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doc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四月十六日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是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市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两个跃升、一个崛起”是全市人民的奋斗目标,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实施“全面跟跑,重点突破,局部跨越”战略,科学技术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根据《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远景展望》精神,结合全市科技发展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科技发展状况“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创新产业化”为方针,以人才为根本,以投入为保证,坚定不移地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进一步增强科技实力,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和科技密切结合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为宿州市的繁荣强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五”期间,主要取得以下成就:(一)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成效显著。
在“十五”期间,全面实施了科技富民工程,在全市农村重点推广10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了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的预期目标。
据2000~2002年不完全统计,优质专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新增60万亩;花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累计增加60万亩;三元杂交猪,累计出栏249.5万头;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技术,累计改良153万只;脱毒山芋,累计推广174.5万亩;农地膜覆盖技术,累计新增180万亩;节水灌溉技术,累计推广86万亩;无子西瓜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38万亩;改进半地下式自然通风水果贮藏窖技术,累计推广和改进3.9万个;砀山酥梨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35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首先,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定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方针,继续推进各个领域的开放,并进一步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
同时,纲要还规定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其次,规划纲要强调了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促进全民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还将重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再次,规划纲要着重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政策,加大对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的投入。
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持。
此外,规划纲要还强调了加强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强中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最后,规划纲要还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同时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指导方针,强调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规划的实施,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安徽实际相结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淮河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省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861”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全面展开,增长基础日趋稳固,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
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
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
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29•【字号】宿政秘〔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宿政秘〔2024〕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宿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3月29日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举措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提出以下政策举措。
一、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1.纵深推进有效投资专项行动。
围绕制造强市、农业强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实施投资专项行动。
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深化“双招双引”模式创新,完善“晒马”激励机制。
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投向,分领域集中开展项目谋划储备。
2024年力争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2.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潜力。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8条”,执行好要素保障“3个70%”、招投标“六不准”等政策。
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
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全部以特许经营模式规范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建立市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加强要素保障和融资支持。
落实常态化民营企业家恳谈交流制度,定期开展企业家沙龙及“四接”活动。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局、市工商联、市营商办)3.强化各类要素配置保障。
对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实现用地用林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人大议事【发文字号】滁政[2006]11号【发布部门】滁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29【实施日期】2006.03.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滁政〔2006〕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滁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号召,大力推进滁州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做好今后5年工作的行动纲领。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广泛宣传,并搞好本地区、本部门规划与全市《纲要》的衔接,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纲要》提出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落到实处。
全市人民要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如期实现“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滁州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滁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到“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28亿元,年均增长5.9 %;财政收入27.6亿元,年均增长10%,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31•【字号】皖政[2006]112号•【施行日期】2006.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个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国土面积约占全省的1/3,总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
加快沿淮城市群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环境第一节基础条件1.资源优势明显。
沿淮城市群农业耕地占全省的2/3以上,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豆、肉、毛、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沿淮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
目前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79.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9.4%,居华东地区之首。
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1亿吨,位居华东第一,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
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
沿淮城市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适龄劳动人1256.41万人,占全省的44.55%。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5年,沿淮城市群生产总值1786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2%,其中“两淮一蚌”年均增长10.8%,高于全省约1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57.9亿元,其中“两淮一蚌”财政收入占65.4%。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13•【字号】•【施行日期】2007.1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加快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安徽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宿州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至2006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开设床位695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0215人。
每千人口拥有床位1.14张、卫生技术人员1.7人、执业医师0.63人、注册护士0.45人。
与“九五”期末相比,全市婴儿死亡率由16.78‰下降到10.44‰,孕产妇死亡率由38.96/10万下降到32.84/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7.38‰下降到11.58‰。
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
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全市已经形成机构门类基本齐全、专业设备基本齐备、功能发挥较好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覆盖全市农村。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17•【字号】宿政发〔2016〕10号•【施行日期】2016.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宿政发〔2016〕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描绘了我市“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打造创新型“四个宿州”的行动纲领。