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高中美术 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 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 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3. 实践与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美术家的创作视角2.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3. 学生的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略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宜昌市一中王鑫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能向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学习,甚感荣幸!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说学情”、“说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预期”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是想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是湘版教材《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本单元既是第一单元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是第二单元内容的推进和拓展,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完成。
本课包括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及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为了最终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重点,突出美术家的观点和视角,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对本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
即:从中选取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这一节加以拓展梵高的艺术世界,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后印象派艺术巨匠梵高的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勾勒出梵高浓缩的人生,解读梵高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概貌、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按照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定位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会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特性、风格、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探索,运用比较、感悟、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美术家的表达世界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事物,并且适当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获得成功体现,增强自信,升华情感。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教案教学程序:一、提问:大家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电影、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吗?导入主题:平时看到的电视、电影、照片、美术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家、美术家通过他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实现来给我们看到他们所展示的图像。
(补充,这些图像未必是我们日常所见、未必是现实,只是表现者的看法。
)二、提问:我们平常最直观的感官如何感受的(肢体接触、眼看、耳听、嗅觉、嘴尝。
)引出问题:那么在远方的文化,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当地?答:(看电视、照片、网站介绍、别人介绍。
)引出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在各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感觉吗?答:(不一样,我们总会带着各人主观的想法来感受形容外界的事物,而每个人的感觉各异。
)三、导入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投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艺术家视觉不一样。
欣赏课例——《手与镜面球》埃舍尔(荷兰),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视线是否与我们一样。
1、图片导入《月华图》+《星空》提问: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者记忆中的夜晚有何不同提问:我们经历这么多个夜晚,为何有一个特殊的夜晚会被我们记住?小结——特定的情绪、情节会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2、分析对比课例——形式语言的特点(相同点、不同点)小结:艺术家分别处在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油画与国画都是传统画种,所以表现语言差异是历史地域差异形成的;分别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意境。
四、对比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请学生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草地上的午餐》与《乡间音乐会》;《圣母子》+《小考佩尔圣母》(对于同一题材,即便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由于艺术家各人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时,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效果一开始不是很理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成果不理想。
原因有:1、学生今天刚刚重新分班,学生之间不够熟悉,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2、本节课主要解析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而学生对这些艺术家知之甚少,各个环节的活动比较吃力。
通过课堂讲解学习,到后期解读学生及老师作品时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明确了如何从一幅作品的鉴赏中解读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以及解读前要对艺术家有基本的了解等必要知识。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第一篇: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刘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影响。
3、情感目标理解美术家的思想,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对比的美术作品,四个主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然后对比四组作品并分组讨论。
2、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及其他人眼中的世界,理解不同的视角。
3、教学难点抛下主观因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人的想法。
三、现在的高中生一般家里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比较自我,很难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在教学时会着重让学生体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四、1、用《手与球面镜》这幅作品导入提问:画面与我们平常的室内场景有什么不同?活动:角色扮演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中的人,另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外的观察者。
然后进行讨论,同桌之间交流扮演体会。
总结,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两面性。
2、四组内容对比分析多媒体展示图片,突出各主题: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四人一组讨论画面形式上的区别,然后每组推举以为同学说明其中一个主题两幅画面的差别。
全体进一步讨论总结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差异,从材质、构图、笔触、色彩、意境等方面。
3、思考与交流《阿诺芬尼夫妇像》讨论,选择填空,给出答案85713462 与我们的婚礼习俗作对比讨论(全体师生)两幅人体雕塑与黄河母亲进行对比展示,讨论东西方区别和艺术家视线区别。
从题材、形体、表情、动作姿势、人物神情气质。
4、活动:我的摄影师!用手势形成方形、圆形、桃心等观察身边的事物,体会讨论不一样的视角带来的新发现。
五、艺术家由于性格、思维角度、文化差异和历史环境等因素,面对相同的题材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LT课题: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总课时编号:01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这一课的内容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讲授举例启发联系实际生活观察、体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感情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精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面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的需要依靠直觉。
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作业:学生对着自己的照片,用简单的线条尝试描绘自己的头像。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价等,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拓宽他们的美术知识视野。
3.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进行作品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4.指导学生从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美术鉴赏的氛围中,教师需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的高清图片,配合音乐、故事等元素,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丰富的时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美术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更能拓宽其文化视野。《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美术家的作品,深入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艺术创新能力。本案例围绕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美术鉴赏》单元,结合课程主要内容,以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美术魅力的同时,学会从美术家的视线去观察、理解和创作美术作品,真正实现与艺术的对话。
