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5.2《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王 昭 君
唐 白 居 易
1、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 诗人的怨愤之情,把握诗歌主 旨,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 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 方法。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 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 传。《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 是庾信故宅(庾信)、宋玉故宅(宋玉)、昭君村 (王昭君)、先主庙(刘备)、武侯祠(诸葛亮),都 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杜甫吟咏古迹, 在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漂泊一 生、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 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 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 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才叫《咏 怀古迹》。
借古抒怀, 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以及哀悼古人逝去,悲伤自己。
为什么怨恨?
美不得宠 生离汉宫 思念故国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二字不符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昭君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
千载 之怨
才华横溢,入宫见妒
咏 史 抒 怀
诗人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 怨恨
借史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 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 怨恨。但他不敢明说,所以借王昭君之 事来抒写自己的悲愤,寄托自己的身世 家国之情。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 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咏怀古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共18张PPT)

《咏怀古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共18张PPT)
深层意思是,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 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伤悼之意、思乡之 情、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研讨与练习: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来 写王昭君的悲剧。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 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齐声背诵全诗
“独”是只、仅仅的意思,实写青冢, 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 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汉元帝曾经从画像约略见过昭君美貌
空有昭君游魂带着环珮随着月夜归来。
“空”如何理解?
“空”是“徒然”的意思。表层意思是说,既然葬于 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 律诗,共五首,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 身世之感。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 天。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 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 乡。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曾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 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 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 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 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 主。 ☆ 有《杜工部集》。
这里至今还有生长明妃的山村。
“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出群山 奔赴的气势,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 活了,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借 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 同凡响。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她一离开汉宫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孤坟青草面向着黄昏。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三)(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三)(2) 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共31张PPT)

(一) 操 作 方 法教学过程
【点拨三】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 究竟是谁造成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那 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教师补充:“意态由来 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以及金圣叹的评 论,得出最根本的原因 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结论。
(一) 操 作 方 法教学过程
(一) 操 作 方 法教学过程
[讨论二]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 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 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思乡,至死未能回乡。 匈奴王死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回乡无望和适应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摧折心扉。
三、整体感(知一) 操 作 方教法学过程
根据课文内容和注释等,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主旨)在哪里?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赏析(诗一歌) 操 作 方 法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以四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唐)
位置:收录在《语文》 第二单元第二课中,第 二单元第一课学习了李 白的《蜀道难》。
作用:1、了解杜甫七言律诗, 特别是七律组诗的艺术成就 和特色。 2、在“李杜”诗歌大碰撞中,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材分析
诗杜诗李 圣甫仙白 ,:,: 现浪 实漫 主主 义义 流流 派派 的的 代代 表表 。。
六、迁布移置扩作(展业一、) 操 作 方 法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对比杜甫笔下的昭 君和史学家翦伯赞、剧作家曹禺笔下的 昭君,并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 题写一篇作文。

5《咏怀古迹(其三》课件14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咏怀古迹(其三》课件14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环珮空归月夜魂 思念故乡的幽怨
诗人与昭君的命运有何相似之处?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 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2)一般方法: 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体悟感情: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怀人伤己、怀古伤 今、理性反思)
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在 构思上,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议论引发;在章法 上,有的正面对比,有的侧面烘托;在手法上, 大多引用典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 的?知道都是在说谁吗?
昭君墓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 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 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 所佩的玉饰。在这指王昭君。
揭示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
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正面写昭君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葬他乡

