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

的概括。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

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夫翰墨及文章之至妙者,皆有深意,已见其志。”(6)可见到唐代,“意”在艺术理论用法上,仍然指人的心志、心意、

思想。到了宋代,“意”的意味明显增强,欧阳修曾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7)这里的“意”已明显超出了前人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较多的审美范畴。黄

山谷跋张芝帖云“伯英小纸,意气极类章书,精神照人,此翰墨绝无侣者。”亦是较多的传递出不同于前人的信息。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论述的较为明白:“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8)“宋尚意”这个“意”,已不简单的表述为思想心志,应该包含着较多的审美意味在里面。熊秉明先生认为这就是现代语汇的“抒情”,“相当于英语的Lyric,指一种恬静、愉悦的创作”(9),表述上实际是有些狭窄的。刘正成先生认为:“强调‘意’所含‘情’的倾向,这是恰当的。但是,这个‘意’还应有其他相关的成分。比如说:意味、意趣、意境、意象、意绪、意态、意气、意匠,等等。就‘意味’来说,就是指意趣情味。”(10),则又过多的将不该包含的东西强加在里面。也就是说,其实宋人表达之“意”,是除了心志心意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审美的东西在里面的。李佐贤《书画鉴影》中,记载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有关艺术之“意”的一段妙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其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

挽于尺素间矣,不甚难哉!或曰:草木无情,岂有意耶?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11)祝允明这段话虽然主要是针对画之“意”来说的,但由于中国传统书画一体同源,因而此处之“意”,对于书法艺术同样有效。

在这里,祝允明赋予了绘画之意以非同寻常的内涵:“意”首先与“形”相区别,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但“意”不仅是与形相对的“神”。其次, “意”也不仅是画家的情绪意念。祝允明显然反对那种将画意内涵仅仅规定为画家主观意绪的观点,批驳了“草木无情,岂有意耶”一类诘难。在祝允明看来,画之意首先是一种显现“万物之理”的“生意”。他劝导把画意局限于物之神趣或自我之情意的人们放远眼光,大其心胸,纵览天地万物,在感受宇宙造化之妙的同时,领悟天地万物间的生生之意,从而将这一浩然之意点写而出。“意”作“生意”解,我们还可以从清人布颜图的这段话得到佐证:“意之为用大矣哉!!非独绘事然也,普济万化一意耳。夫意先天地而有,在“易”为几,万变由是乎生,在画为神,万象由是乎出”(12)朱自清先生认为:“‘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气运化’。”(13)这样,书画之意就自然地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的“道”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和苏轼“阴阳交然后生物”(14)这一对“易”的理解相吻合。“道”作为创生万物的宇宙大生命及其运化过程,可用《易传》中的话来概括,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艺对“道”的表达,也就是艺术对“意”的言说。苏轼说:“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艺即“法度”,指各艺术门类的内部法则、技巧。苏轼是很重视法度的,但又绝不止于此,而以“技道两进”为理想境界(《跋秦少游书》)。所以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

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滥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苏轼论道不重在道的本身,而重在求道的途径。他曾称赞怀素的字说:“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他以为怀素的书法所以能工在于他“本不求工”,就象水性极好的人驾船,对于船之是否能过河他是无所谓的。

当然,道和艺也还是有区别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而“艺”是指掌握规律所须经过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他论秦观的书法云:“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跋秦少游书》)东坡要求技道两进,方得写出好的书法,即要求对书法的原理有所了悟,而且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他评李龙眠的画也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他以为道必须与艺相结合,否则的话,虽心知其意,但还是不能加以表现。他的《答谢民师书》中论写作时也有类似的说法:“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所谓的“了然于心”就是指能明其“道”,“了然于口与手”,就是指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