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 (下)
四、改革与科学技术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改革及其作用 1 、改革的含义:一定社会 改革的含义: 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改革与革命: 、 改革与革命: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㈡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机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相互制约的。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生产力
反作用
社会基本 矛盾的运行机制: 矛盾的运行机制:
基本适合——基本 基本 基本适合 不适合——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 基本适合 循环往复……………
第2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节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 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直接动力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4、改革与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 、 的重要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生产力与生 ㈠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决定社会的性质、 1、这两个矛盾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 和一般进程 这两个矛盾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2、这两个矛盾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这两个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 3、这两个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决 定社会发展方向
㈢、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 具体过程中认识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2、从历史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 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 ppt课件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而起?国外一位学者言辞凿凿地说,这完全是希特勒 的那本书《我的奋斗》引起的。希特勒在这本书中,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 主义、种族复仇主义,使得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进而假设,如果 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这场 世界性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思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的如此分析,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 史观?这种分析为何不可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缘何而起? 案例点评: (1)从一本书所宣扬的某种思想来解释重大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了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本案例 而言,这次大战的发生,有着它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帝国主义各种 矛盾尖锐发展的结果。当然,希特勒所宣扬的那些反动思想,也从舆论上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毕竟是第二位的,不是根本原因;况且希特勒 的反动思想,也不是天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当时德国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本身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 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与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依据,历史上 的生产关系有过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如原始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
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B.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生
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推动社会形态的 发展和变更。
2.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A. 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
② 对策 A. 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
和谐社会。
B. 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要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持
可持续发展。
C. 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
D. 增强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
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 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
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
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作用的突出表现
A.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通过反对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 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产生,同时又会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而消亡。
2. 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3. 阶级斗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唯心史观的 “精神动力” —— “一言可以兴邦,一 言可以丧邦”、“大人物心理动静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将 为之改观”。 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 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______(分数:2.00)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解析:[解析]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
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______(分数:2.00)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______(分数:2.00)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的理解,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请考生理解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
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__(分数:2.00)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三章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
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答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六)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一定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内在矛盾所决
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形式则是事物要素的结构和内容的表现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于一定的具体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目录content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44坚持按唯物辩证法办事55part0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PART 物质世界0的2 永恒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 处在永恒的运动当中。古希腊伟大的 辩证法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用“万物皆 流”四个字概括了物质世界的这一 性。
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量变质变规律
(二)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 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一)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 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 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 措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 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康
有
为
变
法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教学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 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 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 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 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2)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 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 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 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主 要 参 考 书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 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 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 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 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东大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第1题,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正确答案:D第2题,当前在抗击沙漠化的斗争中我国更加注重科学治理充分考虑水分平衡问题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从哲学上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是因为矛盾具有A、普遍性B、主观性C、特殊性D、稳定性正确答案:C第3题,西方有一句名言“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这告诉我们A、人生就是在失败和成功中反复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C、要成功必须经历失败D、事物发展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正确答案:B第4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可知性B、运动C、物质性D、单一性正确答案:C第5题,古语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A、时间的客观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一维性D、时间的无限性正确答案:C第6题,“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正确答案:B第7题,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A、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能动地创造客观世界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正确答案:A第8题,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正确答案:C第9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实践C、本质D、现象正确答案:B第10题,“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A、选择的随意性B、活动的主动性C、摆脱必然的束缚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正确答案:D第11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B第12题,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真理是谬误的一种B、真理没有固定的标准C、真理的标准因人而异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正确答案:D第13题,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A第14题,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A、人口多,密度大B、人口少,增长慢C、人口不增也不减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正确答案:D第15题,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就会A、发生量变B、发生质变C、变化更加迅速D、变化更加缓慢正确答案:B第16题,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社会发展不仅具有统一性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下列能体现社会形态更替多样性特征的是A、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B、某些民族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方向可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不一致C、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同样的社会形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D、当社会形态更替实现跳跃式发展时,说明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突破了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正确答案:BC第17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A、概念B、表象C、判断D、推理正确答案:AD第18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A、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C、只有真理才能指导实践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答案:AB第19题,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劳动B、人口因素C、自然地理环境D、物质生产方式正确答案:ACD第20题,国家是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权力机关C、阶级统治的工具D、统治阶级用来维护本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正确答案:AD第21题,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A、对B、错正确答案:B第22题,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A、对B、错正确答案:A第23题,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消失了A、对B、错正确答案:B第24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对B、错正确答案:B第25题,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A、对B、错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2 - 3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主价 要值 特评 点价
第二,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 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
真
知识性的认识
善
评价性的认识
美
评价性的认识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 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真理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真理
绝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相对主义
坚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 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 对 主 义
绝 对 主 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 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 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 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 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首先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 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 一为前提的。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 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 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 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 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 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第一
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
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成体系
8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 以 社 会意 识 决定社 会 存 A.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在 为 前 提 , 把 社 会历 史 看 意识 成是精神发展史 B. 没 有 考究 人 们活动 思 想 B.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动 机 背 后的 物 质 动因 和 经 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 济根源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C. 否 认 社会 历 史的客 观 规 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 律 , 否 认人 民 群 众在 社 会 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9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社会意识: 德国
落后于 先进于
法国 法国
落后于 先进于
英国 英国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质的方面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量的方面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 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 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一 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 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主要力量。
4、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含义 实质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 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辛 亥 革 命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 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 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的 基本趋势。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 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 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 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适合 适合
上层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不适合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阻碍 作用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 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义: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 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 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含义: 实质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含义: 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职能: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 力量。
唯物论 辩证法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客观 实在性 ) (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运动、变 化、发展 )
马克思主义 哲学构成
认识论
( 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和怎样认识 世界的?)
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
4
罗贯中——“历史循环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
老子——“社会倒退论”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 6 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含义: 社会形态更替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层意思: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 是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通过社会形态更替实现。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现了社会 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同时每一个具体社会形态的 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具有复杂性。人类社会形 态的更替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具有复杂性。二 者的适应或不适应只是从基本方面而言,并不 是绝对的,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 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决定
生产关系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 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 式,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根源
十 月 革 命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2、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 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 节和手段。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 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 观) 。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反作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该矛盾在实际运行中的三种复杂情形: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与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 要求。 决定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大机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超越与 落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掌 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 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 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奴隶 革命 社会
封建 革命 社会
资本主 革命 义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
含义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 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 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