画图省识春风面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3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3张PPT)
王安石《明妃曲》
此句表达作者对汉元帝怎样的态度?
批判、斥责、讽刺。 对王昭君的态度:同情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 魂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
只看图画不看人,使王昭君等人的命运完全由 画工们决定,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 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 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她生长 的父母之邦。
王昭君对故国:魂牵梦萦。 身陷胡尘,心系汉家。 上马即知无返日,不须出塞始堪悲。
-----欧阳修
尾联:千载zǎi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件(31张PPT)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
表现昭君此时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两个字概括) 怨和恨
怨: 埋没汉宫,美貌无人赏识。 恨: 远离家国。思念亲人。 【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昭 君抱着怎样的态度?
同情她的不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 》课件 (31张P 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 》课件 (31张P PT)
主旨思想
表层意思:同情美人的失意。咏叹昭君的不
幸。 深层意义 “托前人代以自鸣所不平”
作者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悲愤, 表达了怀才不遇、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 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 》课件 (31张P 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 其三) 》课件 (31张P PT)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5、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 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 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6、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 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 又是什么 ?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1、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 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 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 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 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 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 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7、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 可里面似乎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千载 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并无作 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Hale Waihona Puke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 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 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 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怨 恨
怨 恨
4、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和用典 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诗写的好啊,好在哪里呢?对仗十分工整,大家来看看,怎么对仗的?
【明确】
一去——独留生前形单影只走入大漠,死后青冢孤立,多么孤独!
紫台——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清,多么悬殊!
连——向连,出塞之景;向,死后也要回望故乡。(狐死首丘的典故)
朔漠——黄昏硕漠,北方的大漠;黄昏是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共同看题目,咏怀古迹,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咏史怀古诗。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呢?
三、教师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释梳理全诗意思,思考两个问题:(幻灯链郁怨愤
2、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37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37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 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 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 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 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 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 自悲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 关于《咏怀古迹》的整体结构, 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 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 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 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 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 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 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 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 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 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 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 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 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 (二) • 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 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 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 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 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
昭君出塞图 油画
昭君出塞图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 思想感情 •2、知人论世,体会诗歌怀古伤今的特点
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 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 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登高》一样是杜甫晚年的诗作,同作于大历年 间。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 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 ,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 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
昭君怨
•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 的目的又是什么?
•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 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 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 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 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 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 这首诗仅仅写的是昭君之怨吗?(讨论)
• 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 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 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 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优秀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优秀PPT课件


比连

对 比

朔漠
黄昏
寂、 冷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落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 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颔联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孤 苦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葬 异
紫台
青冢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比连

对 比

朔漠
黄昏
寂、 冷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落





▪ “ ”—— ▪ “ ”——

西







▪ “ ”—— ▪ “ ”——




《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 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 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 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 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生 悲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剧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结
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①明史实 (相关历史事实,相关人物) ②抓感情 (诗人在诗中表明的态度) ③析目的 (为什么要描写这段往事) ④赏技巧 (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9张
问: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昭君的伤心,理由?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 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 可见其怀念故国之情是多么强烈啊!昭君 无边的孤独和对故国强烈的思念,怎不叫 人感动?怎不叫人伤心?一个 “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 尽致。
明妃曲二首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 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
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 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
不远嫁他国。
主重用。
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
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
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借古咏怀 1、怀才不遇之情
2、思乡之情
《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
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 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 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 惟陛下幸少怜之。
杜律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特点 。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 艺术形式特点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身世家国之感, 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难点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讲的是杨贵妃观花。

而“沉鱼”呢,是述说西施浣纱的故事。

最后一个“落雁”,则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生齐读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读得不错,但是在一些节奏的划分以及语气的把握方面似乎做的不是很好。

下面来听一段朗诵,注意把握节奏停顿以及语气变化。

二.自由读,思考问题找出诗眼(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怨恨三.赏析诗歌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1. 诗歌是否在一开始写的就是昭君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2、昭君生平介绍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昭君是什么样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

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称臣,并请求和亲,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3、串讲颔联和颈联一去紫台连朔漠(发生了什么),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寂寞)。

画图省识春风面(原因),环佩空归月夜魂(思乡、怨恨)。

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反衬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剧命运。

3.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㈢四读诗歌,鉴赏主旨《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悲昭君以自悲也。

小结:这首诗是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既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

四.拓展延伸——如何鉴赏咏史诗?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结合课件)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2、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3、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当堂练习: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运用借景抒情、比喻等手法表达感情。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运用对比、反问等手法表达看法。

五.课时小结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这首诗是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既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

六.作业布置1、背熟《咏怀古迹(其三)》2.阅读上面两首诗,以“‘红颜祸水’之我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附:板书设计:哀怨悲昭君以自悲也附、1、《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信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辞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诗人经历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