,器壁上有一小孔,当容 器内注入液体后,液体从小孔流出.设小孔距液面 的高度是h,求液体从小孔流出的速度.
A •
解: 选两点A、B,并画流线 点A:pA=p0,hA=h, vA=0
• B
点B:pB=p0,hB=0, vB=?
返回
返回
A •
装置的特点: 大敞口容器下方开一小孔;敞口与小孔都与 大气相通.
返回
返回
§3.1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3.2 血液的层流
§3.1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返回
返回
3.1.1 基本概念
(1)理想流体(ideal fluid) 完全不可压缩的无黏性的流体. (2)定常流动(steady flow) 流体质点的速度矢量不随时间改变的流动.
(3)流线(stream line) 在流体流动的空间画出许多曲线,使曲线 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与流经该点的流体质点的 速度方向相同,这种曲线称为流线.
△h • A • B
压强关系
解:伯努利方程
由 (a) (b) (c) 得
连续性方程 主管中液体的流量
返回 返回
汾丘里(Venturi)流量计装置的特点: 一支粗细不同的管子水平放置,在粗细 不等的两处接出压强计。 类似装置:
•A •B A • B •
皮托管(Pitot)的设计原理: 解:A点即流体流动的速度 B点是停滞区
返回
牛顿黏滞定律也可写为
其中:
为切应力,表示作用在流层单 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 为切变率,即切应变对时间的 变化率.
返回
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满足牛顿黏滞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 (如水和血浆等小分子组成的均匀液体),否则 称为非牛顿流体(如血液等高分子悬浮液体).
3.2.2 连续性方程 人体内血流速度分布
返回
前沿进展
超流体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即流 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性。超流体所需的温度比超导体还低, 它们都是超低温现象。氦4在4.2K时变成液体,再降低 温度至2.17K,它突然变成没有粘性的超流体。这是 1938年苏联的卡皮察与美国的阿伦和迈斯纳两个研究组 同时发现的。他们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由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克 特勒主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首次制备出了高 温费米子超流体,并实际观察到了超流体的运动。
(5)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垂直流管的截面S的 流体体积. 定义 单位 Q= S 米3/秒 (m3s-1)
返回
返回
2
3.1.2 连续性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v2 S2 v1 S1
适用条件: (1)不可压缩流体; (2)定常流动; (3)在同一流管. 连续性方程表明: 当不可压缩的流体做定常流动时, 流量是守恒的.
重要公式
其中: p — 压强能密度 — 动能密度
此式称为伯努利方程
— 重力势能密度 伯努利方程表明: 理想流体做定常流动时,沿同一流线,动能 密度、势能密度和压强能密度之和是一恒量.
返回 返回
适用条件: (1)理想流体; (2)定常流动; (3)同一流线.
当理想流体沿水平流管做定常流动时, 伯努利方程可写成
返回
返回
1
流线的照片
返回
返回
定常流动时流线的特点: (1)任何两条流线不可能相交; (2)流线形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3)流线疏的地方,平均流速小;流线密的地方, 平均流速大; (4)流线的形状与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相同.
(4)流管(Stream Tube) 由流线围成的管状区域.
返回
返回
定常流动时流管的特点: (1)流管内外无物质交换; (2)流管的形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 C
• C
①流速与高度的关系 选取液面A点和虹吸管流出口 D点为参考点
• A
• B
hD
• D
• A
• B
hD
• D
返回
上述结果表明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液流过 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即液面与 出口处的高度差越大,则出口的流速越大.
返回
• C
②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选取A 、B两点为参考点
• C
返回 返回
13
管轴(r =0)处流速最大. (2)流量
此式为泊肃叶定律
返回
返回
平均流速
黏性流体在等粗水平圆管中做定常流动 时,单位体积的黏性损耗为
返回
返回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从心脏左心室到右心房整个体循 环过程中的流阻之和. 泊肃叶定律可写为
Rf =
舒张压 + (收缩压 – 舒张压) 每搏血量×心率
因为 此时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为
此式说明即使在水平管中,也必须有一定 的压强差才能使黏性流体做定常流动.
返回 返回
例1 如图,水通过直径为20cm的管从水塔底部 流出,水塔内水面比出水管口高出25m.如果维 持水塔内水位不变,并已知黏性损耗为 24.5mH2O.试求每小时由管口排出的水量为多 少立方米. A 解:选 A、B 两点 •
连续性方程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返回 返回
11
3.2.3 伯努利方程
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对于理想流体
心脏做功
对于黏性流体,黏力所做的功
根据功能原理
人体各类血管的总截面积和血液的平均流速 间的关系
返回 返回
如果黏性流体沿着粗细均匀的水平管道 做定常流动 w — 单位体积的流体块从截面S1 流到截面S2黏力所做的功,称 为黏性损耗. 此式为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1)黏性流体 流动过程中存在内摩擦力的流体. (2)层流
返回
返回
层流的特点: ①分层流动,各层的流速不相同; ②流速 的方向与层面相切,没有法向分量; ③层与层之间无质量交换. 当流体流速达到某一数值时,流体正常的 层流被破坏了,此时液体粒子得到了垂直于管 轴的速度分量,各个流层相互混杂,流动极不 规则,这种流动叫湍流.
返回
由于黏性的存在,在管道中流动的流体自 然的出现了分层流动,各层流体只作相对滑动 而彼此不相混合,这种现象称为层流.
返回
9
科技博览
一般来说,飞机在穿越云层或遇到强大气流时,会 出现颠簸。在万里晴空中,有时也会像平静的海面下藏 有汹涌的暗流一样,偶尔会出现强烈的扰动气流,航空 气象专家称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气流为晴空湍流。由于 它在空中出现时不伴有可见的天气现象,飞行员很难事 先发现,湍流区往往有明显的边界,无过渡区。因而对 飞机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全世界每年都发生由于晴空湍 流造成的飞行事故。例如,2007年7月6日下午3时30分 许,由悉尼飞往广州的南方航空公司CZ322航班,在途 经菲律宾上空时遭遇晴空湍流,飞机发生严重颠簸。在 十多秒钟的强气流袭击下,机上多名乘客飞离座位,头 部撞上机舱顶,20多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头部或颈部受伤。 两个多小时后,飞机安全降落。 返回
返回
S11 = S22+ S33+ S44
返回
3.1.3 伯努利方程 (Bernoulli equation)
功能原理: 外力做功+非保守内力做功=机械能增量
设
返回 返回
3
E1
E2
E3
根据功能原理
A=ΔE
机械能增量 等式两边同除 V 利用 有
返回
返回
由于1点、2点的任意性,可得到伯努利方程
返回 返回
(4)喷雾器
(5)两个日常现象
①水流随位置的下降而变细
• A • B
h
根据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水平流管 中“管径细的地方流速大、压强小”,喷雾器就 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返回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② 两船并行前进,不能靠得太近,易互相碰撞
S内
S外
返回
返回
8
§3.2
血液的层流
返回
返回
3.2.1 基本概念
返回
雷诺数 — 一个判断流体做层流还是湍流的 数字.
(3)速率梯度 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距离 流体速率的增加量,称为平均速率梯度.
其中:流体的密度r -流管的半径 v -流体的平均流速 η流体的黏度 Re-雷诺数(无单位)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雷诺数的临界范围: 0 < Re < 1000 层流 1000 < Re < 1500 过渡流 Re > 1500 湍流 定义
伯努利方程
压强关系
返回
返回
6
A点为停滞点,vA= 0
装置的特点: 有两个开口,一个迎着液(气)流, 另一个和液(气)流方向平行;两个开口 分别与压强计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