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版)论蒋吟秋对近代文献的贡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蒋吟秋对近代文献的贡献
摘要:蒋吟秋先生是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曾任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在近三十年的任期内增补僭正《著者号码编制表》,编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文选书录述要》等书;举办“梅展”、“吴中文献展览会”等文献展,发挥文献的教育作用,并在抗战期间竭力保护馆藏古籍文献。

蒋吟秋先生在中国近代文献史上对文献的整理、发扬和保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蒋吟秋;文献著述;文献编目;保护典籍
Abstract
Mr. Jiang Yinqiu was a modern well-known library scientist, version bibliograph, literature, a former curator of Suzhou Provincial Library. During his 30 years’ term of office, he has supplemented Author Number Table, compiled Wuzhong Collection and Examin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Sages, Article Summary and so on. For playing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s’ educational effect, Mr. Jiang held ‘the pium flower show’,‘Wuzhong literature exhibition’and some other exhibitions. Beside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he tried his best to protect ancient documents.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Mr.Jiang Yinqiu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sorting out literature,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 literature.
Key words: Jiang Yinqiu;Document writing; Document cataloging; Protection of Classics
目录
引言 (4)
第一章文献整理之贡献 (5)
第一节增补僭正《著者号码编制法》 (5)
第二节编辑《吴中藏书先哲考略》 (6)
第三节编辑《文选书录述要》 (6)
第二章文献发扬之贡献 (7)
第一节发挥文献社会教育之作用 (7)
第二节创办馆报《读书乐》 (8)
第三节举办文献展览会 (8)
一、梅展 (8)
二、吴中文献展览会 (9)
三、古籍名画展览 (11)
第三章文献保护之贡献 (11)
第一节典籍移藏 (11)
第二节典籍回归 (13)
余论 (14)
附录蒋吟秋学术年表(1896—1981)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引言
蒋吟秋(1896—1981),名瀚澄,字镜寰,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

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学家,图书馆学家。

蒋先生为吴中宿儒蒋青顾的长子,清末书法名家陈寿祺的外孙。

成长于书香世家的蒋先生自幼受到家学的熏陶,工于书法。

及青年时代师事金松岑等人,致力于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篆法日益精进。

蒋先生不仅擅书,还兼善画梅,曾与友人张一麐、樊少云等结“冷红书画社”。

同时,蒋先生对刻印也颇有钻研,特自刻一方“梅花知己”印。

晚年蒋先生与好友韩秋岩、李饮水、陈破云、俞啸泉时而聚会沧浪亭,写诗填词,人称“沧浪新五老”。

蒋先生的友人“补白大王”郑逸梅曾在《艺林散叶》中写到:“蒋吟秋学诗,得沈眉若指导,书法得汤定之指导,刻印得丁二仲指导,皆一时名彦也。

”这句话是对蒋先生师承名家,能在艺术上取得较高造诣的客观评价。

陈毅元帅曾将蒋吟秋的隶书、周瘦鹃的盆景艺术和苏州园林誉为“苏州三宝”。

如果说蒋先生在诗书刻画上的钻研是个人的怡情养性之作,那么蒋先生在图书馆学上的建树则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民族的。

蒋先生于1922年入职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出任官书印行所主要负责人,1935年升任该馆馆长,在苏州图书馆任职近20年期间内,作为一名普通馆员,蒋先生凡事亲力亲为,作为一名领导,在主持馆务方面殚精竭虑,对近代文献的整理、保护与发扬做出卓越贡献。

第一章文献整理之贡献
文献整理是文献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蒋先生自1935年接任馆长以来,一直致力于文献整理工作,在增补僭正、编辑文献方面建树颇多,切实有效地提高了馆内的工作效率,突出了馆藏文献和地域文献特色。

第一节增补僭正《著者号码编制法》
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之地,在悠悠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及至1914年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成立,即苏州图书馆的前身,馆中藏书已极为丰富,据统计,大约有藏书7万余卷,2.46万册1。

巨大的藏书量使得图书的分类与排架工作变得繁复。

当时负责苏州图书馆图书分类工作的是蒋吟秋先生和陈子彝先生。

他们摒弃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效仿杜威的十进分类法,但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参考各国图书馆书目,采众家之长,中西合璧。