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级政府要把《纲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分解落实,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市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美好宿州建设的新局面!2016年5月17日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7第二节“十三五”发展环境 14第三节“十三五”发展思路 16第四节“十三五”发展目标 19第二章突出创新发展,培育提质增效新动力第一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24第二节构建发展新体制 28第三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0第四节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32第三章突出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37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39第三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42第四节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3第五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0第六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53第四章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新改善第一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54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56第三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58第四节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9第五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1第五章突出开放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高地第一节主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 63第二节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64第三节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65第四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66第五节强化大通道建设 67第六章突出共享发展,着力增进民生新福祉第一节打赢脱贫攻坚战 70第二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72第三节提高就业创业和居民收入水平 74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5第五节推进健康宿州建设 76第六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78第七节推进安全发展 79第七章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努力实现中高端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81第二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86第三节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 92第四节实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98第五节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 105第六节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 107第七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 109第八节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 110第九节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11第十节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112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116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6第三节建设法治宿州 117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118第五节优化发展环境 119第六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19“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依法治市全面推进的五年,是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最为关键的五年。
“十一五”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对策建议
“ 域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由2 0 年 的24 5 , 加 到 县 06 9 元 增 2 1年 的47 6 , 均 增 长 1 .%。 00 6元 年 72 随着 全 市各 级 各 部 门
用 。 在全 省 范 围内 同其他 地 区相 比, 规模 、 但 在 速度 、 力 实 等方 面仍存 在着 较大差 距 , 发展 中仍存 在一些 亟待解 决 的
8
安徽农学通报,An u AgiSiB l2 1 ,8 1 ) h i r. c. u1 0 21 (4
“ 一五 " 十 宿州 市县域 经济 发展成 就 、 问题对 策建 议
熊振娟
( 宿州市统计局 , 安徽宿 ̄13 o o) 24 o
摘
要: 概述宿 州市“ 十一五” 县域经 济发 展成就 , 分析影 响县域经 济发 展的主 ; 工业 化 、 镇化 、 城 农业 产业 化 步伐 有所 加 快 , 县 域 经济 的健 康 发展对 促 进全 市经 济增 长 起到 了重 要 的作
高 1. 4 个百分点 。 2 由此可见 , 工业在县 域经济发 展 中的 县域
地位不 断增强 。
1 农 民 收 入 大 幅 增 加 . 4
2 .%, 63 比全 市年 均 增 速高55 百 分点 ; 三产 业 年均 增 .个 第
通 过 加 大 政策 扶 持 力度 , 治 投 资环 境 , 活 民 间资 本 , 整 激 促 使 民营 经 济发 展 壮 大 , 域 民 营经 济 出 现 了蓬 勃 发 展 县 的势 头 , 非公 经 济 已 成 为县 域 经济 新 的重 要增 长 点 和 主 力 军 , 县 域经 济 发 展 的作 用 越来 越 大 , 献越 来 越 高 。 对 贡
竞争 力的对策建议 , 为宿州市进 一步发展 县域 经济提供参 考。
最新-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精品
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019年1月4日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予审议。
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面临困难较多的时期。
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过去的五年本资料权属先生网严禁复制剽窃,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
全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期初的61亿元增加到1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倍,实现利税增长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期初的426亿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18倍,财政支出由817亿元增加到20亿元,增长14倍;华亭煤业、我们的电厂、祁连山水泥、百兴制革、佛明制药、大红碗等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原煤产量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0以上,发电量达到93亿本资料权属先生网严禁复制剽窃千瓦时,占全省的20以上。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日趋明显,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我市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4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96342362调整为248404348。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较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五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5倍。
五年开工建设干支线公路36条1175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规划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 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 程等。
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 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 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公共文化和体育设 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就业服务,社区 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设施,安全生产 监管、煤矿安全监察设施及支撑体系,防 洪、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采煤沉陷区 治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生 态移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 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 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 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 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 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 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 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 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8•【字号】皖政办[2006]86号•【施行日期】2006.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皖政办〔2006〕86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为确保《纲要》顺利实施,省政府决定按照有关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和各有关部门。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1.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要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确需履行的职责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2.落实责任主体。
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到省有关部门,主要约束性指标由省有关部门分解到各市。
3.突出重点。
围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二、责任主体及工作分工(一)约束性指标。
1.约束性指标责任部门。
全省总人口控制在6750万人。
(牵头责任单位:省人口计生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
(牵头责任单位:省经委)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牵头责任单位:省经委)耕地保有量年均减少0.3万公顷以内。
(牵头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
(牵头责任单位:省环保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
(牵头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
(牵头责任单位:省卫生厅)2.约束性指标地区分解。
各市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指标另行下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摘要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
“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导向: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5年55.8%,2010年60%,年均增长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2005年18.2%,2010年20%,年均增长1.8%(约束性指标)。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宿迁市政府关于落实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宿迁市政府关于落实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9•【字号】宿政发[2006]132号•【施行日期】2006.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宿迁市政府关于落实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宿政发〔2006〕13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宿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突破,全面建设小康至关重要。
为切实做好《纲纲》的实施工作,市政府决定按照职能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一)突出主要任务。
围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主要从规划、指标、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进行落实,明确责任主体。
(二)强化政府职责。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和涉及公共利益职责范围内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三)落实责任主体。
依据各部门职责,将《纲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
同时,根据《纲要》要求,将耕地保有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三个约束性指标的责任直接分解落实到各县区。
二、责任主体及工作分工根据上述原则,明确落实《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点工作、发展任务和改革任务。
(一)约束性指标《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区和市各有关部门必须确保完成。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发展谋划的通知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发展谋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20•【字号】•【施行日期】2008.10.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发展谋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做好本届政府五年来工作总结,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并且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指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结好2004~2008年工作是规划好未来五年的重要前提。
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各县区、各部门要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做到重点突出,数据翔实,有比较,有分析;切实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对一些好的思路和成功的经验做法,要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认真总结归纳好。
二、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
根据各自实际,认真分析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用好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联系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研究提出切合我市实际、体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要求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基本思路和对策,使指标体系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三、在总结过去五年、谋划未来五年中,各县区、各部门要重点总结好2008年工作、谋划好2009年工作。
