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3年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统计
宏观经济学——城镇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城镇失业率](https://img.taocdn.com/s3/m/2f7b9d7f58fafab069dc0273.png)
河北省城镇失业率研究及对策摘要:失业和就业难,是一个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也是河北省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逐步推进,数以千万计的城乡剩余劳动力被游离出来,使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其严重性,故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所追求的目标。
客观地分析我省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努力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就业工程,对于社会稳定,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城镇失业率、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正文:失业是最直接而有最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宏观经济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毫不奇怪,失业是政治争论的一个常见主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主导地位的确立,失业问题完全应该回复到经济生活中所应占有的位置,全面分析失业、通货膨胀和产出变动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显现。
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工人有潜力对国民收入做出贡献,但是没有那样做。
那些搜寻适合于自己技能的工作的人在搜寻结束时是幸福的;那些等待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企业招聘的人在职位开放时也是幸福的,所以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失业意味着部分居民家庭生活艰难,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失业是政府和公众都关注的焦点。
一、如何定义失业率及城镇失业率失业在大家看来也许是一个很简单,朴素易懂的概念,任何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失业。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比如说一个退休的老人算是失业吗?一个卧病在床的病人算是失业吗?可见失业有很多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能满足不同分析条件下失业及失业率的定义。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而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概念是指失业人数同从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
我国目前使用的失业率是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概念,不包括下岗有就业意愿的人员。
历年各地区城镇失业人口及失业率
![历年各地区城镇失业人口及失业率](https://img.taocdn.com/s3/m/3a6d9438192e45361066f560.png)
Y
Z
AA
AB
AC
AD
AE
AF
1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四川省 年 万人 26.47 27.65 27.94 27.16 26.72 30.18 29.59 30.79 31.9 33.82 33.1 33.3 34.3 36.1 34.53 37.86 36.28 34.56 36.93 40.67 42.87 54.36 54.64 贵州省 年 万人 8.7 8.72 8.47 10.08 11.5 10.74 11.3 10.23 11.14 11.08 11.18 11.61 12.13 12.12 12.13 12.47 12.34 12.18 12.51 12.56 13.66 14.09 14.49 云南省 年 万人 7.34 7.14 8.1 8.01 7.84 6.01 6.2 6.77 8 9.8 12.12 11.9 12.97 13.79 14.02 14.77 15.4 15.69 15.99 17.44 18.09 19.19 19.47 2.02 2.08 1.04 1.64 1.63 1.69 1.77 1.2 1.33 西藏自治区 年 万人 陕西省 年 万人 10.83 9.98 8.57 12.57 15.16 12.21 10.7 11.39 14.01 13.51 13.95 18.46 21.54 21.5 20.95 20.83 21.48 21.42 20.91 19.48 21.06 22.35 22.35 甘肃省 年 万人 10.12 10.43 9.13 9.59 8.38 8.34 7.97 7.35 7.44 8.66 9.31 9.53 9.25 9.69 9.51 9.43 10.28 10.72 10.78 9.8 9.3 9.71 9.48 青海省 年 万人 1.84 1.64 1.51 1.34 1.5 1.82 1.93 1.8 2.4 2.85 3.07 3.48 3.63 3.73 3.72 3.87 4.06 4.24 4.35 4.09 4.23 4.22 4.44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年 万人 2.98 4.23 4.48 3.42 3.95 3.91 3.7 3.8 3.66 3.54 3.75 4.1 4.35 4.2 4.42 4.77 4.8 4.76 5.22 4.61 4.69 5 4.94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fe82cc551810a6f4248612.png)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武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f117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3.png)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1. 中国自然失业率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周期对就业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和技能。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渐得到缓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内需、鼓励创业创新等,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失业率逐渐下降,并在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了较好的调节。
中国自然失业率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可能会加大。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可能对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中国的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的出口受阻,进而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市场。
中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继续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就业增长。
1.1 自然失业率定义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中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浅谈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浅谈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25078e69dc5022abea001b.png)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们知道,决定一国生 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储蓄、投资量等,但是 决定因素是国家正常情况下所存在的失业量。失业
进入 2001 年之后,由于我国正式加入 WTO,大幅削 减关税,取消出口退税补贴,开放国内市场,而国外 商品在质量、包装、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短时 间内就迅速占领了我国消费品市场,不仅拉低了消 费品价格,还致使我国一批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破 产,导致我国失业率大幅上涨,升至 4%以上,在后 来的几年(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此数字又有所提 高)我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 5%以内。这个失业率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不算太高,但由于我国有 13 亿人口,所以失业人口数字依然庞大,因此有效地 解决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
