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风险检查流程图
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流程
1. 总则为了完善制度化建设、优化流程管理,抓好风险评估流程建设,达到对所承担的风险评估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流程。
2. 准备阶段2.1. 系统调研职责:合同签订后,风险评估小组对评估对象进行充分的系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输入:评估对象相关信息输出:调研报告2.2. 制定方案职责:根据调研情况,编制风险评估实施方案,组建风险评估团队并进行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确定风险评估拟使用的工具,并对工具进行检查和测试。
输入:调研报告输出:风险评估实施方案、培训记录表、工具测试记录表3. 风险识别阶段3.1. 资产识别职责:对资产进行分类,识别重要信息资产,分析重要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业务相关性,并对其进行赋值。
输入:调研报告输出:重要资产清单、重要资产四性列表、资产赋值表3.2. 脆弱性识别职责:对已识别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识别,包括管理脆弱性和技术脆弱性,并对脆弱性进行赋值。
输入:重要资产清单、资产赋值表输出:脆弱性列表、脆弱性赋值表3.3. 威胁识别职责:对威胁进行分类,识别资产面临的威胁,分析威胁利用脆弱的可能性,分析威胁利用脆弱性对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
输入:重要资产清单、资产赋值表、脆弱性列表、脆弱性赋值表输出:威胁分类清单、威胁识别清单、威胁利用脆弱性可能性列表、脆弱性发生对组织造成影响列表3.4.已有安全措施确认职责:识别已有安全措施并进行有效性分析。
输入:调研报告输出:已有安全措施列表、安全措施有效性列表4. 风险分析阶段4.1. 建立风险分析模型职责:根据调研报告,结合风险评估规范,建立合适的风险分析模型输入:调研报告、风险评估规范输出:风险分析模型4.2.确立风险计算方法职责:根据风险识别情况,结合风险分析模型,制定合适的风险计算方法输入:威胁利用脆弱性可能性列表、脆弱性发生对组织造成影响列表输出:风险计算方法4.3. 风险评价与风险评估报告职责:根据风险计算方法,结合风险评估准则、通过威胁利用脆弱性可能性列表、脆弱性发生对组织造评估成影响列表对系统风险进行评价,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输入:威胁利用脆弱性可能性列表、脆弱性发生对组织造成影响列表输出:风险列表、风险评估报告5. 风险处置阶段职责:确定风险处置原则和风险处置措施,提出风险处置建议。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图(A3版)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图
(A3版)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图如下:
1.安全检查表与经验判断
在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时,可以使用安全检查表和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初步的识别。
2.分析法
通过分析法,可以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对作业条件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从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
4.安全风险辨识
安全风险辨识是指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初步评估的过程,以确定需要进行深入评估和管控的安全风险。
5.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6.管控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控措施,以降低安全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7.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安全风险的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包括分管业务科室和区队监管、班组管控或岗位管控以及分管负责人直接监管等。
8.管控措施的实施和调整
对已建立的管控措施进行实施,并定期检查、调整、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9.辨识评估结果的应用和体现
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相关文件和资料中,并确保其能够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
以上是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方法及过程
审计结果运用与改进建议
审计结果应被充分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对制度进行 完善等。
针对审计结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内部控制、优化流程、提高信息科技风 险管理水平等。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方法及过 程
•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概述 • 风险识别与评估 • 审计计划与实施 • 审计报告与结果运用 •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案例分析
01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是对组织内信息科 技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管理的 独立审查过程,旨在确保信息系统的 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估和改进建议等关键信息,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审计结果。
审计报告的撰写应遵循规范格式,使用专业术语,确保报告的
03
规范性和专业性。
报告审核与批准
审计报告在提交给相关利益方之前,应经过内 部审核和批准程序,以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准确 性。
审核和批准过程中,应对审计报告的内容进行 全面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审计目标、范围、方 法、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目标
通过评估信息科技风险,提供有关风 险状况的客观信息,帮助组织识别和 解决潜在问题,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 提升,保障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审计范围与内容
审计范围
涵盖组织内所有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活动、系统、设施和数据 ,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应用、人员和供应商等。
审计内容
评估信息科技治理、信息安全、系统开发与维护、业务连续 性等方面的风险,关注合规性、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 可控性等方面。
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是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
以下是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的一般步骤:
1. 制定评估目标和范围: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确定要评估的信息系统、流程和数据。
2. 收集信息:获取组织的相关文件、政策、流程、系统架构图等信息,了解组织的信息系统环境和相关风险。
3. 识别和分类风险: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并进行合理的分类。
