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管理制度09667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疏 导能力,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 的心理支持。
04
急诊急救质量管理
监测和评估机制
定期进行急诊急救质量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确保急诊急救流程的合规性和质量。
建立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
收集和分析与急诊急救相关的数据,以便了解现状和问题。
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独立评估机构,对急诊急救质量进行客观评估 。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积极回应患者关切,提升患者满意度。
问题解决和跟踪机制
对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汇总分析, 找出问题根源,制定相应的改进
措施。
建立问题跟踪机制,确保问题得 到及时解决和改进,提高服务质
量。
将问题解决和改进情况定期向患 者公开透明,增强患者对医院的
信任度和满意度。
07
总结和展望
实施效果和经验总结
完善培训体系
加强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
优化流程
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急诊急救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提高救治效率。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适应性
遵守政策法规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 策和法规。
及时调整
根据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确保 其适应新的政策和法规。
建立标准化、规范 化的急诊急救管理 制度,提升医院整 体服务水平。
范围和适用性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 急诊急救的科室、部门及人员
。
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重症 医学科、手术室等。
不适用于院外急救和灾难救援 。
02
急诊急救体系
急诊科设置和运行
急诊科布局
急诊科应设置独立的出入口, 分设抢救室、诊室、观察室、 治疗室等区域,并保持环境整
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一、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的建立1.1. 建立专门的急救委员会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急救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急救工作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
急救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急诊科主任、抢救专家和护理部主任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1.2. 制定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文件急救委员会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文件,包括急诊抢救流程、急救设备配置要求、急救人员培训要求等内容。
这些文件必须详细规定急救行为的操作规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护救工作。
1.3. 建立急救知识培训体系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救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
通过定期举办急救培训班、模拟演练等活动,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确保他们具备适应各种急危情况的应变能力。
1.4. 设立急救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为了保障急救护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应设立急救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定期对急救护救过程进行评估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急救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1.5. 强化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为了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及时供应和有效使用,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急救设备的功能和状态,定期更新急救药品,提高急救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二、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的实施2.1. 急诊抢救流程的严格执行在实际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急诊抢救流程执行,不能有任何疏忽和纰漏。
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快速判断和处理,确保患者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抢救。
2.2. 急救人员的分工协作在急救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医生要快速判断病情并做出治疗方案,护士要协助医生进行护理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3. 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及时使用在急救护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在急需时刻能够立刻启动,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急诊科急救处置管理制度
急诊科急救处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急诊科急救处理工作,提高医院紧急救援本领和效率,确保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及时、科学、规范的抢救和救治,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急诊医学规范》《急救技术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处理工作,包含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应急预案等。
第三条急救处理原则1.急救工作应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遵从高效、快速、安全、连续、循证的工作原则。
3.提倡多学科、多专业的急救处理模式,提高综合救治本领。
第二章急诊科医护岗位职责第四条急诊科主任急诊科主任负责急救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职责包含:1.订立和完善急诊科急救处理制度和流程。
2.组织开展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工作。
3.确保急诊科设备和药品的储备和维护管理。
4.监督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五条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生重要职责包含:1.手记患者病史,进行初步急诊评估和处理。
2.订立急救方案,进行急救处理。
3.进行急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治疗。
4.参加急救科疑难病例讨论和学术沟通。
第六条急诊科护士急诊科护士重要职责包含:1.接诊患者,记录病情,搭配医生进行初步急诊评估。
2.帮助医生进行急救处理工作,如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等。
3.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动。
4.保障急诊科设施和设备的干净、乾净、有序。
第七条急诊科药师急诊科药师重要职责包含:1.负责急救药品的储备、配置和管理。
2.依据医生的处方供应合理用药建议。
3.监测药品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参加急救药品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工作。
第三章急救操作规范第八条心肺复苏1.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应娴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范,应依照国际指南进行操作。
2.心肺复苏应在最短时间内开始并连续进行,医生和护士应轮流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操作。
3.心肺复苏后,应及时进行相关数据记录和分析,供应给后续医疗工作的参考。
急诊急救管理规定
急诊急救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急诊急救管理制度一、急诊工作时间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二、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
有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置(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