最终修订出适合本馆的图书分类目录。

同一时期,蒋先生还增补僭正了杜定友的《著者号码编制法》。

杜定友编订的《著者号码编制法》由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民国22年再版时改名为《杜氏著者号码表》。

《著者号码编制法》在当时被国内各大图书馆广为采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蒋先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指导下,认为“姓氏类属恒见,不免遗漏”2,同时,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也指出“其排列次序间有颠倒者”3。

因此,蒋先生决定对《著者号码编制法》进行增补僭正,共增补80余姓氏,僭正次序20余处。

此外,蒋先生还将释家、译名、别名、日本名等归为一类,修正专有名词的末位号码为“0”。

蒋先生的完善使得《著者号码编制法》对指导图书馆日常工作更有助益,极大地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

十进分类法和著者号码编制法至今仍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分类中使用。

1曹允源在《省立第二图书馆续编序例》中:“本院藏书,权与古学堂,存古堂继之,复有增益,经营二三十年,甲寅(民国三年)之夏(筹建阶段),踵成是规,遂设图书馆,先后储藏七万余卷。


2蒋镜寰著:《杜氏著者号码编制法补正》,苏州.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2(3),第1页
第二节编辑《吴中藏书先哲考略》
蒋先生于1930年8月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第2号上发表了《吴中藏书先哲考略》一文。

谈及成书缘由,蒋先生在《吴中藏书先哲考略序》中写到:“自来嗜学好古之士以积书称者代不乏人,风尚所趋,首推江浙,而吾吴实其中心也”4。

编辑此书,系吴人述吴事,熟手写熟情。

前人如叶昌炽编《藏书纪事诗》,其弊端在“体依分咏,翻检匪易”5,因此,蒋先生对记载吴中先哲藏书的文献资料“随时撮录,汇为一编,略参杨立诚,金步瀛《藏书家考略》,比序时代先后,俾明书籍聚散之源流,详考名号印记,籍供鉴藏辨识之参证”6。

“该书收录从宋元时代至清代藏书家共一百六十二人,其中宋元时代十四人,明代六十八人,清代八十人。

是关于一个地方辑录资料最多的私家藏书史专著。

此书编排以朝代顺序为次,世家藏书父子、兄弟则又集中,从而可以明了藏书传递情况。

再有资料剪裁适中,详而不繁,略而不陋,又注意了诸家藏书印记的著记,是其特色。

并编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之索引以代目录,供检索。

”7以明代藏书家文徵明为例,按姓氏笔画索引排在四画之列,按朝代顺序则排在明代之首,并在文徵明下列其子文彭、文嘉,从子文伯仁,孙文元发,曾孙文震孟。

逐一介绍文氏一族的藏书印,如文徵明藏书印有“玉兰堂”、“辛夷馆”、“翠竹斋”、“梅花屋”、“梅溪精舍”、“烟条馆”、“悟言堂”等,其长子文彭藏书印有“渔阳子”、“清白堂”等,次子文嘉藏书印有“归来堂”、“文水道人”等,从子文伯仁藏书印有“玄珠室”以及仿文徵明的“双玉兰堂”等,曾孙文震孟藏书印有“石经堂”、“两月平章”等。

并逐一介绍各人藏书特色。

此书于1990年收录于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藏书读本》中。

第三节编辑《文选书录述要》
作为图书馆工作者,蒋先生依托省立苏州图书馆大量关于《文选》的古籍善本,如宋椠《六家文选》、宋刻《文选》六臣本、清代余萧客《文选纪闻》30卷等,从目录学、史料考证角度对《文选》进行研究,于1932年4月在馆刊第3号上发表了《文选书录述要》。

在谈及成书缘由时蒋先生言:“爰集馆中所有《文选》书目及各家著录者,汇纂一编,名曰:《文选书录述要》。

”8《文选书录述要》按朝代顺序逐一列出《文选》的相关文本,从最早宋代《文选李善注六十卷》到民国《文选精华》,共计46本,并在每本之下按时代顺
4蒋镜寰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苏州.苏州省立图书馆馆刊,1930(2),第2页
5蒋镜寰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苏州.苏州省立图书馆馆刊,1930(2),第2页
6蒋镜寰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苏州.苏州省立图书馆馆刊,1930(2),第2页
7范凤书著:《私家藏书风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序列出相关校正增补版,均有朝代与作者可考。

