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 第二章 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尔霍夫(kirchoff)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 (eλ,T)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只是温度 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即:
e ,T a ,T
E ,T
Eλ,T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
推论 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 收能力也较强;反之,放射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 弱,黑体的吸收能最强,所以它也是最强的放射物 体。 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 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 射。
51
70%
传导和对流 到大气
潜热携带 到云和大气
辐射 到大气
大气吸收
云吸收
7
23
15
16
3
直接发射 到空间
通过大气和云 发射到空间
6
64
第四节
ຫໍສະໝຸດ Baidu
辐射与农业
一、光谱成分与农业生产
λ为大于1.0μm,植物体温、蒸腾作用,促进干物质积
累,不参与光合作用; λ为0.72~1.00μm,对植物细胞伸长起作用,控制开花 和果实颜色; λ为0.61~0.72μm的红橙光,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
λm=2897/T
太阳T=6000K, λm=2897/6000=0.48μm
地球T=288K, λm=2897/288=10.06μm 人体T=305K, λm=2897/305=9.48μm
第二节 太阳辐射
一、天文辐射 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三、地面对太阳辐射选择性 吸收、反射和透射
一、天文辐射
数,用RSC表示。
单位:W· m-2 变化:太阳常数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性影响呈周期性变 化, RSC =1367±7 W/m2,通常采用1370 W/m2。
太阳直射点
23.5°S ~ 23.5°N变化
地球各地得到的天文辐射与地理纬度和时间相关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 阳高度角(h),太阳辐射日总量与 太阳高度角有关。 一天中,自太阳从地平面升起到正午 时分,太阳高度角从0 °~ 90°,然 后又减小到0 °。 一年中,正午太阳直射点在 23.5°S ~ 23.5°N变化,太阳直射点对应的 纬度叫赤纬,用δ表示,在北纬取正 值,南纬取负值。如夏至 δ= + 23.5°,冬至 δ= - 23.5,春分秋分 δ=0
4
式中σ=5.67×10-8 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意义 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维恩(Wien)位移定律 定律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本身的
绝对温度(T)成反比。即: λm=C/T 或 λm T=C 如果波长以μ m为单位,则常数C=2897 K,于是上式为:
太阳短波辐射
100
Global Radiation Budget Shortwave Cascade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100% (1365 W/m2)
地表吸收
大气吸收
云吸收
大气反射
地表反射
云反射
51
16
3
6
4
20
总吸收
总反射
70
30
地表吸收
Global Radiation Budget Longwave Cascade 70%
三、地面有效辐射(RLn)
定义 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 地面有效辐射
计算公式
RLn RLu RLd
Rlu代表地面发射的辐射,RLd代表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影响因子
地面温度 、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 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四、地面辐射平衡
定义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
深色土壤小于浅色土壤。 潮湿土壤小于干燥土壤。 新雪表面大于陈雪表面。
第三节
定义
地面辐射与辐射平衡
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按其本身温度不断向外 发射辐射,属长波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 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两者之 和总称为地球辐射。
波长范围
3~120μm,最大放射能力波长约为10~15μm。 日变化 白天>夜间
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
h(度) m 90 1 60 1.15 30 2.0 10 5.6 5 10.4 3 15.4 1 27.0 0 35.4
大气质量m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
高度角降低时,m值的增大特别迅速。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组成。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 定义 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 上的太阳辐射能。 影响因子 大气透明系数(P )、大气量( m )和太阳高度角(h) 影响,此外,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和云量有间接或直
波长
c
v
光速 3 ×108 m/s 振动频率
e =
光量子能量
hc
普兰克常数
6.63 ×10-34 J.s
λ
物体发射辐射的波长越短,振动频率越快,光量子
所含的能量越大;物体发射辐射的波长越长,振动 频率越慢,光量子所含的能量越小。 紫外线:0.1-0.4μm 可见光:0.4-0.7μm 近红外线:0.7-3.0μm 远红外线:3.0- +∞μm
太阳总辐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角(h) 太阳总辐射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大气透明度(P) 大气透明度差,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 辐射减少,故太阳总辐射减少。 大气质量(m) 大气质量m愈大,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 射愈少。
海拔