4. 评估风险严重性: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性等级。
5. 评估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对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评估,确定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6. 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和存在的安全控制漏洞,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7. 编写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详细的评估报告,包括评估的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8. 汇报评估结果:将评估报告提交给组织的相关管理人员,让
其了解评估结果和风险情况,并提供决策支持。
9. 监测和跟踪改进措施:监测和跟踪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检查,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流程来评估和管理组织的信息安全风险,以保护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内容与实施流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内容与实施流程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1.收集信息:首先,需要收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包括组织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据的类型和价值、已实施的安全措施等。
2.风险识别: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漏洞和潜在风险。
这包括对系统和数据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人员安全和操作安全等方面的评估。
3.风险分析:对识别到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其对组织的影响和可能导致的损失。
这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比如使用风险矩阵或统计数据等。
4.风险评估: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考虑,对每个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重要性。
这可以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和资源可用性来确定,以帮助决策者进行风险管理决策。
5.建议措施:基于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改进建议和措施,包括技术和管理层面的。
这些措施应该能够减轻潜在风险的影响,并提高组织的信息安全水平。
6.风险管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和建议措施,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具体的实施步骤、责任人和时间表。
这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和范围:首先,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确定需要评估的信息系统和数据,以及评估的时间和资源限制等。
2.收集信息:收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包括业务流程、系统和数据的结构和功能、已实施的安全措施等。
这可以通过文件和访谈等方式进行。
3.风险识别: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漏洞和风险。
这可以使用安全评估工具和技术,如漏洞扫描和威胁建模等。
4.风险分析:对识别到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其对组织的影响和可能导致的损失。
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如风险矩阵和统计数据等。
5.风险评估:综合分析的结果,对每个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重要性。
这可以根据组织的需求和资源可用性来确定。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流程操作系统安全评估检查表格H
HP-UX Security CheckList目录HP-UX SECURITY CHECKLIST (1)1初级检查评估内容 (5)1.1 系统信息 (5)系统基本信息 (5)系统网络设置 (5)系统当前路由 (5)检查当前系统开放的端口 (6)检查当前系统网络连接情况 (6)系统运行进度 (7)1.2 物理安全检查 (7)检查系统单用户运行模式中的接见控制 (7)1.3 帐号和口令 (7)检查系统中Uid相同用户情况 (8)检查用户登录情况 (8)检查账户登录试一试无效策略 (8)检查账户登录失败时延策略 (8)检查所有的系统默认帐户的登录权限 (9)空口令用户检查 (9)口令策略设置参数检查 (9)检查root可否赞同从远程登录 (10)考据已经存在的Passwd强度 (10)用户启动文件检查 (10)用户路径环境变量检查 (11)1.4 网络与服务 (11)系统启动脚本检查 (11)TCP/UDP小服务 (11)login(rlogin),shell(rsh),exec(rexec) (12)comsat talk uucp lp kerbd (12)Sadmind Rquotad Ruser Rpc.sprayd Rpc.walld Rstatd Rexd Ttdb Cmsd Fs Cachefs Dtspcd Gssd (12)远程打印服务 (13)检查可否开放NFS服务 (13)检查可否Enables NFS port monitoring (14)检查可否存在和使用NIS ,NIS+ (14)检查sendmail服务 (14)Expn, vrfy (若存在sendmail进度) (15)SMTP banner (15)检查可否限制ftp用户权限 (16)TCP_Wrapper (16)相信关系 (17)1.5 文件系统 (17)suid文件 (17)sgid文件 (17)/etc 目录下可写的文件 (18)检测重要文件目录下文件权限属性以及/dev下非设备文件系统 (18)检查/tmp目录存取属性 (19)检查UMASK (19)检查.rhosts文件 (19)1.6 日志审察 (22)Cron logged (22)/var/adm/cron/ (22)Log all inetd services (23)Syslog.conf (23)1.7 UUCP服务 (23)1.8 X WINDOWS检查 (23)2中级检查评估内容 (25)2.1 安全增强性 (25)TCP IP参数检查 (25)Inetd启动参数检查 (26)Syslogd启动参数检查 (27)系统日志文件内容检查 (27)系统用户口令强度检查 (27)系统补丁安装情况检查 (27)系统审计检查 (27)3高级检查评估内容 (28)3.1 后门与日志检查 (28)3.2 系统异常服务进度检查 (28)3.3 内核情况检查 (28)3.4 第三方安全产品安装情况 (28)1初级检查评估内容1.1系统信息1.1.1系统基本信息1.1.1.1说明:检查系统的版本和硬件种类等基本信息。
HLT远程智能临床试验(二):远程监查、数字质控、基于风险的监查、中心化监查和可视化审阅
HLT远程智能临床试验(二):远程监查、数字质控、基于风险的监查、中心化监查和可视化审阅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对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试验成败以及药品上市后的患者安全。
我国正式加入ICH后,临床试验向国际标准看齐,质量管理要求不断升级。
2021年10月,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临床研究质量学术研讨会,围绕各类型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关要素等设计专题,探讨了推动我国临床研究能力快速提升的路径。
通过临床试验数字化质量管理的方式,可以提高临床试验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研发周期,减轻受试者负担。
本文将以远程智能临床试验为导向,从远程监查、数字质控、基于风险的监查以及中心化监查和可视化审阅五个方面,介绍远程智能临床试验的数字化质量管理。