如在《文选五臣注三十卷》下列宋刊本、宋绍兴辛巳刊本、明潘维时本,在《文选考异十卷》下列清胡氏原刊本、四明林氏仿鄱阳胡刻本、清同治八年湖北崇文书局仿鄱阳胡刻本。

《文选书录述要》从目录学的角度为治选学者扣扉问道指点门径,角度新颖别致,填补了目录学方面对文选研究的空白,在文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书后于1937年收录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组编《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卡片目录》、1971年收录于中华书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85年收录于浙江图书馆编《中国文学工具书辑略》、1998年收录于中华书局《中外学者文选学论著索引》等。

第二章文献发扬之贡献
近代公共图书馆区别于旧时私家藏书楼的最大特征是面向大众开放,具有公开、公共、共享的近代化特性。

为推动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发挥文献在教育大众、陶冶大众方面的作用,蒋先生身体力行,创办馆报、多次组织举办文献展览会,开近代弘扬地方文献之先河。

第一节发挥文献社会教育之作用
1929年蒋先生出席在宁召开的中华全国图书馆协会年会,蒋先生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图书馆之使命及其实施》。

其在论文中指出:“图书馆在教育上的价值自不待言,国有国立图书馆,省区有省区立图书馆,县市乡镇有县市乡镇之图书馆,其他尚有私家设立及会社附设之图书馆,图书馆实占社会教育之重要地位也。

”9明确表达了图书馆要在社会教育方面发挥作用的主张。

1935年12月接任馆长后,蒋先生明确提出办馆宗旨,即“开通民智,发明文化、阐明科学”,认为图书馆不能“藏死书,死书藏,藏书死”。

10为发挥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蒋先生主张完善图书馆设施,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增强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蒋先生为此身体力行,在任期内设立两个民众图书馆,七个民众阅览处,七组巡回文库,开设两所民众夜校,一个民众识字班,并用三轮车载书在苏州城厢内流动借阅,1935年还将图书馆的阅览时间延长至晚上九点。

蒋先生还特地将1936年之前教育方面的论著书目进行汇编,共两大类,即理论与研究和方案与实施;十三小类,即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教师修养、女子教育、小学教育、职业教育、
9蒋镜寰著:《图书馆之使命及其实施》,苏州.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29(1),第1页
民众教育、卫生教育、军事教育、公民训练、国防教育、特种教育。

每条书目都标注作者及所载刊物名称期数,条理明晰,便于检阅。

除此之外,蒋先生还针对小学教师举办讲座,阐明小学图书馆之于学生的作用。

并撰写发表了大量与图书馆和教育相关的专著论文,如《小学图书馆实施法纲要》、《参观无锡民众教育记》、《图书馆与社会教育》等。

第二节创办馆报《读书乐》
蒋先生于接任馆长一职三个月后,即1936年3月,创办馆报《读书乐》,每半个月发行一期,在《苏州明报》的副刊上发表,主编为总务部主任程瞻庐。

在谈及创办馆报缘由时,程瞻庐在《读书乐》的《小言》中说:“希腊之谚曰:‘图书馆为治疗精神之医院’,然则中华所以有病夫之讥,其在‘医院’之过少。

……欲求精神之健全,请入图书馆。

”因此创办《读书乐》的目的是希求国人“精神之健全”11。

《读书乐》版面活泼,主要介绍馆藏图书,新书出版和馆务活动,及苏州的名胜古迹等。

《读书乐》的意义在于它区分了公共图书馆与私人藏书楼的界别——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在展,而私人藏书楼的本质在藏。

《读书乐》用亲切而简明、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图书馆的距离,使得图书馆之于共众的存在由形式向实质意义转变。

第三节举办文献展览会
举办文献展览会是蒋先生发扬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蒋先生共组织、举办了三次大型文献展览会——梅展、吴中文献展览会、古籍名画展。

