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切口愈合率,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临床科室和相关人员。

三、管理原则1.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选用性价比高、疗效确切的抗菌药物。

3. 遵循用药时间原则,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用药。

4. 遵循用药途径原则,首选静脉途径给药,口服给药酌情考虑。

四、抗菌药物选择1. 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涉及重要脏器或免疫缺陷等高危因素。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一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3. 污染手术:必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般选用三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

4. 特殊感染手术: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五、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1. 手术前0.5-2小时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术中出血较多时,术中可追加一次剂量。

2. 手术结束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停用抗菌药物。

六、用药记录和监测1. 医生应详细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并将其纳入病历。

2. 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

3. 定期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对用药效果进行评估。

七、培训和宣传1.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2.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的用药意识和满意度。

八、违规处理1. 违反本制度规定,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由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并纳入绩效考核。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2. 最小剂量:在达到预防感染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3. 最佳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短期用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1. 首选药物: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

2. 替代药物:二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3.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三、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2. 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颈、胸、腹部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植入等。

4. 高龄、免疫缺陷或严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用药申请:如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由主管医师填写用药申请单,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经科室主任审批后执行。

3. 用药执行:按照用药申请单的要求,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中如需追加,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4. 用药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迹象,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

5. 用药记录:详细记录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停药时间等信息,并存档备查。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等问题。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监督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率。

3、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管理原则1、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3、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管理。

四、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1、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医务部门、药学部门、感染控制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2、医务部门职责负责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培训和考核,监督临床科室合理用药,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处理。

3、药学部门职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评估,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的药学信息和用药建议,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会诊工作。

4、感染控制部门职责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协助临床科室控制感染源,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临床科室职责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规定,落实本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接受管理小组的监督和检查。

五、抗菌药物分级管理1、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3、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为了合理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保护公众健康,维护抗菌药物的疗效,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本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监督执行。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宣传,增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进行审批,并记录该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剂量、疗程等信息。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与评估,定期制作抗菌药物使用报告,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追踪制度,对特殊病情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并进行处方的审核与指导。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召开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会议,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和交流,推广优秀经验。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药店的联动管理,共同提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设立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员,负责药店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与培训。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储存、配送和销毁规程,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配备临床药学专业人员,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指导和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奖惩制度,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问责。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宣传教育机制,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理。

注:本范文仅为参考,具体制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科学、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和改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作为预防措施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正确使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以下是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首先,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应明确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和禁忌。

需要明确哪些手术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哪些情况下禁止使用。

这样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仅限于必要的情况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菌的产生。

其次,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应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等具体要求。

要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使用不当或过量的情况发生。

第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应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其对目标菌种的覆盖范围和敏感性。

要遵循细菌学和药理学的原则,选用有效、安全、经济的抗菌药物。

第四,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使用率、耐药情况和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和宣传。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同时,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合理期望。

最后,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监测使用情况等工作。

总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指征和禁忌、制定详细使用方案、严格选择原则、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各级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以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污染或者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一)用药选择1、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四篇)

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四篇)

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____〕____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____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2024年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二)引言:抗菌药物是人类医学领域中重要的药物之一,它对于控制和治疗各种感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耐药性的增加和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引言手术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而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则是保障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特制定本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二、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1. 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类型及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2)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

(3)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的浓度达到有效浓度。

(4)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耐受性和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1)术前预防性使用:在手术前给予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通常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后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必要时给予追加剂量。

(2)术后治疗性使用: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并按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要求,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三、手术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1. 监测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剂量、使用时间等,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情况。

2. 定期评估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控制效果等,以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建立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手术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患者情况等信息,以便于对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追踪和评估。

四、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的组织与责任1. 成立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手术抗菌药物的选药、使用、监测和评估等工作。

2.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师、药师、感染控制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手术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

3. 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制定和修订手术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中抗感染药物应用专家负责指导全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咨询及培训工作。

三、临床医生应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

四、护士应掌握应用的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等,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后反应,并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规范留取和送验工作。

五、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六、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支出。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四、基本原则1.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风险和后果严重程度、预防效果等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潜在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规定。

五、管理措施1. 医院应建立健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2. 医院应加强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分发、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3. 医院应建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制度,记录包括手术名称、患者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效果等,以备查询和追溯。