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
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三、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接待急诊患者。
四、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药房主任、护士长主要负责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五、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疑难、危、重症患者应进行转诊。
六、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要求1.医护人员要按医德标准,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
2.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急诊医疗工作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随机性强、集中来诊、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常需协同治疗、时间性强等),值班期间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随到随诊。
3.急诊分诊准确率达到90~95%。
4.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80%以上。
5.留观察患者诊断符合率达90%。
6.心梗患者死亡率在10%以下。
7.病案、病程记录及其他登记必须及时、准确、完整。
急诊抢救处置管理制度
急诊抢救处理管理制度一、总则1.1 背景及目的为了提高医院急诊抢救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可及时得到妥当的救治,订立本《急诊抢救处理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急诊抢救处理工作中必需严格遵守本制度。
1.3 定义•急诊抢救处理:指对急性疾病、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二、急诊抢救处理流程2.1 急诊抢救诊室2.1.1 基本要求•急诊抢救诊室应位于医院急诊科,面积不小于XX平方米,拥有独立的门、窗、供氧、抢救设备及药物储备。
•配备特地的急诊抢救医生、护士和相关技术人员。
•保持室内乾净,设备齐全、安全可靠,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和修理。
2.1.2 抢救处理流程•患者到达急诊抢救诊室后,接诊医生应快速进行初步评估,并依照《急诊抢救处理标准操作规范》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必需时,医生应及时调取患者的电子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抢救方案。
•医生应负责引导护士和技术人员依照抢救处理流程有组织地进行急救操作,确保抢救工作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抢救诊室应设有呼叫器,以便抢救团队能随时响应急救恳求。
•抢救处理结束后,需要记录患者抢救全过程的相关信息,并归档保管。
2.2 抢救团队2.2.1 构成•抢救团队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构成,其中医生为急诊科医生,并配备相应的专科医师。
•抢救团队应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具备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2.2.2 职责•抢救团队负责接诊急诊抢救患者,并依照急诊抢救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抢救团队应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做到快速、有序的抢救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急诊抢救设备和药物储备3.1 急救设备3.1.1 基本设备•医用急救车辆,用于患者运输和急救处理。
•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用于患者的生命支持和监测。
•输液泵、注射泵等,用于给药和输液。
•各种急救包、急救箱、急救仪器等,用于现场急救和抢救。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品质,订立本医院的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急诊科、急诊室、急诊手术室、急诊察看室、急救中心等相关部门,包含医生、护士、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实施遵从以下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保护患者合法权益;2.严守医疗伦理,敬重患者的人格尊严;3.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4.加强医患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章急诊科第四条急诊科的职责急诊科是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紧要构成部分,重要负责接诊和处理各类急诊患者,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1.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订立相应的治疗方案;2.快速、准确地进行医学诊断,并供应及时的治疗;3.组织并进行各类急诊手术、急诊察看等医疗服务;4.组织急诊医疗队伍培训、演练,提高响应和处理急诊情形的本领;5.订立和完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五条急诊科的管理1.急诊科应设置专业资深的临床医生担负科主任,并配备急诊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2.急诊科应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急诊科应建立病历、医嘱、用药等规范化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供应科学依据;4.急诊科应定期进行科室整顿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5.急诊科应与其他科室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强联动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三章急诊室第六条急诊室的职责急诊室是患者急救、救治的紧要场合,重要负责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接诊和处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1.快速投入急诊患者的监护、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基础医疗服务;2.进行急诊患者的常规检查、辅佑襄助检查等相关工作;3.依据患者病情,及时布置急诊患者的治疗计划,供应必需的医疗救治;4.搭配急诊科医生进行急诊手术、急诊察看等医疗服务;5.组织急诊室内部人员进行日常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治本领。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优化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确保在院前急救中提供高效、安全和质量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适用于急诊科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等。
所有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
2. 急救流程2.1 院前急救流程1.接收呼叫:接收急救电话时,急救中心应详细了解病情信息,迅速判断急救性质、类型和急救所需资源,并将电话录音留档。
2.派遣救援:根据急救性质和类型,急救中心应迅速调度专业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前往现场。
3.到达现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评估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或固定骨折等。
4.运送医院:急救人员判断患者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时,应及时选择合适的医院,并与医院联系,确保患者的迅速收治。
5.汇报信息:急救人员应及时向急救中心汇报患者的情况、治疗措施和目标医院等信息。
2.2 急救医生流程1.病情评估:急救医生在接收到急救电话后,应根据接收到的病情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决策。
2.急救处理:急救医生应熟悉并掌握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注射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3.病例记录:急救医生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和效果等,并将其归档保存。
4.报告上级:急救医生在急救过程中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医生或主管汇报情况,寻求指导和支持。
3. 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3.1 急救设备1.设备采购:急诊科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评估和计划设备采购,并按照科室管理规定进行采购程序。
2.设备检验和维修:急诊科应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验和维修,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或损坏情况。
3.设备标识和保存:每台急救设备应有明确的标识,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唯一编码等信息,并按照管理要求妥善保存和保管。