其中吴中文献展览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最负盛名。

一、梅展
蒋先生本人喜咏梅,擅画梅,特将自己在“可园”内的馆长室取名为“铁骨红梅馆”。

省立苏州图书馆最初设在苏州盘门可园内,为正谊书院学古堂旧址,与沧浪亭隔水相望。

可园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几经修缮,建筑疏朗,水木明瑟。

园中植梅百余株,红白绿色俱备,其中“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举办“梅展”可谓是依托图书馆的环境特色,增加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

同时符合蒋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的关于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四化”概念,即科学化、社会化、艺术化和革命
化。

“梅展”于1936年4月1日在馆中举行。

梅展由梅花盆景、梅画字画、梅画古籍、儿童画梅等四个部分组成。

“梅展”得到当时社会名士和收藏家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献出私人藏品,以示支持。

其中有叶恭绰的梅花盆景、吴子深藏《唐六如墨梅轴》、吴湖帆藏《金孝章梅花册》、潘博山藏《陈继儒墨梅》、张大千藏《八大山人梅花册页》和《汪士慎梅花长卷》、潘景郑藏明万历刻本《千片雪》等。

梅展一共进行了七天,参观人次总计达六千六百余人,最多时每天为一千二、三百人次。

吴中名士章太炎、汤国梨、郑逸梅等均到场参观。

梅展以梅画字画为主,突出文献展览特色,以潘博山藏《陈继儒墨梅》为例,作者陈继儒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师法苏轼、米芾。

此图册共四开为水墨画,纵21.8厘米,横29.6厘米,图选没骨、圈花两开,均有作者行书题记,分别记录作者开於画梅的心得和咏梅绝句,署名“眉公”,钤朱文印“眉公”、白文印“腐儒”。

用笔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梅展以充满趣味的方式给民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梅展期间,共有十一种报纸刊登了十八篇文章予以报道,梅展过后,馆内工作人员将梅展期间的古今梅花图咏汇辑成《梅展书目》。

二、吴中文献展览会
继梅展后,蒋先生又于1937年2月筹办“吴中文献展览会”。

筹办前,蒋先生特拟稿呈省教育厅:“查本年度工作进行计划,订有(继梅展)续办展览会一项。

镜寰与馆中同人及吴中藏家讨论结果,拟于二十六年一月一日(阴历)筹开吴中文献展览会,内容包含吴中方志、史传、乡贤遗像、遗著、书法名画,及有关吴中文献之金石拓片、服御、器物等”。

12将举办地方文献展列入图书馆的工作计划之中,表明蒋先生深知图书馆所担负的文献发扬,文化建设的责任。

在谈及展会缘起时,时任图书馆总务部主任程瞻庐言:“吴中为人文荟萃之区,人人能言之矣。

顾人人能言之,未必人人能见之,欲知人文荟萃至若何程度,则韫椟而藏者十之七八,按图而索者,十之一二,觇人文者辄引为深憾焉。

”13因此本次展会旨在“发扬文献,推进学术”。

14
在展会筹备阶段,蒋先生与吴中藏家成立了征集委员会和鉴审委员会。

征集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征集范围和征集手续。

征集范围“以有关吴中(吴县、吴江、昆山、常熟)文献物品为限”,共五大类,分别是图籍、画像、金石、书画和史料,尽可能从方方面面体现苏州的地方文献特色。

征集手续详备,应征物品以收条为凭证,较为贵重的物品可由馆员前往取回,展品在展期内由图书馆负责保管,完全负责到归还为止。

详备的征集手续建
12孙迎庆著:《1937年吴中文献展会》,福建.东方收藏,2014(7),第115-116页
13程瞻庐著:《吴中文献展览会缘起》,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民国三十六年(1937)印本
立了应征人对展会的信任感,提高了民众对展会的期望值,保证了展会的质量。

如果说征集范围的制定是对展会在量上的保证,那么征集手续的制定则是对展会在质上的保证。

鉴审委员会成员均是当时著名学者、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

邓孝先、叶恭绰、潘景郑负责图籍组;张善孖、吴湖帆、潘博山、彭公甫、顾公雄负责书画组;李根源、徐积余、潘景郑、吴湖帆负责金石组;金松岑、张仲红、张一鹏、汤国梨负责史料组,蒋吟秋负责统筹全局。