4. 医院应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临床应用规范1. 清洁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二)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三)严格控制预防用药的适应症、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疗程;(四)注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第三条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由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第五条 I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部位为非感染区,手术过程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第六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第三章管理措施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健全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和管理部门的职责。

第八条医院应加强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意识。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健全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章预防用药原则第十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颈、心脏、眼内等手术;(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四)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第十一条符合上述原则的I类切口手术,可考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第五章预防用药管理第十二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第十三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十四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选择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标准,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1.3 原则: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监督实施情况,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三、药物选择和应用3.1 手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病原菌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3.2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等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3 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应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4 手术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应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3.5 手术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应根据手术开始时间、药物半衰期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水平。

四、用药监测和评估4.1 对使用手术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用药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等。

4.2 对使用手术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包括感染控制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

4.3 对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包括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培训和教育5.1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5.2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规范的培训,确保其按照规范进行用药。

5.3 对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用药的意识。

六、监督检查6.1 管理小组负责对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6.2 对违反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1、规范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延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2、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手术室、手术病房及手术相关科室。

三、基本原则合理规范用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患者的病情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尽量避免滥用、重复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同时,要规范抗菌药物的配合使用,不应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而轻易地联合使用。

四、管理体系医院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根据不同的临床治疗领域,制定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制订严格的用药管理标准,并推广宣传,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教育。

五、药物的选择和应用1、根据感染的病原菌、患者的病情以及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应先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敏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抗菌治疗。

3、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不宜延长使用期限或进行不必要的延长疗程。

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用药过多过少,发挥单一药物的最大疗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的发生。

5、对大剂量、多用途、高危药品的抗菌药物应该严格控制,限制和诊断使用。

6、手术前预防性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予,并且遵循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原则。

七、使用与管理1、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经过谨慎的分析和思考,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2、负责配药的药剂师应根据处方内容进行准确配药,并备有必要的减慢输注药剂的缓冲液,减小药物与血管壁的直接接触。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库存的数量,及时更新药品的保质期,并确保药品的完整。

4、准确记录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保留完整的病历和处方信息,便于抗菌药物的监管和管理。

5、经常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过度使用及滥用。

八、药物监管1、医院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每位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定期的审核和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及及时纠正。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4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4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逐渐被建立和完善。

该制度旨在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延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优先使用低级别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首先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对细菌的选择压力较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临床需要为导向: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为依据,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3. 合理的联合使用:对于复杂和严重的感染,可以考虑合理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4.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通常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对大多数细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应首选使用,因其广谱性,疗效较好,并且耐药性相对较低。

2. 二线药物:当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

二线药物包括宽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林可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广谱性较一线药物要差,耐药性较高,因此使用时应慎重考虑。

3. 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对少数耐药细菌具有特殊疗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酰胺等。

这些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并且通常仅作为后备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包括某些特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些药物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常仅用于严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SOP 》,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
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
(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操作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第九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一条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第十二条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或手术室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
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外,还应积极调查和处理感染原因。

第十三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价格相
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为首选,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见附表。

第十四条下消化道手术除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很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第十五条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第十六条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第十七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菌药物,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 1 〜2 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滴完。

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抗菌药物由科室于术前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确认过敏试验阴性后带药至手术室,由手术室负责执行给药。

第十八条预防用药宜静脉滴注,溶媒体积w 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 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

克林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
过程。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
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选择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

第二十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清洁手术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时间较短(V 2小时)的,术前给药一剂即可,总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的手术时预防用药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第二十一条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用于预
防用药。

第二十二条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还是“治疗”,不能写成“对症”、“抗炎”等。

第二十四条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专家,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品种,及时通报。

第二十五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

点评结果纳入质控简报下发,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由所在科室签收,科室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书面整改并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医院将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处罚按相关规定执行。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衲固定槁柱融合术关 节置换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剖宫产 附件注1. I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I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1头孢唑啉拉定-2g 头孢呋辛.5g 头孢曲松-2g 甲硝啦5g
3. 对B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可选用万工关节置换等) 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附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阑尾手术
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
第二代头抱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抱曲松或头抱哌酮或头抱哌酮 舒巴坦 胸外科手(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心脏大血管手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泌尿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环丙沙星 一般骨科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 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妇科手术
第一代头抱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