3.2 急救药品1.药品采购:急诊科应根据临床需要,设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按照医院药品采购管理规定进行采购程序。
医院急诊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救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救治目标和原则1.医院的急诊救治工作的目标是保护患者生命和健康,供应高质量的、专业的急诊救治服务。
2.急诊救治工作应遵从安全、快速、准确、人性化的原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部门的急诊救治工作,包含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
2.全部医院工作人员必需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三条急诊团队1.医院应组建专业的急诊团队,包含急诊医生、护士、试验室技术人员等。
2.急诊团队成员应定期接受急诊救治技能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四条紧急医疗设备和药品备货1.医院应建立健全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备货制度,确保急诊救治过程中必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充分。
2.医院应定期检查急救设备和药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并进行必需的购买和更新。
第五条信息管理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诊救治信息管理系统,包含患者信息、医疗记录、医嘱等。
2.医院工作人员必需依照规定使用和保护患者的医疗信息,不得私自泄露或窜改。
第二章急诊救治流程第六条急诊接诊与分诊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应由急诊医生及时接诊,并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分诊。
2.分诊时应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优先级进行分级,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第七条快速初步评估1.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病历、体格检查和初步试验室检查结果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
2.快速评估包含病情稳定与否、生命体征评估、疼痛评估等。
第八条急诊诊断与治疗1.急诊医生应依据快速初步评估结果,订立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2.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应基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并及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
第九条病情察看与进一步处理1.急诊医生应随时察看患者病情的变动,并依据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包含调整治疗方案、会诊其他专科等。
2.医生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供应必需的支持和宣教。
第十条急诊转运与转诊1.急诊医生在必需时可以决议患者的转运和转诊,以便供应更好的诊疗条件。
2.转运和转诊时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做好必需的医疗记录和协调工作。
最新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最新急诊急救管理制度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医疗机构提高急诊急救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详细的急救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急救操作指南,可以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此外,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还可以保证急救设备的充足性和先进性,确保医疗机构的急救工作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完善还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对急性病、危重病患者的急救水平,提升医疗机构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和信誉度。
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医疗机构的全力支持和重视。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急诊急救管理制度,应充分重视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急救人员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专业技能。
在医疗机构内部要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工作流程,规范化的急救操作指南,确保急救工作能够高效、科学地进行。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机构急救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医疗机构加强急救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急救水平。
政府还应促进急诊急救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急救服务。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急诊急救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医疗机构存在的急救管理问题,保障急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注。
广大民众要提高对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学习急救知识,提高急救能力,主动参与急救行动。
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急救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急救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度。
媒体要加大对急诊急救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关注急救工作的良好氛围,提升社会对急诊急救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综上所述,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医疗机构提高急诊急救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共同努力为提升急诊急救工作水平和质量而努力。
急救急诊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急救急诊工作管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急救急诊科工作制度1. 急诊科工作时间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
2. 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药房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无损。
3. 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
有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置(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
4. 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
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5. 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接待急诊患者。
6. 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药房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无损。
三、急救急诊抢救制度1. 急诊医师接诊危重病人时,应立即接待和处置病人。
从患者进院到开始处置时间不超过5分钟,急诊抢救患者立即处置。
2. 急诊医师在处置病人时,如遇有疑难急诊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或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办公时间应20分钟内(晚上1小时内)到场参加会诊。
3. 重大抢救、突发医疗事件及特殊事件必须立即报告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必须到场。
并报告医务科,以便协调。
四、急救急诊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每日核对医嘱,发现疑问立即向有关人员反馈。
未经核对的医嘱不得执行,一旦医嘱执行有误,不得隐瞒,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补救措施。
2. 加强对昏迷及意识不清病人的管理,24小时内必须有专人陪护,躁动不安者应使用床档或四肢约束带约束,以防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3.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管理的相关制度,按时巡视病房。