1、远程监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临床监查是确保临床试验能够按照方案、标准流程和法规要求进行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监查的常规手段是定期的现场访视,需要临床监查员(CRA)前往医院,时间和人力成本高,试验费用增加。
新冠疫情使现场访视的监查方式受到极大冲击,远程监查模式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监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发布了若干政策与指南,鼓励数字化与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2020年7月CDE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提到,随着临床试验电子化系统中远程监查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逐渐成熟,疫情期间可采取中心化监查和远程监查组合的数字化技术来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远程监查模式是基于大数据与AI技术,将院内外电子源数据如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等、院内外非电子源数据、研究者文件夹(电子)等脱敏后上传到院内远程监查平台。
经过授权的CRA可以在授权范围内远程实时查看与临床试验相关的脱敏数据,并与EDC中数据进行比对,在线完成数据审核(SDR)和数据核对(SDV)工作,且数据不出院及操作留痕。
在监查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远程监查可明显降低现场监查工作量。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流程资产识别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流程资产识别1.需求调研: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组织的需求和目标。
这可以通过与组织内部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
2.建立评估团队:组织一个跨部门的评估团队,包括信息技术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代表。
这个团队将共同负责参与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
3.资产识别:识别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所有资产。
资产可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程序、信息资源、人员等。
通过收集和整理资产清单,为风险评估做准备。
4.评估风险:根据资产清单,对每个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其存在的安全风险。
评估的依据可以包括威胁情报、漏洞数据库、历史事件等。
对于每个风险,应该评估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5.制定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技术上的控制措施(如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管理上的控制措施(如安全策略、安全培训、安全意识等),以及组织上的控制措施(如分工协作、责任制定等)。
6.实施措施:根据制定的措施,组织内的相关部门开始实施。
这可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人力,以确保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地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
7.监测和改进:一旦措施得以实施,需要建立监测机制来跟踪它们的效果。
这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日志、进行安全审核、定期演练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已实施的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
8.审核和评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对已实施的措施进行审核和评估,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这可以通过内部审核或第三方的安全评估来实现。
以上就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流程中资产识别的环节。
资产识别是整个流程中的重要步骤,它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识别组织内外的所有资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安全风险的范围和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感谢观看
THANKS
确定资产的重要性级别
根据组织业务需求、法规要求等因素,确定各个信息资产的重要性级别。
确定资产的处置策略
制定安全策略
根据组织的安全策略,确定针对不同信息资产的 安全处置策略。
制定备份策略
针对重要资产,制定备份策略以防止数据丢失或 损坏。
制定恢复策略
针对可能遭受的威胁,制定恢复策略以确保信息 资产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评估潜在的威胁
分析潜在的后果
预测可能的攻击或威胁利用漏洞所造成的影响,包 括财务损失、声誉损失、法律责任等。
分析可能的攻击者,包括内部人员、外部黑 客或其他恶意行为者,评估他们利用漏洞的 可能性。
确定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综合考虑漏洞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威胁和潜 在的后果,确定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确定脆弱性的处置策略
02
准备阶段
确定评估目标和范围
明确评估的目的和重点
确定评估的主要目的、关注的重点领 域和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 工作。
确定评估的对象和实体
明确评估的对象和涉及的实体,包括 资产、数据、系统等,以便进行风险 评估和分析。
组建评估团队
确定评估团队的组成和职责
组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 责和分工。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 程
2023-11-30
• 引言 • 准备阶段 • 资产识别 • 威胁识别 • 脆弱性识别 • 风险评估 • 建议和措施 • 结论和报告
目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识别和评估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风险
02
提供有关信息安全风险状况的清晰概述
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以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缓解策略
信息科技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
实施现场审计
制定详细审计计划
执行审计程序,收集证 据
01
02
03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获 取必要支持
04
对审计发现进行记录和 整理
04 审计报告与结果应用
编写审计报告
收集审计证据
整理和分析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各 种证据,包括数据、文件、访谈记录 等。
编写审计发现
根据审计证据,详细描述在审计过程 中发现的问题、风险或不合规行为。
信息科技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
目 录
• 引言 • 审计前准备 • 审计实施 • 审计报告与结果应用 • 审计质量控制与改进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组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应 对能力
评估和优化信息科技内部控制体 系
确保信息科技系统的合规性和安 全性
01
03 02
汇报范围