海拔愈高,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愈强。
一般云愈厚,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弱,散射 辐射的比例增大。
短波 长波
如:0.4μm蓝紫光每个光量子携带的能量 e = 4.97 ×10-19 J,0.7μm红橙光每个光量子携带的能量 e = 2.87 × 10-19 J,
1mol 的能量分别为299.2kJ和171.0kJ
电磁波谱
可见光波长范围
太阳的全部辐射能中,波长 在0.15-4.00μm之间的占 99%以上。紫外光区(<0.4
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Rn。
地面获得的能量: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逆辐射 地面失去的能量:
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Rn=太阳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总辐射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白天, Rn >0,靠近正午时Rn达到最大值。夜间, Rn <0, Rn由正变负的时间在日落前1小时;由负变正 在日出后1小时。 天气状况 有云的情况下,会使Rn的绝对值减小。 纬度 纬度愈低, Rn保持正值的月份愈多。
大气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温室效应
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
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 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阳伞效应 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
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
现象称之为大气阳伞效应。
接的影响。
天空散射辐射强度(D)
定义
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
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影响因子 主要受太阳高度角(h)、大气透明度(P )和大气
量(m)影响,此外,纬度、海拔、云量有直接和间接的影
响。
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高度角 (h) 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0°≤h≤90° h大于90 °取补角)
太阳高度角越小,投 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 通量密度就越小
Sm和Sm′与h的关系图
可照时数(昼长)
定义: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地球公转时,旋转轴永远 保持一定的方向(始终指向北 极星),而且地轴与公转轨道 平面之间始终呈66°33′倾角, 因此地球上不同地区或同一地 区不同季节受阳光照射的角度 和时间都不同,从而产生了昼 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形成。
普朗克定律(物体发射辐射分布定律) 1.温度高的物体在任何波 E1 长下的辐射强度都比温度 低的物体大; 2.温度高的物体发射的辐 E2
射波长范围比温度低的物
体更宽; 3.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 总辐射量越大 ; 4.物体的温度愈高,发射
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λ1 λ2
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定律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 四次方成正比。即: ET =σT
射)。
r ≤ 时,分子散射。 r ≥ 时,粗粒散射。
雷莱分子散射定律 定律 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时,散射值 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 意义 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大气现象:天空的颜色
日出日落时太阳呈橘红色
反射作用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太阳辐射光谱和天文辐射
透过星际空间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它随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而改变。
日地间的距离是随季节变化的。 近日点出现于1月初,距离为147million km; 远日点出现于7月初,距离为152million km
太阳常数 RSC
太阳常数及变化范围 定义: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 太阳光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
昼长变化
昼长的变化规律 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 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
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 高而缩短,春、秋分则不 随纬度升高而变。
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减弱方式
吸收作用 主要的吸收成分 氧、臭氧、CO2、水汽、尘埃等固体杂质 各成分的吸收波段
气体成分 氧 臭氧 强吸收波段 <0.2μm的紫外光 0.2~0.3μm的紫外光 0.93~2.85μm的红外光 (三个强吸收带) 弱吸收波段 0.69~0.76μm的可见光 0.6μm的可见光 0.6~0.7微米的可见光 (三个弱吸收带)
三、地面对太阳辐射选择性 吸收、反射和透射
地面对投射其上的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反 射和透射的特性。
0.4 0.7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不同性质表面的反射率
种类 干的新雪 一般雪面 污秽雪面 干黑土 湿黑土 新耕地 冬小麦 反射率(%) 80~95 60~70 40~50 14 8 17 16~23 种类 棉花 甜菜 马铃薯 水稻田 牧草田 针叶林 阔叶林 反射率(%) 20~22 18~25 19~27 17~22 15~25 10~15 15~20
蓝 0.43~0.47微米 色彩名称 波长范围

0.40~0.43微米
微米)的太阳辐射占总能量
的7%;可见光区(0.400.76微米)占50%;红外光 区(>0.76微米)占43%。 因此,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 辐射。

0.47~0.50微米
绿
0.50~0.56微米

0.56~0.59微米

0.59~0.62微米
水汽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平流层及以上主要是O2和O3 对紫外辐射和可见光的吸收,在对流层主要是CO2和水汽 等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散射作用 散射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
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
分类
由入射辐射波长 与散射质点的相对大小r,将 散射分为分子散射(雷利散射)和粗粒散射(米氏散

0.62~0.76微米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概念
吸收率(a)
反射率(γ) 透射率(t)
入 射
a = Qa/Q
γ= Qγ/Q t = Qt/Q
反 射
吸收 透 射
a、 γ 、t的变化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
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故有: a=1,γ=t=0。 灰体:透射率 t=0,吸收率 a=1-γ, 且a不随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第 二 章 辐 射
本章内容
辐射基本知识
太阳辐射
地球辐射与辐射平衡 辐射与农业
第一节
一、辐射及其特性
辐射
辐射的基本知识
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辐射能
物体以辐射的方式传递交换的能量。
所有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0度,都要以电磁波形
式向外辐射能量。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
λ =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量愈多,
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 如:天空的云量为5时,意味着太阳辐射的25%被云 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云的反射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
减弱因素
大气质量(m) 定义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