吴中文献展览会以展现吴中地方文献为主,以弘扬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目的。

组委会特邀当时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携带有关苏州地方文献前来参展。

“除北平、中央、浙江、南京等各图书馆,及西湖博物馆、常熟、吴江等各县外,尚有范烟桥、李印泉、刘森碌等数十人均将收藏出品,送交该馆,馆长蒋吟秋等日内分赴各地,征取大批名贵出品外,上海方面则由陈子清接洽各收藏家,将画品参加”。

15为提高展会在全国的知名度,蒋先生还借助京沪、沪杭宁铁路为展会做宣传,广告贴至上海、南京等地。

1937年2月19日,吴中文献展览会在省立苏州图书馆开幕。

省教育厅派第三科长吴剑真主持开幕典礼。

出席嘉宾有潘经耜、蒋西林、沈挹芝、王欣夫等百余人。

展览会期间,各处来宾络绎不绝,2月21日中央党部秘书长叶楚伧偕夫人来苏参观,题下“东南之美”四字,2月27日监察院长于右任前来参观,题下“神州之光”四字。

此次展会共计10天,盛况空前,据统计,先后接待参观者两万三千四百余人次,平均每天两千多人次。

1937年初,时局动荡,日军侵华在即,值此之际举办展会,实在是蒋先生等人的良苦用心,即唤起民众抗日救国之心。

蒋先生在《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引言中说道:“盖金石器物,动思古之幽情;图象史传,兴齐贤之景象。

举凡会中所陈,莫非先贤往哲精神之所寄托,俱足令人奋勉淬砺,发扬光大,以扶持正气,挽救民族。

”16
本次展会共收集展品4159种,分14室展出。

布展如下:第一室为吴中乡贤遗像,其中包括著名的宋范文正公、明祝枝山、明顾亭林、明文衡山等。

第二室为吴中掌故图书,有叶奕苞手稿《昆山志》、叶鞠裳手写本《寒山寺志》、精抄本《吴郡图经续记》等方志;有吴门范氏家乘、叶氏族谱等谱牒;有周复俊的《东吴名贤记》、张大复的《梅花草堂人物转》等传记。

第三室为先哲著述,有陈世骥稿本《琴学初津》、惠定宇手校明刻本《礼记注疏》、吴宽手抄本《庐川词》等。

第四室为吴中出土文献。

第五室是书版书影。

第六、七室为历史革命文献。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室为吴中书画,代表性的有:明祝枝山手札、清陈沧州草书、沈周的《虎丘纪游图卷》、《有竹邻居图卷》等。

第十三室为金石文献,代表性的有:虎丘山吴鼎拓本、吴越王太湖投龙银简、报恩寺出土隋代铜龟。

第十四室为潘氏家族文献。

15《吴中文献展览会》,申报,1937-1-13(9)
展览会结束后,苏州图书馆整理出版了《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详列展品目录,影印刊登展品。

吴中文献展览会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作为近代地方文献展的先行者,真正发挥了“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17的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为全民族抗战鼓舞士气。

此后,上海、徐州等地纷纷效仿,掀起近代史上地方文献展览风潮。

三、古籍名画展览
蒋先生于1947年3、4月间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举办古籍名画展览。

所展古籍为抗战期间移藏保护的古籍善本,画作是面向民间征集的名家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省立苏州图书馆的藏书较为丰富,位于33家省立图书馆藏书量的第12位。

战后除部分普通图书和报纸期刊等,大部分古籍和重要文献得以保存。

这次展会的目的在于向民众展示归藏之书,彰显我国绘画之美。

除此之外,蒋先生还想通过这次展会筹募资金,用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为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作,蒋先生苦心经营,但面对图书馆的巨额开支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此举可见蒋先生为维系图书馆事业的良苦用心。

第三章文献保护之贡献
古籍文献是和平生活的附载物,在规则、法纪都被抛置一边的战乱年代,蒋先生以他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的特殊身份,用他特有的方式守护了苏州图书馆古籍善本,守护了文化人在民族大难前的气节。