要认真对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分解落实2008年政府主要工作任务的通知》(宿政发〔2008〕2号)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认真总结好2008年工作,突出反映各项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根据2008年各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考核性的措施,谋划好2009年工作。
关于宿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宿州市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建市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也是奠定基础、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着力实现“加速崛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80亿元,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财政收入连跨两个十亿元台阶,达到64.1亿元,增长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0亿元,增长30%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0元,均增长17%以上。
(二)着力增加有效投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
市重点产业分类调度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
省“861”计划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70%。
工业交通项目取得突破。
预计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50亿元,增长40%以上。
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泗许高速一期、京沪高铁正式建成运营。
农村公路建成290公里。
能源项目取得较快发展。
国电宿州热电项目即将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
新一轮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城建项目快速推进。
两高连接线等10项道路桥梁工程建成通车。
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高铁站前广场投入使用,10万吨水厂配套工程、供水一厂改造工程、17公里供热管网完成施工。
农业水利项目加快实施。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4168”工程,围绕农业示范区“一区多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6.5亿元。
(三)着力开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全年产量超过80亿斤,大旱之年再获丰收。
养殖业出现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48.6万吨,禽蛋产量22.4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宿州市委关于制定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系统总结了“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经验体会及存在问题,客观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认真制定了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相关保障措施,是指导宿州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计划的完成情况“十五”期间,是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五年,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团结奋进形象充分彰显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宏观调控,努力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在奋力崛起的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
“十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 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收入完成13.4 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8 亿元,年均增长15%。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区域竞争力日益提升;工业化加速推进,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加快发展的环境愈加有利;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规模五年翻了三番,大开放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
总体看,“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时期是宿州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全市经济已经迈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经验:一是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偏离,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力崛起。
二是坚持把大开放作为奋力崛起的主战略,在主动融入中抢抓机遇,在参与互补中加快发展。
三是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锲而不舍抓好落实。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宿州实际、具有宿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稳定。
五是坚持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在充分肯定“十五”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层次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亟待解决,改革创新工作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宿州经济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引领的转型期,正处在从艰难爬坡到奋力崛起的重要转折期。
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清醒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新的基点上正视发展困难,站在新的视点上谋划发展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加快奋力崛起的步伐。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纵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面临的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复杂环境。
(一)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机遇本世纪头20 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宿州来讲,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期。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成必然趋势,这为欠发达地区更多地吸纳生产要素,参与新一轮的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发展面临极好的政策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将从概念层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部地区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省也正在积极谋划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在“东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下,省委把加快毗邻苏浙地区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央把实现五个统筹,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五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导思路,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巨变。
这对于改变我市农业大市的弱势地位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四是新一轮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节约资源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
国家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过程中,将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在体制创新上具有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在开放上先人一走,改革上快人一拍,抢占先机,捷足先登。
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我市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身具备的发展优势我市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时期,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自身条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一是不断升值的区位优势。
宿州襟连沿海、背倚中原、通江达海、连东贯西,京沪、陇海两条铁路以及四条国道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国内各大城市实现了高速公路的互连互通。
从未来几年看,安徽明光到江苏睢宁、河南永城到江苏泗洪的两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打造宿州一小时城市圈,特别是对改变灵璧、泗县交通条件,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京沪高速铁路、宿淮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我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日益凸显的资源优势。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储量大、分布广,查明储量占全省煤炭资源量的10%以上。
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装机容量迅速扩大,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电基地。
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棉、油、水果、蔬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主产区、畜牧业发达地区。
人力资源充足,形成了一支有一定产业素质的百万劳动力大军。
这些优势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其他如土地、旅游等方面资源也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加速释放。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发展环境、支撑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华电宿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
正在实施的“ 6+3”工程,符合宿州市情,顺应发展趋势。
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求富思变的愿望更加强烈,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干部把握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实现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宿州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十一五”期间宿州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依然存在。
我们面对的挑战,既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变,这给我们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是发展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处于人口总量居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落后的地位,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转型期,经济整体抗风险、抗波动能力较弱,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面振兴宿州经济任重道远。
我市600 万人口中,500多万在农村,近2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要素配置的制约性因素进一步凸显。
据测算,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日臻完善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理性成熟,对我市来说,土地、原材料、资金等重要要素更加趋紧,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缺乏更为突出,实现要素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我市毗邻地区如徐州、宿迁、淮南、淮北等地目前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未来五年,他们经济发展的增速也普遍高于我市,加之我市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及基础设施等亟待加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
这对我市赶超目标的实现和在皖北的崛起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总之,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既要充分把握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更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牢牢把握“十一五”发展的主动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坚持不懈地在解放思想中抢抓机遇,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同心同德搞建设,矢志不移谋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开放为主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进一步突出东向发展、工业强市、项目支撑、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重点,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宿州,全面实现“两个跃升、一个崛起”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