4. 严格遵守毒麻药管理制度,杜绝不安全隐患。
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急救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急诊科主任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制度的实施,并对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2. 急诊科护士长负责具体落实本制度,负责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
3. 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严格遵守本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急救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三、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制度1.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患者负责,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熟悉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急救器械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医嘱准确无误。
发现疑问及时向有关人员反馈,未经核对的医嘱不得执行。
4.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昏迷及意识不清病人的管理,24小时内必须有专人陪护,躁动不安者应使用床档或四肢约束带约束,以防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5.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关注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将其安置在安全房间,房间内不得有锐器等危险物品,以防自杀或伤及他人。
6.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监护,通知家属、值班医生、护士长并做好记录,实施24小时监护。
7.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护理分级管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毒麻药管理制度,杜绝不安全隐患。
9.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知识的宣传,责任落实到人,随时查除不安全隐患,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消防应急事件的处理。
10.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必要时防止防滑警示,以防病人摔倒。
11.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急救物品、药品、器械、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可用。
1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四、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急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医护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治和转运工作。
第三条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急救资源充足,急救流程合理,急救质量得到保障。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第五条急诊科应当设立急救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院前急救工作。
第六条急救管理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和护士组成,分别负责急救工作的不同方面。
第七条急诊科主任负责组织和管理院前急救工作,制定急救工作计划和流程,监督急救工作的实施。
第八条护士长负责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齐全和完好。
第九条医生负责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参与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十条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参与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三、急救资源与设备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证其性能良好,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第十二条急救设备包括救护车、急救箱、急救药品、呼吸机、心脏除颤器等。
第十三条急救药品包括基本药物和特殊药物,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建立急救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急救流程与操作规范第十五条急诊科应当制定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急救流程包括接诊、评估、诊断、治疗、转运等环节,各个环节应当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十七条急救操作规范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脏除颤、止血等操作,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第十八条急诊科应当定期组织急救操作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医院急诊救护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救助管理制度第一章急诊救助基本原则第一条急诊救助的目的和原则1.急诊救助的目的是快速诊断和治疗危及生命或紧要器官功能的急性疾病、损伤和急性加重的慢性疾病。
2.急诊救助工作必需遵从“急诊、快速、有效、安全”的原则,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二条急诊救助的组织机构和职责1.医院急诊救助中心是急诊救助工作的组织枢纽,负责急诊救助工作的统筹、引导和监管。
2.医院急诊科是急诊救助工作的重要承当单位,负责急性病人的接诊、治疗和转诊。
3.各科室、护理部和行政部门要搭配急诊救助工作,供应必需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条急诊救助人员的要求和职责1.急诊救助人员必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2.急诊救助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职业操守和工作纪律,敬重患者的人权和隐私。
3.急诊救助人员要乐观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不绝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救治本领。
第二章急诊救助流程和操作规范第四条急诊接诊和初步评估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急诊接诊员应立刻接待并进行初步评估,包含病情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2.急诊接诊员应依据患者的病情推断优先级,及时布置医生会诊和治疗。
第五条急诊治疗和护理1.急诊医生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急诊设备的可用情况,及时采取必需的治疗措施,确保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急诊护士应全程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动,搭配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第六条急诊复诊和转诊1.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复诊时间,并向患者供应相关复诊引导和医嘱。
2.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急诊中心的本领,合理决议是否需要转诊,及时联系转诊医院,并供应必需的转诊资料。
第三章急诊救助质量掌控和安全管理第七条急诊救助质量掌控1.医院急诊救助中心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掌控体系,定期进行急诊救助工作的评估和检查。
2.医院应建立急诊救助意外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矫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紧急、最需要处理的科室之一,其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是指急诊科在院内处理紧急病情时所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因此,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仅关系到急诊科医生的医患安全,更对医院的声誉和信誉产生重大影响。
一、急救流程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包括应急处置程序、病人转运操作规范、急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医生培训指导及记录等流程。
其中,应急处置程序是急诊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急诊科医生应第一时间进行病情判断,及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若患者需要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时,医生还需制定相应的转运方案,并详细记录病人信息、治疗方案及药物使用情况等。