第一节典籍移藏
省立苏州图书馆成立之初就藏有大量古籍善本。

据统计,至1935年,该馆藏书量达108418册,位居全国省立图书馆藏书量第12位,其中包含大量宋、元、明古籍和清代精刻本,文献价值极高。

18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开始对中国的大批文献古籍进行劫掠、损毁。

日军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中支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专供掠夺江浙地区的古籍文献,从上海至南京沿途查封公私图书馆,以“整理”之名,劫运日本。

据战后《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中有关江苏部分书籍损失统计数据显示:公共书籍损失61851册另2部,私人藏书损失70419册另139种1部。

19损失数目巨大,
17张元济:《印行<四部丛刊>启》,四部丛刊卷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令人痛心。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占领上海,作为上海近邻的苏州岌岌可危。

苏州盘门外的青阳地为日本租界,日军对苏州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早有觊觎。

蒋先生于当年8月3日上午召开紧急馆务会议,与馆员一同研究移藏保护古籍文献的具体措施。

他坚定地表示:“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这批国家的珍贵文献,就是舍命也不能使这些宝书落入日寇之手。

”8月4日上午,在蒋先生的全面调度下,馆员陈子清、陈子彝、吴光汉、王謇等人协力合作,决定首先从宋元明刻本和清代精刻本、旧抄本、稿本中甄选出善本文献进行抢救。

在开始甄选的第二天,苏州城即遭受日军大规模轰炸,全城顿时陷入狼藉之中。

但馆员在蒋先生的带领下,仍坚持对古籍善本进行遴选,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在近一个星期的甄选后,由馆员徐治本、夏翰瑜在8月9日乔装成商人模样押运这批文献至洞庭东山的鉴塘小学,交由校长周知莘藏于朱家宗祠内,馆方派馆员薛保之、何东白看护保管。

这批古籍善本用柳条箱分装八箱,共计360种。

9月2日于南园圆通寺移藏四十箱《古今图书集成》和六箱《大藏经》。

翌日,即9月3日,馆员陈子清、夏翰瑜押运第二批图书至洞庭西山梅益村包山坞的显庆寺内,交由闻达法师保护,这批图书包括古书二十五箱和各部文卷六箱。

9月28日馆员将最后一批图书运至西山,包含一箱方志、一箱编目卡片。

从8月3日至9月28日,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蒋先生带领省立苏州图书馆的馆员们将大量古籍文献转移至安全地带,共计1588种19874册又47页。

并派徐治本作为专职人员保管古籍文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为安定人心,蒋先生将自己的妻子陈啸秋也派作图书保管员,留守东西两山看护文献。

自己则四处奔走筹集图书馆运作经费。

11月26日,苏州城全面沦陷,省立苏州图书馆被日军占领。

日军马队进驻馆舍,馆内未被移藏的图书遭到大肆破坏。

馆内原藏有江苏书局木刻图书版片,后损失近两万片,凌乱间缺。

其原因是1937年11月至次年5月间,侵馆日军将版片用作生火材料。

对此,蒋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他日刻补添配,工程浩大,不仅本馆之最大损失,而亦吾国文化之厄也。

”20同时,部分期刊报纸被日军撕碎了用以擦抹刺刀、枪械。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时局动荡,上级经费中断,图书馆运作经费不足,蒋先生只得化名辗转在上海租界多处兼职任教,最多时一星期达42小时,所得经费按月接济留守东西两山的图书保管人员的生活开支和藏书地租金。

抗战八年,日军不止一次觊觎被移藏的图书。

先后多次派日伪军打听图书的下落,甚至不惜乔装打扮成外地磨剪刀师傅前往东山侦查。

得知此消息后,为避免文献遭受厄运,蒋先生与校长周知莘和保管员徐治本连夜将八箱古籍分散转移到四个地点。

其中一处是周知莘在自家墙壁上砌上复壁,将图书严封于内。

还有部分图书散藏于当地农民家中。

西山显庆寺也效仿周知莘在满月阁内砌起保护藏书的复壁。

此后,日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