审计计划、程序和实施情 况
关注审计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并引入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
优化现有审计流程
针对自查和外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对现有审计流程进行优 化,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鼓励审计人员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提出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 的建议。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
要点一
完善审计人员选拔机 制
确保选拔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 审计人员,从源头上保证审计质量。
强化审计团队建设
企业应重视信息科技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包括 人员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提高审计团队的 整体素质和能力。
提高信息科技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具
企业应积极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 确性。
信息科技风险检查管理过程与方法
信息科技风险检查管理过程与方法信息科技风险检查目的是主动发现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隐患,有效控制或化解信息科技风险,提高信息科技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
1、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原则信息科技风险检查是通过访谈、查验和测试等方法,评估当前信息科技管理和技术控制的合规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针对发现的风险提出整改要求并监督实施的风险防范及控制过程。
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应遵恞以下原则:1.1客观公正原则检查人员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信息科技规章制度为准则,客观公正地开展信息科技风险检查。
1.2持续性原则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应按照规定的周期持续进行,检验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及对安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每次检查应涵盖上次检查发现风险的整改落实情况。
1.3全面性原则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应贯穿于信息科技建设的全过程,包括组织架构、规章制度、项目研发、运行维护、信息科技、外包管理等。
1.4保密性原则参与检查的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及企业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承担保密责任和义务。
2、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内容信息科技风险检查内容及标准参照相关监管要求和制度规范,检查的重点内容和范围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2.1组织机构及人员包括机构及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与授权、教育与培训等。
2.2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科技制度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
2.3项目建设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可行性调研、立项、开发、测试及投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2.4运维管理包括监控管理、变更管理、故障管理、应急管理、系统及重要设备强制评估等。
2.5机房安全包括机房周边环境、访问控制、供配电及温湿度控制、防火、防水、防尘、防雷击、防静电、防盗窃、防破坏等。
2.6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安全、网络区域及网段划分、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设备防护等。
2.7系统安全包括用户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等。
2.8数据安全包括保密管理、密钥管理、数据提取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等。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规范流程(征求意见稿)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规范流程(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规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的及时性和前瞻性,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持续和动态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是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活动中的重点风险领域,通过选取关键风险指标,持续开展风险监测,动态跟踪风险趋势、前瞻研判风险态势并及时采取监管措施的过程。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监管、重在法人、风险为本的原则。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体系由监测指标、监测数据管理、指标运用及监测工作流程组成。
第五条本规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商业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成立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二章动态监测指标选取原则及分类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指标由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基础运行数据经采集、加工、计算形成,综合反映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水平及风险管控能力。
第七条监测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代表性:能够反映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水平和控制效果,体现信息科技对业务的支撑能力;(二)综合性:能够涵盖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反映信息系统多种要素的风险状况;(三)敏感性:能够通过指标波动直接体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四)可获取性:能够通过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或通过定量计算间接获取,具备明确、可靠的数据来源。
第八条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动态监测指标分为稳定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规模性指标三类。
其中稳定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直接反映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状况,规模性指标主要反映信息科技对业务的支撑能力,间接反映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