二、急救设备和物品的管理扎实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急救管理制度的保障。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应包含各类急救设备、药物的使用规范和维护管理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设备和物品能够及时启用。
管理制度还需要考虑如何回收、清洁、维修设备,定期更换药品等有关问题,以确保急救设备的完好运行和药品的有效性。
三、医生培训与记录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中还应配有医生培训。
急诊医生需要时刻保持专业素养,做好急救操作的技术储备,同时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医疗技术和急救培训,以保持其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水平。
另外,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急救档案,完整记录每一次急救的过程,包括用药情况、转移方案、医疗手段等,并对记录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四、与其他科室的协调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还需包含与其他科室的协调管理。
因为在医院中,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医院应制订与急救有关的协调管理方案,使急诊科与其他科室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免除重复工作和决策不协调的问题,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总之,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科学实施,可以保障急诊医生的安全和病人的权益,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加强科室与医院的合作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院的急救治疗水平和科室竞争力。
卫生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卫生所急诊急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急诊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卫生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急救工作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快速反应,及时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3. 规范操作,科学救治,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4. 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三、急诊急救工作流程1. 接诊(1)接诊人员应具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接到患者后,迅速了解病情,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2)对危及生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值班医师。
2. 诊断(1)值班医师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诊断,明确诊断依据。
(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疗(1)值班医师应按照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值班护士应协助医师完成治疗工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 交接班(1)值班医师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向接班医师详细汇报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及注意事项。
(2)接班医师应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汇报,了解患者病情,确保患者救治工作连续性。
四、急诊急救人员职责1. 医师(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参加急诊急救培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
2. 护士(1)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治疗工作。
(2)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医技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辅助检查工作。
(2)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
4. 其他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工作的后勤保障。
(2)协助医师、护士完成急诊急救工作。
五、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管理1. 卫生所应配备必要的急诊急救设施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
2. 定期检查、维护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3. 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应完整、准确。
六、培训与考核1. 卫生所应定期组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目标:本院急诊科设施齐备,人员配备合理,旨在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职责:1.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设施及药品。
2.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3.科主任、护士长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保持救护车车厢内的卫生。
4.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5.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的工作。
工作程序:1.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按照《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要求,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信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2.值班人员准时认真做好交接班,熟悉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3.值班人员接到呼120指令单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理人员和司机(必要时派出护工)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详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
4.院前急救内容: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应立即检查患者,根据病情可就地抢救,或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中应密切视察生命体征变化。
若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
现场急救:旨在拯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楚和并发症,积极对症治疗。
1.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痰及清除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2.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药物治疗等)。
3.保持中枢神经体系功能。
4.急性中毒处理。
5.脑、胸、背、脊柱、四肢和其他受伤部位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6.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途中救护:途中转运患者,必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急诊与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与急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规范急诊与急救服务流程,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急诊科室和急救中心,包含医生、护士、技师等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急诊与急救服务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做到快速、准确、合理、科学、安全。
第四条急诊与急救服务应遵守医疗伦理和行业规范,保密患者隐私,敬重患者权益。
第二章急诊与急救服务流程第五条急诊接诊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科室后,由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2.护士应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级,紧急情况应立刻报告医生。
