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一、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

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

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

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

(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5.论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法度是指创作的具体规则,它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任何人在创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又不能因此而丧失革新创造精神。苏轼认为法度是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前规”。诗歌妙处正是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法度的東缚、限制。这就是“无法之法”。

6.论平淡的艺术意境

苏轼非常重视平淡角诗歌艺术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