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适时总结,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美术流派及代表作品,如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设计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单位:湖州市埭溪中学教师:张利华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导入:艾舍尔《手与球面镜》问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很显然,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视线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欣赏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请学生思考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那我们仔细看这个球面镜,它是不是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不是,他扭曲了我们所看到的。
就像一面哈哈镜带给我们的效果。
展示哈哈镜效果图片。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额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那我们思考一下,艺术家他所展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日常所见呢?出示范画思考。
你认为这样表现,对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独特的方式呢?教师总结,画家这么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想借画面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高中美术 第一课《追寻高中美术 家的视线》说课稿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空》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学设计
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并把想想中的夜空画出来。
教师评价解析(二)、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完成“思考与交流”。
请学生作答。
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 神圣。
展示《高士图》,画家眼中的中国婚姻所体现的是什么?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
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三、分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引导学生欣赏《草地上的午餐》和《乡间音乐会》。
(播放课件)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马奈以女模特取代了乔尔乔内、提香的仙女,体现了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性改变;而以游移不定的视线取代了那种偶然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得画面的意味显得颇为复杂,更是视觉上的突破。
2.讨论内容:《草地上的午餐》马奈聚会1863 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乡间音乐会》乔尔乔内、提香聚会约1505—1511 意大利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3.全班交流:请同学们将小组比较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
四、拓展与延伸:1、学生摄影作品展示欣赏一下我们的同学的作品,探究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是什么?并进行验证2、探究一下老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并进行验证五、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对同一事物,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创作时的心情不同,艺术家是如何展现其艺术家的视线的,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抚顺县高中邹维平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空》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
这件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在课堂分析作品时完成。
可以从画中这些象征含义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活动建议”要求比较马约尔和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却很不相同。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
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艺术实践(作业):1、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
小组合作完成。
2、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比较二者的不同。
写成一篇小短文,在班上交流。
教具准备课本、范画、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16开的画纸、铅笔、作业纸、圆珠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请一位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朗读课前收集的关于“月”的诗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出示板书: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情感的投射(板书)(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
(播放课件)师: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生:……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空》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1.请学生介绍凡·高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星空》师总结:重点讲解凡·高是如何表现星空的躁动不安、旋转的笔触和流动的云。
2.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②.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播放课件:教师画的以“夜”为题的作品)请各小组的同学用10分钟画一幅草图。
然后再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最后老师点评。
3.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4.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他们的视线在哪里?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
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在清代画家金农的笔下,月亮中央隐隐约约的像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
而在凡·高的视线里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旋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
5.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播放课件)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凡·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
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2.完成“思考与交流”。
请学生作答。
师总结: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以上介绍的这两组作品(《月华图》和《星夜》、《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三、分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组作品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以及美术家的视线,从构图、人物和色彩上去分析研究。
1.分组:▲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板书)第一组:《小考佩尔圣母》和《圣母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播放课件)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提问:在这两幅作品中,拉斐尔和丢勒的着眼点在哪里?丢勒眼中的圣母似乎微胖而俊朗,圣子似乎难逃偷吃禁果的干系;而在拉斐尔的眼中,他们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个光环而已。
▲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板书)第二组:引导学生欣赏《草地上的午餐》和《乡间音乐会》。
(播放课件)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马奈以女模特取代了乔尔乔内、提香的仙女,体现了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性改变;而以游移不定的视线取代了那种偶然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得画面的意味显得颇为复杂,更是视觉上的突破。
2.讨论内容:教学流程(选择有代表性的画家介绍)3.全班交流:请同学们将小组比较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全班发表;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
△其实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三、拓展与延伸:1.你对本课教材中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的和教材中图片所涉及到的美术家有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和补充、修正。
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欣赏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请学生思考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埃舍尔把自己称为一个“图形艺术家”,他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
他在工作中经常直接用平面几何和射影几何的结构,这使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精髓,下面我们将看到这一点。
他也被悖论和“不可能”的图形结构所迷住,并且使用了罗杰·彭罗斯的一个想法发展了许多吸引人的艺术成果。
这样, 对于学数学的学生,埃舍尔的工作围绕了两个广阔的区域:“空间几何学”和我们或许可以叫做的“空间逻辑学”。
(播放课件:埃舍尔的作品)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建议” ,学生分组活动。
(播放课件)1.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找出艺术家的视线在哪里?并比较二者的不同。
写成一篇小短文,在班上交流。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
2.展示作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方式。
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