3.医生依照患者分级进行诊断和治疗,必需时可进行各项检查。
4.医生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同意后执行。
5.医生和护士应做好急诊记录,包含患者基本信息、主诉、体征、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第六条急诊察看室管理流程1.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决议是否收治入急诊察看室。
2.护士应及时将患者转送至察看室,并做好接诊和收治准备工作。
3.护士应紧密关注患者病情变动,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必需的处理措施。
4.患者在察看室内应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并记录在病历中。
5.医生要定期查房,评估患者病情,订立出院或连续察看的决策。
第七条急诊转诊流程1.当急诊科室无法处理患者病情时,必需时应及时转诊至其他科室或协作医院。
2.转诊应由医生负责,报告相关科室并与接诊医生进行沟通沟通。
3.护士应帮助医生完成转诊准备工作,包含患者病历、检查结果、诊断看法等资料的整理。
4.转诊后,原急诊科医生应与接诊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和转诊结果。
第八条急诊处理流程1.依据患者病情和急诊科室设备资源情况,医生应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2.急诊处理包含药物治疗、手术处理、特殊检查等,医生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推断并执行。
3.医生和护士应紧密搭配,确保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4.急诊处理完成后,医生应及时记录相关操作和治疗效果,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和引导。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急诊急救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急救治疗已经日趋完善。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是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提高医院急诊急救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就是以急诊急救管理制度为主题,对其进行阐述。
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意义急诊急救是医院服务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
急诊急救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规范急诊急救服务的流程,提高急诊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误诊率和错误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医疗信誉度和竞争力。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急诊急救人员提供科学、有效、标准的操作程序。
同时能对医护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确保医护人员在急诊急救工作中能够及时而有力地救治病人,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诊、延误治疗等情况,全力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二、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内容1、急诊急救服务流程急诊急救服务流程是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它能规定急诊急救服务的各个环节。
包括急诊科的病人接待、分诊、医生会诊、检查、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等。
同时,急诊急救服务流程还应包括对病人的救治记录、医疗费用管理和病人的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2、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及管理急诊急救设备的配置及管理,是急诊急救管理制度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医院应根据规模和需求,合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急诊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医院要做好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急救设备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3、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急诊急救管理制度还应包括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医院应该制定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院还应该定期开展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
对急诊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纪律等工作,也要进行加强和管理。
4、风险管理和医疗安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在急诊急救服务中注重风险管理和医疗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急诊急救管理制度急诊科工作制度一、急诊科必须24小时开诊,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查房会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二、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
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置(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来院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
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
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三、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每人任期不得少于6个月。
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
进修医师经科主任同意报医务科、门诊部批准,方可参加值班。
四、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五、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疑难、危、重症患者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
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送手术室进行手术。
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
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收急、重、危症患者。
六、急诊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由急诊医师书写病历,开好医嘱,急诊护士负责治疗,对急诊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
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
七、遇重大抢救患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有关领导亲临参加指挥。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急诊范围:1.急性外伤、脑外伤、骨折、脱臼、撕裂伤、烧伤等;2.急性腹痛;3.突发高热,呼吸、血压、心率(律)及神志明显异常者;4.突然出血、吐血、有内出血征象、流产、小儿腹泻、严重脱水及休克者;5.有抽风症状或昏迷不醒者;6.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支气管及食道中有异物者;7.眼睛急性疼痛、红肿或急性视力障碍;8.颜面青紫、呼吸困难者;9.中毒、服毒、刎颈、自缢、淹溺、触电者;10.急性尿闭;11.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者;12.烈性传染病可疑者;13.急性过敏性疾病;14.其他经医师认为合乎急诊抢救条件者。
上述规定,不可机械执行,以免耽误患者诊病。
如病情模糊难定应由医师根据患者全面情况斟酌决定。
九、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要求1.医护人员要按医德标准,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
2.各级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急诊医疗工作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随机性强、集中来诊、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常需协同治疗、时间性强等),值班期间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随到随诊。
3.急诊分诊准确率达到90~95%。
4.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80%以上。