表 1 反映的是我国 1996 年至 2016 年间的失 2001 年的低通货膨胀率,2001 年中国加入 WTO,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表 1 1996- 2015 年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
化,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也随之变化。表三是我国 1983- 2007 年的事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对比情况。
进入2001年之后由于我国正式加入wto大幅削减关税取消出口退税补贴开放国内市场而国外商品在质量包装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短时间内就迅速占领了我国消费品市场不仅拉低了消费品价格还致使我国一批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破产导致我国失业率大幅上涨升至4以上在后来的几年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此数字又有所提高我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以内
展,但失业问题也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本文通过 对比近 20 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状况和城镇 人口失业率,得出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短 期内的变化基本上遵循着菲利普斯曲线结论,并在 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 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通货膨胀;菲利普 斯曲线
我国的失业问题与计谋研究
![我国的失业问题与计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0a04c2dd36a32d7275819c.png)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口高速增加,闻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要操纵人口,但受到了错误批判。“错批一人,误生几亿”,造成我国人口严峻失控,给中国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尽管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打算生育政策取得了专门大成效,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仍以每一年1000万人左右的、大约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水平的速度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六七十年代人口诞生顶峰时期的新生人群已进入婚育顶峰期,相应我国劳动力供给也进入了增加的顶峰期。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劳动力资源达到100963万人,平均每一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91万人,这一数值超过“九五”期间的年均增加量912万人。这种新生劳动力的强劲供给相关于城镇和农村对其的吸纳能力而言明显多余,造成了显性失业中的非志愿失业。
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养较低,技术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如上海劳动力市场记录的职业空缺中有80%的职位招不足人,专门是市场营销、汽车维修和会计电算化等有必然技术、素养要求的职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7年,我国下岗职工中35—40岁占%,41—
(二)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依照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年末,我国公布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与2004年大体持平。整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增加到2005年的%。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城镇记录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记录失业率为%,尽管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记录失业率有所下降,可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全然性的改变,就业压力庞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造成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的缘故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非线性动态关联研究汇总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非线性动态关联研究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10216d3da38376baf1fae87.png)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非线性动态关联研究——奥肯定律重新审视林秀梅,王磊(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失业率的下降。
对此,许多人认为奥肯定律并不适用于中国。
现代经济理论与国外运行实际显示,奥肯定律可能存在非线性形式,表现为产出的变动可能引起失业率的非对称性的变动,即奥肯系数在经济扩张期比在经济衰退期小,亦即在经济扩张期增长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弱,这与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没有显著下降的现象吻合。
本文根据我国1978年—2004年的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使用HP 滤波分离出我国经济增长和失业的波动部分,应用门限(threshold )估计方法,分别估计出在经济扩张期和经济衰退期的奥肯方程系数,发现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同步的机理。
关键词:经济增长;失业率;奥肯系数;非线性;关联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1962年,奥肯根据美国的宏观经济统计资料,测算出了关于实际GNP 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若实际GNP 增长率每超过潜在GNP 增长率2.5%,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
人们把这一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发表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它做了许多后续研究,虽然在奥肯系数的大小上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大家普遍承认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的奥肯定律。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失业率的下降。
对此,许多人认为奥肯定律并不适用于中国。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失业率却没有下降,根据劳动保障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底,我国登记失业率为4.2%。
事实表明,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似乎出现了变异。
对此,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实证分析,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与此同时提出了不同的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修正版本。
2011-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656dc3d8195f312b3169a57a.png)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02-24 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7.3%。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1f4b912192e45361166f501.png)
2013年辽宁省就业总体情况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就业总量的增长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一、2013年我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根据年报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51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1万人,增长3.9%。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301.8万人,增加95.8万人,增长7.9%。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增加,失业率稳中有降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3年,全省城镇全年实名制就业102.2万人,新增就业7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9.6万人,失业率为3.4%,与上年相比,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控制在年度计划之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据省统计局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2013年全省城镇16~59岁人口中,就业率67.2%,失业率5.43%,劳动参与率71.08%。
