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成体系
8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 以 社 会意 识 决定社 会 存 A.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在 为 前 提 , 把 社 会历 史 看 意识 成是精神发展史 B. 没 有 考究 人 们活动 思 想 B.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动 机 背 后的 物 质 动因 和 经 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 济根源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C. 否 认 社会 历 史的客 观 规 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 律 , 否 认人 民 群 众在 社 会 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9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社会意识: 德国
落后于 先进于
法国 法国
落后于 先进于
英国 英国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质的方面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量的方面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 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 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一 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 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主要力量。
4、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含义 实质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 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辛 亥 革 命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 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 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的 基本趋势。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 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 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 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适合 适合
上层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不适合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阻碍 作用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 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 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义: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 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 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含义: 实质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含义: 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职能: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 力量。
唯物论 辩证法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客观 实在性 ) (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运动、变 化、发展 )
马克思主义 哲学构成
认识论
( 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和怎样认识 世界的?)
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
4
罗贯中——“历史循环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
老子——“社会倒退论”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 6 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含义: 社会形态更替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层意思: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 是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通过社会形态更替实现。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现了社会 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同时每一个具体社会形态的 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具有复杂性。人类社会形 态的更替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具有复杂性。二 者的适应或不适应只是从基本方面而言,并不 是绝对的,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 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决定
生产关系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 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 式,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根源
十 月 革 命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 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
2、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 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 节和手段。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 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 观) 。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反作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该矛盾在实际运行中的三种复杂情形: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与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 要求。 决定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大机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超越与 落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掌 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 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 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奴隶 革命 社会
封建 革命 社会
资本主 革命 义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
含义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 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 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根源 社会改革就其根源来讲,是社会基本矛 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 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 观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 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
“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搞改革开放、发 展经济,不改善人 民生活,只能是死 路一条。”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存在于人 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 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改革的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 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 同的性质和特点。
4、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 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 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 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 充分的发挥。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3、阶级斗争的作用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 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其中,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 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意识基本类型: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 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促进社会发展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范畴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范畴
生产关系含义 (广义和狭义)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 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