5.留观察患者诊断符合率达90%。
6.心梗患者死亡率在10%以下。
7.病案、病程护理记录及其他登记必须及时、准确、完整。
8.尽量减少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9.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率达100%。
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
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二、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三、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四、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五、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六、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八、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一、因病情需要,可在急诊科观察室短期观察患者(包括病情复杂难以确诊,需入院诊治而暂时无床又不能转出者)。
二、值班医师和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开好医嘱,及时填写急诊观察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和处理经过,认真做好交接班。
三、急诊观察室医师早、晚各查床一次,重症随时查看。
主治医师每日查床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
四、急诊观察室值班护士,要随时主动巡视患者的病情、输液、给氧等情况。
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记录。
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留观察者只许留一人陪伴(特殊情况除外)。
七、留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1周。
门、急诊首诊负责制一、门诊首诊负责制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严禁相互推诿。
二、急诊首诊负责制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室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2.重危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更多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灾害急救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一、灾害急救医疗的组织领导1.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有效指挥的组织体系,保证灾害急救医疗工作全面、系统、协调、高效工作,要在省(市)或当地抗灾救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抗灾救灾医疗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医药、交通、铁路、民航、民政、商业和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有关领导组成,全面负责抗灾救灾医疗防疫的领导工作,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市)或当地卫生厅(局)内;2.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药品上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灾害急救医疗的坚实基础;3.在灾区设立救灾医疗防疫指挥部,负责现场救护、医护人员调度、药品器械供应调度、现场消毒杀虫等工作;4.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掌握救灾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必要时发出求救要求,并检查督促各地执行情况。
在办公室具体领导下,及时部署,科学决策,组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后勤保障等若干个小组,以保证现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实施的需要。
二、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1.畅通的通讯联络是抗灾救灾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灾害规模比较大,地理交通条件较差较复杂、通讯设施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更要做好这项保证工作;2.充分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抗灾救灾值班电话;3.必要时要确定联络信号(例如火堆或信号弹等);4.在实施现场急救指挥时特别需要通讯工具,要配备备必要的通讯指挥车(指挥艇或指挥直升飞机)。
三、医疗救护队的组织工作1.现场急救要依赖高效多能的医疗救护队,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院编派一定数量的医疗救护队;2.救护队每队8~10人左右,队长宜由技术比较全面的外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医师4~6人(主要是外科医师),队内要配备适量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医疗保障,有条件的话在每个医疗救护队中派一名防疫人员参加;3.当重大灾害发生时,还要组织专科医疗救护队,例如骨科、脑外科等,十分严重时要果断地在现场创造条件设立“临时急救医院”进行现场急救手术等救护活动;4.在一些灾害多发地区,要做好日常医疗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培训技术、准备物资等,必要时进行演习训练,做到常备不懈,随时都能拉得出用得上。
四、卫生防疫1.重大灾害后(尤其是洪涝灾害)往往会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抗灾救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2.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进行“拉网式”诊查看病,“地毯式”消毒防疫,保证不漏掉每一件可疑的事和每一个可疑的病人,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发生的隐患;3.组织卫生防疫队以开展水、粪、环境、传染病媒体为重点的卫生防疫工作,保证水源的卫生,做好粪便、垃圾、尸体处理和指导,做好环境卫生和杀虫(蚊、蝇等)工作,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4.明确卫生防疫工作不仅是卫生防疫队,也是救灾医疗队的工作内容,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五、切实做好后勤物资保障1.救灾医疗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是保证医疗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以及确保救灾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的重要基础;2.药品、器材、消毒杀虫剂的供给;3.配备必要交通工具;4.临时电源、水源和食品、生活用品的供给。
地震现场救护管理制度一、地震造成伤员的特点病人数量多、伤势重、伤情复杂、复合多科,伤员常为复合伤、挤压伤、多发伤,常合并休克或心肺功能衰竭,骨折易造成截瘫或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易继发感染。
二、地震现场救护的首要问题认识地震伤的严重性、复杂性,要把集中点放在注意处理威胁生命或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窒息、心跳骤停和大出血等情况,注意处理挤压伤可能招致的挤压综合症和严重感染等情况。
三、切实做好伤员分类工作,以利于对伤员的及时分类处理,尽量区分三类:1.危重伤员,必须火速抢救;2.重伤员,主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和防止休克的发生、预防感染等;3.轻伤员,多能行走;4.为了保证紧张有序地工作,要认真做好转运标志的登记佩戴工作,注明编号、姓名、性别、单位、诊断、已处理情况,是否注射过破伤风血清、抗毒素等。
四、有效地组织医疗救护,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好三线救护组织,明确不同分工,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好病人的运送。
洪灾淹溺救护管理制度一、洪涝灾害的发生可致使人们淹溺死亡,在平时落水或游泳跳水时撞伤,在水中昏迷死亡也会经常发生。
二、由于淹溺死亡的原因可为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或血液电解质变化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或急性肺水肿等,在现场急救时首先强调互救,切不能等待医务人员的来到或转送,贻误抢救时机。
三、医务人员要掌握现场急救的要领,在作短暂时间空水(即倒水)后,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不能轻易放弃。
四、淹溺抢救使心跳恢复后仍发生死亡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处理,包括纠正酸中毒,预防脑水肿、肺水肿,防止感染等综合急救措施。
五、洪涝灾害带来的严重问题是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等)以及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流行,认真做好水源消毒工作,做好粪便处理,进行预防性服药,对发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等卫生防疫、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