与上年相比,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保持在基本稳定的状态。
(二)城镇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均有所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增加最多2013年末,全省城镇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102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6万人,增长11.8%。
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689.1万人(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系将原属于乡镇企业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所致),比上年末增加90.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3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万人。
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64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8万人。
(三)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吸纳就业的作用明显2013年末,全省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97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9万人,增长13.08%,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4.7%,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834a09a7b8f67c1cfad6b8f5.png)
《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言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公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努力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就业、工资和劳动保险制度,对统筹安排当时的就业、保障职工生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使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并在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中国政府根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1fe5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6.png)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性、绝对性、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 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企业——利润最大化 个人——效用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 是什么
客观事实
规范研究法 应该是什么 价值判断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 劳动力 2. 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 劳动力供给弹性
松(稳健) 稳健趋紧
稳健
搭配方式 双松 双紧 双松 双紧 双松 双紧 双松 趋紧 稳健
实施年限 3年 1年 3年 3年
1.5年 4年
6.5年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影响就业总量的三大宏观调控政策: (三)收入政策 狭义:仅指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和物价的
增长。 广义:不仅包括上述的宏观调控,还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
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 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 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 需求不足性失业
1. 增长差距性失业
知识点概况
• 重点内容相对较少; • 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识记; • 与法律常识部分尤其是专业能力部分的第
六章有很多交叉重合; • 学习方法:点面结合。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节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 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的特点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f7703d650e2524de5187e73.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表1 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指标年末数比重%全国总人口136072 100.0其中:城镇73111 53.73乡村62961 46.27其中:男性69728 51.2女性66344 48.8其中:0-15岁[4](含不满16周岁)23875 17.516-59岁(含不满60周岁)91954 67.660周岁及以上20243 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13161 9.7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历年按国家和地区分的失业率-2010年
![历年按国家和地区分的失业率-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d86f1ac0aa00b52acfc7caad.png)
1969-2010年历年按国家和地区分的失业率 2. 3.本表阿根廷和:%年龄是指12 4.5 3.9 3.2 2.8 1.7 2.7 2.5 2.9 2.72 4.2 3.85.3 4.4 5.3 1098.38.18.1 4.5 4.5 4.8 5.2 3.81.8 1.8 1.14.9 4.3 3.4 2.4 3.6 11.811.310.59.68.9 10.510.19.17.97.95.5 5.25 5.45 8.49.810.210.410.5 7.98.37.87.47.41 1.20.90.70.4 1415.617.417.416.9 4.5 5.9 6.77.1 6.1 9.91010.311.111.9 2.6 2.7 2.6 2.8 2.84.1 3.84 3.8 3.15.86.98.37.3 13.414.110.81210 5.7544 4.13.4 3.2 2.62 2.14.97 6.1 6.49.1 7.38.58.58.373.2 2.74.1 6.5 4.7 17.520.321.621.220.5 12.111.911.23.5 3.1 2.8 2.2 2.1 0.9 1.110.80.8 2.9 2.9 3.7 3.5 5.9 11.711.611.811.810.8 9.67.57.27 6.215.413.91310.79.110.11313.1119.2 6.本表芬兰、匈牙利的失业白俄罗斯的失业率是指登记失业率。
5.本表白俄罗斯的失业率统计年龄是指男性16至59岁,女性16至54岁。
1.4 1.1 1.3 1.823.7 3.23 2.2 1.7 1.6 1.7 1.5 1.567.37.3 5.8 6.7 7.2 6.2 6.99.610.5 3.7 3.1 3.2 3.5 3.71.2 1.90.10.5 3.83 3.7 6.51.711.115.3 7.87.58.110.411.30.7 4.1 2.6 8.79.59.710.611.3 4.5 3.1 3.1 6.611.6 109.48.99106.67.97.77.577.78.71.78.59.8 0.6 1.7 1.82.5 4.316.31512.914.715.1 6.48.99.610.611.2 12121110.911.4 2.5 2.3 2.1 2.1 2.2 2.5 2.6 2.4 2.3 2.4 7.2 6.3 5.1 3.7 2.5 2.2987.57 5.5 5.67.17.810.310.33.24.95.2 5.5 5.9 8.38.48.198.66.511.813.65 4.7 4.1 4.138.20.1 5.23.3 2.2 1.9 2.719.517.316.316.418.4 8.78.87.58.18.3 1.7 1.5 1.63 5.2 0.70.60.5 1.8 2.8 3.1 1.4 2.2 2.7 1.48.87.2 6.88.49.7 5.5 5.3 5.6 6.87.58.688.5997.39.910.49.57.7至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